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雞籠慶讚中元‧主普壇﹞
一般商家於農曆每月初二、十六都會「做牙」,亦即準備牲醴或鮮花素果等供品,祭拜福德正神,俗稱「牙祭」,而
牙者,《說文》曰:「壯齒也,象上下相錯之形。」段注謂,在口中平齊相對而小者為齒,在口兩旁尖銳相錯而大者為牙。此字源之重點,在於牙之「上下相錯」貌。「上下相錯」引申為「互相往來」,此「互」有「通商交易」之意,從事生意往來的中間仲介商亦有「牙行」之稱。再者,以前農業社會,人們多以墟集,為其買賣交易之處,某一定大小的地區,構成墟集設立之巡迴週期,按例每月朔日、望日集合在一特定市鎮,進行較大型的交易活動,是謂「互市」。由於土地公與人民生計的關係最為密切,他不只是地上農作物生長的神、牲畜興旺的保護者,更是商戶的守護神,互市之前,商家會先祭拜「土地」,祈求福德正神保佑生意興隆,財利大發,並設宴招待職工和主顧,藉以連絡顧主感情及慰勞職工辛勞,是為「互祭」;當然每月初二、十六,市集交易結束後,亦由「牙行」設宴慰勞犒賞。後以「互」、「牙」皆意近「通商交易」而改稱「互祭」為「牙祭」,此乃「牙祭」之由來。
後來一般住家,亦於
又,因為舉行「牙祭」時,商家必定準備牲醴,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大家正好可以藉此機會飽餐一頓,於是偶爾享用一餐豐盛的菜餚就叫做「打牙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