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hakkaonline.com/forum/thread-87603-1-1.html
我的故鄉廣東紫金是個個山明水秀的山區小縣:http://www.hakkaonline.com/forum/thread-87603-1-1.html
我的家鄉---廣東紫金縣城在秋香江泮
【龍窩桂山圍石樓】桂山圍石樓位於龍窩鎮桂山圍,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是當地富豪廖肇衍所建。主樓6層,面 桂山圍石樓
積3000平方米,高20米。一、二層用花崗石條砌筑,三層以上用特製大火磚砌成,墻厚1.5米,主樓前面是三進的正屋,兩側各有兩座並聯朝向正屋的橫屋,與主樓聯接,構成一座佔地1.5萬平方米的建築群。石樓至今保存頗好。
道姑岩位於古竹鎮孔布村正南,距古竹圩4公里。
紫金觀原名天后宮,座落在紫金縣城安良片飛鳳崗下,是紫金縣道教活動中心場所。天后宮原址在縣城市區中心,始建於明末年間,已有四百多年歷史。建宮後,累顯靈異,香火不斷,經久不衰。天后宮因歷史上種種原因被損毀。改革開放後,信民仍在原址安爐奉香,日勝一日,香客如流。政府考慮到在市區中心終日香煙繚繞,人流擁擠,阻礙交通,因此,於一九九二年遷扯到紫金縣城安良片飛鳳崗下行宮。一九九四年得香港青松觀觀長侯寶垣大師率眾道長多次前來審視,勘稱此處:後依宮山嶂,前朝筆架山,左旗右鼓,旗鼓相應,道風撲撲龍運長興。乃安神之福址,建觀安神,必定威靈顯赫國泰民安。因此提議:擴建天后宮,增建前、後兩大建築群體,把天后宮陞格為紫金觀,此提議得到政府批准,遂將“天后宮”陞格更名為“紫金觀”。經侯寶垣大師與眾道長的勘定:即擇日奠基,興建前、後兩大宮殿群體。
紫金觀經政府批准用地三十六畝。主體工程分前、中、後三大宮殿建築群體。現已建成:護法殿、財神殿、太歲殿、天后殿、鐘樓、鼓樓、偏殿、三青寶殿等古典式宮殿群體。各宮殿中神像金身、供案桌及相應設施一應俱全。建好了放生了,充實了各宮殿中道教文化。雕制了三十多副柱聯及部分壁畫,已投入資金壹仟多萬元人民幣(香港青松觀董事局支助278萬元人民幣(現金)、塑制神像估約100萬元人民幣、共計378萬元人民幣)。如今、紫金觀規模初具,雄偉狀觀,成為粵工地區集宗教與旅遊於一體的較大的重要景點之一。
紫金觀現有青松派弟子九人,本觀皈依弟子231人。堅持早功課,朔望日進行法事活動。紫金觀雖初具規模,但仍有規劃中應建的:前門樓、主車道、停車場、功德堂、素食館、慈航殿、玉皇殿等建築,由於經濟緊缺,資金困難,有待續建。懇請社會賢達,仁人志士共禳善舉。以求儘快完善資金觀整體建設。
紫金九和溫泉
紫金御臨門溫泉
武頓山位於縣城東南的南嶺鎮東南面,海撥1233米,為紫金縣第一高峰。武頓山有大武頓、小武頓兩峰,大武頓渾圓雄偉,小武頓峭聳秀撥,是韓江上游琴江的發源地。明時,曾 為“牛牯都”屯兵之所。山上有搖劍石、磨子石、雞啼石、狗頭石、臘燭石,山腰有“畫眉磜”等景觀。若天清日朗,立於山巔可見日出,可遠眺陸豐、海豐、惠東三縣之境。
上岩石,五馬歸槽小武頓峰,
本帖最後由 wugang 於 2012-4-3 23:12 編輯 蠟石又名黃蠟石,因石表層及內部有蠟狀質感色感而得名。蠟石屬矽化安山岩或砂岩,主要成分為石英,油狀蠟質的表層為低溫熔物,韌性強,摩氏硬度為6.5~7.5。另外有一種說法,是說蠟石最早發現於古代柬埔寨,當時柬埔寨叫“真蠟國”,該國嚮明朝皇帝上貢過一塊極品黃蠟石,所以,蠟石就以真蠟國的國名為石名了。既然得名是因為有蠟質,有人就說了,那應該叫蠟石啊,怎麼會叫黃蠟石呢?這與中國人的一個傳統觀念有關:黃色歷來為國人所愛,天地玄黃,黃色為正統色,另外,據現代研究表明,黃色與人類最協調的顏色之一,同時,蠟石中以黃色和白色佔大多數,那當然要稱其為蠟石,方顯美石本色。蠟石在我國分佈很廣,兩廣嶺南一帶、遼寧鴨綠江畔、雲南地熱集中地都有分佈,據說江浙一帶也有少量分佈。蠟石的形成過程大致如下:石英岩礦物因為受地質變動影響,與酸性土壤混合,加上酸性土壤附近有地熱或火山等自然條件,長期受酸性土壤和地熱火山溫度的雙重催化,終於形成蠟石,其中一部分蠟石靜眠山中,一部分則由河流搬運到江河中。蠟石成因可以又解釋為:蠟石是花崗岩的低溫熱液成因的石英脈。 比較有名的原產地有: 永安(現紫金):據史料記載《南越筆記》,永安(現為紫金)是蠟石古產地,清代初期用永安蠟石製造的鼻煙壺曾作為貢禮向朝廷進貢。河源蠟石以紫金的蠟石最出名,紫金(永安)的黃蠟石品種多,顏色豐富,形狀好,自然天成,無需打磨。 武頓山位於縣城東南的南嶺鎮東南面,海撥1233米,為紫金縣第一高峰。武頓山有大武 頓、小武頓兩峰,大武頓渾圓雄偉,小武頓峭聳秀撥,是韓江上游琴江的發源地。明時,曾 為“牛牯都”屯兵之所。山上有搖劍石、磨子石、雞啼石、狗頭石、臘燭石,山腰有“畫眉 磜”等景觀。若天清日朗,立於山巔可見日出,可遠眺陸豐、海豐、惠東三縣之境。 薜荔果 |
永安蠟石 |
紫金縣“慶祝建國60周年”永安蠟石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紫金縣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目前,全縣形成了荔枝龍眼、春甜桔、李梅、三黃雞、瘦肉型豬等五大農業生產基地,甜竹、單叢茶、蔬菜和甲魚等基地亦初具規模,“一縣數品”、“一鎮一品”佈局初步形成資源型工業體系逐步完善,全縣初步形成製糖造紙、礦冶、水泥、陶瓷、食品加工、制藥等“六大工業產品系列”。其中,“三資”工業總產值佔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43.9%,成為全縣經濟的生力軍。交通運輸、建築、服務、旅遊等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城鄉市場繁榮,商貿流通活躍。果


俗稱涼粉果、木饅頭。性平、味甘酸,有活血、消腫、解毒、利濕、通乳的功能。近代藥理表明,它所含的B-谷留醇 有一定的抗腫瘤作用。薜荔果對宮頸癌、乳腺癌、大腸癌、食道癌、惡性淋巴瘤等患者尤為適宜,可用薜荔果焙干研末,每日2次,每次9克沖服。民間有用薜荔果 2個,同豬蹄1只,同煮食用並喝湯。
根、莖、葉、果藥用,有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消腫解毒、補腎、通乳的功效。性味酸平,具有壯陽固精、止血、下乳的功效。治遺精、陽痿、久痢脫肛、乳汁不通等病症。《本草綱目》載「壯陽道尤勝。固精消腫,散毒止血,下乳。治久痢腸痔」。
薜荔在中國古代的醫學文獻上(《中草求源》、《醫貫》、《景岳全書》等)已有記載,能有利尿作用、清熱降火、解毒、去暑、去風濕痛、治淋病、補腎固精、活血通絡、除疝氣、通絡下乳、固澀止瀉等療效。我的故鄉紫金
紫金縣礦資源豐富,有鐵、錫、鉛鋅、瓷土、稀土、螢石、黃臘石、大理石、石灰石、耐火石、珍珠岩等;河溪眾多,水能巨大,全縣水能理論蘊藏量13萬餘千瓦,可開發6萬餘千瓦,是全國能源開發重點縣之一;礦泉水、地熱資源也甚為豐富,有著經濟開稀土,用於養魚有防病、促長的作用。一般每畝用5元左右稀土,即可增產鮮魚20—30公斤。
用稀土養魚,其一,可提高魚類成活率。稀土餵魚後,草魚成活率提高28.6%,鰱魚成活率提高14.3%,鱅魚成活率提高20%左右。其二,能提高產量。稀土可促進魚的生長。據報導用稀土養草魚,畝產可提高26.4%,鰱魚產量增加33.6%、鱅魚增加22.8%、鯉魚增加24%。稀土養魚防病促長的原因一是稀土可以抑制病菌的生長繁殖,促進水中浮游生物的生長;二是稀土離子可以和病菌分泌的毒素起反應,減輕和消除毒素的毒性;三是稀土可以刺激魚的食慾,促進魚的消化和生長,增強魚的抗病性,從而使魚的產量大幅度上昇。
要達到上述目的,首先要注意稀土使用方法。用硝酸稀土50克加水拌干飼料50公斤或加水20公斤拌青料400公斤左右潑池餵魚,每3—4天喂1次,每次應選擇下午5—7時進行。其次,看水質用稀土。稀土用於黃綠色、綠豆色的水里,效果好;用於呈深藍、灰黃渾濁或黃褐色的水,效果差。第三,掌握用量。稀土的用量不能過大,否則會因為濃度過高而抑制魚類生長。另外,配量稀土母液時最好用塘水而不用井水,以免稀土在鹼性條件下沉澱失敗。發的巨大潛力。
廣東稀土大調查,您那有稀土嗎?
廣東, 稀土, 調查
1. 廣州市
3.08% (2)
2. 深圳市
6.15% (4)
3. 珠海市
0.00% (0)
4. 汕頭市
0.00% (0)
5. 佛山市
1.54% (1)
6. 韶關市
21.54% (14)
7. 河源市
6.15% (4)
8. 梅州市
9.23% (6)
9. 惠州市
1.54% (1)
10. 汕尾市
3.08% (2)
11. 東莞市
0.00% (0)
12. 中山市
1.54% (1)
13. 江門市
1.54% (1)
14. 陽江市
1.54% (1)
15. 湛江市
1.54% (1)
16. 茂名市
9.23% (6)
17. 肇慶市
4.62% (3)
18. 清遠市
7.69% (5)
19. 潮州市
4.62% (3)
20. 揭陽市
12.31% (8)
21. 雲浮市
3.08% (2)
廣東曾大規模開採過稀土,那就在鍾墻的五花土中(潮語),白沙流(客語),以前每斤幾元錢,現在每斤達幾十元之多,據稱普寧梅塘石鳥鄉後山都是稀土礦,曾經開採,普寧南陽鄉也有稀土礦,也曾開採.鄰近揭西縣五經富有持大稀土礦.
稀土提據稱五花土用硫酸鈉浸泡哳出,白色粉未.
稀土,不能溶於水的土?
我故鄉純樸的客家鄉親永遠張開雙臂,歡迎四方來客!你會發覺那寧靜清新的山區是個世外桃源,忘憂谷。你是否準備一趟紫金之旅呢,遠離車馬煩囂,優攸自在呼吸新鮮空氣,更是養病休養的天堂
紫金山區就是山產豐富,無污染綠色健康食物另有風味
廣東省紫金縣飲料食品廠生產的竹殼茶(原名葫蘆茶),海外僑胞稱“仙茶”,有近 400年的悠久歷史。產品用山林中採集的10多種珍稀草藥,通過特殊加工配製而成,用竹殼包裝成葫蘆狀。其性味甘和可口。具有清熱解暑、消炎去滯、利尿除濕、健脾胃、降血壓等功能。系列產品有竹殼茶沖劑、袋泡保健茶等。1989年榮獲中國消費品博覽會金獎。
紫金的竹殼茶有近400年的悠久歷史,海外僑胞稱“仙茶”。採用10多種珍稀草藥通過特殊加工配製而成。其性溫,味甘醇香,具有清熱解暑、消炎去滯、利尿除濕、健脾胃、降血壓等功效,成為四季皆宜,男女老幼可飲的純天然飲料。
藍塘土豬又名藍塘鐵豬、芙蓉豬,兩頭烏鐵背,歷史悠久,具有生長快、抗病力強和皮薄肉嫩等特點,1978年被列入國家級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名錄。藍塘豬經加工後色艷味美、皮酥肉脆,是港、深等地區茶樓、酒樓席上珍品,暢銷國內各大市場。至目前藍塘母豬存欄近1萬頭,年產商品仔豬近16萬頭。 紫金縣有中國最大的牛丸。每個有網球般大小,據說這樣大的牛肉丸,外脆里嫩,吃起來相當過癮。
牛肉丸是紫金縣當地名小食,來源於客家菜。早期賣牛肉丸的小販大部分是客家人,他們挑著小擔在汕頭市挨街串巷叫賣。尤其晚上,在韓堤路八角亭至公園後面的韓江一帶,常有穿梭小舟,船頭掛著一盞小燈,專為停駁在那裡的客家貨船供賣夜宵,專賣牛肉丸湯。20世紀40年代的新興街一帶飲食攤檔甚多,以羅錦章製作的牛肉丸具有特色而聞名。以後又有外馬路大香山牛肉丸和鎮邦街牛肉丸,各小食攤檔均有經營。
選用新鮮的牛腿包肉作料,去筋後切成塊,放在大砧板上,用特製的方形錘刀兩把(重量3公斤左右),上下不停地用力把牛腿肉槌成肉漿,加入少量雪粉、精鹽、上等魚露和味精,繼續再槌15分鐘,隨後用大鉢盛裝,加入方魚末、白肉粒和味精,拌勻,用手使勁攪撻,至肉漿粘手不掉下為止,然後用手抓肉漿,握緊拳擠成丸,用羹匙掏進溫水盆里,再用慢火煮丸約8分鐘,撈起牛肉丸。食時用原湯和牛肉丸下鍋煮至初沸(煮時水不能太沸,否則牛肉丸不爽滑),加入適量味精、芝麻油、胡椒粉和芹菜粒,配上沙茶醬或辣椒醬佐食。 牛肉丸還可烤著吃,燒烤時把牛肉丸剖成兩半,抹上醬料和蜂蜜烤熟即可大嚼。
河源紫金縣有大面積的香菇種植地。紫金香菇味道鮮美,香氣沁人,營養豐富。
香菇,又稱香蕈、冬菇,是一種生長在木材上的真菌類。由於它味道鮮美,香氣沁人,營養豐富,不但位列草菇、平菇、白蘑菇之上,而且素有“植物皇后”之譽。
香菇不但具有清香味鮮的獨特風味,而且含有大量的對人體有益的營養物質。據分析,每百克鮮香菇中,含有蛋白質12--14克,遠遠超過一般植物性食物的蛋白質含量;含碳水化合物59.3克,鈣124毫克,磷415毫克,鐵25.3毫克;還含有多糖類、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等。干香菇的水浸物中有組氨酸、丙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纈氨酸、天門冬氨酸及天門冬素、乙酰胺、膽鹼、腺嘌呤待成分。它們不僅是營養物質,有些還具有降低血脂等功效。近年來,美國科學家發生香菇中含有一種“β-葡萄糖苷酶”,這種物質有明顯的加強機體抗癌的作用。因此,人們把香菇稱為“抗癌新兵”。香菇不僅是一道席上名菜,而且歷來被我國人民作為延年益壽的補品。它含有多種化學成分,具有調節人體新陳代謝、幫助消化、降低血壓、減少膽固醇、預防肝硬變、消除膽結石、防治佝僂病等功效。它不但在國內外有“植物皇后”之譽,而且也享有“健康食品”的美名,不少國家都把它作為保健食物在藥房和超級市場出售
紫金縣黃龍實業有限公司位於紫金縣敬梓鎮柑坑村,該公司生產的“三谷圍”客家黃老酒,經國家工商局註冊,產品主要包裝有陶罐裝、玻璃瓶裝等,銷往河源、惠州、深圳及上海、天津和香港等地,年生產黃酒1100多噸,客家紅燜肉的獨特香味就是來自老黃酒。
紫金縣華豐國際食品企業有限公司成立於1993年,中外合資企業,以傳統的客家手工敢和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摸索和撐握了一道獨特的生產工藝,產品體現了紫金特色的客家風味,在全國二十多個省、市,建立了龐大靈活的營銷網絡,產品的主要材料源於客地地區的梅、李、欖、桃等果品,經過先進的生產技術深加工,形成“紫錦”牌食品系列產品。
該產品於2003通過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國家質量信用評價中心授予AAA級質量信譽企業。 八刀湯是紫金的招牌湯,是由豬身上八個最精華的部位包括豬心、豬腰、豬肝、豬粉腸、豬肚、豬肺、豬胰臟、瘦肉等等熬成的湯。用正鮮宰溫體土豬肉,據說這種湯從頭天晚上一直慢火煲到第二天,湯靚味美。 是我的最愛,說不出的鮮甜!
主要湯料,以藍塘豬為代表的客家土豬為主,在豬的身上挑選出豬心、豬肝、豬肺、豬舌、豬腰、粉腸、隔山衣(豬隔膜)、前朝肉、各切一份(八刀),故名八刀湯。
經營時間一般,早上六點鐘開賣,十點半打烊收鋪。因湯的鮮味無與倫比,每天的食客絡繹不絕,門庭若市,曾創下四小時賣出300碗“八刀湯”的記錄。
附城八刀湯是紫金縣八刀湯系列之一,是1986年附城飯店在客家豬雜湯的基礎上,通過對不同客人的口味,精心選料改良配方,改進烹飪方法,慢慢演變而成。經過一系列繁複的工序,受到如此高禮遇的三黃雞,皮更爽肉更香滑:與醃雞釋出的汁同蒸,能讓雞吃起來更原汁原味;用冰水洗涼雞身,以令雞皮爽口彈牙;用風扇吹雞身,以令雞皮變干身。
材料:
河源走地三黃雞、紅蔥頭等。
做法:
①雞整淨後用鹽焗雞粉、濃縮雞汁、花生油等醃12小時入味;
②雞與醃雞釋出的汁同上屜蒸12分鐘;
③把雞放入冰水中(帶冰塊的冰水)洗涼5分鐘,再用風扇吹30分鐘(也可放在空調房裡);
④最後擺成蝴蝶形,中間放上炸過的紅蔥頭即可。我最愛的沙姜雞,皮脆薄無油肉爽有雞味!
紫金永安牌椒醬(原名沈鴻昌辣椒醬),創辦於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是廣東省紫金縣傳統名牌產品。產品用優質辣椒、大蒜等20多種原材料精製而成。風味獨特,營養豐富。有調和氣血,助長消化,增強食慾,滅菌防病等功能。曾參加國家輕工業部在北京舉辦的輕工產品展銷會,深受歡迎。
紫金龍須神茶:採用龍須草、土茯苓、金錢草等天然值物材料加工精製而成,是天然保健飲品。
仙人粄起源紫金縣烏石鎮書田伯公凹涼粉具有100多年歷史,敏記涼粉在伯公凹涼粉的基礎上,秉承多代傳承,通過精心加工,遂步形成“伯公凹敏記涼粉”風味小食。
主要材料:野生涼粉草,山泉水,澱粉等。是天然綠色食品,涼粉因“味甘純正、嫩滑爽口”,在盛夏時節,過往車輛排隊購買,就連尋根問祖的海外人事、台灣同胞、港、澳華僑都慕名前來品償。
2004年參加河源首屆客家旅遊文化節;2008年參加中國首屆客家旅遊文化節;河源第五屆客家文化旅遊節美食嘉年華活動,深受國內外遊客及廣大市民的好評;2010年選送參加23屆世客會河源“十大客家靚湯、二十大客家名菜、三十大客家風味小食”評選活動中,伯公凹涼粉被評為三十大風味小食之一。
紅燜土豬肉
採用藍塘土豬的五花肉、黃糖、姜等材料用慢火炆作,具有肉脆、爽、滑、甜。
紫金縣糧食儲備有限責任公司與深圳市糧食局合作興辦的金圳米業有限公司生產的“金圳”牌袋裝絲苗米、精米銷往全縣及深圳、惠州等地,2002年10月被中國糧食行業協會評為“放心糧油”稱號,年加工生產800多噸,銷售大米80多噸。
我故鄉純樸的客家鄉親永遠張開雙臂,歡迎四方來客!你會發覺那寧靜清新的山區是個世外桃源,忘憂谷。你是否準備一趟紫金之旅呢,遠離車馬煩囂,優攸自在呼吸新鮮空氣,更是養病休養的天堂
九樹山楂主要分佈於在上村木勺瀝一帶,年產量100余噸。果實營養豐富,含鈣高,有豐富的維生素、尼克酸、檸檬酸等,乾片具有消滯、健胃、活血、化痰、解毒、增強心肌、降低血脂和膽固醇等功能。一般製作醃製鮮果,瓶裝作為禮品餽贈較多。
紫金春甜桔是通過省級鑒定的優質稀有水果,為紫金縣獨有,因遲熟應節(春節)、皮薄核少、肉脆化渣、清甜味純而聞名。產品自投放市場以來,深受廣大消費者的表睞和喜愛,幾年來,春甜桔上市批發價,每千克6-8元,高達10元,仍十分搶手,供不應求,是春節前後餽贈親朋好友的最佳果品。規劃發展種植面積為2000公頃,現有種植面積666.7公頃,掛果面積333.3公頃,產量達4500頓,包裝規格有5千克,10千克等。
河源紫金黃蠟石搜尋行記(已更新完畢) 紫金古竹
6月21日,父親節,天氣昊熱,咱們一行9位石友一大早準時7:30在惠州小金口集合,在殷實的帶領下往紫金出發,開始咱們搜尋黃蠟石之行。
一個多小時的車程,來到了古竹渡口。橫跨江面的一座橋樑由於橋墩地基不紮實,需要重建維修,過河的代工就是這比較老式的渡車船。這渡車船還單向上落,所以,上渡船的車子都需要倒車上船。
渡江的車都上船了,收纜,啓航咯
渡車船的另一頭
江面的風景不錯,只是這橋有點煞風景
兩艘船對開
過了渡口不久,來到了目的地青溪,殷實的老家,把車子停在山腳下,向山里徒步。
穿過農家的稻田,向山里前進
稻田的那邊新開了一條山路,應該是林場開的路,用來運樹苗或木材
綠油油的稻田,稻穀都快熟了
農家門前的一堆石頭,黃蠟石
繼續走,自製的太陽帽
繞過這隻牛就到達溪邊,攔路牛?
走到溪里,水不多
發現石頭的蹤跡
隨手撿了一塊,留著參考
http://bbs.xizi.com/thread-1267136-1-1.html
本帖最後由 凱韻鳴 於 2009-6-22 14:58 編輯 萬綠湖風景區是華南地區最大的人工湖,因處處是綠,四季皆綠而得名。目前已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她位於京九鐵路線上,距河源市區6公里。湖區總面積1600平方公里,其中森林覆蓋面積1100平方公里,水域面積370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68倍),總蓄水量139.8億立方米。與浙江新安江千島湖是一對“姐妹湖”。
東源縣萬綠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經營的萬綠湖風景區是華南地區最大的人工湖,因處處是綠,四季皆綠而得名。目前已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她位於京九鐵路線上,距河源市區6公里。湖區總面積1600平方公里,其中森林覆蓋面積1100平方公里,水域面積370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68倍),總蓄水量139.8億立方米。與浙江新安江千島湖是一對“姐妹湖”。 萬綠湖風景區地處北回歸線上,由於地球北回歸線帶基本上是沙漠或乾旱的荒原,但惟有河源的萬綠湖、肇慶的鼎湖山、雲南的西雙版納卻森林茂密,綠樹成蔭。故被人們並稱為北回歸線上“沙漠腰帶的東三奇”。萬綠湖風景區最大的特色:一是碧水;二是青山。萬綠湖之水質達國家一級標準,其水質之純淨、水色之秀麗、水溫之適宜、水態之裊娜、水域之遼闊,這五者俱佳在全國少有,是香港、深圳人的直接飲用水。青山,是萬綠湖的第二大特色。萬綠湖週圍的群山以及360多個島嶼均為茂密的森林所覆蓋,綠化率達98.8%。萬綠湖的氣溫、濕度、接近生物氣象學家測定的“最佳環境”指標,有北回歸線上廣東最大也是世界少有的常綠闊葉林,生長著758種植物,活躍著140多種飛禽走獸,有“植物王國”、“動物樂園”之稱,設有國家森林公園和省級動植物保護區。良好的綠色生態,釀造了負離子含量成倍高於城市的清新空氣。因此,人們把這裡比作是天然的“大氧吧”。同時,由於萬綠湖處於珠江三角洲的邊緣,又是珠三角的“後花園”。
萬綠湖風景區現在已經開發有八個景點,分別是鏡花緣、鏡花嶺、桂山、龍鳳島、水月灣、送水觀音、野趣溝、萬綠谷,並開通了2條遊覽線路,遊客可選擇線路遊覽。
萬綠湖的開發建設,始終貫徹“環保至上”的原則,堅持“生態環保”的旅遊方式,她所展示的是一位恬秀的客家少女的風采,讓人們在享受山水閒情的過程中,充分體驗綠色文化、領略客家風情。萬綠湖給人們發出的是一份綠色的請柬,萬綠湖給人們更是一份綠色的餽贈。
黃蠟石雕刻
本帖最後由 wugang 於 2012-4-13 00:03 編輯 ![]() 本篇文章來源於博雅旅遊網(cn.bytravel.cn) 轉載請以鏈接形式註明出處 網址:http://guangdong.bytravel.cn/Scenery/xuegong616/ 白溪自然保護區位於河源市紫金縣內,屬東蓮花山支脈,屬中山低山丘陵地貌,平均海拔500米,最高峰燕子岩海拔1167.5米。保護區處於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植被類型主要有丘陵低山季風常綠闊葉林、中山山地季風常綠闊葉林、針闊混交林、竹林等。保護區內有珍稀瀕危植物10種,主要有格木、伯樂樹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10種,主要有豹、三線閉殼龜、蟒蛇、豺、白鷴等。 ![]() 本篇文章來源於博雅旅遊網(cn.bytravel.cn) 轉載請以鏈接形式註明出處 網址:http://guangdong.bytravel.cn/Scenery/baixi616/ 白溪水庫位於紫城鎮北面17公里的白溪村。水庫於1976年10月動工興建,1980年12月竣工。水庫壩高55米,壩頂長132米,總集雨面積36.7平方公里,庫容量2246萬立方米,已建有梯級電站5級6處。白溪水庫有環庫公路溝通庫區內的商店企業,壩頂建有琉璃瓦八角亭1座。水庫四面青山環抱,水面波平如鏡,可乘小船漫遊。 ![]() 本篇文章來源於博雅旅遊網(cn.bytravel.cn) 轉載請以鏈接形式註明出處 網址:http://guangdong.bytravel.cn/Scenery/baixishuiku616/ 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永豐抗元兵敗後,率部由福建汀州轉至循州(今梅縣、興寧、五華一帶),後駐紮在南嶺八個月,留下很多故事。永安縣誌首志撰編葉春及,在編撰永安縣誌時遍訪各地,搜羅事跡,將文天祥故事、遺跡載入永安縣誌:“永安有南嶺,南嶺有文信國(文天祥封信國公)、鄒處置(鄒鳳,被任命為江東西處置副使)之跡,邑若增而重矣。余故特書,以重茲邑”。 ![]() 本篇文章來源於博雅旅遊網(cn.bytravel.cn) 轉載請以鏈接形式註明出處 網址:http://guangdong.bytravel.cn/Scenery/wentianxiangtunbingyizhi616/ 萬壽庵、“孔子岩”位於青溪鄉東面、九和鎮北面的天字嶂。萬壽庵建於半山腰,創建於明萬歷年間,初名“顯佑庵”,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改為“萬壽庵”。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重修。現存有重修碑刻,上鎸:“湧地千尋,峻拔萬山之首;近天五尺,巍標一岫之尊。”庵側有一景觀“仙人石”。石下有迂迴曲折的天然岩洞,明朝解元鍾丁先曾在此講學傳道,取名“孔子岩”。洞壁鎸有鍾丁先所作楹聯:“泉聲鳥聲鐘鼓聲,聲聲是幻;山色雲色草木色,色色皆空。”清末拔貢藍湘眉,曾在此召集文人墨客結拜“九老會”,吟詠唱和,還出版了詩集。 地址:河源市紫金縣青溪鄉東面、九和鎮北面 孔子岩在壽庵屋背東側200米的山窩處,當地人又稱“新庵”。大石巧疊,石下有一天然曲折的岩洞有方條石,洞口有方條石,洞內怪石嶙峋。向上攀登,頂層有一個廳堂大小的空洞,其中有形如書案的石塊。這洞稱作“孔子岩”,當年的鍾丁先常在這裡招徒講學。是今人可以去觀賞的一個景點。 仙人石在萬壽庵東面,從萬壽庵沿一條石塊路一直向東走去,樹林茂密,古木參天,就是前面所述的“石仙”。 貓公石在萬壽庵屋背山上,下面遠望很像一隻貓,又像一隻烏龜向上爬。 仙人腳跡在天字嶂頂,從貓公石出髮須經過1個多小時才能到達。在一塊面積約100平方米的略傾斜的花崗石平面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與常人腳大小的腳跡,呈一條直線排列,約20多個“仙人腳跡”。每個腳跡深1-2厘米,一個跟著一個。這些腳跡,自然生成?還是人工雕作?實在是一個謎。 原始森林 天字嶂山高地闊,人跡罕至,滿山生長著遮天日的樹木,至今仍保留原始森林風貌。因此,山中小道陰沉,遊人可見野豬、山牛的足跡,多數山道上不見天,下不見地,漆黑一片,遊人容易迷路。紫中師生曾迷路,竟走向富竹水庫那邊。1997年11月30日曆,河源報記者和一班影友8人,找到2個嚮導,前往天字嶂,一睹尊容。黃昏時刻找不到歸路。山下領導和村民前去救援相會了,但仍迷途在“仙人腳跡”的山麓,整個晚上在山上兜了一個大圈,受盡了飢餓和巔簸。這幫記者稱“仙人腳跡”是奇觀,天字嶂美麗難忘。本文按路線依次向讀者介紹了萬壽庵——孔子岩——仙人石——貓公石——仙人腳跡等主要景點,游天字峰時須注意兩點:1、須提早出發,因為路線較長,所費的時間較多,而且每個景點逗留時間不宜過長。2、須帶上乾糧、用水、手電、鐮刀等,而且要嚮導帶路。 |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1樓. 阿比巴巴2012/04/13 03:11地瓜包
地瓜包
醇香、柔软、嫩滑的地瓜包,是客家地区道地的充饥美食,凸现客家人的热情好客,充满浓郁的乡土韵味。
地瓜包如同北方的饺子,不同的是用地瓜粉作皮,用手工制作,土里土气,或包成棱形、三角形,或船形,大多是包成三角包。早先是山里挖掘的蕨类粉制作,而蕨类植物只有火烧山之后才能生长,虽然质量高,却数量少,远远无法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于是,以地瓜粉取而代之,故称地瓜皮。
地瓜包很讲究的是馅料。大多馅料是香菇、瘦肉、冬笋、大葱之类捣碎,加上调味品,放置锅里炒熟。芋头煮熟之后,去皮,拌进地瓜粉反复揉搓,直至如面粉一样可以捏成薄薄的皮,而后包上馅料,或蒸或煮,皆美味鲜嫩。那是山中的珍馐,能端上餐桌招待客人的一道很体面的美食!
春节,客家各户都忙于包地瓜包,亦如北方人的包饺子。在北方,没有饺子就不算过年。客家地区也是如此,没有地瓜包就没有过年的韵味,因此,再穷的人家,既使没钱买肉,也要包几盘素菜的地瓜包。新年来客,地瓜包是必不可少的美食。餐桌有地瓜包,客人就感到舒心美气,多了一分祥和喜庆,那怕客人打着饱嗝,也不能少这道美食!
改革开放后,人们欣赏山野之物,地瓜包堂而皇之的搬上餐桌,成了一道美食,不知迷醉几多食客,那美味久久留在他们心头!紫金縣孫中山紀念館,孫中山先生入粵始祖居地——河源市紫金縣中壩鎮落成竣工。
孫中山曾親口說過,自己的原籍在紫金縣,是東江客家人。據史料記載和歷史考證,孫中山的先祖孫友鬆公於明永樂年間由閩遷粵,定居於紫金中壩公館背村
(即現在的孫屋排村),歷經11代。
河源紫金是孫中山入粵始祖地,是孫中山的根。上世紀30 年代,在河源城區就建有中山紀念堂、中山公園;經孫中山的兒子孫科倡議,在紫金中壩創建了中山中學,並親筆題寫了校名和“和平、奮鬥”的校訓;孫中山的孫女孫穗芳博士多次到紫金尋根問祖。
陳建華說,孫中山是中國革命的先驅,在領導和發動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的艱苦歷程中所展現的中山精神與客家人文精神一脈相承;孫中山的愛國情懷、獻身精神、博大胸懷和客家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繫。中山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永遠激勵我們奮勇前進,不斷進取。
客家學研究的先驅羅香林。他在 1933 年所著的《國父家世源流考》中指出,紫金是孫中山先祖孫友鬆入粵之地,國父也曾言自己的家在東江“kungkun”,因為紫金中壩孫氏光緒二年重修族譜舊抄本與孫中山所述在時間上吻合,據此可以推斷“kungkun”即中壩公館背村。此外,孫中山入粵第十二先祖為孫連昌,而紫金孫氏族譜記載的十二世祖也有個孫璉昌,應為同一人。 這個說法,被孫氏後人所認同。孫中山的兒子孫科在《先世述略》中也有這樣的表述:“明永樂中,有友鬆公者,再遷廣東東江上游紫金縣的中壩公館背。”孫中山的兒媳陳淑英1983 年5 月考察祖籍時,在紫金中壩孫屋排寫下了“國父是客家人,老家在紫金” 的題詞。此外,據孫中山孫女孫穗芳回憶,孫中山也曾親口對她說過老家在紫金。
2011年3月4日,第31尊孫中山銅像在紫金縣中壩鎮揭幕。孫中山孫女孫穗芳(右三)一行到紫金中壩中山中學,為孫中山銅像揭幕。
孫中山孫女孫穗芳博士2003年9月8日到紫金縣中壩鎮尋根問祖,確認中壩鎮就是孫中山先生的祖籍。
2003年9月8日,孫穗芳母子拜謁孫氏入粵始祖妣駱孺人墓。
孫氏入粵先祖妣駱孺人墓
經過7個月的奮鬥,一座佔地面積31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908平方米的孫中山紀念館在中壩鎮圩鎮上拔地而起,並將於5月29日舉行隆重的竣工剪綵儀式。今天離該紀念館竣工剪綵還有兩天時間,但翹望已久的紫金縣80多萬人民卻按捺不住心中的興奮與激動,盼望著這激動人心的日子馬上到來。走進紫金,可以看到該縣上下充滿著喜氣洋洋的氣氛。將於28日晚在紫金縣文化活動中心舉行的音樂晚會,更是把全縣人民喜迎孫中山紀念館竣工剪綵的熱情推向高潮。
廣東中山翠亨鄉因是孫中山故居而聞名世界,而我市的紫金縣卻因該縣的中壩鎮是孫中山先生入粵始祖居地而著名。2010年11月29日,孫中山孫女、孫中山和平教育基金會主席孫穗芳博士出席在河源召開的第23屆世客會時,對關於孫中山先生祖居地的爭議,她一臉堅毅地說:“孫家先祖入粵的第一站,就是紫金中壩,這是有鐵證的。歷史不能更改。”
至今,作為孫姓家族源流過程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驛站——中壩鎮依然保存著孫中山祖籍紀念館。圩鎮上,以孫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場所較多,當地居民也有著很深的“中山情結”。
孫中山與中壩之淵源
據孫中山孫女孫穗芳博士專著《孫中山家族世系表》記載,孫中山的先祖友鬆(考)、駱氏(妣),明永樂年自河田遷至紫金中壩,為入粵始祖(入粵一世),生四子:敬忠、惠忠、勤忠、榮忠。傳至孫中山先生為十八世。到了連昌(考)、陳氏(妣)(入粵第十二世)時,清康熙年間由紫金中壩遷居廣州增城,復徙中山(香山)縣湧口門村。
孫中山入粵始祖居地位於中壩鎮發昌村孫屋排,距中壩圩鎮1公里。祖屋建於清代,民國重修,1942年闢為紫金中壩孫中山祖籍紀念館。孫屋排是經孫中山後代確認、專家和學者考證後,認為這裡是孫中山入粵始祖居地。由此,這裡成為孫中山始祖入粵的第一站。
孫中山祖籍紀念館比較簡單,館面寬三間,進深三間,磚木結構,佔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館內陳列著孫氏的家世源流、列祖考妣墓碑搨片、孫科先生(孫中山長子)贈送的孫中山照片和寄來的一些函件等。在紀念館,還有不少紀念孫中山的題詞,孫中山革命時期的老照片也被掛在四壁。為了保存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物,1987年,該館被列為紫金縣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列為河源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另據《紫金縣誌》記載,紫金“中壩”曾叫“中山”,孫中山祖籍在河源市紫金縣中壩鎮孫屋排村。1947年紫金縣行政設置中有中山鄉,鄉公所所在地在中山圩(即現在的中壩圩);1949年5月,紫金縣解放,全縣劃為4區28鄉,其中附城區轄中山鄉;1950年5月,紫金縣改設5區27鄉,第一區轄中山鄉;1957年12月,紫金縣撤銷區的設置,改為29個鄉(鎮),其中有中壩鄉。1958年中壩鄉改名為中壩公社,至此再沒出現中山鄉的名稱。也就是說,解放後中山鄉的名稱還在紫金保持了10年之久。
孫中山的根在中壩
風光秀美的中壩鎮是有理由留住輾轉來到這裡的孫友鬆兄弟的,但在當地卻流傳著另一個富有神秘色彩的故事。據傳,孫友鬆的原配夫人駱八十娘隨著丈夫一起南遷時,她用竹籮挑著谷種、瓜種和神牌、香爐等,日行夜宿,翻山涉水入粵。有一天,走到紫金時,她的籮繩忽然斷了,籮筐掉在地上。夫妻倆便詢問當地長者,才得知這裡是長樂縣(今紫金縣)。夫妻倆驚喜之餘,認為這是一個好預兆,長樂即長居久樂之意,於是便決定在這裡定居。
雖然這僅是傳說,但在發昌村確實還保存著駱八十娘墓。駱八十娘墓保存完好,墓在發昌村,佔地30平方米,坐北朝南,用花崗石砌筑。記者看到,墓碑的陰面刻著“孫氏祖妣八十娘駱儒人墓”的字樣。“文革”時期遭嚴重破壞,墓碑等曾被拆,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找回原墓碑,並按原址原狀重新修復。可見,後人對該墓址的愛護和重視,以及對孫氏的敬仰。1987年,駱八十娘墓被列為紫金縣文物保護單位。
中壩人的“中山情結”
紫金縣中壩鎮的居民有著很深的“中山情結”。鎮上的學校、書店和餐館等很多地方都是以“中山”命名,以表達對孫中山先生的紀念與敬仰之情。
至於孫中山的入粵始祖孫友鬆為何會遷到中壩,有的說法是孫友鬆因為家貧才攜妻南遷,秀美富饒的中壩留住了他們。現在,中壩人因為這裡是孫中山入粵始祖居地而感到自豪。在鎮上,一些地方也用“中山”為名。位於中壩鎮的中山中學,是孫中山長子孫科意慾發展教育,經鄉人溫濟琴轉告鄉中父老,由鄉紳張渠等人倡導籌建的學校。學校建成後孫科親筆書寫了中山中學校名和“和平、奮鬥”校聯。這是全國最早、也是唯一以“中山”命名的一所中學,其他地方的只叫中山紀念中學。後來,中壩鎮還建了一所中山紀念小學,由民革原主席屈武題寫校名。
中壩鎮原來僅有的一所中學中山中學遠遠滿足不了該鎮教育發展的需要,1990年春,中壩第二中學正式動工興建。為緬懷宋慶齡女士,1993年5月,中壩第二中學改名為慶齡中學,全國政協原主席鄧穎超為慶齡中學題寫了校名。
1942年,中山大學教授羅香林在重慶出版了《國父家世源流考》,提出孫氏十二世祖於清初始從紫金經增城移居香山的論點。當時國民黨黨史會的一些資深編纂如鄧慕韓、孫鏡、莫紀彭、許師慎等曾撰文反對,但羅著得到蔣介石、於右任、張繼題署,孫科、鄒魯、吳鐵城、陳立夫作序,後來又獲國民黨政府學術獎,故此後出版的有關著作追述孫氏先世時幾乎都採羅說。
孫中山後裔尋根問祖確認紫金中壩
為孫中山入粵始祖居地
1983年5月,孫科夫人陳淑英在紫金中壩孫屋排題寫了“國父是客家人,老家在紫金”的題詞。
1986年,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委員會主席屈武在紫金親筆題寫“紫金中壩孫中山先生祖籍紀念館”館名。
1987年12月16日,時年99歲的國民黨元老陳立夫為紫金“孫中山祖籍祠堂”、“孫中山祖籍紀念館”題詞。
1999年4月,孫中山嫡孫孫治強先生題寫的“孫文先生祖籍紀念館”和“祖父孫文祖籍在紫金”,以及掛圖等一批文物,在紫金中壩孫中山紀念館展出。
孫中山先生的祖籍是紫金中壩,早已為他的後裔及史學界承認。
2003年9月8日,定居美國的孫中山先生的孫女、孫中山和平教育基金會主席孫穗芳女士率兒子王祖耀等一行來到紫金縣中壩鎮孫屋排,先後拜祭了孫氏先祖的墓地和祠堂,並親筆題詞“尋根問祖”和“國父孫中山先生祖籍在廣東省紫金縣中壩鎮,希望恢復中山鎮原名”等。
這是百年來,孫中山後裔第一次到紫金尋根祭祖。
近年來,紫金縣對孫中山祖籍地的文物保護、史實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立孫中山祖籍研究協會,召開紀念孫中山誕生120周年大會,編輯整理孫中山祖籍研究史料,將孫友鬆墓、駱八十娘墓、孫中山祖籍紀念館列為紫金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其中,中壩孫中山祖籍紀念館由於是磚木結構建築,且年久失修,在風雨侵襲中部分已經倒塌,僅存的數間瓦房也成為危房,重修迫在眉睫。
保護開發孫中山祖籍地
不僅當地政府重視孫中山祖籍紀念館的保護和建設,孫中山後裔也對中壩十分關心。2003年9月8日,孫中山孫女、孫中山和平教育基金會主席孫穗芳博士回到中壩鎮孫屋排村祭祖。孫穗芳當時提出恢復中壩鎮“中山”的原名並希望重修孫中山祖籍紀念館,以更好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提升紫金乃至河源市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2006年6月,孫穗芳先後致信省委、省政府有關領導,表達了籌建孫中山紀念館的想法。這一想法得到了省、市有關領導的高度重視,有關省領導作出批示,要求妥善處理並答覆孫穗芳女士。2007年初,紫金縣、中壩鎮專門成立了孫中山祖籍紀念館重建工作領導小組,實施孫中山紀念館修建工作。當年3月23日,該縣舉行孫中山祖籍紀念館重建動工儀式。後由於建設資金短缺等原因,該紀念館建設工作一度停滯。
2008年3月,市委書記陳建華帶隊至中壩調查,要求重建孫中山紀念館,進一步弘揚和傳承中山先生精神。經過長期籌備,孫中山紀念館於2010年10月28日在中壩鎮黨委、政府辦公樓舊址動工興建。2011年3月4日,孫穗芳女士把第31尊孫中山銅像贈送給中壩的中山中學,並為銅像揭幕。為進一步弘揚中山先生精神,紫金縣委、縣政府決定把縣第四小學和縣第四中學分別改名為紫金中山實驗小學和紫金縣中山高級中學,並將於5月29日掛牌。
自2007年以來,該縣已將孫中山祖籍紀念館的保護和建設列入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作為打造“五彩繽紛紫金游”的主要亮點。紀念館建成後,作為一處文物史跡,將成為紫金旅遊的又一文化新景觀,對促進其旅遊業的發展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按照制定的施工方案,孫中山紀念館重建計劃投入760多萬元,新建的孫中山紀念館將保留老紀念館原貌和原有的客家建築風格,並將重建後的紀念館打造成紫金縣的旅遊文化景區景點,充分發揮旅遊效益,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
相關鏈接
紫金縣孫中山紀念館大事記
紫金縣孫中山祖籍紀念館首建於1942年,位於該縣中壩鎮發昌村皇冠山(又稱黃牛挨磨山)下,原為孫氏宗祠。
1986年,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會主席屈武親筆題寫“紫金中壩孫中山先生祖籍紀念館”館名,在紀念孫中山誕辰120周年時恢復陳列,民革中央辦公廳發電致賀,台、港人士和美籍華人等都慕名前往參觀。
1987年,孫中山祖籍紀念館被列為“紫金縣文物保護單位”。
1995年,孫中山祖籍紀念館被列為“河源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3年9月8日,定居在美國的孫中山先生的孫女、孫中山和平教育基金會主席孫穗芳女士率子王祖耀等一行來到紫金中壩鎮孫屋排尋根祭祖,是近百年來孫中山後裔到紫金尋根祭祖第一人。
2006年6月,孫穗芳致信廣東省委、省政府有關領導,提出籌建孫中山祖籍紀念館的想法。
2007年3月23日,開工重建孫中山祖籍紀念館。
2010年10月28日,孫中山紀念館在中壩圩鎮動工興建。
阿比巴巴 於 2012/04/18 20:58回覆紫金縣九和鎮御臨門溫泉網址
http://www.iphotspring.com/cn/introduce.aspx
御臨門溫泉被譽為山寨版的巴里島來自巴厘島原藉的美療師,精湛獨到的按摩技術,阿比巴巴 於 2012/04/18 21:00回覆
萬綠湖風景區是華南地區最大的人工湖,因處處是綠,四季皆綠而得名。目前已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她位於京九鐵路線上,距河源市區6公里。湖區總面積1600平方公里,其中森林覆蓋面積1100平方公里,水域面積370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68倍),總蓄水量139.8億立方米。與浙江新安江千島湖是一對“姐妹湖”。
東源縣萬綠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經營的萬綠湖風景區是華南地區最大的人工湖,因處處是綠,四季皆綠而得名。目前已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她位於京九鐵路線上,距河源市區6公里。湖區總面積1600平方公里,其中森林覆蓋面積1100平方公里,水域面積370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68倍),總蓄水量139.8億立方米。與浙江新安江千島湖是一對“姐妹湖”。 萬綠湖風景區地處北回歸線上,由於地球北回歸線帶基本上是沙漠或乾旱的荒原,但惟有河源的萬綠湖、肇慶的鼎湖山、雲南的西雙版納卻森林茂密,綠樹成蔭。故被人們並稱為北回歸線上“沙漠腰帶的東三奇”。萬綠湖風景區最大的特色:一是碧水;二是青山。萬綠湖之水質達國家一級標準,其水質之純淨、水色之秀麗、水溫之適宜、水態之裊娜、水域之遼闊,這五者俱佳在全國少有,是香港、深圳人的直接飲用水。青山,是萬綠湖的第二大特色。萬綠湖週圍的群山以及360多個島嶼均為茂密的森林所覆蓋,綠化率達98.8%。萬綠湖的氣溫、濕度、接近生物氣象學家測定的“最佳環境”指標,有北回歸線上廣東最大也是世界少有的常綠闊葉林,生長著758種植物,活躍著140多種飛禽走獸,有“植物王國”、“動物樂園”之稱,設有國家森林公園和省級動植物保護區。良好的綠色生態,釀造了負離子含量成倍高於城市的清新空氣。因此,人們把這裡比作是天然的“大氧吧”。同時,由於萬綠湖處於珠江三角洲的邊緣,又是珠三角的“後花園”。
萬綠湖風景區現在已經開發有八個景點,分別是鏡花緣、鏡花嶺、桂山、龍鳳島、水月灣、送水觀音、野趣溝、萬綠谷,並開通了2條遊覽線路,遊客可選擇線路遊覽。
萬綠湖的開發建設,始終貫徹“環保至上”的原則,堅持“生態環保”的旅遊方式,她所展示的是一位恬秀的客家少女的風採,讓人們在享受山水閒情的過程中,充分體驗綠色文化、領略客家風情。萬綠湖給人們發出的是一份綠色的請柬,萬綠湖給人們更是一份綠色的餽贈。
萬綠湖簡介:萬綠湖湖區面積1600平方公里,水域面積370平方公里。如巨幅的綠色綢緞鋪就於藍天白雲之下,丰姿綽約,風靜則平展如川,纖塵不染,風動則波光浩淼,搖波蕩綠,湖中島嶼星羅棋佈,數量達360個之多。湖面無時不綠,無山不綠,無水不綠,甚至連空氣也也帶著綠意的,故名萬綠湖。但凡到過萬綠湖的人無不驚詫於萬綠湖的綠,朱自清筆下的“女兒綠”相信曾讓許多人為之神往,但那畢竟是一潭之綠,即使綠的驚世駭俗,也難免失之侷促。而萬綠湖的“綠”則是一種雄襟廣袤,氣吞日月的“英雄綠”,既豪氣沖天的又俠骨柔腸。有詩贊:萬山成一綠,萬綠成一湖。日月湖中聚,天地共翕呼。置身萬綠湖,仿佛置身在“綠色海洋”之中。而萬綠湖的“綠”也因其顏色之豐富,變化之微妙,分佈之複雜,決非一個簡單的“綠”字所能涵蓋。比如:湖水之綠,由於光線照射之角度,距離之遠近,湖水之深淺,呈現在眼中的有墨綠、青綠、蘋果綠、粉綠、淡綠、灰綠、甚至叫不出名的無名綠。湖中島之綠,因植被因種類季節陰晴晨昏而呈嫩綠、深綠、明綠、暗綠、抑或還有濕綠、干綠、幽綠與藍綠……只有到了萬綠湖,才能深刻領略這“綠”在大自然中的還有如此深刻的顏色內涵,而這深沉的顏色內涵卻是技藝再高的丹青妙手也難以繪之色描之魂,徒有“臨湖羨綠”之份。
龍鳳島:
國家森林公園範圍內的一個植物園,因此島生得奇巧,看上去東部像一條龍,西部似一隻鳳,猶如龍飛鳳舞、游龍戲鳳之形態而又得名“龍鳳嶺”。龍鳳嶺植物園四週碧波粼粼,島上林木青青,奇樹頗多。共有植物119科346屬510種。鬆、杉、紅錐、楓、鐵東青等樹木生長茂盛,杜鵑、野牡、金銀花等花類共計90多種,據專家介紹,如此密集的植物混生分佈現象,至少在國內尚不多見。公元1997年3月3日,毛澤東的女兒李訥遊覽萬綠湖,在龍鳳嶺大門左側親手栽植一株枝葉繁茂的細葉榕。同年7月21日,100多名粵港小學生在這裡營造了l997棵“97香港回歸環保林”,種植了21個城市的市花。水月灣:水月灣取古典小說《鏡花緣》中“水月村”之意而名,這是目前萬綠湖上唯一一個可供人們水上娛樂的景點,該景點選址在湖東北面棲梅村的迭石山邊的湖灣,此處原有個美麗的民間傳說:孔雀擇婿,也許純粹是巧合,景點動工時,挖出一個酷似孔雀的樹根。景點刻意強調突出現在都市人所渴望的情調,並能讓不同心境的人在不同的娛樂環境中分別感受激情、閒情和柔情。該景點設有眾多水上活動項目:沙灘泳場、水上快艇、水上單車、摩托艇、釣魚台、漁家竹排等,沙灘泳場可同時容納上百人游泳,適宜的水溫,既洗滌了奔波的疲勞,又消除了盛夏的炎熱。
鏡花嶺:萬綠湖是百花仙子的故鄉。清末小說《鏡花緣》第六回提到,“那百花仙子降生嶺南唐秀才之家,哪河源縣地方”。“鏡花嶺”就是根據這一傳說而開闢的首期以 自然風光為主的觀賞區,萬綠湖人工創造的湖光山色之景致與古典小說《鏡花緣》虛無的“鏡花水月”之意境可說是不謀而合,天意使然。鏡花嶺以自然景觀為主,是觀湖、賞湖的最佳地點,登上鏡花嶺,你就像置身於鏡花水月之仙境。
客家風情館:
客家風情館-由我國著名漫畫家華君武題寫館名的“萬綠湖客家風情館”以客家特有的騎樓建築風格進行設計施工,展廳共分2層,建築總面積約2000平方米,內設一個“八喜”展示大廳和“名人傳略”、“客家詩藝”、“名勝史跡”、“客家建築”、“民間工藝”、“生產習俗”、“客家洞房”、“客家廚房”、“客家美食”、“河源風光”、“民間珍藏”11個展廳。萬綠湖客家風情館以客家喜慶文化為靈魂,館內通過不同時期的歷史圖文和珍貴實物,展出以客家“八喜”為主的珍貴民間藏品,翔實地介紹了客家人五次大遷徙的歷史淵源和當地客家人的生產生活、禮儀習俗、文化藝術以及當地特有的風土民情,該館廣東省目前首個比較系統和比較完整展出客家文化的博物館。
萬綠湖屢現巨型淡水魚
漁民熊某在萬綠湖立溪村捕獲重27.8公斤的鱉類動物
漁民在萬綠湖捕獲到一條特大鱤魚
萬綠湖的大魚品種很豐富,除了黑鯇,還有鱤魚與雄魚,在萬綠湖捕獲大魚、大鱉已經不是新聞。去年2月26日,漁民江某、李某等人在萬綠湖立溪庫灣捕獲到一條特大鱤魚,體長180厘米,體寬55厘米,重60公斤,是萬綠湖旅遊風景區成立12年來捕獲到個體最大的一條鱤魚,被當地漁民稱為“萬綠湖魚王”。 去年12月1日中午,東源縣新港鎮漁民傅建藝在萬綠湖庫區南湖江水域捕獲一隻大甲魚(又稱鱉魚、腳魚):體重9.1公斤,體長51厘米,寬37厘米,將其放進一個直徑50厘米的大水盆,足足可以“撐”滿整個水盆。據悉,這隻甲魚是萬綠湖旅遊風景區成立以來,當地漁民捕捉到的個體最大、最重的一隻甲魚。據當地一位資深漁業專家推測,按甲魚形成的“背殼”層次來看,這隻甲魚至少在水下生活了100年。近年河源萬綠湖頻頻捕得體形巨大的淡水魚,而在最近的半月內,漁民在萬綠湖捕獲了新的野生魚王和野生鱉王。如何開發利用這筆珍貴的野生水產資源?大魚引起當地旅遊部門的思考,萬綠湖的魚不僅僅成為美食,還要做大魚生意,當地計劃建水族館展示 萬綠湖的水下生態,大魚、大鱉將讓遊客大開眼界。
它作為華南地區最大的人工湖---新豐江水庫,是一九五八年籌建新豐江電廠時,在新豐江流徑的最窄山口--亞婆山峽谷修築攔河大壩蓄水形成的 。萬綠之水
萬綠湖最美妙、最具挽魅力之處,是其水域寬廣,水面最寬處達12公里。湖水來自青翠的群山,清澈、純淨、無污染,經化驗達到國家一級地表水標準,可直接飲用。湖面景色隨著清晨、中午、傍晚、日落而各有特色。水好是萬綠湖的魅力所在,她有高原湖泊的秀麗,但沒有高原的交通艱難和氣候寒冷,集“四美”於一湖。
阿比巴巴 於 2012/04/18 21:01回覆
水域壯美:湖水總面積達370平方公里,其最大長度佔整條河流的84%,達140公里,最寬處12公里,最深處達80余米,平均深度30米。親臨其境,有如置身“山中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