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蘭大衛、蘭大弼父子檔醫師與彰化 ---- 轉載
2009/11/29 12:54
瀏覽3,946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一八九五年初,甫從愛丁堡大學醫學院畢業的蘭大衛醫師(Dr. David Landsborough Ⅲ),於當年末,來到台灣中部進行醫療傳道工作。當時,不僅醫療設備簡陋,還有本身的語言隔閡問題,甚至因為疾病的肆虐,使他自己染上瘧疾。然而,面對艱難的處境,蘭大衛醫師沒有退縮。他在台灣行醫四十年間,彰化地區流傳一句話:「南門媽祖宮,西門蘭醫生」,可看出民眾對於蘭醫師的敬重。一九三六年,當蘭醫師退休返回英國時,有千餘名鄉親為他送行。

兩袖清風的蘭大衛醫師,回到英國後沒錢購屋,後來繼承了無後嗣兄弟的遺產,才購置一幢兩層樓的磚房,並將之命名為「Formosa,在門口的小鐵門上鑄上這七個字母。老蘭醫師的兒子蘭大弼醫師,取得倫敦大學醫學博士後,也在一九五二年抵達台灣。蘭大弼醫師從小就在彰化長大,他某年接受勳章表揚時,曾用台灣話這麼說:「我是一個在彰化長大的英籍台灣人」,這段感人的話,現在還貼在彰基院史館中。蘭大弼醫師曾說:「高貴的儀器固然重要,但身為一位醫生,一顆憐憫、溫柔、謙卑、吞忍的心對待病人,更重要。

◎◎◎  ◎◎◎  ◎◎◎  ◎◎◎  ◎◎◎  ◎◎◎  ◎◎◎ 

彰化基督教二十醫院("彰基")創院院長蘭大衛醫師和蘭大弼醫師。他們父子倆,不約而同成為醫療宣教士,都選擇到彰化來,為台灣人留下了"切膚之愛""洗腳精神",成為台灣醫界的典範。在台灣七十年間,他們的生平事跡為世人廣為傳頌。

蘭大衛醫生於1890年畢業於Glasgow大學,取得文學碩士學位。在一次拜訪修巴伯博士 (Dr. Hugh Barbow) 後立志要做醫療傳道的工作,1895年順利取得英國愛丁堡醫學學位。18951016日也是日本據台的那年,醫療資源十分匱乏,疫病不斷。蘭大衛和梅甘霧牧師、廉德烈牧師(Rev. A. B. Nielson, M.B.) 三人成行前往台灣,18951218日抵台南安平港。他們三人為了適應環境,特聘台南籍秀才林燕臣(這位秀才後來成為牧師) 教他們台語18961月下旬宋忠堅、梅甘霧、蘭大衛等三教士為籌設醫院之事,臨中部彰化地方視察。113日,廉德烈牧師留在台南,蘭大衛醫生、梅甘霧受派前往彰化、渡溪、和坐橋接替病故的盧加閔醫生醫療傳道之事工。他們租了兩間房屋做為禮拜堂及醫館,蘭大衛醫生忙於醫療工作。他在彰化行醫 17 個寒暑,42 歲時巧遇 28 歲的來台從事教育工作的女宣教士連瑪玉姑娘(Miss Marjorie Learner),並於1912年結婚,兩年後生下蘭大弼。蘭夫人承擔了醫院的護理工作,關懷並教育兒童們唱歌、識字和樂理,成了蘭醫生最好的幫手。夫婦同心協力,任勞任怨,將基督博愛精神散播於台灣中部。。

蘭大衛醫生和梅甘霧在他們所租的兩間房子裡,僅以二、三架竹床充作手術台,施行大小手術,每天病患求治均達三、四百名以上,連被牛角抵傷、狗咬、蛇噬者也都求蘭大衛為其療傷。蘭醫師視彰化為其"第二家鄉",全心投入關心台灣人身體健康和心靈安適的工作中,"南門媽祖,西門蘭醫師"1896年後在彰化民間流傳的諺語。為滿足日益增多的病患所需的醫療照護,他注重訓練本土學生,使醫療資源本土化。其行醫四十年間傳授約七、八十名學生。蘭大衛夫婦的善德義行曾受當時的本日皇室錶揚。但蘭大衛夫妻最令人感動的,仍莫過於其「切膚之愛」的事跡。蘭大衛夫婦醫療傳道的影響散布全省各地的基督教醫院,對台灣人民提供了極有價值的醫療服務,扮演過開創性與獨撐大局的角色,奠定了現代醫學在台灣的基礎。

蘭醫師伉儷都是謙卑的人,他們奉行聖經的教訓:"你施捨的時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要叫你們的施捨是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 (太6:3。尤其在兒子蘭大弼與周金耀牧師身上更看到以生命影響下一代的好見證。彰基為了紀念"切膚之愛"這一段故事,成立了"切膚之愛"基金會,致力於教育和社會服務工作。而蘭大弼學醫完全是自小受父親耳濡目染的影響。他自幼看父親巡視病房、動手術,以醫術為患者解除病痛,用仁慈和耐性安慰受苦的心靈,故決心成為宣教醫師,將愛心和智能奉獻給人群。

蘭大衛醫師於195710月不幸因車禍在英國喪生,享年87歲。

相關閱讀:

1.英人馬雅各〈1865年來台〉、巴克禮博士〈1875年來台〉http://blog.udn.com/teddy5422/3204805

2.馬偕博士與台灣1871年來台〉http://blog.udn.com/teddy5422/3204874

3.松喬神父與雲林〈1955年來台〉http://blog.udn.com/teddy5422/3207278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