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74.【愛鄉愛土】論「馬太鞍溪光復鄉清淤的處置」(下)
2025/10/05 19:34
瀏覽46
迴響0
推薦4
引用0
分享張文亮教授的第二篇臉書貼文,這是一篇乾淨(沒有政治口水),永續發展的災後處置專家建議,有極高參考價值。
論「馬太鞍溪光復鄉清淤的處置」(下)
作者:張文亮
第四, 溪流水文與生態兼顧
成排大袋裝的黏土袋,放在堤防前,尤其是接近行水區。洪水來時,黏土袋會吸水;洪水退去後,黏土袋會重力排水,增加馬太鞍溪低水位時流量,黏土袋增加堤防多孔隙性,日後對溪流魚、蝦、水生植物等,生態環境很有幫助。現在救災,以後防災,同時河川生態營造。
第五, 海底沙洲
無論如何清淤,馬太鞍溪會有的大量黏土,隨著溪水出海,到了海口,受到海浪的影響,黏土會在水中產生「再懸浮」(re-suspension),出海後,海面水色汙黑。
但是海水中的鈣離子,會置換黏土中的鈉離子,加上海水鹽分的影響,讓黏粒產生再團聚或交結的作用,沈入海中,在海岸邊形成海底沙洲。 這天然的作用,將使花蓮近海變淺,改變海岸地型,改變海底原來的坡降。
這可利用,增加海岸使用的功能。學習環境水利的專家,總想把「水害」變「水利」。
第六、土地改良
1928年,台北帝國大學的教授足立人(1897-1978)前來任教,他認為花蓮介於海岸山脈,與中央山脈之間,海岸山脈多石頭,中央山脈多黏土,混和一起成良田。
足立人教授將中央山脈的黏土,以客土的方式,搬到海岸山脈的溪邊,他又將海岸山脈的石頭,搬到中央山脈這邊的丘陵,建成梯田。1944年,足立人教授離開台灣,他對台灣很有貢獻,前者成為池上米的由來,後者成為關山米的由來。
光復鄉的黏土,是頂級種水稻的基質,這些黏土是廢土,還是好土,看你擺哪裡?
(全文完畢)
↓(攝影時地:2024.12.11.花蓮光復,老漁翁攝影)
老漁翁2025.10.03.整理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