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第337章[臺南市官田區] 西拉雅) 烏山頭水庫開工百年(下)
2021/09/18 22:58
瀏覽1,136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旅行日期:110.02.13  
關鍵字:烏山頭水庫風景區、舊送水口、殉工碑、菁埔吊橋、八田與一銅像
6.

離開八田與一紀念園區,我們依照路標指引到達大壩北側的「八田技師紀念室」。民國89年(2000)落成,當紀念園區尚未修復之前,紀念室是風景區內認識八田技師的窗口,展示介紹鉅細靡遺,搭配照片、文物,還有定時放送的導覽短片,和紀念園區相比絲毫不遜色。

紀念室的背後即為烏山頭水庫的舊送水口,由進水塔、壓力隧道,二座大型蝴蝶閥,以及二條直徑九呎的送水鋼管組成,從大壩底部輸送至發電設施,全長度為26.3公尺,因為設施老舊,民國86年(1997)新送水口竣工之後退居輔助用水、調節之地位。當舊送水口輸水發電時,一道道水瀑傾瀉而下,注入青色的水池,淅瀝水聲讓人感到療癒,所以也被賦予「珊瑚飛瀑」美名。

和嘉南大圳導水路相隔,小橋對岸矗立一支高度5.8公尺的六角形混凝土石柱「平壓塔」,當送水壓力鋼管在針閥開啟時,管內將產生水錘作用(water hammer),如果水流無法獲得緩衝,持續推擠的水流將衝撞管壁造成破壞;有鑑於此,平壓塔內直徑60公分的水管負責紓解水流壓力,流水向上噴出化作傘狀瀑布,保護送水口設施的安全。平壓塔下的靜水池同樣是六角形,直徑約30公尺,深度約1.2公尺,一旁涼亭展示汰舊的針閥。水利工程的設備一向帶給人生硬的感受,透過別出心裁的設計,舊送水口因此顯現古典的美感。

7.

昭和五年(1930)嘉南大圳及烏山頭水庫竣工,所有工作人員隨後組成「交友會」,推舉八田技師擔任會長,同時決議在大壩上建立「殉工碑」,追悼因工程而罹難的134名同伴們,石碑下刻有八田與一親自撰寫的悼念文,石碑後方與兩側石壁依照殉難先後順序、不分臺日籍刻上殉難者的名字。

一道石階連接舊送水口通往大壩,一棵高過十公尺、外型圓渾亮麗的大榕樹佇立堤上,而殉工碑正座落在大榕樹的後方;綿延草坡之下,我們終於看見瀰漫霧霾的嘉南平原。正在此時,一個身著黑色上衣和牛仔褲,配戴黑色口罩的洋人手握遙控器,過了一會兒,空拍機從大壩的上空飛了回來,當他正在整理空拍機捕捉的畫面時,父親不禁上前攀談。

原來,這名洋人名字叫做「Mike Fagan」,來自英國,現居臺南市,平時喜歡騎著光陽勁多利四處拍攝水庫,足跡遍布臺灣各地,單單臺南就曾經拜訪白河水庫、鹿寮水庫、芒仔芒埤、鹽水埤,以及虎頭埤等等。「虎頭埤是臺灣最早建造的水庫,『新化鎮志』(the local Xinhua land chronicles)裡面有寫,早在西元1658年就有西拉雅族人在使用,官方卻說虎頭埤是1846年蓋的,但是如果是這樣(1846年),虎頭埤就不會是最早的水庫……。」

「英國也有水庫,」Mike又說:「但是英國的水庫都比較小,臺灣的水庫很大、很壯觀!每次我跟我女友介紹臺灣的水庫,她都聳聳肩,打哈欠,覺得好無聊。有機會你們也可以去看看虎頭埤,很漂亮!接下來我應該會去雲林的湖山水庫,湖山水庫的大壩非常長。」

8.

除了殉工碑,烏山頭水庫和嘉南大圳竣工以後,工程人員在大壩下方的道路旁種植一整排南洋櫻,據說其中幾棵更是八田與一親手栽植;和一般薔薇科的櫻花不同,南洋櫻屬於豆科植物,原產於中南美洲,明治43年(1910)首次引進臺灣,花期介於二月至三月之間,花色又和櫻花相像,所以才被稱作「南洋櫻」。或許春節過後,壩堤上的南洋櫻才會盛開,傘狀的枝幹伸向天空,依然為大壩增添不少丰采。

繞過天壇,大壩南緣最醒目的地標──菁埔吊橋映入眼簾。建於昭和五年(1930),是為了延續過往大崎里聯繫嘉南里的通道所建,吊橋跨越溢洪道兩端,全長79公尺,寬2.3公尺,又有「跨虹吊橋」別稱。民國75年(1986)重建,後來在烏山頭風景區外修築鄉道南111號(今縣道171號),吊橋一度封閉,直到民國108年(2019)才重新開放。吊橋頭的另一端,正是小時候曾經遊逛的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9.

烏山頭攬勝的最後,我們抵達舊送水口北邊的堤岸,載運砂石的蒸汽機關車頭,以及歷史課本裡曾經見過的八田與一銅像,都隱身在這段風光明媚的堤岸上。登上階梯之前,安置機關車頭的棚架隱約在樹林背後浮現。

依據導覽文字介紹,蒸汽機關車頭是由比利時製造,烏山頭水庫建設初期負責從水庫20公里外的大內區石仔瀨搬運砂石材料,後來也兼辦客運,往返水庫和番仔田驛(今隆田車站),時速大約19至25公里/時,如今保存七部機關車頭中的其中一部;車頭後方陳列的分水閥門,則是嘉南平原用水調配樞紐。

當我們沿著堤岸步行,逐漸接近八田與一銅像時,終於在櫻花樹林外瞥見烏山頭水庫的光影,而這裡正好是八田與一銅像凝視的方向。銅像和八田與一本尊等身,是嘉南大圳全體工作人員感激八田技師的付出,委託日本雕刻家都賀田勇馬所雕塑;因此,早在昭和五年(1930)烏山頭水庫完工時,銅像就已經擺放在現今的位置。昭和19年(1944),銅像被日本軍方徵用而下落不明,直到隔年二戰結束被人發現藏在隆田車站的倉庫,民國67年(1978)終於歸回原位。

10.

致力於水利工程的建設之外,八田技師提倡「三年輪作給水法」,主張灌溉區三年之間應該實行種植甘蔗一次、稻米兩次的輪作制度,並且以深耕、灌溉、堆肥等方式,排除土壤中的鹽分,改良土地品質;昭和12年(1937),他更籌畫設立「土木測量技術員養成所(今新北市立瑞芳高工)」,培養臺灣技術人才。

二戰期間,日本極力重視南洋的戰略地位,多次派遣八田與一前往東南亞進行調查工作,昭和17年(1942)作為「南方派遣作業要員」之一,八田技師受命前往菲律賓,沒想到,他所搭乘的大洋丸在5月8日被美軍魚雷擊沉而遇難,享年56歲。一個月後,遺體被日本山口縣山口市一個漁民發現,在臺北東本願寺舉行盛大葬禮,日本政府追贈「正四位勳四等」的勳章與官爵。

民國34年(1945),國民政府遣返在臺日人,八田外代樹不願離開這塊丈夫投注心血的土地,於是留下書寫「愛慕夫君,我願追隨去。」的遺書,在舊送水口投水自盡,享年45歲,那天9月1日,正好是嘉南大圳開工日。如今,銅像後方花崗石墓碑之下,是八田與一伉儷長眠之地,一圓在人世無法重逢的遺憾。

因為嘉南大圳的灌溉,嘉南平原成為物產豐饒的糧倉。八田技師畢生的辛勞,究竟是為了達成殖民政府的計畫,或者心心念念為了百姓蒼生?毋庸置疑的是,當時東亞首屈一指的水利工程建設影響後世深遠,將近百年後的今天,前來飲水思源的人們,就像圳裡湧動的泉水未曾停歇。

延伸閱讀:
2. 王鑫、何立德(2002)。台灣的湖泊。台灣:遠足文化。
3. 王萬邦(2003)。台灣的古圳道。台灣:遠足文化。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旅人手札
自訂分類:01中華民國(臺灣)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