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大人們説,不可以用手指指向月亮,當心夜晚睡覺時被月神割掉耳朵,而所謂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由於ㄧ粒米飼百樣人的原因,而證之過往的實際經驗,兒時同伴也沒有於夜睡時被月神割掉耳朵的實例,因此該帶有濃厚封建神權思想的所謂禁忌即不攻而自破。
禁忌或忌諱是口耳相傳、約定俗成,甚至有些還可能是以訛傳訛的道聽塗說。
禁忌的字源(Taboo)【塔布】起源於玻里尼西亞語,意指【被禁止做《或觸摸》】,是原初廣義法律的母親無疑。
其實法律僅是眾多生活規範中的一環而已,其他的,還有例如宗教、倫理、道德及習俗等等的,而各該規範彼此之間的衝突也是很常發生。
於經營共同生活的必要範圍內,深信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的道理,因此該等社會生活規範必有存在的價值,也不宜全盤的否定,例如古希臘哲學家亞理斯多德就説:【人為社會性存有,生活於城邦,城邦之外只有神及野獸。】城邦之外的神是自行立法的主體,並不是人類律法所能規範,例如日月星辰、地球自轉、春夏秋冬,而野獸僅服從於叢林法則,與人類律法的感應、影響均屬風馬牛不相及。
就ㄧ般來説,我們都受禁忌(律法)的共同規範,只是有人與禁忌相抗拒還是不能説沒有,例如早期ㄧ部西洋電影【偷十架的小孩】,於西方傳統社會裏關於十字架是神聖的表徵並為大家所深信不疑,不僅於中世紀是這樣的,於文藝復興、啓蒙運動之後,該等深信十字架神聖的觀念仍然深植人心。
偷十架的小孩(禁忌遊戲),早期留行木吉他時期那首動聽的【愛的羅曼史】是該片的主題曲,扣人心弦的優美旋律如同心靈的清涼劑,撫平了許多人年少的失去,包括青春的再也回不去。
該片描述小女孩飼養的狗狗死了,但是她卻沒有錢購買十字架於幫心愛的小狗埋葬時(兒童模仿大人扮家家酒),然而其心裏卻也深信大人們所説的關於沒有十字架就無法上天堂的傳説,於頗有掛念自己死去心愛小狗無法上天堂的焦慮,竟到大人的墓地偷取別人家為其先人所設立的十字架,這當然是犯了社會上很大的禁忌,然於童心聖潔與行為不堪之間,我們陷入很深的沉思。
引自阿丙0.6部落格,痞客邦https://abing06.pixnet.net/blog/post/175978042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