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72.【愛鄉愛土】論「馬太鞍溪光復鄉清淤的處置」(上)
2025/10/03 09:30
瀏覽247
迴響0
推薦12
引用0
分享張文亮教授的第二篇臉書貼文,這是一篇乾淨(沒有政治口水),永續發展的災後處置專家建議,有極高參考價值。
論「馬太鞍溪光復鄉清淤的處置」(上)
作者:張文亮
親愛的同學:
我看到網路報導,許多人拿起鏟子,紛紛趕到花蓮光復鄉,清理馬太鞍溪堰塞湖潰流後,沖進光復鄉的黏土。人間實在有愛,非常感人的事蹟,幫助馬太鞍溪光復鄉,為台灣啟新頁。
我以河川整治的觀點,與你們分享,如何處置這些清出的黏土。
第一,建造攔塵牆
將清出的黏土留在現地,搬到河濱,裝入大袋子(白色纖維),並排放在河邊,打包成為攔塵牆。馬太鞍溪,河道的行水區,只佔河面的一小部分,日後非行水區的黏土乾燥,東北季風會起「揚塵」。馬太鞍溪兩旁的聚落,空氣品質將會很差,甚至影響到整個花蓮地區。
減少日後揚塵,與東北季風垂直,當成平地上的攔塵牆,這是以挖起的黏土,來對抗未來的沙塵暴。
第二, 建造馬太鞍溪河岸綠化的基質
將含黏土、磚塊、瓦片等,裝入大袋子,放在馬太鞍溪邊,日後可以種植本土性的樹種(茄冬、榕樹、苦楝、等),綠化河岸。
第三, 增加馬太鞍溪河底的入滲量。
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處置,可以消耗許多清出來的黏土。用挖土機浚深溪底,愈深愈好,成直條狀,將黏土填入較小的袋子,一袋袋並排的埋入溪底,上面再放置碎石塊,與河道平。
這會形成河道上高度入滲的帶狀防洪溝,營造河床下大孔隙,加入入滲。日後減少洪峰流量的方法。
這也是清淤的生態原則:原本來自哪裡,就回到哪裡。原本來自河道,就回歸河道。
(未完,下篇待續)
↓(攝影時地: 2022.11.07.花蓮光復火車站,老漁翁)
老漁翁2025.10.03.整理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