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陪我爸回中國,在機場看到許多人來迎接,當時心想等一下會
我和我爸去祖墳祭拜,然後那邊的人真的很會製造氣氛,我爸紅著眼
看幾個跨越日治和國府統治文學家的經驗吧
鍾理和寫「原鄉人」時懷抱著對原鄉的憧憬,到後來北京寫「夾竹桃」來表現對原鄉的幻滅,這恐怕不是一般人所能領會的。
除了鍾理和的例子還有吳濁流,寫了無花果對祖國的憧憬,後來憧憬破滅,他寫了波茲坦課長和台灣連翹。
除了吳濁流,日治名人張聰明之子張月澄一心嚮往祖國抗日,後來祖國來了失望之餘,終生不在言語。張超英在他的口述「宮前町九十番地,中華民國大使館為張家舊宅,因為父親愛國心使然,想在台灣這土地看到中華民國國旗(實則為南京汪京衛政府之領事館)於是以一元租給南京汪精衛政府」
溫家寶有一次引用鍾理和的原鄉人一句話「我不是愛國主義者,但是原鄉人的血,必須流返原鄉,才會停止沸騰!」當時溫家寶把原鄉人唸成原野人挺可笑的。謝長廷到中國去剛好相反是熱血沸騰落淚哩!
我爸是中國出生那沒話說,他自然懷念他的祖國,雖然吃台灣米喝台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