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北韓38度線非軍事區
遼寧丹東鴨綠江上的下橋,又稱斷橋,1911年完工,1943年由鐵路橋改成公路橋,橋中間是車道。
從丹東鴨綠江畔走上下橋往朝鮮方向。韓戰期間,美軍為了切斷中共軍源和兵力,實施封鎖轟炸約600多次,下橋朝鮮的一方被炸斷了。
下橋斷了,已無使用價值,現在只做觀光用,這座鴨綠江上的斷橋,開放於1993年6月。
從斷橋上眺望一旁的上橋,上橋又稱中朝友誼橋,原本只是鐵路橋,1951年1月改為公路鐵路雙用橋。
1950年11月8日到21日,朝鮮那方橋體,被美軍地毯式轟炸後,如今的下橋空留江中的幾根橋墩。
鴨綠江上的下橋望向比鄰的上橋,和對望寂寥的朝鮮。晚上中國丹東這岸是燈火通明,朝鮮那方則是漆黑無聲。
從斷橋上看一旁的上橋,上橋又稱中朝友誼橋。有吊弦部分是屬中方,平弦是朝方。
一列火車從上橋自朝鮮的新義州,正駛往中國的丹東。
大部分中國遊客,都從丹東的這座上橋,越過鴨綠江前往朝鮮。
1990年10月25日,中朝雙方將這座上橋,命名為中朝友誼橋。鴨綠江上的兩座鐵橋,一是通往朝鮮便利通道,一是丹東著名景點。
從斷橋看高樓林立的中國丹東。
再望向鴨綠江另一頭,破舊的船隻稀落江畔,僅咫尺之隔,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丹東是中國最大邊境城市,這兒的銀杏是滿城滿市,政府採收後,就讓當地居民採收剩餘部份。
外國遊客都搭機前往朝鮮,我們也不例外。朝鮮大同江橋上,早晨急急趕上班的人民。
活在自己世界裡的朝鮮人民,他們不知瞬息萬變世界,個個堅守本分,做好自己的工作。
早晨的平壤不塞車不擁擠,也沒有遊晃的閒人。平穰是朝鮮首都,沒有燈紅酒綠,沒有珠光寶氣,但卻是乾淨清爽得讓人驚訝。
不是任何人都能隨意搬遷住進平壤,要居住平壤得經過申請調查,沒有任何犯罪紀律才行,所以平壤的治安良好。
平穰街頭道路寬敞,車輛稀少,這兒要塞車可真度容易呀!
平壤市街也有林立的高樓,這都是政府興建給居民居住的。
平壤街上的居民大廈,朝鮮人民的住房由政府配給,所以朝鮮沒有炒地皮的行為。
車子離開平壤市街,南下往160公里外的板門店出發。
這條公路往開城板門店的道路,號稱是朝鮮的高速公路。路心一座希望南北韓統一的拱形建築, 象徵南北韓一定能實現統一,每當導遊一說此,就會狠批美國,說美國是是南北韓分裂的罪魁禍首。
朝鮮的高速公路沒有成排急馳的車陣,只有修剪齊平,綠意盎然的路樹與田野。
補丁的高速公路,雖然顛簸得厲害,但是,盎然的綠意讓人心情愉悅。
前往板門店高速公路上,隨時都能看見走在路間,拿著簡陋工具修補道路的工人。
補補丁丁,乏善可陳的高速公路,被整理得整齊劃一的路樹裝扮著。
2個多小時的沿途,久久才能見到車輛的高速公路,要想出事也難呀!
往開城板門店的高速公路兩旁,看不見雜亂無章的草叢,朝鮮的整潔翠綠,永遠留在遊客腦海。
中途休息站,賣水果和人參茶的攤子,乾淨俐落,簡單兩種水果,讓遊人不會有挑三揀四的困擾,當然也是國營的啦!賣給遊客,當然價格也不便宜哦!
前往板門店的中途休息站,這兒有廁所,但是洗手水是放在外面桶裝,廁所還是保持得很乾淨。
休息過後,繼續往板門店前進,說是高速公路,速度一點兒也快不起來。
要到板門店得穿過許多山洞,導遊有說過正確數字,我沒記,也忘記啦!
不知何故,每個山洞修築樣式各不相同。
板門店東南的開城到了!開城距離北緯38度軍事分界線約有8公里。
從朝鮮進入38度線前檢查哨石碑,這面圖意是南北統一如兄妹。
歡迎石碑的另一面,則是朝鮮半島地圖上那一指,表示拆開籓籬一統南北韓。
進入38分界線前的購物商店,賣的是朝鮮的招牌人參,包裝還十分誘人。
購物商店裡,有各式各樣的人參商品讓遊客選擇。
商店的服務人員,不喜歡遊客拍照,不過只是面有難色或躲過鏡頭,倒不會損人罵人啦!
購物商店裡朝鮮愛用的鍍金餐具,是金光閃閃讓人眼花。
遊客得登記列隊等在板門店入口處,國家購物商店利用遊客等候時間,以販賣紀念品向遊客展開攻勢。
商店裡外國遊客不多,絕大部分是大陸觀光客,愛買的也是他們,這兒的服務人員都能說國語哦!畢竟中國是朝鮮的老大哥。
車子直接駛進軍事區,北邊修剪得齊平林木森森間,藏著一幢小小建築,這就是韓戰期間,雙方舉行停火談判的場所。
走進空蕩蕩的會場,當年朝方和美方首席代表使用過的桌椅,還原封不動保持原狀。
停戰談判會場沒什麼讓人驚訝的陳設和物品,倒是外面場地草木扶疏,讓人流連。很快地隨著帶隊軍官離開,這一路都得追隨一名帶隊的軍官。
這名軍官帶領遊客進入分界線參觀,一板一眼,不苟言笑的軍官,屈服在我室友甜言蜜語,室友硬是要與他合照,照或不照,左右為難的軍官最後還是屈從了。
室友緊跟著軍官,緊纏著一旁的女翻譯,不知道的人以為她們早已相識。被室友跟上跟下的軍官有些招架不住,一臉哭笑不得,也為緊張戰地製造不少歡笑聲。室友美麗大方,她說都是為了製造讓我拍照的機會,所以她犧牲啦!是真的,她總是拉著我,有拍照機會就高呼我,我應該謝謝她!
離開停火談判場,往非軍事區路上,一塊雪白花崗岩石碑矗立,是金日成的手跡碑,石碑上刻有『1994年7月7日』和『金日成』的簽名。這塊手跡碑,長9.4公尺,寬7.7公尺,石碑的下方綴飾了82朵木蘭花浮雕。寓意金日成82歲逝世。金日成逝世前一天晚上,批閱了他人生最後一份南北韓統一文件,也是他人生最後一次的簽名,朝鮮將該簽名刻成碑置於板門店此處。
雙方南北分界線上的板門店會場,會場區有7排簡單建築,4座白色建築是北方朝鮮建的,3座藍色是由南方美軍所建。這幢藍色建築,就是朝美開軍事停戰委員會會議場所。
這張桌子位在38度線上,桌心幾枚黑色分隔物,分別了南與北,桌子左邊是朝鮮,右側是南韓。在這幢建築內,在這張桌子上,舉行過459次軍事停戰委員會會議,召開過509次祕書長會議,1991年3月,美國任命南韓將領替代,朝鮮不滿,從此不再在此召開會議了。
南北分界線上的板門店會場裡,兩名站得直挺挺的北韓士兵,守住緊緊關閉南韓出入的大門, 以防遊客搞錯方向誤闖南韓。
建築中間兩名士兵站立處,以水泥砌成寬
步出38度線南北分界線上的板門店會場,迎向遊客是一座3層建築的板門閣。
從板門閣2樓陽台俯瞰南北雙方共同警備區,左起第3座是板門店會場,遊客只能進入此屋,也只能從此屋跨越南北分界線。
板門閣2樓陽台,能遠眺分界線上,南韓與朝鮮對立的建築,兩方較量的意味濃厚。
就要離開1950年到1953年,韓戰產生的38度軍事區,就要離開60年前板門店南北雙方共同警備區和板門店會場區了。韓戰真的結束了嗎 ?!正確的說,沒有!南北韓只簽定停戰協定,並非簽定休戰書,所以兩造還是處在戰爭狀態中。一個韓國,兩樣情。絕盡所能封鎖國家,捨棄與世界接軌,但又不願被遺棄,被訓練得不卑不亢,半島上死心踏地的子民,她們心中的崇拜,只有神化的金家三父子,世上造神運動最成功朝鮮金家莫屬了!38度分界線上,朝鮮這方是遊人如織,熱鬧滾滾,嗅不到一絲煙硝味,碉堡、炮樓、鐵絲網、巡邏兵,還有挺立死守38度線不苟言笑,怒目相視的雙方軍人,畫面逗趣,讓人莞爾,但也令人心情難過沉重。
前進北韓38度線非軍事區
毛澤東割地贈金日成
沒有背包客,不能自由行,旅人進出必得跟團的朝鮮,遊客只能從北京或瀋陽搭機前往平壤,或從遼寧丹東搭火車,越過兩國江界鴨綠江,進入朝鮮邊城新義洲。這條全長
說到吉林不禁讓人想起與朝鮮交界長白山上的天池。不知是毛澤東豪邁義氣,還是嫌自家領土過於遼闊,1953年,竟接受了金日成的請求,將白頭山天池的53%和分水嶺東側的3座山峰以及之間的幾座島嶼,大手一揮贈給了朝鮮。朝鮮接收這份從天而降大禮的第2天,馬上將原名的『白頭峰』改成『將軍峰』成了朝鮮的領土。滿族發跡龍脈長白山上的天池,從此一半投入他人懷抱,若帝皇先賢地下有知,必會掩面痛哭。沒有深思熟慮,偉大的毛主席老大心態,一時興起的慷慨,為自己留下賣國的萬古罵名。鴉片戰爭後,能如此大方割讓領土給他國,獨剩毛澤東一人啦!至於金日成為何非要天池不可?!1931年的918事變,朝鮮族的金日成是中國籍,在吉林延邊就讀小學和中學,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他的活動範圍就在天池附近的長白山區,兒子金正日也在此地出生,所以金日成對天池有著獨鍾的情感,也被他視為1948年,建立朝鮮人民共和國使他登峰造極的福地。不管是編撰的故事或確實,要土地的金日成聰明,割版圖的毛澤東愚蠢!
鴨綠江上上橋和下橋
鴨綠江上有兩座並鄰的橋,一座是1911年完工的『下橋』,就是如今人人所稱的『斷橋』。橋長
鴨綠江上另一座橋是『上橋』,又稱『中朝友誼橋』,中國與朝鮮兩國的分界線就在橋心。上橋也有12孔,全長
全球聚焦在板門店
加足油門依然快不起來的車子,自平壤賣力駛往開城的板門店,補丁的高速公路,彈性不夠的車體,讓車內遊客經歷一趟
板門店非軍事區的南北兩方都有居民,也各自取了村名,朝鮮這方是260戶農家的『宣傳村』,和『和平村』,在此共同經營合作農場,只是有60多戶農家,因為南北軍事分界線,與父母親人離散了。南韓那邊是『自由村』,村民在重兵把守下從事農耕,也享有免稅,免服兵役的各項國家福利。朝鮮這方的板門店,只有為駐紮軍人及家屬服務的小商店,南韓那側,則遍布大小工廠,欣欣向榮著。南北兩方在分界線上,各有一旗台,韓方旗台高
板門店非軍事區巡禮
距離非軍事區不遠北邊,一座木造建築,是雙方停戰談判會場,當年朝方與美方用過的談判桌椅依然保持原狀,停戰協定簽字大廳,也原封不動在談判會場旁。距離談判會場南
步出會場,拿出相機,突與朝軍雙眼交會,那雙殺氣騰騰的眼神,令人不寒而慄,板門店非軍事區冷戰意味依舊濃重。1953年韓戰結束,劃定了38度線,但野心勃勃的朝鮮,還是處心積慮要赤化南韓,偷偷從朝鮮這頭,通過38度非軍事區分界線挖掘了4條地下道,距離首爾僅剩
- 18樓. 哈姆斯特2013/08/20 10:55
好棒的文章!反覆研讀了幾遍,兼顧旅遊文學與歷史論述,真的是教科書等級的文章! 棒!
地球上有各式各樣的民族,是天生的;有各式各樣的制度,是人為的,人類是種可塑性很強的動物.什麼樣的制度適合什麼人,很難說,外人是無法置喙的.也許我們看北朝鮮的社會制度令人難以置信,生活在那裡的人又如何看待呢 ?
個人認為北韓的制度和王朝遲早會崩解,因為人治色彩太濃厚,外界衝擊太大,資訊封鎖愈來愈難,當孤立高懸的圍牆,第一塊石塊崩落時,幾乎可斷定,就是整座墻崩塌的時刻.至於是災難或是喜事,可能要看北朝鮮人民的智慧了 !
唉! 若文章成了教科書不是太生硬無趣了嗎?!
北朝鮮努力醜化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經濟,以三大免費政策收買了民心,只要朝鮮人能持續信仰供奉金氏家族擬定的信條,北朝鮮依然能立於不敗之地。世上沒有面面俱到的制度,好比沒有完美的人生般,這只是我的看法啦!人人旅行各有企圖,對異域事物看法也不盡相同,旅途中不起眼的一事一物,有時會在我心中激盪被無限擴大或縮小,大概我是個少見多怪的異類吧!
像我這般不喜抗議、不搞暴動、人懶散、不積極、能力又差活在北朝鮮好像蠻恰當的哦! cwc 於 2013/08/20 16:32回覆 - 17樓. 一畝桑田2013/04/18 22:11前進北韓
前進北韓,
機會難得,
旅遊兼記歷史的回顧,
南北韓兩個不同的世界,
北韓神格化的領袖崇拜更令人傻眼。
一個謎樣的國家,一個專門製造世界混亂的國家,當踏入平壤,發現它又是個那麼讓人憐愛的國家,一個讓人是愛是恨?!矛盾交織地方。 cwc 於 2013/04/19 21:56回覆 - 16樓. Sir Norton 魯賓遜,救命!2013/04/17 21:12天時
這回兒, 大家又被朝鮮給唬著了! 您的旅遊紀聞有趣生動, 再者, 不入虎穴, 焉能成為母老虎, 看那朝鮮軍官好怕您們兩位小姐。謝謝您!1950年韓戰期間,平壤被美軍轟炸而夷為平地,幾乎沒有古跡可尋,只有金氏家族龐然現代的建築。
cwc 於 2013/04/19 21:51回覆 - 15樓. abcteddy2013/04/16 21:33朝鮮的照片
您真的是足跡遍及大江南北。這些朝鮮的照片看起來很有意思。朝鮮是不允許遊人隨意拍照,遊客被兩名導遊一名司機釘牢,只要離開他們視力範圍,馬上婉轉制止,就是僅拍範圍外的一棵樹,一朵花,一張蜘蛛網,都會獲得特別的關心。 cwc 於 2013/04/16 22:43回覆 - 14樓. 莫莉﹝忘川﹞2013/04/16 07:29不容易的旅程
很不容易的旅程,原來38度線是這個樣子,板門店好熟悉的名子。鎖國的結果,人民比較吃虧,看到中國的開放經濟繁榮,一點也影響不了他們。
書寫四季風雲 輕夢掠過流浪的軌跡 相聚與別離都是恆長的定律有人曾問到過朝鮮後又到不丹的一名同行朋友:朝鮮和不丹哪兒好玩?她說:不丹不如想像中的美好,而朝鮮緊張刺激,有意思多了!大概受我離境時那一番被苦苦盤查,大家也被嚇得如驚弓之鳥,戰戰兢兢,正襟危坐等待,看著不知死活的我,傻不隆咚在機場胡亂拼鬥,賣力演出而印象深刻之故吧? 說真的,朝鮮並沒有值得讓人懷念的古物景點。 cwc 於 2013/04/16 15:54回覆 - 13樓. 重陽2013/04/16 00:08奇特的旅遊經驗
自上次精彩緊張的北韓旅遊初篇就一直等著續篇, 此時正值南北韓兩邊關係緊繃之際, 細讀您的文章與照片感受特別深.壓根就忘了繼續朝鮮之旅的文章,因為金正恩的胡鬧提醒我,2天就將這篇圖文PO上網,沒想不到迴響不少,更受到 UDN各方的鼓勵。總之,感謝到訪的所有格友。 cwc 於 2013/04/16 15:58回覆 - 12樓. divagirl2013/04/15 23:41不一樣的旅程
謝謝您分享了平時難能見到的畫面
感覺上他們的臉上表情是比較緊繃的...
我感覺的朝鮮人對外來遊客,並不會特別注意或好奇,也不會有卑微表現。 cwc 於 2013/04/16 13:21回覆 - 11樓. *2013/04/15 23:29神祕的極權國度
這篇導覽
讓人開了眼界
想想 民主真好
謝謝您的拜訪,希望不會再次偷懶,將我認識的朝鮮繼續寫完。 cwc 於 2013/04/16 13:18回覆 - 10樓. Bianca2013/04/15 21:12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鴨綠江斷橋,讓我聯想到亞維儂斷橋,只不過這裡陰沉沉的天色多了肅殺之氣!
「南北統一如兄妹」?還真是諷刺!看看現在南北韓的劍拔弩張,北韓的顢頇...真是不可思議!

還有您去年的驚魂記...記憶猶深!
朝鮮人認為南北韓無法統一,完全是美國從中作祟,全國人民極度仇美。愛插手,唯利是圖的美國,讓世界許多窮困國家厭惡是事實。 cwc 於 2013/04/16 13:11回覆 - 9樓. *花ㄦ2013/04/15 20:53敬佩
看到鴨綠江橋 增廣見聞了.....謝謝分享遼寧丹東的鴨綠江是大陸一觀光景區,杏子是丹東的特產。 cwc 於 2013/04/16 13:07回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