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回想與迴響:關於台日博覽會特展暨研討會
2010/02/21 22:44
瀏覽956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回想與迴響:關於台日博覽會特展暨研討會

黃振家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為期長達一個多月的台灣、日本博覽會特展,終於十一月十二日順利落幕,而匯集日本、台灣博覽會專家與會的研討會,也在十月三、四日歷經兩天熱烈參與討論中光采結束。

        事實上,由安益國際展覽集團所主辦「台日博覽會特展暨研討會」,以台灣與日本兩地的博覽會為主題,分別以展示與研討會方式,一方面藉由展示呈現日本百年來大型博覽會舉辦精華,另一方面則以研討會進行經驗交流,觀摩日本政府、企業、學術單位、文化、藝術與媒體在大型博覽會所扮演角色與互動過程、以及如何讓「博覽會」成為傳達經濟實力、展現創意、藝術、文化與理念宣揚的重要媒體,並且共同思考台灣會展與文化創意產業的未來發展,整個活動本身立意甚佳,特別是以私人企業,集合民間力量,舉辦國家格局的政策研討、知識推廣與教育活動,相當值得受到台灣關心博覽會的產官學界的推崇與尊重,相對而言,此一活動也為日後博覽會的推廣,立下良好典範。

        儘管活動落幕,然而影響才正開始,以下將分別從選題、展示與研討三個課題,論述關於台日博覽會特展暨研討會的回想與迴響。

選題:為何選擇日本?

        由於日本是亞洲第一個舉辦世界博覽會的國家,早在日本正式取得舉辦世界博覽會權利前,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即開辦各種博覽會,明治10年(1877年)內務卿大使大久保利通號召舉辦第一屆勸業博覽會,在東京上野公園展開,當時參展者即達一萬人,展期102天,共吸引超過45萬人參觀,而當時東京人口僅170萬人,換言之,有將近四分之一的東京人前往看展。而1970年舉行的大阪世界博覽會與2005年的愛知博覽會,更是日本的博覽會史上的高潮。

        三個世紀以來,日本自十九世紀開始由國家、自治體與媒體機關所舉辦的國際博覽會、國內與地方博覽會,二十世紀由企業參與的大阪萬國博覽會,到二十一世紀愛知博覽會的全民參與,綜觀日本舉辦博覽會歷史紀錄高達千次以上,而在二十世紀後半,光是國際展覽局BIEBureau International des Expositions)登錄的國際博覽會就有5次,日本可以說是對博覽會最熱衷的民族。

        事實上,借鏡擁有豐富博覽會經驗的日本,除理性地學習日本在其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中,如何定位、策劃與執行博覽會,並且客觀地驗證博覽會對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發展所帶來的影響與效益之外,更有助於呈現博覽會對於引領文明開化科技進步、展現國家實力、凝聚全民共識、鼓勵公民參與全球化運動的影響力。

展示:五大主題內容與兩大特色

        基本上,『台日博覽會特展』主要展品由吉田秀雄記念事業財團提供,以平面展品、立體模型與多媒體應用方式展示,內容包含五大展示主題共區分為:從「錦繪」看日本博覽會的歷史風華、日本博覽會與企業的共奏「大阪博」與「愛知博」、日本博覽會的多元風貌地方博與萬國博、台灣博覽會的過去與未來、世界博覽會的閱讀與延伸等五大區。

        而此次展覽以「穿越時空、啟動未來」為主題,以「展現博覽會的媒體效益」為主軸,引進東京廣告博物館(ADMTAdvertising Museum Tokyo)館內所珍藏日本百餘年來舉辦各項博覽會的相關收藏品,包括粹選以媒體為出發點的浮世繪藝術、海報、廣告作品、紀錄影片與相關實物書冊等共計400餘件的歷史文物,除透過文物呈現日本130多年來舉辦博覽會的歷程,更同時輔以1935年日本人在台北所舉辦的台灣第一個博覽會(始政40周年紀念台灣博覽會)展示,呈現台、日博覽會的特有風貌,最後再加上經競賽所選出、由國人所設計繪製的「台灣博覽會未來願景」創意海報,展現博覽會的媒體宣傳價值的歷史蛻變、時代意義與未來想像。

        整體來說,整個展覽可以說是對於一個國家如何學習舉辦成功的博覽會,做了一次有系統的鋪陳,特別是展覽含括首度來台展出由東京廣告博物館珍藏的「錦繪」[1]等相關收藏品,與70年前台灣博覽會的相關文件,可說是難得一見的特殊展覽。

        此次展出的「錦繪」,主要因為19世紀末的日本還沒有應用攝影紀錄博覽會的技術,因此以「錦繪」紀錄當時的盛況。這批展出錦繪作品的年代,最早即是1872年「東京湯島聖堂博覽會」所畫,其中還可看出,當時日本人對博覽會該展什麼東西還不很瞭解,因此凡風土文物都出現其中,相當有趣。而有的作品則以宏觀角度重現日本早期博覽會的壯觀場景,有的則以貼近觀察的方式,描繪展館內容,以及皇室官員、外國訪客、一般民眾參與情形。

        此外,展出的治時代台灣舉辦博覽會海報與相關文件,也記錄見證台灣本地從1911年到1935年間曾經舉辦過八次不同名目博覽會的歷史軌跡,特別是當年台灣第一次博覽會場紀錄圖,重現70年前台灣台北第一次舉辦博覽會的場景,十分懷舊有趣。

研討:日本博覽會經驗與台灣博覽會未來

  另一方面,為配合博覽會特展所主辦的「由日本博覽會經驗看台灣博覽會未來發展」研討會,特別自日本邀請泉真也(日本愛知博總策劃)、福井昌平(日本愛知博總策劃)、福川伸次(日本愛知博Global House館長)、藤谷明(吉田秀雄紀念事業財團常務理事)等世界知名博覽會策劃大師級專家就「博覽會的角色與功能」、「博覽會的策劃、籌備與演出」、「以媒體為出發的博覽會-企業與博覽會」、「博覽會對區域經濟、產業發展的效益」等專題發表演講並與國內產、官、學代表共同進行跨國際的博覽會座談,以期能啟發台灣發展大型會展產業的新視野,為台灣籌辦國際級博覽會之願景,共創交流平台與發展契機。

        事實上,兩天有關博覽會經驗與未來的對話與交流,也的確為台灣未來舉辦大型博覽會,提出具體與真切的建議。

日本博覽會經驗:博覽會不是只展示商品而已 

        首先,根據泉真也的說法,泉真也認為「博覽會一定要讓人覺得有趣,只展示商品的博覽會最糟了」,泉真也認為「樂趣」是博覽會最重要的元素,不僅讓參觀者看到技術上的革新,更要帶來創意和驚喜,讓他們覺得好玩。他以2000年德國漢諾威博覽會為例,「提出『你死了也會變垃圾!』的標語,讓民眾考慮垃圾問題,思考資源如何再利用。」而世界各國舉辦世界博覽會的目的,不外乎透過博覽會這個超大舞台,呈現各項領域的成果,既是對當代文明的紀錄,也是對未來科技、人文與自然關懷的前膽。 

        其次,藤谷明從媒體的角度說明,博覽會兼具宣揚國威、傳達特定訊息、行銷企業品牌的功能,因此本身就是媒體。另一方面,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助理教授黃振家也指出,博覽會是結合時間、空間的媒體,換言之,博覽會舉辦的地點、籌備期、到閉幕後的延展效益,都是企業與國家行銷宣傳的平台。 

        而福川伸次則列舉國際博覽會所帶來的成效,包括引進海外優良技術與商品、刺激本國技術開發的意願、教育國民對國際社會的關心與提升國際地位。

 

        事實上,博覽會絕對不是稍縱即逝的絢爛煙火或是熱鬧有餘的嘉年華會,博覽會所引起的話題、帶來的經濟效益會持續發酵。以謝幕近一年、為日本帶來兆億日圓商機,吸引千萬人參觀的愛知博覽會為例,現今會場已搖身成為「愛.地球博紀念公園」,博覽會中大受歡迎的機器人也已進駐機器人博物館,至於交通設施如中部國際機場、會場纜車都持續發揮效用,帶動名古屋的觀光事業。 

        另一方面,博覽會主要在於鼓勵市民參與,創造在地產業文化。以愛知博覽會為例,愛知博覽會無疑催生出新形態的博覽會,不僅展示先端科技,還將市民拉入參與會展,創造當地產業文化。現今的博覽會早已從單純的「展示」概念,轉變為「體驗」、「參與」的形式。

台灣博覽會未來: 三個雛形方案

        儘管台灣不是國際展覽局(BIE)的會員,不過與會的博覽會專家都認為台灣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地方文化特色,絕對有能力舉辦大型博覽會,日本專家還特別為台灣未來舉辦博覽會,提供三個雛型方案。 

       福井昌平以多次博覽會規劃的經驗,介紹由英國彩券協會出資的千禧年專案,以文化觀光交流為主,將倫敦地區原本荒廢已久的造船廠、發電所等舊設施,改建為莎士比亞劇場、泰特現代美術館;將歷史聞名的皇家歌劇院、大英博物館改建,注入新元素;興建科學中心、教育中心,整頓鄉村景觀。 

       福井昌平建議台灣可以參考英國千禧年專案,將主要的展覽會場設於一處,並在不同地方設立各據點,串連成網絡,以整個台灣來推動文化型論壇博覽會,此一類型博覽會稱為「多據點網路型台灣博覽會」。或是以文化觀光交流為主題,傚仿2002年瑞士博覽會,創造多個不同主題的會場,再利用高鐵做為聯絡各會場的媒介,也就是「多會場網路型台灣博覽會」的概念。 

       此外,福井昌平認為台灣可借鏡日本經驗,透過10年策劃時間,以輪流的方式結合台灣先進都市再生計畫,舉辦台灣獨特的博覽會,此一類型博覽會又稱為「持續巡迴型台灣博覽會」,例如第一次在具有國際會議都市機能的新興地區舉辦,以數位文明為題的「網路博覽會」;接著由有新文化都市機能的城市舉辦「歷史文化博覽會」,以維護並持續文化多樣性為主題;到第N次以新都市公園地區為會場舉辦「環境生命博覽會」,訴求人類與自然新的共生。 

       在技術日益精進,人類與科技、自然調和,這樣的永續概念下,上述未來台灣博覽會三個方案似乎也正呼應福川伸次所談及21世紀所期待的博覽會面貌,也就是博覽會是知識、多元文化融合的場所,是人類體驗的場所,是人類透過交流描繪對現在、未來生活、文化等夢想,博覽會本身就是發揮想像力與創造力的空間。 

回想與迴響:下一步

        大體來說,世界各國對於透過博覽會呈現人類文明與成就,並對未來傳送科技、人文與關懷的目標始終不變。台灣在經濟高度發展與邁向已開發國家之林的過程中,透過舉辦大型展會活動促進國家及城市發展,帶動地方經濟與產業,進而將科技、文明、藝術與創意等各種資源整合,藉由舉辦國家級的大型博覽會,向世界展現台灣的科技能力、經濟發展成就、優良藝術文化傳承與創新,達到宣示國力及國際宣傳目的,已為中央及各縣市政府重點發展方向。

        事實上,放眼世界發展,博覽會已視為人類進步的飛躍契機,二十一世紀最初10年間,日本、中國大陸與台灣相繼宣傳要舉辦大型博覽會。日本愛知博覽會已於2005年成功閉幕,上海世博會將於2010年舉行。儘管『2008台灣博覽會』因故順延,然台灣在經濟發展與社會體制逐步穩定與高度發展的過程中,政府對於透過舉辦大型博覽會賦予社會經濟基本建設之完善,並帶動國力更進一步發展的目標及潮流似乎始終不變。

        相信透過台日博覽會特展暨研討會,觀摩與學習日本自十九世紀到二十一世紀舉辦博覽會的豐富經驗,應可開拓國人對於博覽會的新視野,勾勒出二十一世紀台灣博覽會的未來想像,深切期待日後能有更多博覽會相關活動可以推廣博覽會教育、凝聚全民共識,讓這個世代的台灣人,也能擁有一個永生難忘的台灣博覽會記憶。

作者簡介:

黃振家博士,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助理教授,日本廣告學會會員,經濟部商業司會議展覽服務業推動小組委員,研究興趣主要為品牌行銷、活動行銷、整合行銷傳播,2002年赴日擔任日本吉田秀雄紀念事業財團客員研究員,即針對博覽會相關課題進行研究,2005年愛知萬國博覽會舉辦期間,多次率團前往日本拜會參觀,進行相關交流訪問研究,並陸續針對博覽會課題,進行公開講述與發表相關著作,是台灣博覽會研究新生代學者。



[1]所謂「錦繪」是日本版畫技法,1765年由鈴木春信突破浮世繪的傳統技法限制,以一色一版,最多達20餘版的多色套印方式,開發出色澤豐富的版畫作品。

有誰推薦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