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第304章[新北市石碇區] [*淡蘭南路*]烏塗溪步道
2021/01/02 22:32
瀏覽726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旅行日期:109.02.01
關鍵字:烏塗溪步道

遍佈石堆的小溪,以及沿著小溪搭建的樓房,對我而言,這些都是再熟悉不過的風景。溪畔的名店「一粒粽」,隨著山中聚落遊人漸增,名氣一年更勝一年;儘管如此,肉粽的品質一如店面濃烈的粽香依舊。位居石碇東街與碇格路口,「石碇淡蘭藝文館」在我第一次拜訪石碇時就已經存在,當時只是覺得納悶:無論草嶺古道,或者金字碑古道等等知名的淡蘭古道路段,和石碇都有一段距離,為什麼取名為「淡蘭藝文館」呢?

原來,石碇確實與淡蘭古道有關,甚至曾經是古道上重要的據點。
相對於至今保留金字碑古道與草嶺古道等路段的淡蘭北路,通過石碇的「淡蘭南路」形成時間較晚,知名度較低。清朝末年,漢人開墾的腳步幾乎遍及臺北與宜蘭之間的山區,為了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運送茶葉往返兩地,商販於是另闢捷徑通行;因此,「淡蘭南路」也有「商道」、「茶道」的別稱。清光緒21年(1885),淡蘭南路開始設兵駐防,起自六張犁,經過深坑、石碇、坪林抵達礁溪。

1.

烏塗溪步道是淡蘭南路最平坦易行的路段之一,由石碇市區出發,循烏塗溪上溯到烏塗窟,全長約兩公里,同樣往返兩個聚落,車行不需要花費多少時間,徒步於古道,尋常風景卻不時出現意想不到的驚喜。

農曆正月初八,無論與除夕或者元宵節都大約正好一星期,弟弟仍然跟隨著合唱團在洛杉磯表演,趁著表演空檔,他們前往洛杉磯市郊的聖塔莫尼卡(Santa Monica)遊玩,此外,我們也將在一星期後前往紐西蘭。即將出國旅行的期待,卻始終被COVID-19疫情的隱憂所籠罩,根據新聞報導,臺灣目前累計10例,其中包含兩個本土病例,口罩數量短缺,只能憑健保卡每日購買三片口罩;就在同一天,武漢中心醫院眼科醫師李文亮接受紐約時報等媒體採訪,承認自己已經確診。

正因為如此,週末的石碇意外冷清,步道上遊人各個配戴口罩,相遇時匆忙走過不敢久留。距離起點不遠,烏塗溪步道通過國道五號烏塗溪橋下方,跨越的橋墩高約65公尺,如果加上底部的箱型樑厚度則約高達70餘公尺,曾經是全臺最高的橋柱,如今被屏東縣霧臺鄉和三地門鄉交界的谷川大橋取代。通過橋下,遇見一幢石頭厝,步道氣息愈加樸拙。

2.

「大板根」是步道所見的一個地標,是一棵枝幹呈現灰白色的幹花榕,板根高度與寬度都大約二公尺,不只石碇,在全臺低海拔森林裡都不容易遇見。除了大板根,溪畔生長於樹上的鳥巢蕨形態優美,搭配滿樹的綠蔭,叢生的竹林,與溪石上的青苔,讓不時湧現急湍的溪水也顯得柔美。

途經十字路口,步道遭遇的越嶺保甲路古道除了銜接烏塗溪對岸的福德祠,也能通達筆架連峰以及連峰之下的山羊洞,附近的福田居是步道沿途唯一的餐館,蒔花弄草之外,餐館外養鵝數隻,不曉得百年前淡蘭古道茶商絡繹於途時,此地是否也是供人歇腳的農家?

「摸乳巷」則是此地的地名,相傳烏塗溪彼岸的北47鄉道尚未打通之前,居民所行走的沿溪小徑緊挨著山壁,其中一段山徑特別狹窄,有時居民挑著擔子,不小心失去重心便會跌落水中,而山壁剛好有兩顆突出的石塊,宛如石乳,於是一隻手扶著扁擔,另一隻手抓著石乳以保持平衡,「摸乳巷」因此得名。如今步道架設欄杆,安全易行,在便橋前順著樓梯直下溪邊,此後路段人煙也逐漸稀少。

3.

小溪清淺,烏塗溪裡的溪石與魚群清晰可見,有時在陽光照耀之下,又透出銀白光澤。走過溪邊寮一帶幾戶住家,最後終於抵達烏塗窟,淡蘭南路自此之後開始行走山路,循景美溪上溯至格頭,大致順著今日北宜公路的路線接到坪林。步道終點的危橋無法通行,我們索性依循原路折返,溪畔一棵大樹底下,一人乘坐折疊椅,以石塊當作擺放熱咖啡的茶几,手持釣竿,目視逐漸昏黃的溪流。

烏塗溪附近有筆架連峰和皇帝殿等形勢險峻的山岳,國道五號猶如巨龍騰越期間,巨龍腳下一溪淙淙,滋養出錦帶般平坦的沃土。倚靠著山壁,一堵水泥牆展示當地藝術家楊敏郎的作品──龍蟠巨石護河川:
龍穿雲霄鱗光閃閃 石碇山城聞蛟聲
門跨蒼穹流水潺潺 烏塗溪畔指鯉影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旅人手札
自訂分類:01中華民國(臺灣)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