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沒記述過台菜。一方面是太熟悉的事物常有「理所當然」之盲點:雖然自幼以所謂「外省」菜系吃得較多,但也時常接觸台菜、尤以種種小吃;久而久之,許多菜色早成生活一部份。另一方面是台菜定義、範疇日益模糊,也不易歸類。
日漸籠統的菜系
今日台菜,已非古早時「閩菜加本地吃食」範圍,加入了中、日、甚至多種西方菜式。說它四不像也好,說它是歷史因素下、生活豐饒化後之自然混成也行。除了歷經日本統治、1949 大量近代移民之影響,各時代經濟狀況也不斷改變台灣飲食面貌。許多飲食習慣(如以蕃薯等根莖類替代米麵澱粉質,以少量、重口味配菜來下飯),更是走過物資匱乏年代的痕跡。
現在吃台菜、呷辦桌,一套桌菜雖然還有閩(河洛)菜湯湯水水、每兩三道來個湯羹的基調,但是先來一大盤生魚片、中間烤個羊排、最後一尾港式蒸石斑可十分常見,還遇過 Haagen-Daz 冰淇淋當甜點之例,幾乎 "Anything Goes"。有趣又可惜的是,雖常見各菜系樣式排成一串,可以逐道讀出「日、閩、客、粵...」脈絡;但能將外來元素、手法融會者卻未必多。記得某大廚曾有『台灣人喜歡吃的就是台菜』宏論,如這樣下去,現代「台灣之子」們愛吃的麥當勞 Big Mac 大概快出現在台菜筵席裏了...
一稱台菜標榜清、淡、鮮、醇,但以台菜款待海外來客,卻常得到濃、鹹、油、甜之總體反應。幼時沒特別留意,流浪地球一輪遷徙後,居然也有類似感覺。許多西方客對味精過敏,更常被咱們那「味精少許」烹調術搞得輕則口乾舌燥猛灌水、重則舌頰發麻送醫院。太冒險,後終於放棄以台菜宴西方客。
『三星』(?)台菜小店
某雜誌今年出了本台北餐館評鑑,號稱『足以媲美「紐約時報」餐館評鑑與「米其林」旅館與餐館指南』。是否如此?留待其讀者自評。其中打著「台菜」招牌而獲最佳評價者便是此家《明福》,恰好友人相約、便欣然前往。
老巷弄、舊招牌,小巷小店、還以為走錯了。裡外環顧,東拉西接不明電線(本地特景)、泛黃斑剝四壁、「小吃部風格」桌椅,一如前幾年全省走透透時所到各鄉間小店,「環境」因素就別多想了。到底是中山區食肆風情,當晚五桌客,就有兩桌是「酒家派」媽媽桑、「資深」小姐與客人,一桌是「酒店派」小姐與客人。
主人刻意不點桌菜、逐樣自選,以免遺珠之憾。幾碟小菜豆干不錯,餘(醬瓜、蘿蔔乾)偏鹹 、甜(漬黃瓜),佐飯可,略不適開胃目的。有些混合江浙(三黃雞)與客家(切雞)式的白斬雞味道不錯,用雞則是本地慣用之硬梆梆放山(戲稱橡皮)雞,除毛功夫不到家、直豎長毛掃興了些。
接著是煙豆腐鯊(鯨鯊),已久不碰此魚、且台灣今年起禁售,未舉筷、略過。熱炒之曼波(翻車)魚、山蘇接連上桌,吃得出師傅掌鑊之功、可惜炒山蘇鹹得竟有些泛苦。
蒜泥蚵仔粒粒鮮肥、選料不錯,味仍鹹重,較適下酒配飯。雖是蟹迷、但一向不是很喜紅蟳肉質口感,只愛其膏香;一道四隻之白片紅蟳由於季節對,蟹膏豐香、連帶讓蟹肉也更引人。
曾嚐烤烏魚腱(胃囊),風味獨特;炸烏魚腱就略遜,但也不錯。燴筍料好味佳。原產中南半島的筍殼魚(塘鳢)是淡水魚中逸品,肉質較一般河鮮緊實帶勁,現已大量養殖;明福的清蒸筍殼魚時間掌握不錯,不過到底還是淡水魚、清蒸烹飪仍弱於海斑類,如能以「油浸」(反覆連續浸炸再淋熟油、豉油皇)做法會更佳。
同桌友人不太吃內臟、多位更對「雞睪丸」沒興趣,當晚未點招牌佛跳牆,改以鮑魚蒜頭雞湯代替。此湯雖一如台式燉湯多油,不過蒜香十足、鮑魚又柔嫩,值得一飲;愛蔥薑蒜如筆者,更添了好幾碗。湯後的當店招牌炒飯炒得均勻、蓬鬆且入味,博得一致好評,廚房炒菜功實在純熟到位。
再來便是主人好意追加的下酒菜,五味花枝鮮度還好,惜灼燙過熟、老韌。燒烤九孔上堆著大量美乃滋,一向怕這甜得無厘頭、遮掩食材天然鮮味的做法,明福版亦未見好。脆皮肥腸炸得不夠透,水準尋常。甜點芋棗與我無關(既不嗜甜、又少吃薯芋類),同席稱可以。
環境方面,令個人想起九龍尖沙咀那家(六張桌子的)杭州菜《天香樓》,都是「有菜則靈、其他免談」一派;似乎大小台菜不重環境、屬此派別者甚多。菜餚方面,明福能顯現火候、掌鑊之功,個人雖喜歡這種根底厚實、洗練之感。不過,也有幾道菜「濃鹹油甜」得強烈了些、調味輕重亦有參差。
雖是一頓不錯、飽足的台菜,但以一聲名遠播、僅五張桌之餐廳而言,與期望略有落差,跟前述刊物『三星』之名銜更有些認知上的出入。
2007‧11~12(Pictures taken by author, all rights reserved)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23樓. Judy Tu2008/02/02 17:33外國友人不知喜愛與否
日本友人來台旅遊, 常指定要台灣特色小吃, 大部份都勇於嚐試新口味...歐美友人來時, 我還不太敢帶他們去試...能吃是福氣, 而為別人想吃的時而傷腦筋,呵...:)總之,先確認客人對味精不過敏會安全些...
scubagolfer 於 2008/02/04 13:03回覆 - 22樓. ■♀醫楊曉萍2007/12/20 01:47朋友恰是它的佛跳牆雞睪丸迷
我也沒吃, 怕長鬚
的確如您言, 大菜好, 小菜良莠不齊, 至於小節不拘, 則是許多台菜店討厭的通病罷
哦... 醫生想到之事的確不同。各位女生小心吃多了那「雞佛」長鬍子喔!scubagolfer 於 2007/12/21 14:29回覆
- 21樓. Clara - 克拉拉2007/12/13 03:31Everyday material
這樣的台菜的確有的,只是北部少見。
在南部,因為人工店租便宜,所以店家花在處理材料上的手工火候會比較足,尤其是我老家台南市,小小一碗米糕都精挑細選材料手工,小小一碗意麵都自己製作麵條,不然怎能存活?
Scuba 大有機會到台南,如果我剛好在,請你去吃我叔公的鹹粥,雖是 50 塊錢一碗的粥,料多工足味美。台南的名店反而不怎麼好吃,堅持的小店才有料多精細的美味。講了好久「高鐵台南小吃一日遊」,一直未成行。2008 吧... scubagolfer 於 2007/12/13 12:35回覆 - 20樓. Clara - 克拉拉2007/12/12 02:27老大想的應該是
這些台菜總不脫粗飽,我想會讓老大印象深刻的,應該會是特選素材加上不計時間成本的菜色吧。
我如果自己做一定也是這樣,像龍蝦沙拉我絕對是不會用市售美奶滋,蝦也一定是特選現烹,而魚絕對不會作成五柳枝..
我是有堆珍奇材料在家,但是就是無心去做...不然看老大要不要來個特選素材的精緻台菜,配法國柏根地白酒玩玩?
嘜叫老大啦...
其實淺見台菜粗些無妨,才有那「Kwi-口」(實在打不出那字...)、風味。如果 "Everyday material" 尋常材料能讓人讚嘆,更是上乘廚功也。
當然如有『特選素材的精緻台菜,配法國柏根地白酒』,那怎可錯過?
scubagolfer 於 2007/12/12 12:38回覆 - 19樓. Clara - 克拉拉2007/12/11 03:51標準道地台菜
鄉下流水席的台菜是我最喜歡的。
基本上形式大略為
冷盤: 烏魚子/醉雞/海蜇/魯水鴨胗...etc
龍蝦
魚翅羹 <=這是一定要的啦
螃蟹
魚
控肉筍絲
雞湯
甜湯
http://maverick007.net/2007/jun/0615.htm
很多菜都是又魯又炸又做湯
步驟繁複
標準的台菜宴席一定要有魚翅跟龍蝦
以表示主人的誠意
而這樣的宴席,便宜的五千一桌,貴的八千一萬
所有的預算全都砸在材料之上
其實算算還不貴,ㄧ人一千就ok
所以台菜還是有可為的啦~ 願意花錢的話
看了半天小孤牛環島遊記,終於看到旗津那餐。跟《明福》桌菜像、與《阿美》桌菜似,與小弟以往吃過辦桌菜也似...(好像都類似)。居然有點「阿凸仔看東方人...都一個樣」的感覺。
南部海邊可能料更好、價位更合理吧。北部也有幾位出名總舖師,生意多,大概已不用自己伸手了。
scubagolfer 於 2007/12/11 12:35回覆 - 18樓.2007/12/10 14:41辦桌
從小我就一個疑問,常聽到大家說真正好吃的台菜是辦桌、總鋪師做的,我一直不解這東西要去哪裡吃?
是有餐廳專賣這種菜嗎? 還是要像婚宴才有機會吃到? 那平常豈不沒辦法吃 呢?(況且我超怕喝喜酒)
這方面小弟真的不懂,可能因為沒吃過好吃的辦桌菜、也難領略。不知是否大鍋大灶猛火之差別呢?
待 Clara 得空,請她來篇「辦桌」以饗眾饞人吧
scubagolfer 於 2007/12/10 15:11回覆 - 17樓. Clara - 克拉拉2007/12/10 04:07台北的台菜
身為土生土長的府城人,自己又會燒菜,對台北的台菜一直覺得畏懼感冒。
那天因為上課跟朋友約,才第一次去欣葉,點的都是經典菜色,但是我沒有什麼食慾。只有煎豬肝比較好,其餘的菜色普通。
我不知道明福的要多少錢,但是我肯定宴席菜在南部,找總鋪師來辦一桌非常絕妙,
而這是我最想念的家鄉味道。
克拉拉何時燒桌正統台菜,讓咱們這些北部囡仔一飽口福啊~~~
上週也有去欣葉(頂好店),「小吃大會鈔」也。本還想試其新開《蔥花》,但被多人「極力勸阻」...
scubagolfer 於 2007/12/10 13:51回覆 - 16樓.2007/12/09 22:05台菜喔....
印象中台菜料理就是欣葉,
每每有國外友人來訪,
其料理總讓大家意猶未盡...
也許台菜給人印象是隨意, 不拘,
帶點這樣的環境就可以了的感覺,
但是若能精益求精,
也許會有另一番境界,
讓整個體驗更驚艷....-小J-
欣葉可以吃,如要裝潢排場、也可去 101 店,不過該店特創菜色不少、反與舊店有距離。
101 店雖然華麗多了,但總有些許隱約覺得怪怪,大概就是 becco 兄所說的調性吧。
scubagolfer 於 2007/12/10 13:28回覆 - 15樓. GigglyFish2007/12/09 20:08台菜
記憶中祖父輩最常去的是欣葉與青葉, 不是現在改良式的欣葉, 是早期在德惠街一帶的舊餐館, 幾個月前家族聚餐還去過. 幾道台菜口味依舊讓人想念.老欣葉(德惠街)、老青葉(中山北路一段)都還在的 scubagolfer 於 2007/12/10 13:24回覆 - 14樓.2007/12/09 09:03標題
我大概是四五年前開始去吃明福的,那時還在台灣,但打那時起就很喜歡,直到兩年半前出國時皆然。
不知道是不是台北的台菜餐廳少,二來,母親的台式手藝一直讓我覺得沒必要出門吃台菜,所以就容易大驚小怪了。
Wow...媽媽的味道、又是高超手藝,幸福!『大驚小怪』言重,人人口味不同而已
scubagolfer 於 2007/12/10 13:22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