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日美谈判的来龙去脉
jhealth
http://www.guxiang.com/lishi/shihua/jinghua/200303/200303130028.htm
目前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历史 >> 千秋史话 >> 论坛精华
文章来源:故乡 发布日期: 2003年3月13日
进入1941年,随着欧洲局势的发展,特别是法国的投降、日德意同盟的缔结,日本更想利用美国的力量促成中日战争的结束,以便深陷于中国的日本军力有应付世变的自由。而美国也想以牺牲中国为代价与日本达成妥协,使日本脱离三国同盟或当美国被卷入欧战后,日本不引用三国同盟条约对美作战,同时阻止日本向南扩张。
自3月8日美国务卿赫尔与日本新任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举行第一次会谈起,至12月8日珍珠港事变止,美、日共会谈四、五十次。
谈判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至7月21日日军进驻越南,美国冻结日本在美一切资产,谈判陷于停顿;第二阶段自8月17日罗斯福召见野村至10月16日第三次近卫内阁倒台;第三阶段自10月18日东条英机出任首相至12月8日珍珠港事变。
美国谈判提出的基础方案是4月9日赫尔收到的日美谅解方案,这个方案除关于两国对欧战的态度,即对三国同盟的解释以及美日两国在西南太平洋上的经济活动,在太平洋上的海军空军的配备等外,关于中国的和平条件,计有(一)根据日华间即将成立的协定,日军自中国撤退。(二)中国领土不被兼并。(三)无赔偿。(四)恢复门户开放方针,其解释与运用由日美两国协议。(五)重庆国民政府与南京汪政权合并。(六)承认“满洲国”等。这一方案得到近卫内阁的同意,但却遭到刚从欧洲回国的外相松冈洋右的反对,他认为应信守三国同盟。5月3日,日本大本营及政府联席会议最后通过松冈的意见,成为日本对日美谅解方案的第一次修正案。关于中国条款修正案作了重大修改,原方案中列举的具体项目全部删除,只要求美国政府承认近卫三原则,即中日亲善,共同防共,经济合作。以及依据该三原则与南京汪政权所缔结的条约和“日满华共同宣言”。但松冈并未及时将修正案电告野村。美国政府为了对付东京迟延答复,于5月6日正式宣布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足见美国政府迫切希望与日早开谈判达成妥协。日本的修正案于5月12日送到华盛顿。
自5月12日至12月8日,美日两国的会谈都是以日本提出的第一次修正案以及野村附送的口头解释作基础的。口头说明书中又列举下述各项包括在近卫三原则中:(一)相互尊重领土主权。(二)努力搞好善邻友好的合作,建立东亚核心“贡献于世界和平”。(三)日本依照中日两国协议自中国撤军。(四)不兼并土地,不索取赔偿。(五)满洲国独立。此外尚有秘密谅解,即重庆国民政府如不接受美国劝告与日本媾和时,美国应即停止援助重庆。
(上述条款同4月达成的日苏条约颇有相似之处。)
5月16日,赫尔将美国的讨价还价的提案交给野村,20日赫尔又要求日方说明共同防共及日本在中国若干地区驻军两点。21日赫尔又向野村提出日军自中国撤退应有限期。
5月21日,在美日会商进行两个多月后始有所闻的蒋介石致胡适电:“近日敌方传出请美调停中、日战争消息,想系故放空气”。“究竟日方曾否经任何途径向美方试探,希设法查明电复”。胡适据此向美方探询。
5月23日,赫尔召见胡适,告知所谓调停纯系谣言,美国为确保欧洲及大西洋之海上交通,对太平洋之防务不可能力保无虞。胡适告知中国现在决不可能与日议和,暗示目前调停不合时宜。赫尔答称:日美并非正式会谈,在没有与中国政府充分商讨以前,美国决不处理任何有关中国事宜。胡适报告重庆:“(一)美海军确有一部分调往大西洋包括主力舰驶往。但所余太平洋海军力量仍足控制日本,况有新增统制空军力量尤足使强暴顾虑。(二)调停中日战争一层日方至今并无正式之探询与请求。美国亦未曾加以考虑,此种重要问题美国在详细征询中国政府意见之前决不轻于考虑也。(三)……美国虽不欲挑起两洋战争,但对远东并无抛弃或软化之意”。
6月6日,野村向赫尔提出,美方的修正案与日方观点已很接近,应请罗斯福建议中国政府与日本举行谈判。
赫尔答称:罗斯福必须在日美协议成立后,才能向中国政府提出建议。由此可见,美国政府是以中国问题为筹码,企图牺牲中国达到拆散三国同盟,完成其世界战略之目的。
6月21日,赫尔向野村提出美国第二次修正案,有关中国之第三项,明确承认近卫三原则。
6月22日,苏德战争开始,松冈在大本营及政府联席会议上力主“应当先北进,然后再南进。”
7月18日,坚持信守三国同盟主张北进的松冈被近卫第三次内阁排除,海军大将丰田贞次郎继任外相。
21日,法国维希政府宣布接受日军进驻越南的要求。
24日,罗斯福召见野村,提出越南中立化的建议,未得到日本回音。
26日,罗斯福宣布冻结日在美一切资产。
28日,日军进占越南。
29日,法日签订共同防守法属印度支那议定书。
8月1日,美国宣布对日全面禁运石油。日美矛盾尖锐,会谈亦告停顿。
8月17日,罗斯福在与邱吉尔举行大西洋会议后,又召见野村,表示同意继续7月中旬停顿的美日会谈,又声明,日本如再侵害邻国,美将采取必要行动。野村提出近卫希望与罗斯福会见,当面商谈一切。罗斯福表示同意。
8月28日,野村晋见罗斯福面陈近卫致罗斯福的电信,迫切希望与罗斯福会谈,保证一旦中国事变解决,日军即撤出越南。苏联如遵守苏日条约,不威胁日本及满洲国,日本即不对苏采取军事行动。罗斯福当即表示极愿与近卫晤谈,但他无暇往夏威夷,不如改在阿拉斯加。
9月4日,赫尔召见胡适,称美日之间尚无可以谈判的共同基础。
10月,重庆郭泰祺外长向美驻华大使高思提出询问。15日,高思奉赫尔电令,称:“日美两国所举行之谈话系属偶然或试探性质。但双方迄未觅得可作为谈判之共同基础。美国政府甚至在考虑涉及中国情势之任何谈判以前,希望与中国政府及其驻美大使讨论全般问题。”
日美谈判半年之久,彼此交换过几次修正案和补充说明,两国首脑同意会晤,而赫尔对此竟作上述说明,足见美国政府对重庆封锁消息的严密。蒋介石此时始感到中国有被美国作为牺牲品的危险。他在日记中写道:“……然而美国万一对倭妥协,而以中国问题作为让步,以为倭退出三国同盟之交换条件时”,则中国“在国际形势上至为不利,而于精神上之打击尤大”。
罗斯福和近卫会谈最终由于赫尔反对未能实现,美日谈判在三个问题上未能达成协议:(一)维持太平洋和平原则问题,实质上是日军南进北进的问题。日军北进不能获取日军急需之战略资源,也无助于中日战争的解决;(二)中国问题,核心是日本驻军问题,日本坚持依照日汪基本条约办理,美英势力势必被排除;(三)三国同盟问题,日本坚持自主的解释:即美国一旦卷入欧战,是否出于自卫须由日本裁判。
事实上,早在9月6日,日本天皇御前会议决定“帝国新国策实施纲要”,规定对美交涉如在10月上旬尚无贯彻日本要求之途径,即决心对美开战。
10月6日,日陆军首脑会议决定:(一)陆军认为日美交涉已无妥协希望,开战为必不得已之事。(二)关于中国驻军问题,不得变更既定条件。(三)如果外交当局认为尚有妥协余地,亦不妨继续交涉,但须以10月15日为限。
10月16日,第三次近卫内阁总辞职,会谈第二阶段也告一段落。
10月18日,东条英机组成新内阁,曾任驻苏大使的东乡茂德出任外相。
10月23日至30日,日本大本营及政府联席会议连续开了七次会。会议针对日美会谈难题,提出比较温和的方案,即甲案:(一)除在华北、蒙疆及海南岛等地驻军外,日军于和议成立之后开始撤退,两年内完成。驻屯期限预定25年。(二)中国事变解决后,日军自越南撤退。(三)关于通商无差别待遇问题,如在全世界适用无差别原则,在太平洋全地区及中国亦可适用此原则。(四)三国同盟条约之解释及适用问题,日本认为早已获得美国谅解。
11月1日,日本大本营及政府举行联席会议,决定:(一)决心对美、英、荷开战,预定12月初发动。(二)外交交涉仍继续至12月1日零时为止。东条提出乙案:(一)日美两国约定,除法属越南外,不向东南亚及南太平洋地区作武力进展。(二)日美两国政府互相保证及协助在荷属东印度获得必要的物资。(三)日美恢复到冻结资金前的通商关系,美国供应日本所需航空汽油。(四)美国不得妨碍日华和平。
11月4日,东条向野村发出日美交涉最后训令及甲、乙两案。两天后野村将甲案面交赫尔。15日,日本特使来栖抵达华盛顿。17日,来栖对罗斯福表示:日本对三国同盟条约的解释问题不惜让步,但对驻军中国问题实在不能让步。他说:“中日战争四年余,日本牺牲甚大,不能一无所获,空手而回。”罗斯福表示,美国愿为中日两国谈判介绍人,但没有参加谈判的必要。
20日,来栖和野村遵照东京训令向赫尔提出乙案。乙案含意是要美国停止援华,协助日本建立东亚霸权,控制整个西太平洋,损害美国在太平洋的权益。并以向北进军的暗示,诱美上钩。
22日,美国提出临时协定草案作为对案。临时协定草案规定:(一)两国采取永久和平政策。(二)两国不在太平洋地区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三)日本撤退在越南南部驻军,并将北部驻军减少至2.5万人。(四)有限制的恢复日、美通商,包括对日输出民用石油、放松对日禁运。(五)中日间任何解决办法应基于和平、法律、秩序、公正原则。临时协定将实施3个月,期满可顺延。
美国提出的临时协定出卖了中国,所谓“和平、法律、秩序、公正原则”,纯系骗人谎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美日谈判过程中,美国谍报人员已截获日本电报密码,赫尔等人洞悉东京动向,才投其所好,拟定这一协定草案。
11月22日,赫尔告知胡适协定内容。胡闻讯大惊,指出保留越南北部2.5万名日军则滇缅公路有被攻占的危险,追问:“在临时协定的三个月期间内会约束日军不攻击中国吗?”赫尔答称:“这是在将来讨论长期协定时再作决定的问题”。胡适立即向重庆报告:“美国拟商者为:倭撤退在越南驻军之大部,保证不南进,不攻滇而由美国放松经济封锁,其对中国撤兵问题毫未提及”。
蒋介石接电亦大惊,急电胡适设法阻止美国向日本提出此议:“此次美日谈话,如果在中国侵略之日军撤退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以前,而美国对日经济封锁政策无论有任何一点之放松或改变,则中国抗战必立见崩溃……请以此意代告赫尔国务卿,切不可对经济封锁有丝毫之放松;中国亦万不信美国政府至今对日尚有如此之想象也”。蒋介石并电嘱宋子文转达美方:中国决不赞同放松对日经济封锁。蒋介石还电邀邱吉尔帮助阻止。
11月24日,赫尔再度约见胡适,出示临时协定稿。胡适表示反对5000人以上的日军留在越北,赫尔却称2.5万人也不构成威胁,为争取和平不得不如是尔。胡适急电蒋介石:“情势紧迫,难以遏阻”。
11月25日,蒋介石令郭泰祺正式照会美方,提出美国此种举动是“意图牺牲中国绥靖日本”。同时,英国外相艾登也向赫尔送交照会,反对供给日本石油及日军留驻越南。邱吉尔直接致电罗斯福强烈反对临时协定草案,并称“中国如果崩溃,将大大增加英、美共同的危机”。
鉴此,赫尔被迫(!)放弃临时协定,而于11月26日夜面交来栖、野村一个内容为十项要点的“和平方案”,要点有:(一)从中国及越南撤退军、警。(二)不支持重庆国民政府以外的任何政权。(三)放弃在华特权。(四)三国同盟协定不作有碍太平洋和平之解释等。
日本认为这是美国的最后通牒。
12月1日,日本御前会议决定对美作战日期为12月8日。
12月6日,罗斯福电日皇裕仁,告知美国热望继续谈判。
罗斯福的电报被日本军部扣留,直到日本舰队出击珍珠港一小时后方送达裕仁。
12月8日,当来栖和野村将日本对美国11月26日方案的答复送交赫尔时,珍珠港已陷入一片火海之中。
当然,听到美国人被狂殴的消息后,狂喜的不仅有日本人、德国人,更有中国人、英国人……:美国人终于被拖入世界大战了!
< 联系我们: - 故乡 - 中车网 - 中国电子机票网 - 隐私声明>
故乡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2 粤ICP备05061171号
…………………………………
論文書目資料
論文名稱: 一九四一年美日交涉中中國問題之重要性
研究生: 宜野座伸治
指導教授: 陳鵬仁
學校: 淡江大學
關鍵字: 1941年、中國問題、俄日戰爭、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撤兵、珍珠港、美國、英文、外交學、U.S.A.、ENGLISH、DIPLOMACY
摘要
本論文之目的旨在研討,在一九四一年美日外交交涉過程中,中國問題具有何種實質
上之意義,以及扮演那些角色等等。
本論文採用歷史文獻分析法,以由美日兩國政府所發表資料,交涉時兩國政府重要人
士回憶錄,以及兩國學者的著述,作為參考資料‧資料來源主要是本校圖書館,中央
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圖書館及台灣大學法學院圖書館等所藏圖書。
俄日戰爭之後,美日兩國之突衝以中國為媒介而展開,華盛頓會議後突衝稍緩,但自
九一八事變,日本開始向華盛頓體制挑戰之後,美日關係又開始惡化。七七事變之後
,隨著中日戰爭之擴大,美日衝突越來越尖銳,終於導致了太平洋戰爭。因此,在一
九四一年美日外交交涉中,中國問題是重要關鍵之一。交涉中,美國要求日本自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