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史蒂芬史匹伯印象
2013/03/02 21:46
瀏覽1,112
迴響7
推薦11
引用0

李安再奪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另一位導演史蒂芬史匹伯,本來呼聲最高,卻意外落馬,引起各種不同的回響。不少人為史氏叫屈,甚至也有華人(如章子怡)認為還是應該由史氏得獎。

 

對於史蒂芬史匹伯,我當然很佩服,他的電影才華無可否認。他這次是否更應該得獎,我因為還未看過「林肯」這部電影,所以無從評斷,最多只能是臆測。但是,我對他有很複雜的想法,在此稍做表白。

 

兩年前,我在部落格裡寫了〈從史蒂芬史匹伯電影「太陽帝國」中的華人形像說起〉(http://blog.udn.com/chiag/5083452)一文,其中談到史蒂芬史匹伯的電影「太陽帝國」。我說:

 

「影片內容隱含貶抑華人的寓意(因為故事場景是在二戰時的中國,但是片中出現的華人幾乎不是難民,就是小偷、強盜、流氓,而中國在打擊日軍方面卻又似乎毫無作為)。」

 

「太陽帝國」給我的不愉快感覺,我其實曾多次對朋友與網友們說起,但是所得到的回應卻讓我很困惑,幾乎沒有人表示與我同感。我至今仍弄不清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是我對事的感覺太突兀嗎?

 

我所得到的回應有幾種,一種是沒回應。為什麼沒回應,我並不清楚。也許對方並沒有相同的感覺或不同意我的感覺。總之,他們聽完我的話,或者沈默,或者就把話題轉移。這個話題也就不了了之。

 

不回應或許還算是比較好的。有部分網友則是嚴厲抨擊我的說法,認為我對電影的詮釋不當,他們認為電影並沒有辱華的意思,反而強調電影的高藝術品質。面對這種反應,我很錯愕。

 

依我的看法,我認為史蒂芬史匹伯對中國人或華人的看法是很負面的。我深信他在「太陽帝國」裡所簡單鉤畫的中國人形象不是無意而為。我甚至以這個作為起點,討論華人的負面行為習性。但是,這卻只能讓更多人對我不以為然。

 

稍後,我發現在「百度貼吧」的「太陽帝國吧」裡,對「太陽帝國」一片其實已經有很多的討論文字(見http://tieba.baidu.com/f?kw=%CC%AB%D1%F4%B5%DB%B9%FA )。當然,其中各種意見紛呈,且有爭議。有人認為史氏無意辱華,不過,顯然也還是有人認為電影貶抑華人,因而表示憤慨、不滿。雖然他們的不滿感覺與我還是不盡相同,總之,看來認為影片內容貶抑華人並不只是我一人獨有的感覺。


譬如有一位觀眾表示:「(中國)對抗日戰爭的勝利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但電影裏體現了嗎?唯一一點反抗是上海樓頂的遊擊隊,結果被日軍三下五除二就鎮壓了。而其他呢?上海的小流氓,無助逃難的人民,搶東西的中國軍隊,無一不在醜化中國人。」 http://tieba.baidu.com/f?kz=293216764


另一位觀眾寫道:「電影裏中國人沒有一個是好人,貪婪叛變的傭人管家,奸詐狡猾的商人,再加上一群偷搶的流氓癟三等等,別忘了這部片子是在上海拍攝的,上海人口碑再怎麼不好那也是家裏的事,也用不著外國人這麼糟蹋吧?」 http://tieba.baidu.com/f?kz=91558085


但也有些網友強調:史氏此片主旨並不在辱華、貶華,而在強調兒童失去童真的過程。這些對史氏此部電影表示肯定的網友,有些會稱呼那些指責史氏電影辱華者為「憤青」,意思大概是批評他們太多民族主義情緒,而未能充分理解電影的深刻主旨。


其實,我也高度評價史氏的這部電影。這部電影的藝術價值無庸置疑。其中討論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因為經歷殘酷人間世事而失去童真的寓意也很值深思。此外,暗寓(英、日)國力盛衰變幻的歷程也有史詩的韻味。但是,即使電影主旨並不在貶華,史氏心中的華人形象究竟如何呢?我仍然認為那是一種非常負面的印象。

 

如果我記得沒錯,當中國大陸舉辦奧運的時候,曾試圖邀請史氏協助(好像是規劃開閉幕的表演),但是史氏拒絕了。他為什麼拒絕,我不知道,但是我仍然認為與他對中國人的負面印象不無關係。

 

有個問題也許值得一問:如果史氏確實對中國人有很負面的印象,我又應該做何感想?

 

我知道,前述那些與我反應不同的人,其實很多人是不太能接受對中國人有負面評價這種事的。他們對史氏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很可能是因為他們不認為或不相信史氏對中國人有那麼強的負面評價。如果他們也確定史氏對中國人有很強的負面評價,也許就會有不同的反應。至少,他們在讀到我對華人的一些負面描述時,就表示了很激烈的不滿。

 

另外,也有一部分人似乎是切割自己與中國人的關係,而樂見中國人被負面評價,那可能正切合他們自己心中的態度傾向。他們並不認為自己可能也分享著類似的負面特質,所以面對辱華暗示,他們並不感覺不安。

 

我的態度則一貫是:一方面承認中國人或華人具有許多負面文化性格特質,並希望儆醒、改變;一方面卻也很在乎他人對華人的相關評價。我希望,對華人文化性格特質的(負面)評價中,更多些同情的理解。而在史氏對中國人的評價中,我並未感覺到那種同情的理解。

 

我仍然高度評價史氏的藝術才華,他的每部片都能達到高水準。我甚至也高度評價他作為一個人的思想境界。但是,鑑於我所認知的他對中國人的評價,我作為中國人礙難完全擁抱他這個人。

 

這一點,或許也可引伸來談談他這次未能得最佳導演獎的可能原因。

 

我在部落格文章裡曾討論過我對於李安電影的感想。我強調李安電影裡所闡揚的人道精神,一種同情(的理解)各種不同文化(與宗教),特別是同情受苦者的精神(參見〈李安、魏德聖與張藝謀:同情的理解〉一文,http://blog.udn.com/chiag/6544620)。在「少年PI」一片裡,也仍然洋溢著這種人道精神。濃厚的人道精神使李安能跨越、包容異文化,並受各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喜愛、肯定。

 

反之,史蒂芬史匹伯似乎並沒有對各種異文化價值表現普遍的關懷、同情與尊重。根據一些影評,他在「林肯」一片裡,高度推崇林肯廢奴的努力,但是似乎把整件事的性質過度單一化、人格完美化,同時對他者則無形中站在否定、甚至詆毀的立場。也就是說,史氏似乎並沒有充分表現出有超越性的人道包容心態。

 

有些影評似乎認為,李安「少年PI」一片並沒有太深刻的哲理闡述,也沒有太強烈的感人劇情;相對而言,史氏的「林肯」似乎更能深入刻畫一種高貴的人格。問題是,深入刻畫高貴人格之舉是否太著相(執著於表相)呢?反之,又是否因而少了對他者的人道包容與同情理解呢?也就是說,對其他與林肯不同調的人,是否就無同情可言呢?譬如南方的立場,是否就不值得同情呢?

 

如果李安的電影讓我覺得溫暖,史氏的歷史片則不免讓我覺得有些冷峻。尤其,我作為他的觀點中的「他者」、「異己者」、「負面人」,就更會覺得不舒服。史氏是否就敗在他給了一部分人這種感覺呢?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人物
自訂分類:時事評論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7) :
7樓. 驀然回首 (川普苦等中國來電 )
2013/03/11 07:34
totally agree with you
Totally agree with you !! Thank you for describing my feeling in this article.
drop art, politics....etc., 鑑於我所認知的他對中國人的評價,我作為中國人礙難完全擁抱他這個人。
My opinion : The reasons有部分回應網友嚴厲抨擊我的說法 is not only
"有一部分人似乎是切割自己與中國人的關係,而樂見中國人被負面評價,那可能正切合他們自己心中的態度傾向。他們並不認為自己可能也分享著類似的負面特質,所以面對辱華暗示,他們並不感覺不安" ; but also the inferiority complex of the Taiwanese. They would`nt dare to question the famous "hoolywood style" director.
6樓. 野鶴
2013/03/05 17:56
電影是藝術,不是政治工具

您將史匹柏先生,第八藝術電影工作者,用藝術作品電影中的內容,來斷定一個人心中的想法,我認為這是對藝術的侮辱。描寫1940年代的中國上海,有小偷,有奸商,就代表說這個導演輕視中國人嗎?為什麼不給藝術工作者自由發揮的空間,因為藝術的理由,太陽帝國這部電影不需要太正面的中國人形象,以免搶走了主要角色的發揮空間。慕陶老師您不是導演,您不知道一部電影作品是需要完整性的,當原著小說對中國人的形象沒有正面描寫時,硬生生的加入描寫中國人正面的情節,會完全破壞作品的完整性和結構性。史匹柏先生到底有沒有輕視中國人,這是他心中想法,無從得知。但僅僅從一部電影作品就斷定,未免失之於對電影藝術的無知。

再告訴您一件事,1987年3月,上海電影製片廠協助美國華納兄弟影業公司拍攝了史匹柏導演的《太陽帝國》,這是美國電影公司第一次到中國境內拍片。在中方的協助下,這部以二戰期間日本佔領中國上海為背景的影片,動用了1萬多名群眾演員,在上海繁華的街頭連續拍攝了21天。美國要到中國拍片,中國政府不可能沒有事先審查過劇本就讓好萊塢進來上海。從客觀的歷史事實來看,日本占領時期的上海租界區,小刀會您聽過吧,上海租界區背後的統治者,當時的上海租界區,華籍僑民不是黑幫,就是難民。加上語言的隔閡,一個小孩子在這裡,遇到好中國人的機率微乎其微。史匹柏導演忠於原著小說的詮釋,對於片中中國人的形象不採正面敘述,難道您就不能將之視為純藝術考量。

而硬生生的將台灣內部省籍/種族的那種鬥爭思維,當作枷鎖套進一個藝術工作者身上。

我認為這個枷鎖,對藝術而言,太沉重了。

 

硬生生的將台灣內部省籍/種族的那種鬥爭思維,當作枷鎖套進一個藝術工作者身上。」這句話本身才是硬生生加的吧?

 

「我認為這個枷鎖,對藝術而言,太沉重了。」

 

 

可是我不認為我的評論會成為史導的枷鎖,會嗎?我更不認為因為他的是藝術作品,而我的是文化評論,所以他可以把中國人描繪成那樣,而我不可以說他對中國人的看法很負面。

 

忠於原著,「忠」是什麼意思?有沒有肯定的意味呢?又是肯定什麼呢?

 

你對我的提問,往往避而不答,而不斷地對我做出各種否定。似乎對我很不友善啊!史導究竟對中國人的看法如何,就當又是一樁羅生門吧。這個議題我就恕不再奉陪了。

出岫閒雲2013/03/05 22:46回覆
5樓. 野鶴
2013/03/05 09:48
種族歧視,不可承受之重的標籤

要給別人貼上種族歧視的標籤前,都要很慎重。

您說史導放棄北京奧運藝術總監動機推論無關緊要,但您的原文是「我仍然認為與他對中國人的負面印象不無關係」,這句話的目的是做為強化史匹柏先生歧視華人的輔助證據,對閱讀者來說絕對不是無關緊要,前面您已經用25年前的電影太陽帝國,給史匹柏先生下了歧視華人的註腳,但是這畢竟有點薄弱,為了強化這個註腳,您再用5年前北京奧運的事件,有意或無意的模糊史匹柏先生拒絕協助北京的原因,引導讀者認為他就是個種族歧視者。如果這樣子的證據(太陽帝國,北京奧運)就可以定史匹柏先生歧視華人的罪,我認為罪證不足。

獄之將上也,韓世忠不平,詣檜詰其實,檜曰:「飛子雲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世忠曰:「『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我怎麼覺得是我在被野鶴定罪啊!

 

坦白說,我在原文裡並沒有使用「歧視」一詞。是野鶴先使用這個詞來加罪名給我的。

 

當然,我的確隱含這種想法,所以我也不想去否認。

 

我說了,在史導的「太陽帝國」一片裡,只短暫出現中國人的鏡頭與不重要的情節,而在短暫出現的鏡頭裡,中國人要不是難民,就是小偷、騙子、強盜,最正面的人物是少數打游擊的軍人,也就是其他觀眾所提到的「被日軍三下五除二就鎮壓了」的軍隊。我從這裡推論認為史導對中國人或華人有很負面的看法。這算是「莫須有」嗎?

 

當然,野鶴說史導是依原著這樣描寫中國人。但是,我也說明了我的想法,我說原作者Ballard對中國人沒有好印象是一回事,要不要拍這個故事以及怎麼拍又是另一回事。如果史導完全不同意Ballard,他沒有必要拍他的故事。如果他只是擷取原作者的故事主軸,也可以修改故事裡關於中國人的部分。電影裡的中國人其實完全沒有重要角色,也幾乎不影響故事的發展主軸,所以,他如果要修改故事裡中國人的形象,或至少淡化關於中國人負面形象的描寫,以史導的能力與地位,他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是,史導顯然沒有嘗試這麼做。所以我仍然深信史導本人對中國人的印象是很負面的。

 

此外,我承認我的確有點想藉著史導拒絕擔任中國奧運藝術總監一事來強化我的推論。但是,即使這個推論並不成立,也不能說我是莫須有的歸罪。我只是並不能確定他拒絕擔任總監的真正動機,但是反之我也並不確定我原來的推論是錯的。

 

野鶴的意思如果是說我連說出我的印象或我的「認為」都不可以,那麼,我倒要反問:什麼叫做言論自由?

 

當我說我認為史導對華人看法很負面的時候,那是一種「定罪」嗎?史導自己認為那是一種罪嗎?他也許認為「我確實瞧不起華人,我只是不便明白說出而已,所以我用故事來暗示我的想法,而且我不認為那有什麼不應該」。

 

在法律上,種族歧視行為可能會受到約束或懲罰,但是我的言論會使史導因此受到法律的懲罰嗎?而在道德上,種族歧視是否是不可承受之重,也要看當事人怎麼想、怎麼做。這個世界上,真的沒有種族歧視嗎?中國人真的沒有受到西方人的歧視嗎?而西方人有因此受到懲罰嗎?

 

所謂「定罪」或「標籤」,通常假定是在上位者或有權力者對無權力者的判斷與言說。可惜,我恐怕不具有那樣的權力或地位,特別是相對於史導而言。所以,史導可以將中國人描寫成都是小偷、強盜與騙子,而我卻不能說我認為他對華人有很負面的看法。

出岫閒雲2013/03/05 16:39回覆
4樓. 野鶴
2013/03/04 23:33
別草率論斷他人

這一段只是插話,無關緊要。

既然如此,麻煩慕陶老師以後發表文章時,
將文中無關緊要的贅言刪除,以免讀者用心研讀後,
想認真討論卻得到「這段話不重要,不用討論」
既然無關緊要,又何必寫出來

貿然武斷憑自己腦補,看了一部電影
看到他辭去奧運藝術總監
就將史匹柏先生貼上歧視華人的標籤
然後說這無關緊要

我要是史匹柏先生,何辜受此懷疑和侮辱

 

 

我覺得你這裡的話語有些混亂,未能釐清議題。

當我說史導歧視華人的時候,我是以沈重的心情說出的。我沒說這話無關緊要。這如果無關緊要,我幹嘛要一直說。

我說不重要的部分,是指我關於史導放棄擔任中國奧運藝術總監的動機為何的推論無關緊要。 

當然,你也許說,如果不能證明他是因為歧視華人而拒絕擔任總監,就否證了關於他歧視華人的說法,那我們就得另起戰場,再做辯論。簡單說,我認為他歧視華人,主要不是從他是否擔任總監來推論,而是從「太陽帝國」一片所做推論。

我關心的主題是:史導是否歧視華人?而我認為他是。這是我的重點。

 

出岫閒雲2013/03/05 08:07回覆
3樓. 野鶴
2013/03/04 17:16
回去把快思慢想再看一遍

如果我記得沒錯,當中國大陸舉辦奧運的時候,曾試圖邀請史氏協助(好像是規劃開閉幕的表演),但是史氏拒絕了。他為什麼拒絕,我不知道,但是我仍然認為與他對中國人的負面印象不無關係。



�X�B: 史蒂芬史匹伯印象 - 出岫閒雲的部落格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chiag/7351401#ixzz2MYmwZG59

 

史蒂芬史匹柏曾擔任北京奧運的藝術總監,後來因為對達佛事件的人權理念與中國政府不合,而辭去職務。

當然這只是表面理由,美國政府也做很多違反人權的事,史蒂芬史匹柏也沒做什麼譴責。我相信背後一定有更深刻的利益糾葛與政治角力。

但是如果僅僅想當然耳,把原因草率的歸咎給史匹柏的對華歧視心理,那未免失之於「快思」而不嚴謹。就算歧視華人,面對北京政府捧著真金白銀來,美國人也不會跟錢過不去的,恐怕是背後有來自其他勢力的壓力,逼得史匹柏辭去奧運藝術總監。

回去再「慢想」吧

 

 

 

 

這一段只是插話,無關緊要。我當然只是推論,無從查證,也不認為能夠查證。因為這又涉及人的行為動機。我們或許能做些推論並找些旁證,使我們對動機推論有一定程度的信心,但是可能永遠不能確定推論是否正確或完整。

對於這樣的議題,慢想的意義不大。慢想花時間、氣力,我們不可能事事慢想,當然要就重要的、更涉及客觀面的事務優先進行。

 

出岫閒雲2013/03/04 19:25回覆
2樓. 蒼穹無際
2013/03/04 11:45
刻版印象

您所提出的疑慮,或可以白人對當時華人的刻版印象來解釋之。在當時,白人對於華人仍有歧視的心態,並在沒有深入了解對方的觀念與立場的情形下,輕易以負面的評價進行評判。這種情況,除非在有心深入了解他人的觀念,或體諒他人的立場等情況下,否則都會發生在每個人身上,你我都不例外。

以此來看傳統歐美影視文學作品,可以發現他們對於包括華人在內的有色人種之文化、觀念的敘寫,都有一種淺薄、奇異以及輕視的心態,這一點或許會因為其表現技巧的高超而有所美化,但其所採取的立場是無法藉此抹消的。個人認為,史導也有這種問題存在。

我們再回歸原點,史導的《太陽帝國》乃取材於自傳小說,因此其視角必然受到原作者的相當影響,若原作者自身對於其他民族的文化、觀念與立場均不採取體諒與理解的立場,那麼史導在以影像重現文字內容時,也難免會依循其歧視華人的觀點,而對華人形象有負面的刻畫。

不過您的見解也有道理,史導在其作品中比較擅長的是技巧的運用,而比較缺乏對他人的同理與同情,因此他在該作品中沒有以適時的改編,減少對部分族群的觀眾的心理傷害。


我有詩人的心,詩人的眼,但是我沒有詩人的手,所以我寫不出詩。

關於史導是否囿於原作者而必須如此描寫中國人,我有不同的想法。部分想法可見我對第一篇回應文的回覆。

也許我說史氏如果很不同意原作者的觀點,他可以不拍這個故事,或大幅修改故事裡關於中國人的部分(因為不太會影響故事主軸)。有人對我這句話或許會質疑。不過,我深信以史導的地位與水準,他是可以自己做這種決定的。

出岫閒雲2013/03/04 20:39回覆
1樓. 野鶴
2013/03/04 09:33
太陽帝國是自傳小說改編

首先,既然您沒有看過林肯這部電影,所以這篇文章中您根據某些影評對林肯做出的評價,我就完全無視了。看影評去評論電影,就如同嚼飯哺人般,無法得知原位。

再來,太陽帝國是J. G. Ballard根據自身童年在上海租界區和日軍集中營的親身經歷,所寫出來的自傳體小說。小說裡面的中國人形象就是他童年經歷所遇到的中國人,您可以說J. G. Ballard運氣不好,沒遇到過好的中國人。但是扯到改編小說成為電影的導演史匹柏,說他辱華云云什麼的,導演畢竟就是把小說原汁原味拍出來的人,既然小說裡的中國人沒有好的形象,他也只能忠實呈現出來。也許傷害像您這樣的愛國中國人的心,但是何不心胸寬大些,畢竟當年1941年是腐敗的南京偽政府執政,所以當年中國人心普遍敗壞不也說得過去?現在的新中國,上海當然不可同日而語,今天的中國人人富而好禮,早已脫離當年形象,不也是可喜可賀?

我不是在影評。我主要是在寫我對史氏的印象。而我的印象是累積的,不是一次形成的。

原作者Ballard對中國人沒有好印象是一回事,要不要拍他的故事以及怎麼拍又是另一回事。如果史氏完全不同意Ballard,他沒有必要拍他的故事。如果他只是擷取原作者的故事主軸,也可以修改故事裡關於中國人的部分。電影裡的中國人其實完全沒有重要角色,也不影響故事的發展主軸,所以,他如果要修改故事裡中國人的形象,或至少淡化關於中國人形象的描寫,完全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史氏顯然沒有嘗試這麼做。所以我仍然深信史氏本人對中國人的印象是很負面的。

在電影裡,日本人雖然是主要的反派,但是,作者及導演顯然對日本人還是保持相當敬意的。對中國人則不同。那是一種輕蔑的否定。而且,我並不認為只是針對偽政府,試問,故事裡的壞傭人與偽政府會有什麼關係?

此外,我也沒有你那麼樂觀,今天的中國人是否富而好禮,還存在大問號。該努力改變的地方還很多,還有很遙遠的路要走。

出岫閒雲2013/03/04 20:35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