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平市, 別稱閩北,地處武夷山脈東麓中低山地,境內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是福建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藏有中國最早的閩越文化。而名列「世界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名錄」的武夷山,不僅風景奇美,更是閩越文化的高地。
宋朝著名理學家朱熹在南平「琴書五十載」,影響中國80 0 餘年, 謂之為「閩邦鄒魯」、「道南理窟」。武夷山擁有朱子文化、閩越文化、武夷茶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是烏龍茶和紅茶的發源地,「萬里茶道」起點,茶文化藝術之鄉, 武夷岩茶(大紅袍)製作技藝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是城村漢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所在地;也是海峽兩岸朱子文化節永久承辦地。
朱熹園,又名武夷精舍,建於淳熙十年,坐落在武夷山國家公園九曲溪第五曲沿岸,是朱子理學文化和民本思想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在中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在武夷山琴書五十載,在朱熹園講學8年,完成《易學啟蒙》、《小學》、《孝經刊誤》等著作。
朱熹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繼孔子之後,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南宋著名的文學家、詩人,所創朱子理學,被稱為後孔子主義。朱熹在武夷山結廬講學,倡道東南近半個世紀,他繼承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的思想,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是理學發展的集大成者,把當時的武夷山推到了「執全國學術之牛耳」的文化巔峰,從而確立了武夷山儒教的文化地位。
閩越文化包含了閩越王無諸、後無諸時期「四國」爭鋒, 漢武帝祭祀武夷君,城村漢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等。此外,武夷山還是三教同山之地。
武夷山道教文化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時期,有許多神話傳說。宋代道教經書總集《大宋天宮寶藏》,把武夷山定為道教第十六洞天,可見武夷山在道教文化傳播中的地位。
佛教至唐武德元年便傳到武夷山,僧人在武夷山茶洞接筍峰下創建「石堂寺」,是武夷山最早的寺院。自此武夷山佛教盛行,寺廟漸多。
南宋時期,武夷山成為中國南方文化中心。一時間名儒薈萃、高僧雲集、羽士畢至,儒釋道三教互融共存,相得益彰,三教名山自此確立,成為當時一道亮麗的人文景觀。武夷山以「閩邦鄒魯」著稱於世,為文人雅士所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