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賜土,1906年(明治39年)生,原住士林 363番地,現在約是士林區大南路110號。八芝蘭公學校出身,皆畢業自宜蘭頭圍公學校本科(現為頭城國小)。臺灣兒童音樂教育的專家,是兒歌、民謠的先驅。
1924年(大正13年)4月20日進入臺北師範學校公學校(現為臺北市立大學博愛校區)乙種本科正教員養成講習科,1927年(昭和2年)3月15日畢業,獲得臺灣公學校乙種本科正教員免許狀。畢業後,臺北師範學校公學校才分出臺北第二師範學校(現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所以曹賜土應該是臺北師範學校最後一屆的畢業生。
曹賜土1921-1929年分別在雙溪公學校(現為新北市雙溪國小)、金山公學校(現為新北市金山國小)。1930-1933年在士林公學校(現為士林國小)服務。1932年,經總督府檢定為公學校音樂科專科正教員,後又轉任多所學校。1933-1937年在北投公學校、1938年在石牌公學校、1941年在南港公學校服務。1942-1945年又回到士林公學校服務,那時居住在士林75番地,即是現在士林區文林路287號後方,夾在文林路與大東路之間,此地址吳景星老師也住過。
1945年(民國34年),臺灣光復後,先生奉派短暫代理北投國民學校校長,至日本籍教師遣返為止,是時曹賜土年方40歲。該校原為專屬日本籍學童的「北投尋常小學校」,戰後廢校,原址續辦北投初中,曹賜土繼續留在該校任教,至65歲退休,並未再任校長。1977年逝世。
1942年,日本NHK舉辦作詞、作曲比賽,曹先生根據入選的日文歌詞〈吊床〉譜曲參賽,一舉拿到A等獎。另外一首〈濱漩花〉也獲得B等獎,轟動當時日本樂壇,1941年後,除薪資外多次獲得高額的臨時獎賞,可能與這些成就有關。先生一生奉獻音樂教育,現今北投初中、北投國小、復興中學與士林、鶯歌等地學校的校歌,都可能是他的創作。
1942年(昭和17年),回到士林公學校後,畢業教師合照中,曹賜土態度輕鬆,與其他教師的肅穆態度不同,頗具藝術家風範。
曹賜土,1931年在士林公學校。
曹賜土,1943年在士林國民學校。
1944年士林國民學校畢業照,當年許多日本籍教師穿上陸軍服、打上綁腿,曹賜土卻剪了個平頭。服裝表情透著藝術家氣質。
在1953年臺灣省文化協進會音樂會節目單。有曹賜土作曲的合唱曲〈濱旋花〉與獨唱曲〈明月照江頭〉。
「曹賜枝曹賜土兄弟」
近代,有評論說「日治時代,曹賜土已是學校教師之一,更有傳聞指稱他其實已是校長,二戰結束,曹老師以在地人身份,依理原應接任校長職位,但......」 曹賜土之所以不能出任北投初中的校長,是因為受到省籍排擠的關係。
曹賜土父親曹天和與兄長曹賜枝,都是士林新街人,曹賜土因為是音樂教育專才,任教過多所學校,每一所時間都不長,在士林公學校兩任時間算最長,在北投公學校4年。
光復後,1945年11月14日,臺北州接管委員會連震東,派任潘光楷任七星郡郡守兼士林街街長,並派任北投街長周碧、副街長陳秋忠。各國民學校都派任資深教師出任校長,如士林東國民學校(現為士東國小)劉禮榕、社子國民學校潘阿鹿、士林國民學校蘇進傳、石牌國民學校賴映光、關渡國民學校潘銀貴、北投國民學校(原北投小學校)曹賜土、七星國民學校陳全成、汐止國民學校唐秋溪、草山國民學校(現為陽明山國小)何振添等,草山國民學校坪頂分教場(現為平等國小)主任張潮洪(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文獻檔案,典藏號 00303231413004)。這些新派任的本島籍校長,都是資深而與該校多有地方淵源的教師,其中潘阿鹿在1944年已經代理校長職務。
專收本島籍學生的北投公學校在1941年皇民化時期改名為「七星國民學校(現為北投國小)」,1941年共有16位日籍教師,9位本島籍教師。光復時派本島籍北投人原校資深教師的陳全成為校長。至於當時北投另一所國民學校,曹賜土來接掌的原來是日本子弟專屬的「北投尋常小學校」,在1941年皇民化時期才改名為「北投國民學校」,1941-1944年每年各有4-5名全是日本籍教師,僅招收少數本島籍學童。派士林國民學校教師曹賜土來處理日籍教師遣返事宜頗為合理,因為曹賜土本身是士林人,僅在北投任教4年,應該比派原來北投公學校北投籍的教師來處理,會少些人情上的壓力罷!
光復後北投國民學校第一任校長陳全成,取自北投國小校史
至於光復後,北投這兩所國民學校學生合併到原北投公學校改名的「七星國民學校」,並改稱為「北投國民學校」,而那一所曹賜土接掌原來是小學校的「北投國民學校」,學生與老師都人去樓空,只得廢校。幾個月後在該校地創辦「北投初中」。至於創辦期沒有起用曹賜土是否基於省籍的壓力?創校第一任校長周碧、第二任校長周金盛。
第一任校長周碧,生於1882年(光緒8年),原籍和尚洲樓仔厝庄528番地(現為新北市蘆洲區)。1890-1897年向李穗松學習漢文,1898年(明治31年)就讀於淡水國語傳習所(現為淡水國小)和尚洲分教場,1898-1901年就讀和尚洲公學校(現為蘆洲國小)速成科,1901年臺北師範學校入學,1902年臺北師範學校廢止,轉入國語學校師範部,1904年師範部乙科畢業,獲得公學校訓導免許狀。學歷類似早年士林的吳石潭與許乾元,周碧繼續參加各類教學講習會,1908年經教員無試驗檢定及格,再獲公學校訓導免許狀。1905年兼臺灣戶口調查通譯。1905-1909年在基隆廳瑞芳公學校擔任訓導。然後,離開教育界從商,長期任職於基隆顏家的台陽礦業,是顏家的女婿,擔任常務董事,並兼任任基隆市協議會員、臺灣都市計畫委員會委員。
擔任臺北縣參議員時的周碧。
周碧 光復後,被派任為北投街街長(北投鎮長),與曹賜固等擔任臺北縣參議會議員、陽明山管理局顧問。在擔任擔任草山區參議員期間,周碧建議草山改名為「陽明山」。
1946年6月,64歲的周碧被派任為北投初中第一任校長,一年後退休,交棒給第二任校長周金盛。 周金盛,北投公學校畢業,長期任教的教師。1923年(大正12年)臺灣師範學校(現為臺北市立大學博愛校區)本科畢業,獲得丙種公學校教諭免許狀。1923-1926年在臺北州基隆公學校(現為基隆市信義國小)、暖暖公學校(現為基隆市暖暖國小)擔任訓導。1927-1940年(昭和2-15年)回到臺北州北投公學校(現為北投國小)任教。戰後,擔任北投國民學校總務主任。
周金盛,取自北投國小校史
所以評論者有可能對前後兩所「北投國民學校」的本質有些誤會。看到北投初中前兩任校長的經歷,難謂排擠曹賜土老師。其後的校長選任,有沒有這些省籍因素就未可知了。作為知名的音樂教育家前輩,曹賜土老師未必會在乎這些俗事。
請參考
民報,2019年2月23日 · 【#敏洪奎專欄】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peoplenews/posts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