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瓦牆 ◎吳敏顯 文.攝影
我在兄弟中排行老大,小時候理所當然是祖母的首席小跟班,成天拉著老人家衣服下襬,到處走親戚,吃拜拜、看野台戲。
早年鄉下交通不便,出門靠兩條腿,隔幾個村莊去看日夜連場戲,往往得在親戚家夜宿,於是讓我有機會住進各式各樣的房子。
鄉下屋子建材不一且形式各異,很難歸類。多數低矮平房豎著木板牆、土墼牆、石頭牆,或竹篾編排後鋪填牛糞的牆壁。屋裡梁柱有杉木、蛇木、大竹筒。屋頂則覆蓋茅草或鐵皮。
較舒適,得數大戶人家的紅磚牆紅瓦屋頂,再拿檜木梁柱和檜木鑲板隔間。
不一樣建材與外觀,使屋裡屋外散發出來的氛圍完全不同。它們在在都銘刻在我幼小的眼瞳與稚嫩的心版,跟隨我一輩子。
等鄉間陸續拆掉老屋搭建樓房,模仿都市人只顧修飾門面,賣弄姿色的年代,畢竟錢財仍然受限,選用建材和展示格局未見特色,這時已經很難吸引我目光,更別說挑動我從小對房屋建築的好奇心。
倒是小時候心底儲存的豐富體驗,好像給了我某種資格認證,難免讓自己以為對島上幾十年前居家住宅有點見識,值得向人炫耀。
萬萬沒想到,過了大半輩子還能遇見不曾荒廢的傳統磚瓦民居,尤其住宅外側那面獨特的紅瓦牆,更令我驚詫。
這驚詫,來自台北三峽街區一趟旅行。當我和朋友才拐出老街,即有兩處磚瓦屋教我眼睛為之一亮,距離不遠的兩棟房子,各有一面外牆由層層疊疊的紅瓦片鋪排而成。走在隊伍末端幾個人立刻停下腳步,各自嚷著:紅瓦片也能砌牆耶!好漂亮的紅瓦牆哩!
每個人都說:「第一次看到這麼特別的牆壁。」
窯燒紅瓦片,主要拿來覆蓋屋頂。在住戶頭頂遮陽擋雨兼藏寶盒,收藏小孩子換牙時脫落的下排乳牙。看到的兩處紅磚屋,正屬這種傳統建築。
一般老瓦屋往往禁不起長年風雨侵襲,屋主為了防漏防潮濕防颱風,乾脆以鐵皮或笨拙的水泥瓦替代紅瓦片蓋上屋頂,紅磚外牆則敷層水泥再貼磁磚,或直接封上鐵皮。也有選購外觀仿冒磁磚圖案或原木紋路的鐵皮,自以為講究。
三峽有泥水師傅能鋪設漂亮的紅瓦牆,取代磁磚或鐵皮牆,不愧是一個蘊結濃厚藝術氣息的市鎮。其他地方有無同樣靈巧的師傅,能否搭建出如此獨特的紅瓦牆?大槪很少人知道。
用紅瓦鋪成整面牆,彷彿一盤佈陣完善的棋局,自在瀟灑地等著太陽和風雨起手落子,調兵遣將。可千萬不要看到它們穿著制式服飾,規規矩矩地整齊列隊,前後對正、左右看齊,便認為他們全是些頭腦簡單,只懂得乖乖聽命行事的兵士……
──以上為節錄,全文已收錄在2018年6月九歌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腳踏車與糖煮魚》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