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烏克蘭獨立機構蛇島研究所(Snake Island Institute)與烏克蘭國防工業理事會合作完成了一份最新的報告《建立軍火庫:確保維持戰鬥力的組件》(Securing the Components to Sustain Combat Power),其中描繪了烏克蘭無人機零件供應鏈及其對北約更廣泛影響的地圖。報告中的主要發現重點包含:
• 烏克蘭95%的無人機在國內組裝,但約90%的關鍵零組件價值仍來自中國,造成重大戰略脆弱性。
• 中國的工業影響力已被用作施壓他國的工具,包括在2024年美國大選前幾天對Skydio實施制裁,停止關鍵電池供應。
• 2024年自中國進口的關鍵零組件較2023年成長670%,非但未減少,反而加深了依賴。
• 俄羅斯企業正收購中國整條生產線,確保在制裁下優先取得引擎及其他高需求零件。
• 烏克蘭製造商急於轉向西方替代品,約有77%的製造商認為若有競爭選擇,將放棄向中國採購。
• 中國出口限制引發價格劇烈衝擊,例如高端紅外線模組價格從每件400–500美元飆升至超過1,500美元。
• 中國控制全球超過80%的NdFeB磁鐵產量,若無更廣泛的產業政策轉變,關鍵元件的完全本地化是不可能的。
烏克蘭戰時無人系統的熱潮,將曾經起步的無人機產業轉變為國防的重要支柱。在全面戰爭的壓力下,烏克蘭從少數幾家製造商擴展到數百家製造商,每年生產數百萬種不同類型的無人機。這種快速成長,由臨時解決方案、志願者的努力及精簡採購流程的推動,使得烏克蘭軍方擁有全球規模幾乎無人能及的無人機艦隊。
然而,這種成功是建立在複雜的供應鏈上,目前這些供應鏈仍然處於脆弱狀態;中國製造的零組件歷年來主導了烏克蘭的無人機生產,北京近期的出口限制暴露出了烏克蘭在戰略上的依賴。雖然,烏克蘭所推動的關鍵零件(從載架到飛行控制器及馬達)國內生產正逐漸加速,但關鍵缺口依然存在,尤其是在微電子、電池及其他高科技輸入。
烏克蘭國防部第一副部長伊凡·哈夫里柳克(Ivan Havryliuk)表示,烏克蘭每月生產多達20萬架FPV,必須持續補充無人機隊,使供應鏈韌性成為戰場生存的關鍵。根據國防部長丹尼斯·施米哈爾(Denys Shmyhal)的說法,烏克蘭每月需生產40萬套無人系統,才能與俄羅斯競爭。自2022年以來,中國民用無人機禁令提高了成本並放緩了烏克蘭的生產速度,迫使烏克蘭以三倍價格尋求某些元件的變通方法。同時,俄羅斯自身的無人機計畫也受益於中國的影子供應商,因此而削弱了烏克蘭先前的無人機優勢。烏克蘭的國內無人機產業目前每年可達1000萬架,它可成為烏克蘭及其盟友的長期戰略資產,但只有供應鏈安全時才會被保障。
烏克蘭建立了無與倫比的戰時生產基地:每年組裝數百萬架無人機,配備框架、航空電子設備、無線電,甚至攝影機,它們越來越在地化。然而,產業仍需依賴有限的進口物料,例如鋰鹽、釹磁鐵、導航晶片和熱能感測器,中國在這些方面擁有不成比例的影響力。每一次新的出口限制都導致更高的成本、延遲交付的期程以及戰場缺乏裝備的風險。造成這種影響不是因為烏克蘭的無人機產業脆弱,而是烏克蘭在無人機創新發展的成功速度已超越供應其供應鏈。如果盟友國家能透過針對性投資電池、磁鐵和光學產品,以及將烏克蘭企業納入北約國家整體的採購生態系統,幫助彌補這些具體原物料缺口,烏克蘭就能發展成為支持民主世界國家強大的長期武器庫。
實際上,烏克蘭在戰場上的無人機隊部已經改變現代衝突的運作方式。在敵人積極的轟炸之下,沒有其他國家能從臨時拼湊的工作坊擴展到每年數百萬系統。這場生產奇蹟改變了烏克蘭的作戰方式及俄羅斯的回應方式,也讓北約早期窺見未來國防工業的格局。但更深一層的啟示卻是,武器生產規模的界限在哪裡:鋰鹽、釹磁鐵、感測器、晶片和光學元件,這些都是21世紀戰爭的瓶頸,且仍然必須由外國供應商主導,尤其是中國。
烏克蘭並非唯一受影響的國家。當中國當局制裁美國的無人機廠商Skydio時,對西方的戰略影響變得格外明顯,中國在2024年美國大選前幾天切斷了美國最大無人機製造商的關鍵電池供應。一夜之間,這家原本打算為中國製造商提供替代方案的公司,卻發現自己急於尋找新供應商,被迫對包括美軍在內的客戶配給電池。中國所呈現出來的訊息無可置疑,供應鏈戰爭已經正式展開。相較於中國過去對西方限制措施(包括2022年10月晶片法案)的回應,這是經過計算後的升級手段。在川普第一任總統時期,中國的報復大多仍是象徵意義居多。現在中國「表達他們對制裁的容忍方式」,中國利用其作為全球工廠的能力,以針對性的制裁方式進行報復,這些制裁可能在數天內癱瘓全球關鍵供應鏈。
身為美國最親密盟友的英國也同樣面臨這樣的弱點。英國在中國經濟滲透方面的經驗,預見了大規模部署協調供應鏈戰爭的樣貌。儘管英國政府近期被指控疏忽並主動介入,試圖從中國手中收回英國鋼鐵公司,英國仍深深嵌入中國控制的關鍵供應鏈中。從可能從遠端進行關閉的風力發電機,到部分仍由國家支持的中國投資者持有的核電廠,英國的基礎設施依賴中國的程度,與烏克蘭無人機供應鏈脆弱性的廣泛程度相互呼應。即使歐洲努力追求戰略自主的嘗試,也揭示了挑戰的深度。例如挪威在烏勒福斯(Ulefoss)的「隱形礦場」計畫,被譽為歐洲潛在的稀土救星,代表了對中國稀土主導地位最具希望的回應。但這項地下挖採的作業旨在從挪威一個小村莊地下提取900萬噸稀土氧化物,而且必須等待到2030年才會全面投入運作。這個時間表凸顯了西方落後的程度:即使一切順利,歐洲首個對中國稀土供應的有意義替代方案仍需五年。
歐洲承認其防衛態勢疲弱,並呼籲各國必須大幅增加支出、工業能力,以及軍事準備,以期2030年前達成可以信賴的防衛態勢。然而,根本的現實卻是,歐洲可能要到2030年才有時間進行準備,因為俄羅斯在烏克蘭的直接威脅與結果將更早地影響歐洲國家的安全。當前歐洲國家的優先事項應該包括快速採購、補充武器庫存,以及透過(但不僅限於)投資烏克蘭國防與稀土資源,以保障供應鏈的安全。「 韌性」,如果只建立在即興作為之上,那只是暫時的。志願者網絡、灰市進口(Grey-Market Imports)和戰術創新讓烏克蘭的生產線持續運作,但每一次新的出口限制都立刻在前線感受得到,它反應的是價格上漲,交付停滯,戰鬥力衰退。現代供應鏈並非中立,這些都是爭奪戰場,敵人會像飛彈或火砲一樣,將它們武器化。
對美國和北約而言,它的戰略意義迫在眉睫。烏克蘭的脆弱性與聯盟本身的脆弱性相互呼應。烏克蘭無法取得的磁鐵、鋰化學品和光學元件,卻被嵌入西方國防計畫中。如果中國今天能限制烏克蘭,明天也能強迫北約。烏克蘭不僅僅是一個案例研究,它是西方國家的資產。北約邊境上已有戰時規模的國防工業,要在其他地方複製這種規模,將需要數年和龐大的資金。供應鏈戰爭已經開打,但今天的西方國家整體處於劣勢。強化內部能力、建立新的產業夥伴關係,以及投資於烏克蘭國防工業,維護民主國家賴以生存的戰略秩序中,它是少數真正的機會之一。這也是為什麼更難的選擇也是最具策略性的:現在承擔整合帶來的政治與官僚成本,而不是日後承擔同樣的風險。長期穩定的合約、合作生產與供應多元化並非只對烏克蘭有利,它是北約國家的安全保障措施。
台灣正全力發展無人機產業,烏克蘭與西方國家面臨的問題與決擇,是否也是台灣國防產業的瓶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