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裝訂:平裝,去背脊(後現代裝訂法)。新銳設計師山川操刀整體設計,裝幀精美,裸脊鎖線,內文柔軟,可180度平攤。
作者:(法)達尼埃爾·德瑪律凱(Daniel Desmarquest,1946— ),法國著名作家,出版有小說《埃特萊塔峭壁》《永別的一幕》《天堂》《阿加·貝拉》等,其傳記作品《卡夫卡與少女們》獲2002年法國梅迪西斯散文獎(Laureates Prix Médicis)──英國國民作家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1946~,《福婁拜的鸚鵡》)、美國著名作家瓊·狄迪恩(Joan Didion,1934-2021,《奇想之年》)、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雅莉克謝維琦(Svyatlana Aleksiyevich,1948~,《戰爭中沒有女性》),
202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韓江(南韓,1970~,《不做告別》),
均榮獲過此國際著名的文學獎。
【本書特色】
1. 戀愛、寫作、閱讀:青春期的三位一體——
獻給所有熱愛卡夫卡、在青春中追尋愛情和文學的讀者。
2.對於卡夫卡的文學創作而言,少女不僅是靈感,是素材,更是力量。
對於少女,遇到和愛上作家卡夫卡,就無異於把自己交給了魔鬼。
她們屬於卡夫卡的寫作儀式:卡夫卡蘸著她們的血淚來開筆。
§
《本事》
[1]
閱讀本書,極可能掉入這個空前的陷阱:
這是法國人(作家)有意、且全心投入
又精心設下的一個法式陷阱。
在法國人獨特的敘事過程中,
一個接一個陷阱,
被他那激情的法式拳打腳踢,
「烘烤」出一道道可口誘人的”法式餡餅”。
法國知名的國際文學獎評審小姐與先生們,
因此,成了第一排的”受害者”!
[2]
法國人「假借」似今人MeToo式的譴責語調,
不婉轉卻細密地把卡夫卡
與文學史上知名的「可恥事件」
交織在一起,且
用法式嘲諷的語調
半遮半掩出這個陷阱的覆蓋物;
而在此底下層層深埋著
卡夫卡如何
從少女們的身上與心靈
「迷幻」以至「魔幻」地
奪取卡式寫作靈感。
[3]
這個無處不在、
看似在捍衛少女們的道德「刀法」,
有如法式料理極盡講究的「擺盤」之表象。
這位法國文字廚師
真正在「料理」的是:
他,如何七誘八拐一個又一個青春少女──
卡式獨門絕技的各種
「惑人」手法──
既魅惑少女也迷惑卡先生自己。#
§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