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成都見聞錄-世界遺產都江堰
2009/05/17 08:50
瀏覽6,745
迴響7
推薦97
引用0

搭上公交車從青城山前往都江堰,已經下午近4點了!公交車雖然說是直達都江堰大門口的,但也花上了30分鐘左右時間。

來到都江堰的入口處,看了購票處的售價,王小妹忍不住抱怨起來!四川的旅遊景點收費都頗高,她表示她去過的北京故宮門票也僅收費60塊,但在四川成都地區的重要觀光景點都是60塊起跳。

抱怨歸抱怨,都已經千里迢迢來到了都江堰的大門口,總不會不進去吧!就當作是"貢獻災區"吧!兩個人就掏出錢來買了兩張90塊的門票。才一轉身,馬大哥他們四人也買好了!但不是向園方買的。門口有人像早上巴士上那位大姐一樣向他們兜售門票,說會用"小巴"載他們繞路到後面進去都江堰,一個人只收45塊。

因天色漸暗,我們很可能會是今天最後一批觀光客,這幾個賣票的"黃牛"和幾位導遊小姐更是卯足了勁地推銷。

我們和馬大哥他們分道揚鑣後,就從大門進入開始參觀。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於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側的岷江上,距成都約50公里,是全世界現存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唯一至今仍然正常發揮作用的古代水利工程。 

2000年11月,都江堰與青城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在2007年經大陸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進入後先經過這"臥鐵"的噴水池,後方大道兩旁立有歷史各朝代對整治建設都江堰有貢獻的人物將領。

依據一般歷史和旅遊書籍,多記載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眾於西元前256年左右所修建。

但昨天在寬窄巷的咖啡店,那位曾任導遊的店員就斬釘截鐵地告訴我,經歷史學家的考據,都江堰並非李冰父子所始建,而李冰只有一個女兒,也沒有兒子;而是當時在"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觀念下,後人為免去他不孝的罪名所杜撰的。至於都江堰的整建工程,李冰確有修建,但非始於李冰。秦國修建的目的也非民生水利灌溉考量,而是在戰國時代為了統治西南地區,用以軍事補給。

初聽到這"新版的歷史"令我有些不敢置信,事實的真相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先來看一看都江堰的實景,再回頭聊這"千古之謎"。

都江堰的建造及原理
四川因川江(四川境內的長江)、岷江、沱江、嘉陵江的四條大河川而得名,其中位於長江上游最主要的一條河就是岷江。岷江發源於四川北部高山地區,在古代每當春夏之際山洪常暴發,由於河道狹窄,湍急奔騰的江水從灌縣進入成都平原,氾濫成災,造成人民傷亡財物損傷。

秦朝李冰任蜀郡太守,實地勘察後,決定鑿穿玉壘山引水分流。他以火燒石(當時火藥沒未發明,火藥發明約於東漢時期),使岩石爆裂(運用熱漲冷縮的原理),加速了工程進度,終於在玉壘山鑿出了一個寬20m,高40m,長80m的缺口。(低水位每秒流速3公尺,高水位每秒流速6公尺)因形狀酷似瓶口,故取名"寶瓶口",把開鑿玉壘山分離的石堆叫"離堆"。

"寶瓶口"引水分流的工程完成後,因江東地勢較高,江水難以流入寶瓶口,李冰又在離玉壘山不遠的岷江上游江心築分水堰,用裝滿卵石的大竹籠放在江心堆成一個狹長的小島,因形如魚嘴,被稱為"魚嘴"。岷江流經"魚嘴"後,被分為內外兩江。外江仍循原流,內江經人工造渠,通過"寶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為了進一步起到分洪和減災的作用,李冰在分水堰與離堆之間,又修建了一條長約200m的溢洪道流入外江,溢洪道前修有彎道,江水形成環流,江水超過堰頂時洪水中夾帶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這樣便不會淤塞內江和寶瓶口水道,故取名"飛沙堰"。為了觀測和控制內江水量,又製作了三個石樁人像,放於內江水中,讓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過肩"。還製造石馬置於江心,以此作為每年最小水量時淘灘的標準。

都江堰完成後,岷江下游才得以行舟運輸,岷江和長江方可得以通航。初時以航運為主、灌溉為輔。

現今主要作用是引水灌溉和防洪,也兼具水運和城市供水的功能。從此讓成都平原的南半部不再受水患的困擾,而北半部又免於乾旱之苦。將四川成都平原變成「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的「天府之國」。

漢代時期,又再引水開渠,都江堰灌溉面積以達"萬頃以上"!"漢書.地理志"中提到成都平原時稱「民食稻魚,無凶年憂,俗不愁苦」。現今將灌溉區域已經擴大到40餘縣,面積已達1000多萬畝,總引水量達100億立方公尺,成為目前世界上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工程。

看完上面對都江堰的構造及原理還是看不懂,對不對?沒關係,我再進一步說明。

這運作超過兩千年的"無壩引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大的作用在於"引水分流",三大主體工程分別為,魚嘴(分水)、寶瓶口(引水)、飛沙堰(洩洪排沙),此外還有內外金剛堤、人字堤及其他附屬建築。

魚嘴(分水)→寶瓶口(引水)、離堆(分流)→飛沙堰(溢洪排沙)


我們先從"魚嘴"開始看吧!

「分四六、平潦旱」

“魚嘴”在歷史上在南宋始有記載,稱為”象鼻”。其位置受洪水及岷江河道改變的影響,一直在變化。在四川大地震後,“魚嘴”出現裂口,現已修補。

“魚嘴”位於堰首的位置,將岷江水源一分為二,內江引水、外江排洪。枯水季節,內江六成,外江四成;洪水季節,則相反過來,內江四成,外江六成。

元代主修的四川肅政謙訪使吉當普以錨鐵漿砌條石結構代替傳統的竹籠卵石簡易結構,又鑄造「萬六千斤」的鐵龜代替魚嘴。後來,在明清兩代先後共有四次採用鐵石結構大修都江堰樞紐。

鐵石比竹籠能承受的水流衝擊,修建之後不需要每年大規模的整修。但是修建鐵石結構花費頗大,也不似竹籠的構築能夠直接就地取材。直到民國後,以近代的設計施工方法以及水泥建材,再佐以傳統的榪槎、竹籠等護堰方法成了現代魚嘴的原型基礎。在1974年,又修築外江人工控制的水閘系統,傳統的榪槎、竹籠、臥鐵才完全被拆除取代。

這裡就是著名的"寶瓶口"了!中間的是"離堆",最近的地方就是"飛沙堰"。

「遇灣截角,逢正抽心」
傳說是李冰在玉壘山崖壁上所開鑿出的水道,被分隔開的山體叫離堆。"寶瓶口"有效地控制並引導了岷江流入內江的水量。

"寶瓶口"左岸山崖上刻有水位標尺,名為「水則」,用以觀測水位漲落,是中國至今發現最早的水位標尺。

"離堆"上建祭祀李冰的"伏龍觀"。傳說李冰父子治水時,李冰的兒子~二郎神制服岷江孽龍,並將其鎖於"離堆"下伏龍潭中。

伏龍觀原為"范賢館",始建於晉朝,原為紀念三國時期賢達范長生。宋朝時,為紀念李冰,擴建殿宇,改"范賢館"為"伏龍觀"。

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大地震後,"伏龍觀"上方屋瓦幾乎都已震落了,現以藍色防水帆布覆蓋住,已封閉重建,預估至少需要2~3年才可修復。

正殿中陳列有一尊於1974年在外江出土的東漢建寧元年(168年)李冰石像,高約2.9m,重約4.5ton,上有銘文「故蜀守李府君諱冰」,被認為是李冰始建都江堰的實證。

「深淘灘、低作堰」

原名「侍郎堰」的飛沙堰溢洪道其實是非常重要的關鍵,其作用是當內江水量較小(枯水季)的時候,攔水進入寶瓶口,為河堤的作用,保障了下游灌溉地區的用水。當內江水量較大(洪水季)時,江水挾帶大量的泥沙由於受到寶瓶口的阻攔會在此淤積,會將超過灌溉區需要的江水自行排到外江,使成都平原免受洪災,又能將水中裡所挾的大量砂石利用離心力從這裡排往外江,避免淤塞。每年枯水期再動員大量人力淘空飛沙堰所堆積的大量砂石。 

宋朝在,在每年冬春枯水、農閒時斷流進行歲修,稱為「穿淘」。歲修時修整堰體,深淘河道。淘灘深度以挖到埋設在灘底的石馬為準,堰體高度以與對岸岩壁上的水則相齊為準。次年春天歲修完成後,砍榪槎放水,就是今日都江堰「放水節」(開水節)活動的由來。 

明代則使用臥鐵代替石馬作為淘灘深度的標誌,現存三根一丈長的臥鐵,位於寶瓶口的左岸邊,分別鑄造于明萬曆年間、清同治年間和1927年。 

都江堰究竟是何人所建造? 

「蜀守冰鑿離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餘則用溉浸,百姓饗其利。至于所過,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疇之渠,以萬億計,然莫足數也。」

司馬遷所著的”史記”,是現存最早對都江堰的歷史文字記載。但只有這寥寥數句而已,連年代都未提及。一般的解釋是,由於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使得關於古蜀國的一切歷史記載都跟著消失了。 

可是在”史記-河渠書”中,司馬遷把”蜀守冰”的位置被排在大禹之後,”西門豹引漳水溉鄴”與”鄭國渠”(秦王政元年/西元前246年)之前。但西門豹引漳水是在春秋末期,司馬遷為什麼要把發生秦朝的事情放在西門豹之前呢?這也是司馬遷在”史記”中唯一未按照年代編排的史實記事。 

「會有水災,其相開明決玉壘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堯舜禪授之義,遂禪位於開明,帝升西山隱焉。」 

在東晉常璩所撰寫“華陽國志-蜀志”中,記載玉壘山為古蜀國王杜宇的宰相鱉靈(開明)所開鑿。 

古蜀國先後有四位君王,蠶叢、柏灌、魚鳧、杜宇。傳說杜宇當時命宰相鱉靈,治理岷江的洪水,而在鱉靈治理洪水的期間,杜宇趁隙與鱉靈的妻子私通,杜宇後來於心有愧,認為自己的品德能力遠不如鱉靈,將王位禪讓給他,隱居於岷山,傳說其死後,每逢農曆三月,便化為杜鵑,以叫聲催促蜀人趁農時播種。(也有一種說法,杜宇其實上是被鱉靈推翻後逃亡,因復位不成,怨魂化為杜鵑。) 

有大陸歷史學者指出,以四川話來發音”鱉靈”這兩個字,講快了就聽成”冰”了。”靈”和”李”的讀音又很接近,司馬遷不是四川人,來到都江堰實地考察時,聽不懂四川話,就寫成了”冰”。所以認為李冰和鱉靈是同一個人。 

而李冰本無子,但蜀民不滿李冰(鱉靈)被劃為秦人的說法。再加上二郎神的聲望和名氣在蜀地的民間信仰遠大於李冰。在宋朝時,李冰便多了位兒子~”灌口二郎神”。 

近年在四川廣漢三星堆文化遺址所出土的青銅面具”縱目人”和二郎神極為相似。歷史學者多認為,這個造型奇特的青銅面具,代表著正是古蜀國的先王蠶叢。 

不論是古蜀國王鱉靈或秦國蜀守李冰,都是位令人佩服讚嘆的偉大人物。

不僅「都江堰究竟是何人所建造?」這個問題成謎,甚至李冰治水的位置,也有人認為是在今日樂山的位置。(傳說凌雲山與烏尤山原本相連,秦代李冰為減水勢而在山間鑿渠隔開兩山,因此烏尤山也稱為離堆。) 

秦漢時期,都江堰被稱為「湔堋」,因為都江堰旁的玉壘山,秦漢時叫「湔山」,當時此地主要居住的是氐羌人,他們稱「堰」為「堋」,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國蜀漢時,在都江堰地區設置都安縣,都江堰稱「都安堰」,也叫「金堤」。唐代,都江堰改稱為「楗尾堰」。直到宋代,才改稱「都江堰」。 

而位於玉壘山麓紀念李冰父子的「二王廟」在四川大地震全部塌垮,現已封閉進行重建工程。

在二王廟前的「安瀾橋」,又名「夫妻橋」是中國著名的五大古橋之一。

安瀾索橋古名「珠浦橋」。宋朝(990年)大理評事梁楚,以竹索建造人行吊橋,改稱為「評事橋」。明末,地方官府以毀橋想阻止張獻忠。改橋為渡,名為「伏龍渡」。 

「走遍天下路,難過岷江渡」,岷江水流險惡湍急,時常發生覆溺事件。 

清嘉慶8(1803),又發生嚴重翻船事件,奪走上百條人命。何先德夫婦,察看地形地勢,測距離,翻閱建橋史料,請教當地水木工人,報經官府上書縣令吳升,縣令應允,於是遊說八方募集資金,用竹索重修索橋。

清嘉慶9(1804年),何先德帶領四個鄉鎮的人民開始動工建橋。在橋尚未完工之時,有兩個不聽勸阻的樵夫,強行頂風過橋,落水喪生。官府以何先德以"草菅人命"之罪將他處死。何妻楊氏,強壓悲憤,繼承夫志,完成了索橋的修建。後人為紀念何先德夫婦之功德,將此橋稱為「夫妻橋」。

「安瀾索橋」現已將竹索全部改為鋼索結構,木樁橋墩改為鋼筋混凝土製,索橋上舖木板,兩旁設有欄纜,用於行人扶手之用,可以"安步狂瀾" 平安行走,故名「安欄橋」。

逛完都江堰園區,望著像電影中的夕陽西下,我和王小妹循原路步出大門口。這時門口已沒有什麼人了,公交車和出租車一輛都看不到。(都江堰門口最後一班公交車好像只營運到下午6點。)

這時有兩個開著"鐵殼車"(像東南亞國家以摩托車改裝的載客車,但沒有彩繪外觀)的師傅立刻上前問我們是不是要前往都江堰巴士車站。

「要多少錢?」王小妹問其中一位。

「一個人15塊。」

「怎麼這麼貴!我剛才進去前問導遊,一個人才5~6塊!」

「沒有!她亂講的!」

我看這傢伙擺明了要"宰",就拉了王小妹一把,跟她說我們到前面路口去攔出租車。王小妹邊走邊對我說這裡不像成都有這麼多出租車,她已經買了晚上10點的火車票要去湖北,顯得非常著急。

才走不到50公尺,那師傅更急,已經騎車追了上來!

「好啦!好啦!就12塊錢載你們。」

「一個人12塊?還是兩個人?」我邊走邊問他。

「兩個人,兩個人12塊。」

於是我們就上了這"鐵殼車"。我是第一次坐這種交通工具,坐起來感覺很像以前當兵時坐的"悍馬車",搖晃顛簸好像在坐馬車。沒想到從都江堰到巴士車站,還蠻久的,大約坐了有十幾分鐘,我心想還好這師傅還算有點良心追了上來,要不然....恐怕我今晚得在這裡過夜了!

買票搭上回成都的巴士,在車上和馬大哥他們再度相遇。

當巴士駛出車站,進入都江堰市區,一種荒涼陰森的感覺壓了過來。

四川大地震後,都江堰市區的高樓大廈全部成了危樓。白天有的一樓仍有商家冒險營業,但一樓以上全無人影,所見盡是破窗裂痕。這時已經超過晚上7點,一樓的店家都已打烊休息了,街道上沒有路燈,這殘酷浩劫後的黑暗空城,是我這輩子從未看到過的淒涼景象,震撼得讓我久久不能自已。

經過1小時後,巴士開抵成都三環路的茶店子車站。我和王小妹再搭上82路公交車回到新南門車站。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旅人手札
自訂分類:大江大河大中國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7) :
7樓. bananie
2009/06/04 00:26
青山都江堰
同一天遊兩個景點趕嗎﹖青山你是行了前後山的﹖
由青山回成都會多車一點嗎﹖
確實是很趕青城山我只有去前山啊!!如果有時間,倒可以在青城山多逛一逛。都江堰的市區景象讓人震撼,我去時都已經是地震發生後七個月左右的時間,要復原至地震前的繁華景象,我覺得很困難,少說需要3~5年的時間。都江堰回成都最晚的一班我記得是晚上七點半。青城山我就不清楚了可以上網查一查,查茶店子車站的時刻表 taiwanmickey2009/06/04 09:35回覆
6樓. TT.
2009/06/02 00:33
世界遺產都江堰之外~

米奇拍到成都的夕陽了~真難得!!!

可有聽見附近的犬們吠~ 日 ~~

我還眼睜睜地看著太陽下山呢!!對我而言感覺非常的奇妙因為這輩子沒有看過幾次這麼美的"太陽下山"。在台灣多是"太陽下海"。大陸很少看到狗,也沒有流浪犬,可能都被抓起來 taiwanmickey2009/06/02 09:47回覆
5樓. 桂花兒
2009/05/29 16:18
迴腸盪氣

這一篇讀來,又有上一課的感覺。

從遙古至今,從人到地到事到物,心中滿滿。

謝了,米奇,又是好文一篇。

初到都江堰看到時,還不完全理解它的神奇偉大回來後才完全了解!!這真的是一件偉大的傳奇!! taiwanmickey2009/05/29 22:00回覆
4樓.
2009/05/20 17:28
世界遺產都江堰

想不到這樣地方竟然會造出這樣一座安瀾橋,太不可思議了

古人的智慧,遠比我們想的要高深的太多


這是歷代傑出人仕及當地居民用心維護而來,為世界文化遺產當之無愧 taiwanmickey2009/05/20 22:27回覆
3樓. 馬丁諾
2009/05/19 09:56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始與秦塞通人煙。

古蜀國的歷史不僅於今人神秘難解,即是古人亦然。無論都江堰是哪位先賢所建,其智慧和毅力,均令人讚嘆不已。也多虧了 Mickey 兄,這樣引人入勝的介紹!

都江堰有其神奇神祕之處,第一次現場看到時,覺得李冰或鱉靈好像是外星人,要不然怎麼會這麼厲害,我光是要理解這設計就想了好久好久 taiwanmickey2009/05/19 14:43回覆
2樓. quiqui
2009/05/18 11:19
岷江水

險惡急湍,

竟然還可建立一條像"安瀾"這樣的橋~~

旅程中有個王小妹相伴, 一定讓整個旅程更添趣味吧

泯江水勢確實很湍急,讓我想起以前去秀姑巒溪泛舟,只是泯江江面大多了!!最令我感到吃驚的是在樂山和這附近江面上看到"海鷗",此地離海岸少說有1000公里!!讓人嘖嘖稱奇!!

taiwanmickey2009/05/18 13:47回覆
1樓. Rinka
2009/05/17 12:51
中國人的驕傲
我非去不可! 
去到後您一定會有很多的想法和感觸的 taiwanmickey2009/05/17 20:00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