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水庫及電廠興辦
經常與受過日本教育的老大哥聊天,在他們心目中,八田與一是了不起人物。八田與一是台灣總督府土木部技師。因規劃並主導命名烏山頭水庫而揚名。日治50年完成5座水庫發電廠,還有因二戰未付諸執行的四個計劃,都是他所規劃。
台灣歷代發電、灌溉、民生、工業用水等重要建設統計如下
荷治建設1水庫,日治建設5水庫發電廠,民國建設23水庫發電廠
名 稱 |
施工時代 |
位 置 |
開 工 |
完 工 |
用 途 |
蘭潭(紅毛埤) |
荷治 日治 |
嘉義縣 |
不詳 1942.03. |
不詳 1944.03. |
截八掌溪水,灌溉今王田里一帶 水道擴張工事及工業用水 |
日治 |
桃園市 |
1916 |
1924 |
引大漢溪水灌溉全市境 |
|
日治 |
南投縣 |
1918 |
1934 |
發電、灌溉;今觀光 |
|
烏山頭水庫 |
日治 |
台南市 |
1920 |
1930 |
農作灌溉 ;今觀光、工業用水 |
西勢水庫 |
日治 |
基隆市 |
1923 |
1926 |
民生、工業用水 |
萬大發電廠 |
日治 |
南投縣 |
1941 |
1943 |
發電、灌溉;今觀光 |
阿公店水庫 |
日治. 民國 |
高雄市 |
1942 1947 |
----- 1953 |
洪水破壞而中止興建 灌溉、排洪 |
羅好壩 |
日治. 民國 |
新北市 烏來區 |
1942 1947 |
1945 1954 |
二戰停工 發電 |
龍鑾潭 |
民國 |
屏東縣 |
1948 1951.8. |
1949 1953.3. |
農田水利之灌溉 工兵完成壩體加高 |
明德水庫 |
民國 |
苗栗縣 |
1966.6 |
1970.5 |
苗栗地區農業、工業用水, 部分民生用水。 |
霧社水庫 |
日治. 民國 |
南投縣 |
1939 1953 |
1944 1960 |
僅完成全部壩體的6% 蓄水發電 |
大埔水庫 (後龍水庫) |
民國 |
苗栗縣 |
1956.7 |
1961 |
灌溉、工業用水、防洪 (最早國人自行設計興建) |
石門水庫 |
民國 |
桃園市 |
1956.7 |
1964.6 |
發電、灌溉、民生、工業用水; 今觀光 |
谷關壩 |
民國 |
台中市 |
1957.9 |
1962.12 |
發電 |
青山壩 |
民國 |
台中市 |
1964 |
1970 |
發電 |
曾文水庫 |
民國 |
台南市 |
1967 |
1973 |
發電 |
德基水庫 (達見水庫) |
日治. 民國 |
台中市 |
1940 1969.12 |
1945 1974.9 |
大甲溪水力資源開發計畫先期道路工程,東線車道完成銅門到磬石附近。西部僅完成埔里到霧社;就停止進行。 發電 |
石岡壩 |
民國 |
台中市 |
1974.10 |
1977.10 |
發電尾水調節、現有灌區取水功能改善與公共及工業給水等 |
新山水庫 |
民國 |
宜蘭縣 |
1976.3 |
1980.10 |
主要為公共給水 |
民國 |
新北市 |
1979.8 |
1987.6 |
臺北都會區最主要的水源地 |
|
永和山水庫 |
民國 |
1980 |
1984 |
民生及工業用水 |
|
寶山水庫 |
民國 |
新竹縣 |
1981.4 |
1985.6 |
寶山第二水庫聯合供應新竹地區的民生及工業用水。 |
寶山第二水庫 |
民國 |
新竹縣 |
1981.4 |
1985.6 |
寶山水庫聯合供應新竹地區的民生及工業用水。 |
鳳山水庫 |
民國 |
高雄縣 |
1980 |
1982.6 |
工業用水 |
仁義潭水庫 |
民國 |
嘉義縣 |
19791 (編預算) |
19878 |
公共給水 |
鯉魚潭水庫 |
民國 |
|
1992.11 |
||
南化水庫 第一期 第二期 |
民國 |
台南市 |
1988.12 1994.6 |
1993.11 1999.6 |
共同擔負台南高雄地區公共給水 |
碧海 水力發電廠 |
民國 |
花蓮縣 和平鄉 |
1997.12 |
2011.12.29 |
|
羅東攔河堰 |
民國 |
宜蘭縣 |
2002.01.28 |
2004.01.17 |
民生用水 防範地下水抽用,防止地層下陷及海水入侵。 |
蘭潭,舊名紅毛埤
(荷) 荷蘭據台時期,築堰為埤,截入八掌溪溪水,用以灌溉今王田里一帶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直營的田園。。
日治1940年代因應嘉義市區民生用水增加,以及嘉義化學工場需要大量工業用水,由嘉義市水道擴張工事事務所土木技師山根長次郎規劃設計,於1942年3月動工興建蘭潭水庫,至1944年3月完工啟用。
桃園大圳 大正5年(1916年),八田與一和狩野三郎引大漢溪溪水,以官民合資的方式,人工
(日) 開鑿桃園大圳,並於大正13年(1924年)竣工。竣工後,八田與一繼續研究在石門峽谷建壩蓄水之可行性,並在昭和4年(1929年)發表「昭和水利事業計劃」,並開始著手對大漢溪進行水文調查和地質探勘。但因戰爭隨即爆發,而未付諸實施。
大觀發電廠 1918年7月計畫,1934年6月完工,日治臺灣電力株式會社開始在日月潭興建原名,
(日) 「門牌潭發電所」,但由於資金的不足,拖到1919年才大興土木。1934年6月完工,並改稱日月潭第一發電所。其相關工程包括在武界建壩攔截濁水溪上游溪水,開鑿人工引水隧道至日月潭以供給水源,而發電後的水則被引導注入濁水溪支流水里溪。為了運送電廠興建所需要的材料,集集線鐵路因此孕育而生。完工後的日月潭的水位上升,湖面面積也從原來的4.55平方公里擴張至7.73平方公里,當時稱為「珠子山」的拉魯島面積也稍為縮小。
日本戰敗,由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接管臺灣後,於1946年成立臺灣電力公司,並隨後
修復電廠恢復供電,1948年10月改名為大觀發電廠。
烏山頭水庫 1920年興建,1930年完工,屬嘉南大圳最主要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台灣早期的水
(日) 庫系統之一,主由日本的水利工程師八田與一規劃與大成建設[2]興建完成,興建的主
要目的為嘉南平原的農作灌溉。
國民政府遷台之後,興築曾文水庫,並築有隧道式下水道,將曾文溪的水流引入烏山
頭水庫。烏山頭水庫的出水口稱為「西口」,曾文水庫之進水口則稱為「東口」。
西勢水庫 1923年(大正12年),於現址開始興建水庫,1926年7月完工[3]。
(日) 水庫舊稱「基隆水道貯水池」[2]。興建完成以來,一直肩負著供應基隆市民生、工業 用水的重任。主壩頂標高 73.6 公尺,壩高為 29.57 公尺[1],溢洪道設於西勢溪的右岸,為混凝土重力式無閘門控制溢洪道。
萬大發電廠, 1941年(昭和16年)興工、1943年(昭和18年)3月完工。水力發電廠,
(日) 位於南投縣仁愛鄉親愛村的濁水溪上游霧社溪畔,主要係利用霧社水庫及濁水溪支流萬大溪上的奧萬大攔河堰發電,目前共有六部機組,裝置容量總計約為七萬六千六百千瓦(76.6MW)[2]。發電後的尾水放流至濁水溪下游,經由武界壩引至日月潭,可供大觀發電廠、明潭發電廠發電,以及集集攔河堰供彰化、雲林地區公共給水與農業灌溉用水。發電量為15,000瓦[3]。
阿公店水庫 興建始於1942年(日),因洪水破壞而中止興建計畫,戰後由臺灣省公共工程局接收
(日…國) 續建,1947年臺灣省政府建設廳水利局成立後加緊興辦,1953年完工。然而自完工
運轉後,由於上游多泥岩,導致嚴重淤積,水庫有效容量由2,050萬立方公尺銳減為
590萬立方公尺,不僅防洪功能不彰,亦嚴重威脅到大壩之安全;集水區內多養豬戶,
亦導致水質嚴重劣化。因此為恢復水庫原有防洪、供水功能。
1997年開始執行「阿公店水庫更新工程計畫」,1999年騰空,進行大規模庫底浚渫,
並興建越域引水路引旗山溪水,增設越域排洪道,將百年以上頻率洪水排放於
二仁溪,並實施集水區養豬廢養;更新計畫目前已接近完成,2005年底恢復蓄水,
2006年6月重新啟用,並在每年六月到九月汛期時實施「排空防淤」措施。
羅好壩 1942年(日)開工,中途於1945年(二戰)停工,國民政府於1947年7月復工,至1954
(日…國) 年6月完工啟用。台電公司為配合尖峰時刻發電,1963年將堰頂加設弧形閘門。設計發電水頭90M,年發電量0.8億(wkh)
龍鑾潭 1948年國民政府籌撥專款, 1949年底完成。臺灣最南端,一座兼具濕地與水庫功能的湖泊,位於屏東縣恆春鎮西南方,距貓鼻頭約6公里。其四周為關山、裏海山、馬鞍山、大山母山、赤牛嶺和三台山所圍繞。由於龍鑾潭的全境皆位在墾丁國家公園的管轄範圍內,因此濕地生態受到保護。其潭水經附近溪流相匯,由潭北人工洩水口北流,經四溝、頭溝而注入保力溪,使得龍鑾潭水庫在1950年代建成。
1951年8月至1952年3月,再由工兵完成壩體加高,1955年至1958年3月陸續完成
溢洪道、排水路、取水工、灌溉渠道、抽水機房等[1]。完工後形成半人工的湖泊,灌
溉面積一七五公頃,這不僅有益於農田水利之灌溉,亦能發展成旅遊景點。從前其流域
水源豐富,帆船等小型船隻,均可從射寮溯水而上,是恆春對外主要交通線之一,然目
前僅供農田灌溉渠道。
明德水庫原名後龍水庫,
1952年,成立明德水庫設計勘測隊開始,1966年6月開工,到1970年5月完工,位
於後龍溪支流老田寮溪上,主壩為土壩,壩高35.5公尺,有效蓄水量為1670萬立方
公尺。由台灣省水利局辦理;目前由苗栗水利會管理,主要供應苗栗地區農業、工業
用水,及部分民生用水。
霧社水庫 1953年5月重新開始動工,1957年霧社水庫完工。
台灣日治時期1939年,原設計為97公尺高的混凝土重力壩[1],但1941年,戰事日益劇烈,無法繼續施工,遂於1944年停工,僅完成全部壩體的6%[1],而輸水管、廠房、水輪機、發電機全部安裝完成[4]。
戰後台電受美援協助,委由美國墾務局重新設計大壩,將日本人原先設計的直線形壩改為拱壩[5],下接壓力隧道及鋼管至萬大發電廠,裝置有豎軸法蘭西斯式水輪發電機二部,容量為207,700瓩[1],在1953年5月重新開始動工,1957年霧社水庫完工,一號機及二號機開始蓄水發電[6],整體工程於1960年8月興建完成。
大埔水庫俗稱峨眉湖,
1956年7月開始動工,1960年6月,1961年開始供水,位於新竹縣峨眉鄉湖光村,它是集峨眉溪上游的溪水而成的水庫,主要供應香山、寶山、竹南、頭份一帶的灌溉及工業用水,同時兼具防洪的功能,是全台最早由國人自行設計興建的水庫工程。集水區面積為100平方公里,滿水位面積為1.35平方公里,設計總容量為900萬立方公尺,現存有效容量為472萬立方公尺。屬於地區型小型灌溉水庫
石門水庫 1956年7月開始興建。1964年6月14日,興建歷時8年,石門水庫正式竣工。參與
建設人員七千餘人,建設經費約達新台幣32億元。水庫建設完畢之後,具有灌溉、
發電、給水、防洪、觀光等效益。主要工程可分為大壩、溢洪道、排洪隧道、電廠、
後池及後池堰、石門大圳及桃園大圳進水口等結構物。1963年由於葛樂禮颱風引發
超大洪水,經重新檢討後於1979年在大壩右岸山脊增設排洪隧道,排洪能力由原設
計之每秒10000立方公尺提升到每秒12400立方公尺。原建庫主要標的為灌溉與洪,
目前其調節供應公共給水之功能愈形重要;其公共給水除下游鳶山堰攔引送板新淨水
場外,另於大壩上游取水經石門大圳送平鎮、龍潭、石門淨水廠,及於後池堰取水經
桃園大圳送大湳淨水廠,每日平均由水庫調蓄之供水量約80萬立方公尺,合計下游
未控流量及三峽河抽水站者,總供水量最大可達148萬立方公尺,主要供應新北市、
谷關壩 1957年(民國46年)9月12日開工,1961年(民國50年)12月完成二部機機,另
外兩部機組於1966年(民國55年)2月完成,總裝置容量為180,000千瓦(180MW)
。921大地震造成谷關壩水庫壩體及壩座等局部受損。七二水災則造成谷關發電廠受損,2008年重建後裝置容量提升為21萬2800千瓦(212.8 MW)。
谷關壩為國內高拱壩的始祖。由於大壩高度高,故有效蓄水量達1,120萬立方公尺,由於施工艱鉅,危險性高,工程期間因工殉職的員工達40多人。
青山壩 1964年,下達見水力發電工程開工,1970年下達見壩完工,並改稱「青山壩」。
下達見工程含括:
修建沿河施工道路(標高1265公尺上下)及德基電廠進口道路。
大甲壩(後改稱青山壩)至青山電廠引水壓力隧道,隧道開挖於沿大甲溪北岸太木山
山體內。
德基水庫志樂溪攔河壩和德基水庫志樂溪引水隧道開挖。
青山壩由美國哈察公司設計,壩高45公尺,壩長約100公尺,壩頂裝設弧型閘門
3座,水庫有效容量約41萬立方公尺。
災害受損:921大地震、2004年敏督利颱風七二水災, 2005年龍王颱風再度重創,無法運轉發電。直到2014年為止青山壩閘門全開,並無蓄水。2015年5月,青山分廠開始試運轉發電。
曾文水庫 1967年開始建造,1973年完工。為台灣最大的水庫與湖泊,滿水位面積17.14平方
公里,同時也是台灣面積最大的水庫,其興建之目的主要為提供嘉南地區灌溉用水,
另具發電、防洪和觀光的功能,是個多目標利用的水庫。
自設立以來滿水位的情形並不頻繁,因此產生曾文水庫越域引水計畫,在荖濃溪設置
攔河堰,以引水隧道及旗山溪跨河橋,再經草蘭溪輸水管線到曾文水庫。
德基水庫,原稱為達見水庫
(日…國) 1934年(日治昭和9年),台灣總督府土木部技師八田與一與土木部名取技師、台南
州土地課長木田技師、台灣電力株式會社隅田技師等八人,由花蓮橫越中央山脈,抵
達大甲溪流域的達見,實地調查,尋找適合建造水庫的地點。
1935年,以德基大壩為主要樞紐,擬定大甲溪水力資源開發計畫,預計在大甲溪上游達見興建一座210公尺高的重力式鋼筋混凝土水壩,儲水量3億2,800萬立方公尺的水庫,水庫常水位標高1,420公尺。計畫分八級開發,分別以發電所所在地為廠名,由上游到下游依次為達見(德基)、下達見(青山)、上明治(上谷關)、明治(谷關)、天冷(天輪)、豐原第一(馬鞍)、豐原第二及豐原第三。這八個發電所由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籌建,總容量為45萬8000瓩,超越日月潭水力的17萬8,700瓩。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為挹注日本帝國日漸衰弱的國力。拖延至1940年始將合歡越山人行道東側的部份路段,拓寬改建為汽車道,以便開發山地資源。分別是太魯閣口至溪畔的「發電道路」、溪畔至今日天祥的「產金道路」;直到1945年8月戰爭結束前,完成至合流部份路段,東線車道僅完成銅門到磬石附近。西部僅完成埔里到霧社;就停止進行。1944年10月因戰事失利而停頓。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同年11月9日國民政府成立台電監理委員會,朱江淮被
任命為該會專員,協助辦理接收工作。
1946年,政府完成對「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的接收工作,成立台灣電力公司,由台電
公司接手繼續未完成的計畫,隨即成立工程諮詢小組,延攬國外專家舉行諮詢會議。
1955年6月底,及1956年,蔣經國兩次率隊踏勘,最後以谷關入山,作為東西向北線作最後定線,蔣經國曾就開發中橫之目的作一說法:1、為適應國防需要,打通中央山脈,建設一條橫貫台灣東西兩部之便捷交通線。2、配合國家經濟建設,便利山區資源開發。3、安置退除役官兵就業。
1956年7月22日開工,1960年中部橫貫公路完成通車。大甲溪水力資源開發計畫,八個發電所施工幹道完成。
台灣電力公司聘請義大利艾克(ELC-Electroconsult)顧問公司為工程顧問,負責基本設計及協助發包與施工檢驗。細部設計及永久發變電設備圖說之圖審則委託中興工程顧問社辦理。施工由義大利與日本聯營之土努諾熊谷組德基水壩建設聯營無限公司(Torno-Kumagai J.V for Tachien)承包。台電負責工程督導、檢驗及試驗工作,執行則由台電達見工程處負責。
1969年12月8日開工興建,1973年12月水庫開始蓄水,1973年6月26日達到首期
發電初步需求,1974年9月全部完成。為國內目前最高之混凝土拱壩。
集水面積:592平方公里。最高常水位:1400公尺。最大可能供水位(CMS):1408公尺。滿水位面積:454公頃。總蓄水量:23200萬立方公尺。壩型:混凝土雙曲線薄型拱壩。壩頂標高:1411公尺。最大壩身高度:180公尺。壩頂長度:290公尺。壩頂寬度:4.5公尺。年發電量4億1仟萬KWh
石岡壩 1974年10月底開工[2],1977年10月竣工。石岡壩是多目標綜合開計劃水利工程,標的包括發電尾水調節、現有灌區取水功能改善與公共及工業給水等。在灌溉方面,拓建現有八寶圳及葫蘆墩圳之進水口及輸水路,以供應車籠埔及大肚山兩新灌區所需;在民生用水方面,除烏溪下游北岸部分地區係引用烏溪水源之外,大台中地區(包括台中港工業區)地面水均引自大甲溪,由石岡壩引水經處理後設置管線經豐原、大雅至大肚山東麓,並設置淨水廠處理原水後,透過引水隧道供台中港地區使用,另由石岡鄉埋設管線至朴子口淨水廠處理後輸送至豐原,再延伸供應北屯配水池供台中市區範圍包括台中市及東勢、新社(韓)以西各鄉鎮公共用水[。
新山水庫 1976年3月開工興建1980年10月興建完成。位於基隆市中心西方3.4公里處、
基隆河支流大武崙溪中游新山溪上,距基隆港約3公里,隸屬於臺灣自來水公司第一
區管理處所管理的水庫,主要為公共給水。興建於新山水庫為單一目標公共給水,供
應基隆市、新北市汐止區(北山、橫科、宜興、福山、東勢、忠山及環河等七里除外)、
瑞芳區等地區之用水。
新山水庫為一座離槽水庫,第一期工程,於1976年3月動工,1980年10月完工。
壩頂標高75公尺,蓄水容量400萬噸。為了因應基隆地區用水需求量日益增加的情
形,於1993年進行水庫加高工程,第二期壩體加高填築工程於1995年4月開工,1999
年2月完工。壩頂標高增至海拔90公尺,而蓄水容量增至1,000萬噸。
翡翠水庫 1979年8月開工1987年6月完工。是臺北都會區最主要的水源地,總容量約4億6
百萬立方公尺,為臺灣第二大。其係以公共給水為主的單一目標水庫,並附帶發電效
益。
永和山水庫 1980年(民國69年),於1984年(民國73年)竣工啟用。是臺灣一座提供苗栗地
區的水庫,位於苗栗縣的頭份市和三灣鄉永和村之間,原名東興水庫,完工後改名為永和山水庫[2]。由台灣省水利局設計施工,建造於,水源主要引自主流中港溪、支流北坑溝,是台灣首座沒有水門和水閘的水庫,為典型的離槽水庫,供應地區為竹南鎮、頭份市、造橋鄉,為新竹苗栗地區重要之民生及工業用水的水庫。
壩體屬於滾壓式土壩,集水面積4.8平方公里,設計蓄水量2958萬立方公尺,現存有效蓄水量為2809.58萬立方公尺,壩頂標高89.50公尺,最大壩身高度62.50公尺,壩頂長度340公尺,壩頂寬度12公尺,壩體積1,498,000立方公尺[3]。溢洪道是「雙側槽式溢洪道」,採自由溢流式設計[4]。
寶山水庫 1981年4月開工,1985年6月完工。1976年(民國六十五年),
因應新竹科學工業園區以推展高級精密工業,預計科學園區開發完成後,需用大量用
水, 1976年請水利局規劃設計。
水庫集水區面積約3.20平方公里,總蓄水量5,470,000立方公尺,正常蓄水位標高141.60公尺,壩型屬土堰隄、壩頂長260公尺、壩頂寬10公尺、壩身高度34.50公尺[2][4]。主要供應新竹科學園區之工業用水及新竹、竹北、寶山、竹東等地區地方民生用水、灌溉用水等等,每天民生及工業用水供水量約六萬噸至七萬噸[4],其中公共給水為每日4.2萬立方公尺。
寶山第二水庫 1981年4月開工,1985年6月完工,1976年(民國65年),由於中央政府決定
開闢新竹科學工業園區以推展高級精密工業,預計科學園區開發完成後,需用大量用
水,為了配合園區開發,臺灣省政府建設廳於1976年請水利局規劃設計,
鳳山水庫 1982年6月完工啟用。位於大寮區,主要提供工業用水服務,是大高雄地區重要的
工業用水供應地。
仁義潭水庫 1987年8月完工,1979年度開始編列預算予以興建由於蘭潭水庫容量已不敷需求,因
此台灣省政府於1979年度開始編列預算予以興建,該水庫於1987年8月完工正式蓄水,水源以引用八掌溪水,經沈澱池後再導入水庫,所以是離槽式的水庫,其取水口在台3線吳鳳橋下游約50公尺處,設一攔水壩,經過1.5公里之引水道導入仁義潭水庫,與蘭潭水庫串聯運用,以供應大嘉義地區的公共給水。
南化水庫 位於台灣台南市之水庫,水庫位於台南市南化區曾文溪之支流後堀溪上,以阿里山山脈與曾文水庫相隔約10公里,共同擔負台南高雄地區公共給水之重要水庫。
第一期1988年12月開工,1993年11月全部完工。1993年7月封堵蓄水,1993年11月全部
完工,集水面積104平方公里,總蓄水量1億5805萬立方公尺,為台灣公共給水單一
目標的水庫之最大者,主要為供應台南、高雄地區之公共用水,
目前管理機關為台灣自來水公司。
第二期1994年6月動工,於1999年6月開始通水運轉。工程原稱為「南化水庫越域引水工程
計畫」,因水庫上游山區降雨較少,而其東側三公里外的旗山溪因發源於中央山脈,雨
量較為豐沛,因此,此工程即於高雄市甲仙大橋上游約450公尺處設甲仙堰取水,以輸
水隧道將旗山溪豐水期(每年6月至10月)多餘之水量(平均每日約30萬噸)引入南
化水庫運用,提高南化水庫之供水量達每年2億9千萬噸,1993年2月20日將計畫名
滿水位面積:531.7公頃,總蓄水量:158050000立方公尺。
鯉魚潭水庫 1992年11月完工,是臺灣的一座離槽水庫,位於大安溪支流景山溪下游,座落在
苗栗縣三義鄉內,集水區位於苗栗縣大湖鄉、卓蘭鎮與三義鄉,主要供應苗栗縣及
臺中市的各種用水,同時具有觀光、灌溉、防洪、發電四大功能,壩高96公尺,集
水面積53.45平方公里,總蓄水量1億2千6百萬立方公尺,為苗栗縣境內最大的水
庫。
和平溪碧海水力發電工程
位處台灣東部花蓮縣深山,
1997年12 月。台電公司成立施工處,開始辦理先期工程之施工。因高山峻嶺阻隔,以
直升機為唯一運具,輸送人員、工程大、小、重型機具、生活及施工用發電機、能源
油料、工程材料含鋼筋、水泥、砂石,一律以直升機吊掛,有些工作點,必須以空投
完成補給,工程空前堅鉅。
2000年主體工程陸續展開,南溪壩、頭水隧道、地下廠房及機電工程,全部工程經費
約165.1億元。
2011年11 月30 日竣工,2011年12 月29 日商轉發電。
年發電量為2 億3 仟7 百萬度,約可供應6 萬5 仟戶家庭一年用電,其淨尖峰出力為
5 萬2 千5 佰瓩,每年CO2 減量約可減少12.2 萬噸。
羅東攔河堰 2002年01月28日開工,2004年01月17日竣工,主要工程項目如下:
自動倒伏堰主體工程、取水工程、集水管工程、操作機房及簡易發電機房,附屬設施
工程等。含自動倒伏閘門系統工程,尾塹堤防工程。
年供水量6848 萬噸,可有效解決羅東、冬山、宜蘭地區民生用水及龍德、利澤兩工
業區至民國2021年之用水需求。增加上游電廠尾水利用效率,防範地下水抽用,防
止地層下陷及海水入侵。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