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pid Response Team(RRT-快速反應小組),是在IHI所提倡「拯救10萬人生命大作戰」=(100K Lives Campaign)的專案計劃中,當年推得如火如荼的一個病安策略,但隨著有幾篇文獻-Chan, Hillman等學者,開始質疑它的制度建立,對降低院內死亡率的功效不如預期,且經濟效益也不明顯之後,似乎近幾年來有些退燒的感覺。
但非常積極推廣,或贊成應該這麼做的醫師學派,甚至將它推廣成Medical Emergency Team(MET)的模式,並繼續在全球各地的醫院活躍中。基本上與前者(RRT)的差異,就是後者(MET)是由醫師主導,且當他們趕到急救現場時的裝備比較齊全。
而起動RRT(主要美國),或MET(主要澳洲)的原因或條件(後述),在文獻上針對生命徵象及徵兆的規範大致相同。
在英國NHS體系內的做法,則是由Hospital Emergency Care Team(HECT)的成員,依據Early Warning Systems(EWS),或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去發現必需緊急處理的狀況,這些EWS也有人稱為Track and Trigger Systems。
可惜學者Carberry(2014)從Literature review當中發現,Early Warning Systems欠缺足夠的論證而未能普遍受肯定。但在兒科領域,由英國率先發明的Pediatric Early Warning System(PEWS),隨後,愛爾蘭的The Irish Pediatric Early Warning System Score 也在其境內,自2016年底開始已經全面實施,美國也是有很多兒童醫院早就已經跟進,因此信者恆信,繼續精益求精推廣下去的醫療機構包括日本不在少數。
結論是RRT的臨床意義雖然仍有些爭議,但格主從病安的立場認為如能適時啟動,應該可視為以病人及家屬為中心的作為(PFCC),有別於Code Blue Team或單純為了CPR的急救小組,還是很有意義! 至少家屬比較沒有怨言。至今 病安教科書常引用的教案--Josie King的故事,也啟發了醫界對RRT的重視,甚至建議病人家屬也可以經過學習與溝通,直接向RRT求助(Family-initiated RRT)。
以下是可起動RRT的條件(大人),讓我們再來複習一遍:
*血壓低於90 mmHg或輸張期血壓高於120 mmHg
*每分鐘呼吸(RR)少於8次或大於30次
*血氧飽和度(SPO2)低於92或90%
*每分鐘心跳低於60或高於130次
*體溫高於38.6度或低於36.3度C
*意識變化(GCS低於15) + sBP血壓低於100 或RR 22/min以上時=敗血症
*尿量少於50ml/4h
*血紅素在24h內減少2gm或以上
*強烈懷疑心肌梗塞(STEMI)的胸痛
*檢驗危急值(Critical Test Results)
*抽搐( Seizure)
*正在流血的狀態(Active bleeding)
*懷疑腦中風(Stroke)
以上針對這些稍早期變化(Early Warning Signs)的警覺性,就是所謂的Mindfulness;它不只是Paying more attention,而是Paying attention DIFFERENTLY,也是Changing HOW we pay attention。
<延伸閱讀>
*Effectiveness of Rapid Response Teams on Rates of in-hospital cardiopulmonary
arrest and mortali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olomon RS et al, J Hosp Med 2016; 11(6):438-45
*病情突然惡化的生命徵象與病人安全
*Rapid Response Team(快速反應小組)與病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