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臺灣西北部其他沿海鄉鎮一樣,臺15線隨著地形變化緩緩起伏,有時以小橋跨越入海的野溪,沿途屋舍儼然,訴說著車馬熙來攘往的曾經,臺61線通車之後,少了遊人停留的店舖,在密植防風林前的街道,在東北季風漸起的秋日裡更顯得蒼涼,穿越防風林,海堤外的汪洋閃耀著金色光輝,竟然浮現一面燦爛的景象。
新豐鄉舊稱「紅毛港」,相傳300多年前被開闢為荷蘭人的通商口岸,也有傳說是曾有西班牙船隻擱淺於此而得名,日據明治28年(1895)改隸竹塹城竹北二堡管轄,設置紅毛港庄長役場於新庄子,民國35年(1946)1月26日改稱「紅毛鄉」,又在民國45年(1956)7月1日更名為「新豐鄉」,雖然鄉治位在紅毛港附近,湖口工業區一帶卻是境內最熱鬧的地方。
1.
「新豐紅樹林生態保護區」座落在新豐溪出海口,面積約8公頃,是北臺灣唯一「水筆仔」和「海茄苳」兩種紅樹林植物混生的溼地,即使如此,當地水筆仔族群已經相當稀少,木棧道周邊高達2至3公尺的海茄苳,據說是清乾隆55年(1790)左右由徐熙拱氏由陸豐(今廣東省汕尾市陸豐市)引進所種植,繁衍到日據時期逐漸成為現今規模。
連通濱海的步道彼端抵達舊港,乾涸的港口停泊幾艘船隻,走過門前擺放人力車的漁會辦公室,河堤上的行道樹是小葉欖仁,樹下果實、落葉鋪地,觀光客摩肩接踵的腳步下沙沙作響;和海鮮無關,河堤內停車場裡的攤販販售點心,午後陽光下瀰漫碳烤地瓜,或是蒜味香腸的焦香。
2.
海茄苳是臺灣四種紅樹林當中數量最多且分佈最廣的樹種,北從新竹縣新豐鄉紅毛港,南抵屏東縣東港鎮大鵬灣都可以找到海茄苳的蹤跡,其根系呈放射狀橫生,使植株抓地力增強,還有細長棒狀呼吸根,呼吸根裡具備海綿組織,能在土壤缺氧狀態下,直接從空氣中取得氧氣,不僅僅是泥灘地,含沙量較多的淺灘地也可以生長。
度過人行橋,新豐溪左岸的紅樹林比起右岸更加廣闊。除了穿梭步道、拍照取景的人,許多小朋友一手提著水桶,另一隻牽著父母的手,或是乾脆自己拿著釣竿,蹦蹦跳跳跑到欄杆旁邊,將釣魚線投入紅樹林中,眼巴巴地期盼螃蟹上鉤。
8月底一場縱火案影響,靠近海邊的一座涼亭被燒得焦黑,通道受阻,只能從接近濱海公路一側登上觀景臺。同樣一片紅樹林,挺立茂密枝幹的灰白樹叢,由高處俯瞰,竟然變成生機蓬勃的綠海,有些色澤比較黯淡,有些色澤特別鮮豔,有些甚至光彩油亮,遊人遊逛其中,就像魚群優游一般。
3.
紅毛港的軼事,讓新竹縣北方的鄉村增添異國遐想,蓊鬱的紅樹林,洋溢熱帶風情,距離港口不遠的池府王爺廟,殿宇金碧輝煌,身世更是不凡;池府王爺廟又稱「池和宮」,主祀池姓王爺,肇建年代有乾隆中葉、道光初年以及咸豐年間不同說法,而乾隆中葉的說法最為普及。
乾隆42年(1777),當時福建同安(今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的元威殿王爺廟建醮之後放流王船出海,王船最後漂泊至紅毛港靠岸,當地庄民聽聞好奇登船一探究竟,發現船上滿載食糧、建材以及三尊神像,決定在港邊建廟祭祀,道光元年(1821)地方望族貢生徐氏籌資200兩首次修建,今日的規模,則是在民國68年(1979)10月23日完工的。
池府王爺廟坐西北朝東南,採歇山重簷二進式格局,廟前氣派的牌樓更引人注目,牌樓是由天然巨石雕刻而成,六柱五開間格局,基座以十二尊北方及南方風格造型石獅坐鎮,廟裡主祀三尊池府王爺神像,供奉天上聖母、福德正神以及三真人(吳夲、許遜、孫思邈),特別的是,廟堂內冷氣開放,甚至準備紅茶和白開水等等奉茶。
4.
「紅毛懷古」被列為「新竹十二景」之一,面對著臺灣海峽,一道突堤延伸入海,海堤底下放置巨石,接著堆疊渾圓石礫,消波塊外緣綿延深褐色的沙灘,時逢漲潮,海浪一陣一陣湧上海灘,如鏡水面伴隨雪白破碎的浪花向陸岸展延,映出追逐玩耍的歡笑人跡,突堤盡頭,一人頭戴圓帽,揮動釣竿,閃耀光芒中靜靜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