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史實不容冒牌人士篡改
2012/05/16 21:43
瀏覽391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多年來許多歷史問題都歸於“禁區”,致使民眾一無所知,當今許多歷史問題逐步開禁,又難免有人要以假亂真鑽空子。媒體擔負辨別真偽的重任,何以本來只須舉手之勞即可判斷的常識性錯誤,偏偏在該報層層把關下過了關?何以只須舉手之勞即可刊登澄清更正,該報拖了四年就是不做?
高伐林按:上一篇我貼出了《南方都市報》2005年8月9日發表的由該報特派記者王鵬撰寫的《抗戰老兵馬兆麟:中條山戰役我軍死傷慘烈——訪中條山戰役17軍代軍長馬兆麟》。這篇文章,就連我這個對當時史實不甚瞭然的門外漢,都一眼看出諸多破綻。
例如,他1915年出生,怎麼可能進入黃埔軍校六期(黃埔六期是1926年)?而1933年,黃埔軍校也早就搬離了廣州;抗日戰爭中的中條山戰役日寇集中優勢兵力強攻,打了不到一個月就以中國軍隊慘敗告終,他怎麼可能在當地進進退退反覆拉鋸,甚至還“整體回防”,逼迫“日本兵後退了幾十里”?他又怎麼可能以國軍“代軍長”之身,進入陝北公學和抗大當學員?文中所寫的山西那些地名,都看了陌生……
該篇報導中的主人公宣稱取代的國軍17軍軍長高桂滋的兒子、女兒,在與《南方都市報》多次交涉不果的情況下,寫下一篇公開信,詳細駁斥了該文的造假。下面全文轉貼這封公開信,以及附件。
我是抗戰時國民革命軍17軍軍長兼84師師長高桂滋中將的兒子高斌(現住美國新澤西州)。2005年我和妹妹高士潔(現住中國西安市)讀到《南方都市報》特派記者王鵬對所謂“國軍17軍代軍長”馬兆麟的專訪《抗戰老兵馬兆麟:中條山戰役我軍死傷慘烈》(以下簡稱“專訪”),通篇失實造假,而且對我父親的名譽構成誹謗。
2005年8月23日,我讀到該文後給《南方都市報》主編首次寫信要求澄清,石沉大海;2008年10月以來,為了證實馬兆麟的身份和他講述的抗戰經過的真實性,我們查閱了黃埔軍校1-15期畢業生名錄(含姓名、別號、籍貫),查閱了中央軍校洛陽分校軍官訓練班1-5期生活錄,查閱了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所有中條山會戰的檔案,查閱了孫蔚如年譜等眾多抗日戰爭珍貴史料。我們數十次向《南方都市報》法務監察部律師肖女士等人打電話,多次寄上有關歷史資料,希望與該報共同揭露造假新聞。但遺憾的是,我們多年的努力並沒有得到該報積極回應,於2009年5月19日收到肖女士“最終的回應”稱:“無法對此作出公開的賠禮道歉或者更正”(回應全文,見附件2)。而這篇“專訪”數年來在媒體上不斷流傳,還上了央視網、中華網、騰訊網等多家門戶網站的新聞頻道。
不得已,我們只好自己繼續調查。我妹妹高士潔找到該文作者王鵬,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見附件3);高士潔專程前往甘肅白銀郊區,2009年6月3日找到所謂“17軍代軍長”馬兆麟,當面向他查核了有關史實,並錄音記錄了與他和兒子、兒媳的談話(見附件4)。
為捍衛中國抗日戰爭史的真實性,還原史實,以正視聽,我寫這封公開信。現先將其幾個謬說駁斥如下:
馬兆麟所述經歷都是虛構
一,“專訪”說1915年出生於甘肅靖遠的馬兆麟先生,1933年“到廣州黃埔軍校學習,為黃埔軍校第六期學生”。又說:“1933年,18歲的馬兆麟獨自離開家鄉,在蘭州參軍。當時的軍長孫玉如看到馬兆麟年輕、認識字,可以培養,就把他派到廣州黃埔軍校深造。”
在黃埔軍校校史檔案中查證,第六期入伍生從1926年夏天招生,這一年馬先生剛剛11歲,不可能進入黃埔軍校,不可能成為羅瑞卿、廖耀湘、程子華這些國共著名將領的同期校友。
1933年,廣州也不存在黃埔軍校。黃埔軍校於1927年被蔣介石遷往南京,改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1928年蔣下令廣州黃埔軍校在第七期學員畢業後停辦。時隔八年,黃埔軍校廣州分校(即第四分校),才於1936年成立。
我們又按照馬兆麟說的入學和畢業時間,查核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習慣上仍稱“黃埔軍校”)1933年入學的第十期學員檔案名單,沒有馬兆麟,也沒有來自甘肅靖遠縣的任何人。倒是在“黃埔軍校網”的黃埔十期“知名門生”介紹中查到“馬兆麟”的名字。但高士潔給黃埔軍校網站負責人王堅先生打電話詢問其根據,他回答:信息來源正是《南方都市報》這篇造假“專訪”!
高士潔拜訪馬兆麟,他說他是“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還是什麼時候”在西安上的軍校。
由此,可以斷定:馬兆麟並非廣州黃埔軍校六期學員。
二,“專訪”中說,馬兆麟先生“1936年黃埔軍校畢業,分到96軍177師1058團,先後擔任2營排長、連長、營長;1941年任1058團團長,在中條山戰役中被任命為84師師長、17軍代軍長。”
“專訪”中還寫到1058團在中條山戰役中的戰況,又寫道:“過了幾天,馬兆麟在陣地接到集團軍司令孫玉如將軍的委任,馬兆麟擔任84師師長,兼任17軍軍長。並送來了徽章,上面刻著17軍軍長馬兆麟。”
上述說法,更是信口開河:
其一,96軍的前身,是楊虎城創建的17路軍的一部分。據17路軍將士後代、專門研究該軍歷史的韋成樞先生介紹:177師及其下的529旅(旅長為共產黨員許權中)1058團,是1937年才改編而成,隸屬38軍。我們查閱《孫蔚如年譜》(並非專訪中多處提到的“孫玉如”)和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纂的《抗日戰爭正面戰場》,第38軍於1938年6月21日改編為第31軍團時,始組建第96軍。馬先生怎麼可能1936年就分到不存在的96軍、不存在的1058團?
其二,1938年11月4日開始,孫蔚如所指揮的第31軍團(後來陞格為第四集團軍)包括38軍、96軍,曾經在中條山及週圍一帶抗日作戰。1940年9月,第四集團軍奉命調離山西中條山,擔任河南鄭州至洛陽之間的黃河南岸的河防任務。也就是說,包括1058團在內的孫蔚如所部,根本沒有參加1941年5月爆發的中條山戰役。
其三,17軍及所屬84師,是高桂滋一手帶起來的陝北子弟為主組成的軍隊,副軍長劉礽祺,84師副師長高建白,下轄四個團:250團團長為艾捷三,251團團長為楊世立,252團團長為岳英賢,野戰補充團團長為艾亞春(在中條山戰役中於焦家莊陣亡),另有一個特務營(警衛營),營長齊天然。17軍建制中,從來沒有一個1058團。馬兆麟在文中提到17軍一個營長、一個副營長的名字,在17軍的歷史中從來沒有出現過。
17軍與楊虎城所創建的17路軍,一字之差,完全是兩回事。高桂滋雖與楊虎城、孫蔚如等是多年摯友,他的17軍卻從未隸屬於楊虎城創建的第17路軍體系。高桂滋1939年10月陞任第36集團軍副總司令(仍兼17軍軍長和84師師長),36集團軍總司令是李家鈺。中條山戰役時,17軍被蔣介石臨時劃歸第五集團軍(司令曾萬鍾)指揮。
文中說馬先生“1941年任1058團團長”,又說中條山戰役(1941年5-6月)時他在17軍。他到底在哪里?在幾乎同一時間,他如何做到分屬兩個集團軍?
高桂滋難道會在自己的副軍長、師長、團長俱在的情況下,任命兄弟部隊的一個團長接替自己指揮17軍?第四集團軍總司令孫蔚如,難道會越俎代庖,委任自己的一個團長去幾百里外當第五集團軍旗下的軍長、師長?
由此,可以斷定:馬兆麟從未隸屬高桂滋的17軍,也沒有參加過1941年5-6月的中條山戰役;“專訪”中所說馬兆麟稱自己代理17軍軍長,純屬杜撰。
三,馬兆麟更多子虛烏有的敘述:
1,馬兆麟說他擔任過1058團團長,但據韋成樞介紹:1058團先後有3個團長:韓子芳、賈振中、孫芾棠,沒有馬兆麟的名字。馬兆麟自己說不出來他接任哪位團長。
2,“專訪”中說“馬兆麟營是在傍晚時分開進山西陵井縣縣城的”,但山西根本沒有“陵井縣”,只有陵川縣。我們查到當時山西還有讀音相近的臨晉縣,後與漪縣合併為臨猗縣。文中還說“部隊連夜撤到薊縣”,但山西也根本沒有“薊縣”,只有吉縣。從陵川縣到吉縣,縣境最短直線距離至少三、四百里,能“連夜撤到”嗎?
1941年5月的中條山戰役(亦稱晉南會戰),主戰場在中條山西段的夏縣、聞喜、垣曲交界之處,與陵川、臨晉、吉縣都無關,與文中反覆提到的運城也無關。
抗日戰爭期間,高桂滋率領17軍參加過南口、平型關、忻口、太岳、中條山等戰役,轉戰廣靈、靈丘、繁峙、靈石、祁縣、平遙、霍縣、沁源、絳縣、垣曲等十餘縣——與馬兆麟所說的那些地名都沒有關係。
如果馬先生真的當過“17軍代軍長”、“84師師長”、甚至“團長”“營長”參加過中條山戰役,會對浴血廝殺的地點如此健忘嗎?
3,“專訪”中還寫道:中條山戰役中,馬兆麟指揮的“部隊回到運城縣城,沒有幾天,敵人拉來了大炮,開來了坦克”;在墩台嶺“戰鬥持續了20多天”;敵人暫時撤走,馬兆麟讓部隊“整體回防”,又“過了幾天”。
中條山戰役,於1941年5月7日打響,日寇蓄謀已久,志在必得,做了周密準備,集中優勢兵力,突然發動強攻,怎麼可能在進攻之後“過了幾天”才“拉來了大炮,開來了坦克”?
查史料記載,高桂滋指揮的17軍在1941年5月7日當天堅守住了陣地,5月8日所屬84師也仍在堅守,但是因左翼友軍80軍、3軍防線被日寇突破,插到第五集團軍司令部,右翼守衛橫嶺關的43軍防線也於8日凌晨2時被日軍突破,致使17軍成為孤懸之勢,尤其是右後側受到嚴重威脅。上級為避免被敵包圍殲滅,命令17軍轉移突圍。在中國軍網“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專題的“中條山戰役”條目中載明:“駐守橫嶺關東北側的趙世鈴第43軍、西南側的高桂滋第17軍同時遭受日軍重兵打擊。激戰至8日拂曉,第43軍十八坪陣地被突破,堵擊無效,軍長趙世鈴下令放棄陣地,撤向望仙莊一線;第17軍雖依靠工事和有利地形進行了較為有效的抵抗,終因左右兩翼皆被敵突破,不得不退出防線。”
隨後幾天,中國軍隊被敵軍打散,節節慘敗,死傷盈野,最終中條山防區全線失守,歷時一共才30天。馬兆麟指揮的這點兵力,怎麼可能堅持“幾天”、“戰鬥持續了20多天”又“過了幾天”?
至於說日軍又“暫時撤走”,讓馬兆麟的部隊能夠“整體回防”,就更不可能。文中甚至說“日本兵後退了幾十里”,稍微了解這一戰役的人,都會感覺匪夷所思!
4,“專訪”中說馬兆麟“到西安第十八路軍醫院養傷”,1942年“在林伯渠等介紹下在延安陝工和抗大學習一年多”。
抗戰開始,紅軍改編為“八路軍”,不久番號又改為“第十八集團軍”,但從來沒有“第十八路軍”。1939年春,國民黨頒佈《限制異黨活動辦法》,隨後又秘密頒佈《異黨問題處理辦法》等,在西安,只有“第十八集團軍駐西安辦事處”,沒有“西安第十八路軍醫院”。
延安只有“陝公”(陝北公學的簡稱)而無“陝工”,而陝北公學已於1941年9月並入延安大學。這且不說,陝北公學和抗大,當時錄取的是從全國去的青年,照馬兆麟的說法,他既然當過國民革命軍中級軍官,甚至還當過“代軍長”,陝北公學和抗大會錄取如此大人物當學員嗎?他既然出自黃埔軍校,那麼他的昔日同窗都在抗大當校長、教官,能讓他從頭訓練嗎?
上述說法,馬兆麟自己在對高士潔的回憶中,也前後矛盾,難以自圓其說(均見附件4)。
關於“高桂滋脫隊”純屬誹謗
為什麼該文會如此錯謬百出?不外乎三種可能:
——是馬先生以為同代人多已凋零,那段歲月很少有人知曉實況,為擡高自己而蓄意編造?
——是馬先生因年邁記憶上出現混淆,分不清想象與史實,而記者專業素質太差又草率粗疏,無從分辨也不願費神,將其虛構故事添油加醋地寫出來?
——是馬先生基本上如實回憶在孫蔚如麾下96軍於中條山一帶與日軍作戰,1938年負傷回到西安,但記者“乾坤大挪移”,嫁接到八桿子打不著的高桂滋17軍的1941年中條山戰役?
日前不是有所謂“百歲老人”、“國學大師”文懷沙招搖撞騙被戳穿麼?“專訪”記者筆下的“馬軍長”自吹自擂,與“文大師”的性質豈不是異曲同工?
而“專訪”中這一段高桂滋脫隊的經過,純屬誹謗:
一日,日軍可能已經知道軍部的具體位置,直接進攻軍部附近陣地,軍長打電話給馬兆麟,要他立即帶團到軍部解圍。
圍攻軍部的敵人並不多,大約不到一千人。當馬兆麟率團從背後打擊圍攻之兵時,日本兵已經將軍部及特務營逼至黃河邊……
軍長高桂滋向著馬兆麟快步走來,不小心一腳踩空掉進了黃河,河水幾乎淹到胸前。副官一把將軍長拽出來。渾身濕漉漉的軍長對馬兆麟說,自從敵人兵力增加之後,成天到晚的炮擊,有一發炮彈落到他跟前把他炸昏了,現在頭疼得很,感覺不行了。
軍長接著說,他已經決定去後方休養,戰場指揮由馬兆麟代替。馬兆麟問軍長:“還有其他團幹部比我年紀大,當團長時間長,為什麼不讓他們當?”
“你是黃埔軍校畢業的學生,不怕死,會打仗。”
軍長帶著副官和秘書一起走了。……
不熟悉17軍抗戰歷史的人也許會被這番活靈活現的謊言所蒙蔽,然而中條山戰役主戰場之一的山西垣曲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的同志絕不會相信。他們搜集整理《一戰區中條山會戰要報》、各個參戰部隊的戰報、圖表,2008年10月彙編出版了《垣曲戰場實錄(1938年-1941年)》(香港天馬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10月),記載了真實歷史:
中條山戰役期間,17軍軍部根本不在黃河岸邊,而是設在垣曲縣柴家圪垛村(今垣曲縣長直鄉古垛村)。高桂滋的突圍路線是:夏縣申家溝、架桑村—垣曲縣石頭圪塔(今長直鄉長直村)-絳縣金圪堆(亦稱金圪垛)-曲沃縣。也就是說,高桂滋是向北突圍的,這些地方均不在黃河邊。文中所說“在黃河邊上臨危受命代軍長”一事純屬杜撰!
中條山戰役爆發的第二天,17軍軍部與各團在激烈戰鬥中就失去聯絡,根本不可能調兵前來解圍。當時保衛軍部的特務營長齊天然,解放後有回憶錄寫到:日寇從北到南三路壓向高桂滋的軍部,是他帶領特務營,掩護軍部轉移。(其手稿現存陝西省政協)
“專訪”中這段話之荒唐無稽,從下面馬兆麟老先生2009年6月3日對高士潔提問的回答,就一目瞭然:
高:王鵬文章說的:軍長走了你接任軍長,這是啥時候的事?接的是哪個軍的軍長?
馬:接的是96軍軍長麼。
高:接的是96軍軍長?
馬:是96軍,軍長、師長都是兼任的。
高:你代的是李軍長,李興中軍長?
馬:李興中軍長,副軍長姓王,楊參謀,楊秘書……都負了傷嘛。
高:這是哪一年的事?
馬:這就是1938、1939年的事。……
高:是李興中?那你給王鵬咋說軍長是高桂滋呢?你知道不知道高桂滋?
馬:知道。
高:你當過高桂滋的部下沒有?
馬:我沒有。高桂滋,我聽說過……西安事變,張、楊把蔣中正扣下,是在高桂滋的公館里押著呢。
這就最明確不過地徹底否定了《南方都市報》所謂“專訪”的說法!
至於馬兆麟是否“接的是96軍軍長”?也很可疑,待考。
我們的父親高桂滋將軍在中條山戰役中的經歷,各種史料和親歷者回憶錄中已經有不少記載。他在所屬部隊被打散後,身邊只有副軍長劉礽祺、84師副師長高建白、秘書韓一帆、軍醫湯中甫、軍需官王子衡等人,藏身在垣曲縣河西村南小溝。當大隊日寇逼近時,他向副官范國清要過手槍,子彈上膛,準備自盡殉國。幸虧突然間暴雨傾盆,日寇撤離,他才逃過一劫。

山西垣曲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主任高中民給我們當嚮導,來到這個高桂滋當年藏身的窯洞。當年軍隊被打散後,日寇到處搜捕。一位村民鄭忠義將高桂滋引到這裡交荷蘭裔神父胡永生掩藏了幾天;後來由當地小有名氣的郭金聲送他逃出日寇封鎖線。胡永生神父後被日寇殺害;郭的母親被日寇吊打,住房也被燒燬。高桂滋後讓家人給郭寄來一些錢重蓋住房。(高斌攝)
高桂滋等人脫險後於1941年6月10日給蔣介石和何應欽發電報,電文說:
“職及副軍長劉礽祺和副師長高建白,由敵區沖圍出險,本日抵克難坡(克難坡系二戰區長官司令部所在地,位於陝晉交界、黃河東岸,原名“南村坡”,閻錫山改名——本文作者注),謁閻長官後,即轉陝赴洛。所部(84)師建補各團及直屬部隊之一部,已余准渡河整頓,新二師殘部正陸續收容中。詳情俟後到陝續呈。”這份存放於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的電報,是高桂滋並未如該“專訪”中馬兆麟所說“決定去後方休養”的鐵的反證!(見附件5)
《南方都市報》“專訪”所寫高桂滋在萬分危急的戰況中,拋下部隊去後方休養,隨意指定一個兄弟部隊的“團長”指揮本軍,這嚴重悖離史實,更對我們父親的名譽構成嚴重誹謗。軍人視名譽勝於生命,軍人的後裔也視軍人的名譽勝過生命,我們不能不嚴正要求澄清並道歉。
《南方都市報》的責任不可推卸
年邁的“老兵”馬兆麟無意或是有心信口開河且不說,該報特派記者王鵬應該有能力、也有責任去核實馬老先生“傳奇經歷”的孰真孰假吧?該報逐級往上的編輯、編輯部主任、主編們,應該更有水平、也更有條件來識破吧?
高士潔於2009年4月24日邀請特派記者王鵬當面交換意見,這位記者倒是很坦率,介紹說:“我就是記錄了他(馬兆麟)講的話”,“我們哪有時間進行核實,我寫了交出去,他們(《南方都市報》)就登出來了”。(見附件3)
王鵬稱自己對馬兆麟的採訪記錄沒有保留,所以我們無法判斷到底馬兆麟究竟對王鵬是怎麼說的。但是,不管馬兆麟對王鵬怎麼說的,難道記者與編輯對採訪對象所講述的,可以不做核查?據王鵬介紹,“圖不是我配的。交稿之後,由編輯配的圖。”那麼,該報編輯在文中插入1941年5月《國民黨第一戰區部隊在中條山作戰圖》,難道你們沒看見,馬兆麟所言他作戰的運城、聞喜縣城等地,都不在這張正確的地圖上?你們在文中插入《晉南會戰中國軍隊指揮系統表》,難道你們沒看見,孫蔚如的第四集團軍,也根本不在這份正確的圖表中?
本來只須舉手之勞即可判斷的常識性錯誤,偏偏在該報的層層把關下過了關,例如,1915年生的人不可能是黃埔六期畢業生;例如,山西沒有“陵井縣”和“薊縣”;例如,1058團根本不屬於第17軍;例如,第四集團軍總司令孫蔚如無權任命第五集團軍指揮的第17軍軍長、師長……
更讓我們忍無可忍的是,又一件只須舉手之勞的事——刊登一則澄清更正,《南方都市報》就是不做。據說該報是中國建立了一定聲譽的媒體,但是竟如此缺乏新聞專業素質!我們三番五次指出謬誤,該報置之不理,任由這麼一篇信口開河的文章謬種流傳三年多,“求實存真”的精神哪里去了?而到最後,該報竟對所有的錯誤一概拒絕公開道歉和更正!
無疑,中條山戰役中中國軍隊慘重失敗,有許多教訓應該總結。但可惜的是,由於這篇“專訪”移花接木、錯誤連篇,反而使有關的史實弄得更加混亂。
多年來許多歷史問題都歸於“禁區”,致使民眾一無所知,當今許多歷史問題開禁,又難免有人要“以假亂真”鑽空子。媒體擔負辨別真偽的重任,我們期待該報深刻反省:何以刊登造假新聞而又諱疾忌醫?我們要求該報和各家網站全文刊登我這封公開信,要求轉載此文的新浪、南方、鳳凰、騰訊、中華、央視、北方、華夏經緯、三峽傳媒、黃埔軍校等網站,立即撤除這篇對馬兆麟的所謂“專訪”,以挽回不良影響!
此致
敬禮!
高斌2009年6月24日
我們的聯繫方式:
高斌:
住址:12 Chestnut Ave. #132D, Summit, NJ 07901, U.S.A.
電話:(美國)(908)656-**89
電子郵箱:bingao132@yahoo.com
高士潔:
住址:中國陝西省西安市桃園南路38號(省政府小區)7號樓16層5號
郵編:710077
電話:(中國)029-8431**13
電子郵箱:shijie369@hotmail.com
附件1:
《南方都市報》2005年8月9日造假專訪,在互聯網上流毒甚廣。眾多門戶網站的新聞頻道均有轉載,很多中小型網站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前後,也都紛紛轉載:(以下所附大量鏈接,現在多已刪除,所以此處從略)
新浪網:
抗戰老兵馬兆麟:中條山戰役我軍死傷慘烈(圖)
鳳凰網
蔣介石:中條山戰役是抗戰史最大之恥辱(圖)
南方網
馬兆麟:團長走了我接任團長,軍長走了我接任軍長
騰訊網:
抗戰老兵馬兆麟:中條山戰役我軍死傷慘烈(圖)
央視網:
慘烈!中國高級將領在中條山之戰中接連陣亡
北方網:
抗戰老兵馬兆麟:中條山戰役我軍死傷慘烈(圖)
華夏經緯:
馬兆麟:中條山戰役我軍死傷慘烈
…………
附件2:
《南方都市報》法務監察部肖曼麗女士,2009年5月19日代表該報,通過MSN傳來答覆:
你好高女士:首先,感謝您與高斌先生這段時間以來給我提供的意見與資料,更感謝你們給予的耐心與包容。對於你們反應(映)的問題,在這裡我作出最終的回應:
我跟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聯繫過了,他們回覆說不能提供諮詢與核實的服務,只能提供館藏資料供查閱。因此,從他們那兒無法核實戰爭的具體細節。另外,我再次跟記者王鵬核實,他反饋馬兆麟的身份情況屬實,文章內容也是馬兆麟親口所述。因此,綜觀目前的客觀情況,由於沒有確切證據證明報導主要內容失實,所以無法對此作出公開的賠禮道歉或者更正。
附件3:
4月24日,高士潔與該報前特派記者王鵬,在西安高士潔寓所談話內容摘錄,由高士潔根據記錄整理。
高士潔(下簡稱高):我想知道你那篇文章是怎樣搞出來的?為什麼連很簡單的錯誤也沒看出來?
王鵬(下簡稱王):當時,我一連採訪了七、八個老兵,比如你們陝西的仵德厚等等,馬兆麟是最後一個。感覺他記憶很好,講的也很流利,身上多處負傷,肯定是個老兵。所以寫的很順。
高:這圖是你配的?
王:圖不是我配的。交稿之後,由編輯配的圖(圖是台灣一個人給我們的)。我就是記錄了他講的話,你可以問他,那是不是他說的?
高:他可以信口開河,可以瞎說,你不能。你是代表媒體,就要為寫出來的東西負責。……你報導的東西應該是經過核實的。
王:我們哪有時間進行核實,我寫了交出去,他們就登出來了。
高:好幾個問題都是很容易核實的,比如,黃埔六期是1926年夏季招生,那時的馬兆麟才11歲。
王:唉,沒有查呀。
高:……原來的採訪本還留著嗎?
王:早沒有了。
高:他擔任這個1058團團長是怎麼一回事?十七路軍研究會的韋成樞說:1058團三任團長沒有他的名字。
王:我完全是按照他(指馬兆麟)說的。
高:你應該核實一下。你看這是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藏文獻的書《抗日戰爭正面戰場》。1936年哪里有96軍?1058團在抗戰初期是屬於38軍529旅的,96軍是1938年6月21日才組建的。你們不熟悉歷史也不看看歷史書。
王:我們沒有這套書,我們有一套上下兩冊的什麼什麼“正面戰場”的書……
高:這本《抗日戰爭正面戰場》(由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纂)才全是檔案中的戰報、電報;;這還有《孫蔚如年譜》,這上面寫的是1938年38軍在墩台嶺打過仗。可你寫的是1941年5月的中條山戰役。這是兩碼事。
王:我當時只管記,時間上可能沒記那麼細。
高:你就沒有核實一下1941年5月孫蔚如的部隊還在不在中條山?孫蔚如部1940年10月就移防黃河南岸,擔任鄭州至洛陽段的黃河河防。1941年中條山戰役我軍參戰部隊序列表上就沒有他指揮的第四集團軍。那時高桂滋的17軍歸第五集團軍曾萬鍾指揮,孫蔚如怎麼能任命高桂滋軍隊的代軍長?而且馬兆麟作戰的地方早在1938年就淪陷了,跟1941年高桂滋與日軍作戰的地方都不相干。高桂滋的軍部也不在黃河邊。……
王:當時主要是太相信他了。
高:舉手之勞的事情,他說的地方都不在中條山戰役示意圖上,你們沒看見?……我們要求“南都”向大家說明這篇文章有失實問題。
王:“南都”絕不會承認寫錯了。我在那裡的時候,天天都有人打電話來駡,打官司,“南都”根本不理。
高:錯了就要承認是錯了,糾正就行。我們並不想和“南都”打官司,我們希望“南都”糾錯,通知門戶網站把那篇文章的轉載都撤下來。
王:阿姨,我知道我寫的不對,怪我太輕信人,怪我沒有核實。但是你要求我們認錯,只能讓我丟飯碗,或者再換一個單位。(這篇文章)登出來不久,編輯就跟我說,有人找麻煩,我當時也沒在意,駡我們的人多了。
高:我要求你們承認錯誤,不僅僅是我父親的名譽權,這也是為了還原歷史。本來中國的抗日戰爭史就被歪曲的不像樣子,你們又亂寫。昨天,你說歷史是多元的,不對,歷史是客觀的,也是唯一的,我們要維護歷史的真實。
附件4:
高士潔2009年6月3日與馬兆麟談話記錄(摘錄)
2009年6月3日,高士潔在當地派出所魏所長等人熱心幫助下,到甘肅白銀市平川區水泉鎮楊家嶺村,專程登門拜訪了94歲的馬兆麟老人和他的兒子馬得亞夫婦,以期弄清馬兆麟的真實經歷。高士潔走近村莊,遠遠看到路邊樹下坐著一個人。剛想張嘴打聽馬兆麟家在哪里?忽然覺得這人就像馬兆麟。一問,他說我就是馬兆麟。他帶高士潔回家談話,頭腦相當清楚,他一上來就說廣州《南方都市報》記者採訪過他。他兒子馬得亞則介紹:王鵬寫了文章後“讓我大(方言,即我爸)問區政府要(相關待遇),說是每月能給三、四百元生活費,我遞上去了,要不下來”。
馬家小院很乾淨,屋簷下有電視衛星接收器,房間里也收拾得整整齊齊,電視機、沙發都很不錯。
高士潔與他及家人交談了1個半小時,問到很多內容。馬兆麟自稱“到延安,林伯渠、老毛(原話如此)就介紹我加入共產黨”;1938年在中條山負傷,住院後到延安上陝公一年、抗大一年,回來還是1938年;在軍醫院住了11年等等,情況難以置信。是因為他年高記憶失誤?還是別的原因?但在幾個關鍵問題上,他給出了明確的回答,徹底否定了《南方都市報》王鵬專訪的說法。
下面是高士潔根據談話錄音整理的有關段落。
何時何地上黃埔軍校?
高士潔(下簡稱高):我想問,你啥時候上的黃埔軍校?
馬兆麟(下簡稱馬):哎喲,那時候我十七、八歲,當時是學生麼。
高:你在哪兒上的軍校?
馬:在西安。
高:在西安上的軍校?
馬:對。
高:上了幾年呢?
馬:一年多,二年,就出來了。我在家里念書,念罷到蘭州,楊虎城十七路軍38軍,孫蔚如駐蘭州,我就入了伍,當了兵,在孫蔚如的教導隊里。
高:王鵬在文章中寫你是黃埔六期。
馬:對,是六期。
高:名單上查不到你的名字,你是哪一年上的?哪一期?在哪上的?
馬:黃埔軍校是孫中山和蔣中正人家辦下的嘛。在廣州黃埔屯,黃埔縣,那是總校嘛。
高:那你上的是不是總校?
馬:就是嘛。
高:你到底上的是廣州那個黃埔,還是西安的?
馬:我沒有去廣州,在西安。
高:哪一年記得不記得?不著急,慢慢想一想。
馬:哎呀,那怕是民國二十一年還是什麼時候,到民國二十一年我就出來了。
高:時間又合不上了,年紀大了,慢慢想一想。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軍校不在西安也不在廣州。黃埔六期是在廣州呢,你剛才說沒有在廣州。
馬:唉,廣州,對著呢。
高:民國二十一年西安沒有軍校。你說的和學校歷史對不上。
哪一年負傷?
馬:我是和日本人打仗,在中條山,負了傷,我在醫院住著。以後,抗日戰爭國共合作,毛主席的軍隊編了十八集團軍,三個師一個新四軍。以後,我在看電影的時候和林伯渠在一起,人家問我,我說我是在前方中條山負了傷,在醫院里住著。後頭,我就到七賢莊住著。我說我要加入共產黨,人家說好麼。到延安,林伯渠、老毛就介紹我加入共產黨。那時候關係亂得很,沒給啥手續。我在陝公住了一年,在抗大住了一年。抗大就在寶塔山底下,在那裡住了學。一天就給自己挖窯洞、背柴。挖下多得很。那時候毛主席在楊家嶺住著……
高:那你抗大畢業後在共產黨的部隊工作了?
馬:我那一年傷口發了,疼得很。我要求組織上允許到我西安看病。咱們那會延安藥品少,西安藥品多。人家准了,我就乘車,到了陝西洛川,那裡住的部隊是鄧寶珊的,在那裡住,人家把我查住。問我跑那裡干啥?我說我從前方來,路走錯了,現在要回去。
高:那是那一年?
馬:那是1938年還是啥時候。
高:1938年?你上抗大是中條山戰役之後還是之前?
馬:中條山戰役我負了傷,住了醫院。中條山戰役是1938年,這時候正和日本人打。
高:這個時候你部隊的番號記得不?
馬:哦,我們那會兒是96軍177師,我是1058團團長。先是營長,以後團長請了假,就是1937、1938年,(我)當了團長。當了團長以後,人家團長請了假,不知怎的,回家,我們那會是副團長就成了團長。以後在山西中條山,在臨晉、在文縣、在侯馬、絳州、永濟,在晉南和運城,跟日本人作戰。
高:那你負傷是哪一年?
馬:負傷是1938年,我記得是陰曆八月十五,日本飛機一紮下來……
高:就是這次負傷以後,你到西安去的嗎?
馬:轉到西安住院,十八陸軍醫院,就在西安八仙庵,東門外頭。
高:負傷在哪里負傷?
馬:就在運城,墩台嶺,中條山的山上。
高:傷好了你去哪里?
馬:傷好了就在醫院,住醫院養傷沒有出來。
馬得亞:1938年住罷醫院,你去哪里了?
馬:就在醫院里住著。
馬得亞:醫院里能住那麼多年?
馬:多少年住的都有。
高:那就是1938年住醫院。
馬得亞:住了幾年?
馬:住了幾年呢。
高:這和你跟林伯渠一起看電影,去延安,挖窯洞,返回來時間就又對不上啊。從延安往西安是哪一年?哪一年去的?在延安待了多長時間?啥時間返回來?
馬:1938年、39年,我在延安待了二年。陝公一年,抗大一年。
高:你38年去延安,一年陝公,一年抗大,40年你又回西安了嗎?還是到哪里?你剛才說在洛川碰到鄧寶珊部隊,這是啥時候?
馬:38年。鄧寶珊在那裡駐防著麼。
高:你剛才說,1938年你負傷後住院,後來去陝公一年,抗大一年。返回來,碰到鄧寶珊部隊……
馬:我在延安傷發了,(回來路上)沒有到鄧寶珊的部隊,我就回醫院了,醫院它有我的名字。
高:這就和你38年返回碰不上了。還是回到96軍了嗎?
馬:沒有,我就在醫院住著,再沒有回去。
高:也沒有去其他部隊?
馬:我就在醫院里住著。
高:那麼,1938年的三年以後發生的中條山戰役,你參加了沒有?我說的是1941年5月7號到5月底的中條山戰役,國民黨叫“中條山會戰”,你參加了沒有?
馬:我在中條山負了傷,回來在醫院。
高:不對嘛,你1938年負傷就一直在醫院住著,你咋能參加1941年的中條山戰役?
馬得亞:……“文化大革命”,原來我們家里是中農成分,我們家里窮,救濟物資都給我們。我那時十四、五歲,到1960年開始文化大革命以後,人家政府說有證據檢舉他是營長,那時,營長以上都戴“反革命”帽子,給他戴帽子,棒打。那時駐隊的幹部鄧友文(音)說人家紅衛兵要槍,把我當小孩哄,問槍在哪里呢?……我說我沒見過。
馬:“文化大革命”造反派打我呢,我說槍都給共產黨交了,給解放軍交了。
接任哪位軍長?
高:王鵬記錄的是你到高桂滋的部隊了,你啥時候到了高桂滋的部隊?
馬:負罷傷以後再沒有到部隊去麼。
高:王鵬文章說的:軍長走了你接任軍長,這是啥時候的事?接的是哪個軍的軍長?
馬:接的是96軍軍長麼。
高:接的是96軍軍長?
馬:是96軍,軍長、師長都是兼任的。
高:你代的是李軍長,李興中軍長?
馬:李興中軍長,副軍長姓王,楊參謀,楊秘書……都負了傷嘛。
高:這是哪一年的事?
馬:這就是1938、1939年的事。軍長都負了傷……他說:傷,我頭昏得很,我感覺不行了,你是年輕的團長。我說老團長多得很,叫人家當師長、軍長。(他說)他們不行,有的請了假回了家,不來了;你年輕,你是黃埔軍校的學生,不怕犧牲,還是你當。
高:說這個話的是誰?
馬:是李軍長,李興中。
高:是李興中?那你給王鵬咋說軍長是高桂滋呢?你知道不知道高桂滋?
馬:知道。
高:你當過高桂滋的部下沒有?
馬:我沒有。高桂滋,我聽說過,不知是楊虎城的軍長還是哪里的軍長,我們是38軍,後來是96軍,這個是楊虎城的。
高:沒有當過高桂滋的部下?
馬:那沒有。沒有和他在一個單位。
高:那你上次給王鵬說……
馬:我又想起來些:西安事變,張、楊把蔣中正扣下,是在高桂滋的公館里押著呢。
高:抗戰勝利後你干啥了,在哪個部隊?
馬:抗戰勝利後那我就回來了。……我回來是1949年,三大戰役,國民黨到台灣,我就回來了。
高:那日本鬼子投降以後,到1949年這段時間你干啥?
馬:我一直在西安,在醫院里住著。
高:1938年到1949年在醫院里住了11年?就一直在醫院?
馬:三大戰役以後,我由醫院里回來家里,當老百姓了。
附件5:
高伐林按:上一篇我貼出了《南方都市報》2005年8月9日發表的由該報特派記者王鵬撰寫的《抗戰老兵馬兆麟:中條山戰役我軍死傷慘烈——訪中條山戰役17軍代軍長馬兆麟》。這篇文章,就連我這個對當時史實不甚瞭然的門外漢,都一眼看出諸多破綻。
例如,他1915年出生,怎麼可能進入黃埔軍校六期(黃埔六期是1926年)?而1933年,黃埔軍校也早就搬離了廣州;抗日戰爭中的中條山戰役日寇集中優勢兵力強攻,打了不到一個月就以中國軍隊慘敗告終,他怎麼可能在當地進進退退反覆拉鋸,甚至還“整體回防”,逼迫“日本兵後退了幾十里”?他又怎麼可能以國軍“代軍長”之身,進入陝北公學和抗大當學員?文中所寫的山西那些地名,都看了陌生……
該篇報導中的主人公宣稱取代的國軍17軍軍長高桂滋的兒子、女兒,在與《南方都市報》多次交涉不果的情況下,寫下一篇公開信,詳細駁斥了該文的造假。下面全文轉貼這封公開信,以及附件。
關於《南方都市報》刊登造假專訪拒不認錯的公開信
高 斌
高 斌
我是抗戰時國民革命軍17軍軍長兼84師師長高桂滋中將的兒子高斌(現住美國新澤西州)。2005年我和妹妹高士潔(現住中國西安市)讀到《南方都市報》特派記者王鵬對所謂“國軍17軍代軍長”馬兆麟的專訪《抗戰老兵馬兆麟:中條山戰役我軍死傷慘烈》(以下簡稱“專訪”),通篇失實造假,而且對我父親的名譽構成誹謗。
2005年8月23日,我讀到該文後給《南方都市報》主編首次寫信要求澄清,石沉大海;2008年10月以來,為了證實馬兆麟的身份和他講述的抗戰經過的真實性,我們查閱了黃埔軍校1-15期畢業生名錄(含姓名、別號、籍貫),查閱了中央軍校洛陽分校軍官訓練班1-5期生活錄,查閱了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所有中條山會戰的檔案,查閱了孫蔚如年譜等眾多抗日戰爭珍貴史料。我們數十次向《南方都市報》法務監察部律師肖女士等人打電話,多次寄上有關歷史資料,希望與該報共同揭露造假新聞。但遺憾的是,我們多年的努力並沒有得到該報積極回應,於2009年5月19日收到肖女士“最終的回應”稱:“無法對此作出公開的賠禮道歉或者更正”(回應全文,見附件2)。而這篇“專訪”數年來在媒體上不斷流傳,還上了央視網、中華網、騰訊網等多家門戶網站的新聞頻道。
不得已,我們只好自己繼續調查。我妹妹高士潔找到該文作者王鵬,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見附件3);高士潔專程前往甘肅白銀郊區,2009年6月3日找到所謂“17軍代軍長”馬兆麟,當面向他查核了有關史實,並錄音記錄了與他和兒子、兒媳的談話(見附件4)。

高士潔登門拜訪馬兆麟(右)了解有關情況,兒子馬得亞在座。(高士潔攝)
為捍衛中國抗日戰爭史的真實性,還原史實,以正視聽,我寫這封公開信。現先將其幾個謬說駁斥如下:
馬兆麟所述經歷都是虛構
一,“專訪”說1915年出生於甘肅靖遠的馬兆麟先生,1933年“到廣州黃埔軍校學習,為黃埔軍校第六期學生”。又說:“1933年,18歲的馬兆麟獨自離開家鄉,在蘭州參軍。當時的軍長孫玉如看到馬兆麟年輕、認識字,可以培養,就把他派到廣州黃埔軍校深造。”
在黃埔軍校校史檔案中查證,第六期入伍生從1926年夏天招生,這一年馬先生剛剛11歲,不可能進入黃埔軍校,不可能成為羅瑞卿、廖耀湘、程子華這些國共著名將領的同期校友。
1933年,廣州也不存在黃埔軍校。黃埔軍校於1927年被蔣介石遷往南京,改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1928年蔣下令廣州黃埔軍校在第七期學員畢業後停辦。時隔八年,黃埔軍校廣州分校(即第四分校),才於1936年成立。
我們又按照馬兆麟說的入學和畢業時間,查核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習慣上仍稱“黃埔軍校”)1933年入學的第十期學員檔案名單,沒有馬兆麟,也沒有來自甘肅靖遠縣的任何人。倒是在“黃埔軍校網”的黃埔十期“知名門生”介紹中查到“馬兆麟”的名字。但高士潔給黃埔軍校網站負責人王堅先生打電話詢問其根據,他回答:信息來源正是《南方都市報》這篇造假“專訪”!
高士潔拜訪馬兆麟,他說他是“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還是什麼時候”在西安上的軍校。
由此,可以斷定:馬兆麟並非廣州黃埔軍校六期學員。
二,“專訪”中說,馬兆麟先生“1936年黃埔軍校畢業,分到96軍177師1058團,先後擔任2營排長、連長、營長;1941年任1058團團長,在中條山戰役中被任命為84師師長、17軍代軍長。”
“專訪”中還寫到1058團在中條山戰役中的戰況,又寫道:“過了幾天,馬兆麟在陣地接到集團軍司令孫玉如將軍的委任,馬兆麟擔任84師師長,兼任17軍軍長。並送來了徽章,上面刻著17軍軍長馬兆麟。”
上述說法,更是信口開河:
其一,96軍的前身,是楊虎城創建的17路軍的一部分。據17路軍將士後代、專門研究該軍歷史的韋成樞先生介紹:177師及其下的529旅(旅長為共產黨員許權中)1058團,是1937年才改編而成,隸屬38軍。我們查閱《孫蔚如年譜》(並非專訪中多處提到的“孫玉如”)和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纂的《抗日戰爭正面戰場》,第38軍於1938年6月21日改編為第31軍團時,始組建第96軍。馬先生怎麼可能1936年就分到不存在的96軍、不存在的1058團?
其二,1938年11月4日開始,孫蔚如所指揮的第31軍團(後來陞格為第四集團軍)包括38軍、96軍,曾經在中條山及週圍一帶抗日作戰。1940年9月,第四集團軍奉命調離山西中條山,擔任河南鄭州至洛陽之間的黃河南岸的河防任務。也就是說,包括1058團在內的孫蔚如所部,根本沒有參加1941年5月爆發的中條山戰役。
其三,17軍及所屬84師,是高桂滋一手帶起來的陝北子弟為主組成的軍隊,副軍長劉礽祺,84師副師長高建白,下轄四個團:250團團長為艾捷三,251團團長為楊世立,252團團長為岳英賢,野戰補充團團長為艾亞春(在中條山戰役中於焦家莊陣亡),另有一個特務營(警衛營),營長齊天然。17軍建制中,從來沒有一個1058團。馬兆麟在文中提到17軍一個營長、一個副營長的名字,在17軍的歷史中從來沒有出現過。
17軍與楊虎城所創建的17路軍,一字之差,完全是兩回事。高桂滋雖與楊虎城、孫蔚如等是多年摯友,他的17軍卻從未隸屬於楊虎城創建的第17路軍體系。高桂滋1939年10月陞任第36集團軍副總司令(仍兼17軍軍長和84師師長),36集團軍總司令是李家鈺。中條山戰役時,17軍被蔣介石臨時劃歸第五集團軍(司令曾萬鍾)指揮。
文中說馬先生“1941年任1058團團長”,又說中條山戰役(1941年5-6月)時他在17軍。他到底在哪里?在幾乎同一時間,他如何做到分屬兩個集團軍?
高桂滋難道會在自己的副軍長、師長、團長俱在的情況下,任命兄弟部隊的一個團長接替自己指揮17軍?第四集團軍總司令孫蔚如,難道會越俎代庖,委任自己的一個團長去幾百里外當第五集團軍旗下的軍長、師長?
由此,可以斷定:馬兆麟從未隸屬高桂滋的17軍,也沒有參加過1941年5-6月的中條山戰役;“專訪”中所說馬兆麟稱自己代理17軍軍長,純屬杜撰。
三,馬兆麟更多子虛烏有的敘述:
1,馬兆麟說他擔任過1058團團長,但據韋成樞介紹:1058團先後有3個團長:韓子芳、賈振中、孫芾棠,沒有馬兆麟的名字。馬兆麟自己說不出來他接任哪位團長。
2,“專訪”中說“馬兆麟營是在傍晚時分開進山西陵井縣縣城的”,但山西根本沒有“陵井縣”,只有陵川縣。我們查到當時山西還有讀音相近的臨晉縣,後與漪縣合併為臨猗縣。文中還說“部隊連夜撤到薊縣”,但山西也根本沒有“薊縣”,只有吉縣。從陵川縣到吉縣,縣境最短直線距離至少三、四百里,能“連夜撤到”嗎?
1941年5月的中條山戰役(亦稱晉南會戰),主戰場在中條山西段的夏縣、聞喜、垣曲交界之處,與陵川、臨晉、吉縣都無關,與文中反覆提到的運城也無關。
抗日戰爭期間,高桂滋率領17軍參加過南口、平型關、忻口、太岳、中條山等戰役,轉戰廣靈、靈丘、繁峙、靈石、祁縣、平遙、霍縣、沁源、絳縣、垣曲等十餘縣——與馬兆麟所說的那些地名都沒有關係。
如果馬先生真的當過“17軍代軍長”、“84師師長”、甚至“團長”“營長”參加過中條山戰役,會對浴血廝殺的地點如此健忘嗎?
3,“專訪”中還寫道:中條山戰役中,馬兆麟指揮的“部隊回到運城縣城,沒有幾天,敵人拉來了大炮,開來了坦克”;在墩台嶺“戰鬥持續了20多天”;敵人暫時撤走,馬兆麟讓部隊“整體回防”,又“過了幾天”。
中條山戰役,於1941年5月7日打響,日寇蓄謀已久,志在必得,做了周密準備,集中優勢兵力,突然發動強攻,怎麼可能在進攻之後“過了幾天”才“拉來了大炮,開來了坦克”?
查史料記載,高桂滋指揮的17軍在1941年5月7日當天堅守住了陣地,5月8日所屬84師也仍在堅守,但是因左翼友軍80軍、3軍防線被日寇突破,插到第五集團軍司令部,右翼守衛橫嶺關的43軍防線也於8日凌晨2時被日軍突破,致使17軍成為孤懸之勢,尤其是右後側受到嚴重威脅。上級為避免被敵包圍殲滅,命令17軍轉移突圍。在中國軍網“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專題的“中條山戰役”條目中載明:“駐守橫嶺關東北側的趙世鈴第43軍、西南側的高桂滋第17軍同時遭受日軍重兵打擊。激戰至8日拂曉,第43軍十八坪陣地被突破,堵擊無效,軍長趙世鈴下令放棄陣地,撤向望仙莊一線;第17軍雖依靠工事和有利地形進行了較為有效的抵抗,終因左右兩翼皆被敵突破,不得不退出防線。”
隨後幾天,中國軍隊被敵軍打散,節節慘敗,死傷盈野,最終中條山防區全線失守,歷時一共才30天。馬兆麟指揮的這點兵力,怎麼可能堅持“幾天”、“戰鬥持續了20多天”又“過了幾天”?
至於說日軍又“暫時撤走”,讓馬兆麟的部隊能夠“整體回防”,就更不可能。文中甚至說“日本兵後退了幾十里”,稍微了解這一戰役的人,都會感覺匪夷所思!
4,“專訪”中說馬兆麟“到西安第十八路軍醫院養傷”,1942年“在林伯渠等介紹下在延安陝工和抗大學習一年多”。
抗戰開始,紅軍改編為“八路軍”,不久番號又改為“第十八集團軍”,但從來沒有“第十八路軍”。1939年春,國民黨頒佈《限制異黨活動辦法》,隨後又秘密頒佈《異黨問題處理辦法》等,在西安,只有“第十八集團軍駐西安辦事處”,沒有“西安第十八路軍醫院”。
延安只有“陝公”(陝北公學的簡稱)而無“陝工”,而陝北公學已於1941年9月並入延安大學。這且不說,陝北公學和抗大,當時錄取的是從全國去的青年,照馬兆麟的說法,他既然當過國民革命軍中級軍官,甚至還當過“代軍長”,陝北公學和抗大會錄取如此大人物當學員嗎?他既然出自黃埔軍校,那麼他的昔日同窗都在抗大當校長、教官,能讓他從頭訓練嗎?
上述說法,馬兆麟自己在對高士潔的回憶中,也前後矛盾,難以自圓其說(均見附件4)。
關於“高桂滋脫隊”純屬誹謗
為什麼該文會如此錯謬百出?不外乎三種可能:
——是馬先生以為同代人多已凋零,那段歲月很少有人知曉實況,為擡高自己而蓄意編造?
——是馬先生因年邁記憶上出現混淆,分不清想象與史實,而記者專業素質太差又草率粗疏,無從分辨也不願費神,將其虛構故事添油加醋地寫出來?
——是馬先生基本上如實回憶在孫蔚如麾下96軍於中條山一帶與日軍作戰,1938年負傷回到西安,但記者“乾坤大挪移”,嫁接到八桿子打不著的高桂滋17軍的1941年中條山戰役?
日前不是有所謂“百歲老人”、“國學大師”文懷沙招搖撞騙被戳穿麼?“專訪”記者筆下的“馬軍長”自吹自擂,與“文大師”的性質豈不是異曲同工?
而“專訪”中這一段高桂滋脫隊的經過,純屬誹謗:
一日,日軍可能已經知道軍部的具體位置,直接進攻軍部附近陣地,軍長打電話給馬兆麟,要他立即帶團到軍部解圍。
圍攻軍部的敵人並不多,大約不到一千人。當馬兆麟率團從背後打擊圍攻之兵時,日本兵已經將軍部及特務營逼至黃河邊……
軍長高桂滋向著馬兆麟快步走來,不小心一腳踩空掉進了黃河,河水幾乎淹到胸前。副官一把將軍長拽出來。渾身濕漉漉的軍長對馬兆麟說,自從敵人兵力增加之後,成天到晚的炮擊,有一發炮彈落到他跟前把他炸昏了,現在頭疼得很,感覺不行了。
軍長接著說,他已經決定去後方休養,戰場指揮由馬兆麟代替。馬兆麟問軍長:“還有其他團幹部比我年紀大,當團長時間長,為什麼不讓他們當?”
“你是黃埔軍校畢業的學生,不怕死,會打仗。”
軍長帶著副官和秘書一起走了。……
不熟悉17軍抗戰歷史的人也許會被這番活靈活現的謊言所蒙蔽,然而中條山戰役主戰場之一的山西垣曲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的同志絕不會相信。他們搜集整理《一戰區中條山會戰要報》、各個參戰部隊的戰報、圖表,2008年10月彙編出版了《垣曲戰場實錄(1938年-1941年)》(香港天馬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10月),記載了真實歷史:
中條山戰役期間,17軍軍部根本不在黃河岸邊,而是設在垣曲縣柴家圪垛村(今垣曲縣長直鄉古垛村)。高桂滋的突圍路線是:夏縣申家溝、架桑村—垣曲縣石頭圪塔(今長直鄉長直村)-絳縣金圪堆(亦稱金圪垛)-曲沃縣。也就是說,高桂滋是向北突圍的,這些地方均不在黃河邊。文中所說“在黃河邊上臨危受命代軍長”一事純屬杜撰!

中條山戰役示意圖。注意圖中左側17軍、84師突圍路線。
中條山戰役爆發的第二天,17軍軍部與各團在激烈戰鬥中就失去聯絡,根本不可能調兵前來解圍。當時保衛軍部的特務營長齊天然,解放後有回憶錄寫到:日寇從北到南三路壓向高桂滋的軍部,是他帶領特務營,掩護軍部轉移。(其手稿現存陝西省政協)
“專訪”中這段話之荒唐無稽,從下面馬兆麟老先生2009年6月3日對高士潔提問的回答,就一目瞭然:
高:王鵬文章說的:軍長走了你接任軍長,這是啥時候的事?接的是哪個軍的軍長?
馬:接的是96軍軍長麼。
高:接的是96軍軍長?
馬:是96軍,軍長、師長都是兼任的。
高:你代的是李軍長,李興中軍長?
馬:李興中軍長,副軍長姓王,楊參謀,楊秘書……都負了傷嘛。
高:這是哪一年的事?
馬:這就是1938、1939年的事。……
高:是李興中?那你給王鵬咋說軍長是高桂滋呢?你知道不知道高桂滋?
馬:知道。
高:你當過高桂滋的部下沒有?
馬:我沒有。高桂滋,我聽說過……西安事變,張、楊把蔣中正扣下,是在高桂滋的公館里押著呢。
這就最明確不過地徹底否定了《南方都市報》所謂“專訪”的說法!
至於馬兆麟是否“接的是96軍軍長”?也很可疑,待考。
我們的父親高桂滋將軍在中條山戰役中的經歷,各種史料和親歷者回憶錄中已經有不少記載。他在所屬部隊被打散後,身邊只有副軍長劉礽祺、84師副師長高建白、秘書韓一帆、軍醫湯中甫、軍需官王子衡等人,藏身在垣曲縣河西村南小溝。當大隊日寇逼近時,他向副官范國清要過手槍,子彈上膛,準備自盡殉國。幸虧突然間暴雨傾盆,日寇撤離,他才逃過一劫。

高桂滋等人脫險後於1941年6月10日給蔣介石和何應欽發電報,電文說:
“職及副軍長劉礽祺和副師長高建白,由敵區沖圍出險,本日抵克難坡(克難坡系二戰區長官司令部所在地,位於陝晉交界、黃河東岸,原名“南村坡”,閻錫山改名——本文作者注),謁閻長官後,即轉陝赴洛。所部(84)師建補各團及直屬部隊之一部,已余准渡河整頓,新二師殘部正陸續收容中。詳情俟後到陝續呈。”這份存放於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的電報,是高桂滋並未如該“專訪”中馬兆麟所說“決定去後方休養”的鐵的反證!(見附件5)
《南方都市報》“專訪”所寫高桂滋在萬分危急的戰況中,拋下部隊去後方休養,隨意指定一個兄弟部隊的“團長”指揮本軍,這嚴重悖離史實,更對我們父親的名譽構成嚴重誹謗。軍人視名譽勝於生命,軍人的後裔也視軍人的名譽勝過生命,我們不能不嚴正要求澄清並道歉。
《南方都市報》的責任不可推卸
年邁的“老兵”馬兆麟無意或是有心信口開河且不說,該報特派記者王鵬應該有能力、也有責任去核實馬老先生“傳奇經歷”的孰真孰假吧?該報逐級往上的編輯、編輯部主任、主編們,應該更有水平、也更有條件來識破吧?
高士潔於2009年4月24日邀請特派記者王鵬當面交換意見,這位記者倒是很坦率,介紹說:“我就是記錄了他(馬兆麟)講的話”,“我們哪有時間進行核實,我寫了交出去,他們(《南方都市報》)就登出來了”。(見附件3)
王鵬稱自己對馬兆麟的採訪記錄沒有保留,所以我們無法判斷到底馬兆麟究竟對王鵬是怎麼說的。但是,不管馬兆麟對王鵬怎麼說的,難道記者與編輯對採訪對象所講述的,可以不做核查?據王鵬介紹,“圖不是我配的。交稿之後,由編輯配的圖。”那麼,該報編輯在文中插入1941年5月《國民黨第一戰區部隊在中條山作戰圖》,難道你們沒看見,馬兆麟所言他作戰的運城、聞喜縣城等地,都不在這張正確的地圖上?你們在文中插入《晉南會戰中國軍隊指揮系統表》,難道你們沒看見,孫蔚如的第四集團軍,也根本不在這份正確的圖表中?
本來只須舉手之勞即可判斷的常識性錯誤,偏偏在該報的層層把關下過了關,例如,1915年生的人不可能是黃埔六期畢業生;例如,山西沒有“陵井縣”和“薊縣”;例如,1058團根本不屬於第17軍;例如,第四集團軍總司令孫蔚如無權任命第五集團軍指揮的第17軍軍長、師長……
更讓我們忍無可忍的是,又一件只須舉手之勞的事——刊登一則澄清更正,《南方都市報》就是不做。據說該報是中國建立了一定聲譽的媒體,但是竟如此缺乏新聞專業素質!我們三番五次指出謬誤,該報置之不理,任由這麼一篇信口開河的文章謬種流傳三年多,“求實存真”的精神哪里去了?而到最後,該報竟對所有的錯誤一概拒絕公開道歉和更正!
無疑,中條山戰役中中國軍隊慘重失敗,有許多教訓應該總結。但可惜的是,由於這篇“專訪”移花接木、錯誤連篇,反而使有關的史實弄得更加混亂。
多年來許多歷史問題都歸於“禁區”,致使民眾一無所知,當今許多歷史問題開禁,又難免有人要“以假亂真”鑽空子。媒體擔負辨別真偽的重任,我們期待該報深刻反省:何以刊登造假新聞而又諱疾忌醫?我們要求該報和各家網站全文刊登我這封公開信,要求轉載此文的新浪、南方、鳳凰、騰訊、中華、央視、北方、華夏經緯、三峽傳媒、黃埔軍校等網站,立即撤除這篇對馬兆麟的所謂“專訪”,以挽回不良影響!
此致
敬禮!
高斌2009年6月24日
我們的聯繫方式:
高斌:
住址:12 Chestnut Ave. #132D, Summit, NJ 07901, U.S.A.
電話:(美國)(908)656-**89
電子郵箱:bingao132@yahoo.com
高士潔:
住址:中國陝西省西安市桃園南路38號(省政府小區)7號樓16層5號
郵編:710077
電話:(中國)029-8431**13
電子郵箱:shijie369@hotmail.com
附件1:
《南方都市報》2005年8月9日造假專訪,在互聯網上流毒甚廣。眾多門戶網站的新聞頻道均有轉載,很多中小型網站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前後,也都紛紛轉載:(以下所附大量鏈接,現在多已刪除,所以此處從略)
新浪網:
抗戰老兵馬兆麟:中條山戰役我軍死傷慘烈(圖)
鳳凰網
蔣介石:中條山戰役是抗戰史最大之恥辱(圖)
南方網
馬兆麟:團長走了我接任團長,軍長走了我接任軍長
騰訊網:
抗戰老兵馬兆麟:中條山戰役我軍死傷慘烈(圖)
央視網:
慘烈!中國高級將領在中條山之戰中接連陣亡
北方網:
抗戰老兵馬兆麟:中條山戰役我軍死傷慘烈(圖)
華夏經緯:
馬兆麟:中條山戰役我軍死傷慘烈
…………
附件2:
《南方都市報》法務監察部肖曼麗女士,2009年5月19日代表該報,通過MSN傳來答覆:
你好高女士:首先,感謝您與高斌先生這段時間以來給我提供的意見與資料,更感謝你們給予的耐心與包容。對於你們反應(映)的問題,在這裡我作出最終的回應:
我跟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聯繫過了,他們回覆說不能提供諮詢與核實的服務,只能提供館藏資料供查閱。因此,從他們那兒無法核實戰爭的具體細節。另外,我再次跟記者王鵬核實,他反饋馬兆麟的身份情況屬實,文章內容也是馬兆麟親口所述。因此,綜觀目前的客觀情況,由於沒有確切證據證明報導主要內容失實,所以無法對此作出公開的賠禮道歉或者更正。
附件3:
4月24日,高士潔與該報前特派記者王鵬,在西安高士潔寓所談話內容摘錄,由高士潔根據記錄整理。
高士潔(下簡稱高):我想知道你那篇文章是怎樣搞出來的?為什麼連很簡單的錯誤也沒看出來?
王鵬(下簡稱王):當時,我一連採訪了七、八個老兵,比如你們陝西的仵德厚等等,馬兆麟是最後一個。感覺他記憶很好,講的也很流利,身上多處負傷,肯定是個老兵。所以寫的很順。
高:這圖是你配的?
王:圖不是我配的。交稿之後,由編輯配的圖(圖是台灣一個人給我們的)。我就是記錄了他講的話,你可以問他,那是不是他說的?
高:他可以信口開河,可以瞎說,你不能。你是代表媒體,就要為寫出來的東西負責。……你報導的東西應該是經過核實的。
王:我們哪有時間進行核實,我寫了交出去,他們就登出來了。
高:好幾個問題都是很容易核實的,比如,黃埔六期是1926年夏季招生,那時的馬兆麟才11歲。
王:唉,沒有查呀。
高:……原來的採訪本還留著嗎?
王:早沒有了。
高:他擔任這個1058團團長是怎麼一回事?十七路軍研究會的韋成樞說:1058團三任團長沒有他的名字。
王:我完全是按照他(指馬兆麟)說的。
高:你應該核實一下。你看這是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藏文獻的書《抗日戰爭正面戰場》。1936年哪里有96軍?1058團在抗戰初期是屬於38軍529旅的,96軍是1938年6月21日才組建的。你們不熟悉歷史也不看看歷史書。
王:我們沒有這套書,我們有一套上下兩冊的什麼什麼“正面戰場”的書……
高:這本《抗日戰爭正面戰場》(由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纂)才全是檔案中的戰報、電報;;這還有《孫蔚如年譜》,這上面寫的是1938年38軍在墩台嶺打過仗。可你寫的是1941年5月的中條山戰役。這是兩碼事。
王:我當時只管記,時間上可能沒記那麼細。
高:你就沒有核實一下1941年5月孫蔚如的部隊還在不在中條山?孫蔚如部1940年10月就移防黃河南岸,擔任鄭州至洛陽段的黃河河防。1941年中條山戰役我軍參戰部隊序列表上就沒有他指揮的第四集團軍。那時高桂滋的17軍歸第五集團軍曾萬鍾指揮,孫蔚如怎麼能任命高桂滋軍隊的代軍長?而且馬兆麟作戰的地方早在1938年就淪陷了,跟1941年高桂滋與日軍作戰的地方都不相干。高桂滋的軍部也不在黃河邊。……
王:當時主要是太相信他了。
高:舉手之勞的事情,他說的地方都不在中條山戰役示意圖上,你們沒看見?……我們要求“南都”向大家說明這篇文章有失實問題。
王:“南都”絕不會承認寫錯了。我在那裡的時候,天天都有人打電話來駡,打官司,“南都”根本不理。
高:錯了就要承認是錯了,糾正就行。我們並不想和“南都”打官司,我們希望“南都”糾錯,通知門戶網站把那篇文章的轉載都撤下來。
王:阿姨,我知道我寫的不對,怪我太輕信人,怪我沒有核實。但是你要求我們認錯,只能讓我丟飯碗,或者再換一個單位。(這篇文章)登出來不久,編輯就跟我說,有人找麻煩,我當時也沒在意,駡我們的人多了。
高:我要求你們承認錯誤,不僅僅是我父親的名譽權,這也是為了還原歷史。本來中國的抗日戰爭史就被歪曲的不像樣子,你們又亂寫。昨天,你說歷史是多元的,不對,歷史是客觀的,也是唯一的,我們要維護歷史的真實。
附件4:
高士潔2009年6月3日與馬兆麟談話記錄(摘錄)
2009年6月3日,高士潔在當地派出所魏所長等人熱心幫助下,到甘肅白銀市平川區水泉鎮楊家嶺村,專程登門拜訪了94歲的馬兆麟老人和他的兒子馬得亞夫婦,以期弄清馬兆麟的真實經歷。高士潔走近村莊,遠遠看到路邊樹下坐著一個人。剛想張嘴打聽馬兆麟家在哪里?忽然覺得這人就像馬兆麟。一問,他說我就是馬兆麟。他帶高士潔回家談話,頭腦相當清楚,他一上來就說廣州《南方都市報》記者採訪過他。他兒子馬得亞則介紹:王鵬寫了文章後“讓我大(方言,即我爸)問區政府要(相關待遇),說是每月能給三、四百元生活費,我遞上去了,要不下來”。
馬家小院很乾淨,屋簷下有電視衛星接收器,房間里也收拾得整整齊齊,電視機、沙發都很不錯。
高士潔與他及家人交談了1個半小時,問到很多內容。馬兆麟自稱“到延安,林伯渠、老毛(原話如此)就介紹我加入共產黨”;1938年在中條山負傷,住院後到延安上陝公一年、抗大一年,回來還是1938年;在軍醫院住了11年等等,情況難以置信。是因為他年高記憶失誤?還是別的原因?但在幾個關鍵問題上,他給出了明確的回答,徹底否定了《南方都市報》王鵬專訪的說法。
下面是高士潔根據談話錄音整理的有關段落。
何時何地上黃埔軍校?
高士潔(下簡稱高):我想問,你啥時候上的黃埔軍校?
馬兆麟(下簡稱馬):哎喲,那時候我十七、八歲,當時是學生麼。
高:你在哪兒上的軍校?
馬:在西安。
高:在西安上的軍校?
馬:對。
高:上了幾年呢?
馬:一年多,二年,就出來了。我在家里念書,念罷到蘭州,楊虎城十七路軍38軍,孫蔚如駐蘭州,我就入了伍,當了兵,在孫蔚如的教導隊里。
高:王鵬在文章中寫你是黃埔六期。
馬:對,是六期。
高:名單上查不到你的名字,你是哪一年上的?哪一期?在哪上的?
馬:黃埔軍校是孫中山和蔣中正人家辦下的嘛。在廣州黃埔屯,黃埔縣,那是總校嘛。
高:那你上的是不是總校?
馬:就是嘛。
高:你到底上的是廣州那個黃埔,還是西安的?
馬:我沒有去廣州,在西安。
高:哪一年記得不記得?不著急,慢慢想一想。
馬:哎呀,那怕是民國二十一年還是什麼時候,到民國二十一年我就出來了。
高:時間又合不上了,年紀大了,慢慢想一想。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軍校不在西安也不在廣州。黃埔六期是在廣州呢,你剛才說沒有在廣州。
馬:唉,廣州,對著呢。
高:民國二十一年西安沒有軍校。你說的和學校歷史對不上。
哪一年負傷?
馬:我是和日本人打仗,在中條山,負了傷,我在醫院住著。以後,抗日戰爭國共合作,毛主席的軍隊編了十八集團軍,三個師一個新四軍。以後,我在看電影的時候和林伯渠在一起,人家問我,我說我是在前方中條山負了傷,在醫院里住著。後頭,我就到七賢莊住著。我說我要加入共產黨,人家說好麼。到延安,林伯渠、老毛就介紹我加入共產黨。那時候關係亂得很,沒給啥手續。我在陝公住了一年,在抗大住了一年。抗大就在寶塔山底下,在那裡住了學。一天就給自己挖窯洞、背柴。挖下多得很。那時候毛主席在楊家嶺住著……
高:那你抗大畢業後在共產黨的部隊工作了?
馬:我那一年傷口發了,疼得很。我要求組織上允許到我西安看病。咱們那會延安藥品少,西安藥品多。人家准了,我就乘車,到了陝西洛川,那裡住的部隊是鄧寶珊的,在那裡住,人家把我查住。問我跑那裡干啥?我說我從前方來,路走錯了,現在要回去。
高:那是那一年?
馬:那是1938年還是啥時候。
高:1938年?你上抗大是中條山戰役之後還是之前?
馬:中條山戰役我負了傷,住了醫院。中條山戰役是1938年,這時候正和日本人打。
高:這個時候你部隊的番號記得不?
馬:哦,我們那會兒是96軍177師,我是1058團團長。先是營長,以後團長請了假,就是1937、1938年,(我)當了團長。當了團長以後,人家團長請了假,不知怎的,回家,我們那會是副團長就成了團長。以後在山西中條山,在臨晉、在文縣、在侯馬、絳州、永濟,在晉南和運城,跟日本人作戰。
高:那你負傷是哪一年?
馬:負傷是1938年,我記得是陰曆八月十五,日本飛機一紮下來……
高:就是這次負傷以後,你到西安去的嗎?
馬:轉到西安住院,十八陸軍醫院,就在西安八仙庵,東門外頭。
高:負傷在哪里負傷?
馬:就在運城,墩台嶺,中條山的山上。
高:傷好了你去哪里?
馬:傷好了就在醫院,住醫院養傷沒有出來。
馬得亞:1938年住罷醫院,你去哪里了?
馬:就在醫院里住著。
馬得亞:醫院里能住那麼多年?
馬:多少年住的都有。
高:那就是1938年住醫院。
馬得亞:住了幾年?
馬:住了幾年呢。
高:這和你跟林伯渠一起看電影,去延安,挖窯洞,返回來時間就又對不上啊。從延安往西安是哪一年?哪一年去的?在延安待了多長時間?啥時間返回來?
馬:1938年、39年,我在延安待了二年。陝公一年,抗大一年。
高:你38年去延安,一年陝公,一年抗大,40年你又回西安了嗎?還是到哪里?你剛才說在洛川碰到鄧寶珊部隊,這是啥時候?
馬:38年。鄧寶珊在那裡駐防著麼。
高:你剛才說,1938年你負傷後住院,後來去陝公一年,抗大一年。返回來,碰到鄧寶珊部隊……
馬:我在延安傷發了,(回來路上)沒有到鄧寶珊的部隊,我就回醫院了,醫院它有我的名字。
高:這就和你38年返回碰不上了。還是回到96軍了嗎?
馬:沒有,我就在醫院住著,再沒有回去。
高:也沒有去其他部隊?
馬:我就在醫院里住著。
高:那麼,1938年的三年以後發生的中條山戰役,你參加了沒有?我說的是1941年5月7號到5月底的中條山戰役,國民黨叫“中條山會戰”,你參加了沒有?
馬:我在中條山負了傷,回來在醫院。
高:不對嘛,你1938年負傷就一直在醫院住著,你咋能參加1941年的中條山戰役?
馬得亞:……“文化大革命”,原來我們家里是中農成分,我們家里窮,救濟物資都給我們。我那時十四、五歲,到1960年開始文化大革命以後,人家政府說有證據檢舉他是營長,那時,營長以上都戴“反革命”帽子,給他戴帽子,棒打。那時駐隊的幹部鄧友文(音)說人家紅衛兵要槍,把我當小孩哄,問槍在哪里呢?……我說我沒見過。
馬:“文化大革命”造反派打我呢,我說槍都給共產黨交了,給解放軍交了。
接任哪位軍長?
高:王鵬記錄的是你到高桂滋的部隊了,你啥時候到了高桂滋的部隊?
馬:負罷傷以後再沒有到部隊去麼。
高:王鵬文章說的:軍長走了你接任軍長,這是啥時候的事?接的是哪個軍的軍長?
馬:接的是96軍軍長麼。
高:接的是96軍軍長?
馬:是96軍,軍長、師長都是兼任的。
高:你代的是李軍長,李興中軍長?
馬:李興中軍長,副軍長姓王,楊參謀,楊秘書……都負了傷嘛。
高:這是哪一年的事?
馬:這就是1938、1939年的事。軍長都負了傷……他說:傷,我頭昏得很,我感覺不行了,你是年輕的團長。我說老團長多得很,叫人家當師長、軍長。(他說)他們不行,有的請了假回了家,不來了;你年輕,你是黃埔軍校的學生,不怕犧牲,還是你當。
高:說這個話的是誰?
馬:是李軍長,李興中。
高:是李興中?那你給王鵬咋說軍長是高桂滋呢?你知道不知道高桂滋?
馬:知道。
高:你當過高桂滋的部下沒有?
馬:我沒有。高桂滋,我聽說過,不知是楊虎城的軍長還是哪里的軍長,我們是38軍,後來是96軍,這個是楊虎城的。
高:沒有當過高桂滋的部下?
馬:那沒有。沒有和他在一個單位。
高:那你上次給王鵬說……
馬:我又想起來些:西安事變,張、楊把蔣中正扣下,是在高桂滋的公館里押著呢。
高:抗戰勝利後你干啥了,在哪個部隊?
馬:抗戰勝利後那我就回來了。……我回來是1949年,三大戰役,國民黨到台灣,我就回來了。
高:那日本鬼子投降以後,到1949年這段時間你干啥?
馬:我一直在西安,在醫院里住著。
高:1938年到1949年在醫院里住了11年?就一直在醫院?
馬:三大戰役以後,我由醫院里回來家里,當老百姓了。
附件5:

高桂滋等人於1941年6月10日給蔣介石和何應欽的電報影印件
存放於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檔案號:6251
存放於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檔案號:6251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