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白旗反:竹山白旗公廟
2019/12/18 09:19
瀏覽5,734
迴響0
推薦10
引用0
話說清同治元年(西元一八六二年),住在「四張犁庄」(今台中北屯)的戴潮春,原在北路協擔任書記工作,由於家境富裕,卻遭到上司嘉義營參將夏汝賢的勒索,憤而辭退職位返鄉後,接手過世的哥哥戴萬桂「八卦會」總舵主一職,繼續與阿罩霧(今台中霧峰)林家分庭抗禮,並打著維護地方治安的旗幟,幫助官兵緝盜擒賊,而深受彰化縣前後兩任知縣高廷鏡、雷以鎮的倚重,使得到官方認同的「八卦會」勢力大增,卻也引來不少爭議,尤其是成員複雜,到處滋事,導致四月三日按察使銜臺灣兵備道員孔昭慈抵達彰化後,決定鎮壓八卦會,首先就羅織罪名,捕殺了總理洪氏,但此舉卻造成八卦會眾的反彈,而爆發了「戴潮春反清起義事件」,接連攻打下大墩(今台中市)、彰化、斗六門(今竹山)等地,並殺害孔昭慈等官員,成為台灣史上三大民變之一。
由於戴潮春率領的八卦會是以紅旗為號,因此當時從彰化逃至集集避難的舉人陳肇興,招募義民協助清軍反攻時,就用白旗為記,以示區別,所以在戰場上便形成紅白二旗壁壘分明的對峙局面,人稱「紅白旗反」。
而一開始,原本是戴潮春的八卦會紅旗軍佔上風,但隨著戰況持續到了清同治二年(西元一八六三年)十二月,清廷派遣福建水師提督吳鴻源前來,不久之後,「阿罩霧林家」第五代族長,同時也是陸路提督的林文察也回台支援,相繼弭平了大墩、彰化等八卦會黨羽,戴潮春只好潛逃入南投內山,最後連斗六門也被清軍收復,他見大勢已去,便出面自首投降,卻被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丁曰健當場格殺。
到了清同治四年(西元一八六五年),所有戴潮春的八卦會黨羽大多都已伏誅,只剩下些零星的殘黨尚在各處流竄,其中張阿乖就是受到了北投保(今草屯鎮)北勢瀾庄的洪益接應,才率領數百人前來投靠,後因官兵緊追不捨,便又輾轉流竄至鯉魚頭堡的東勢坑(今竹山鎮瑞竹里一帶),由於當時鯉魚頭堡就在彰化縣與嘉義縣交界處所形成的三不管地帶,再加上地區偏遠,官府較無力去搜捕,因此才讓張阿乖有休養生息的地方。但東勢坑畢竟太過於偏僻,藏匿久了,物質也逐漸匱乏,因此張阿乖就在九月九日率陳火生等人搶劫林圮埔,並放火燒毀街道,而當時林圮埔的義首林西輝聽到消息,與弟弟林提桑隨即召集地方鄉勇,前往捉拿張阿乖,可是敵眾我寡,林西輝、林提桑兄弟連同莊丁林進等五人寡不敵眾,在觀音亭前隘門附近,一起被張阿乖等人殺害。
而張阿乖焚搶林圮埔街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官府,於是鄰近的嘉義縣斗六門都司林鎮皐馬上率兵前往捉拿,終在沉潭一帶,攔截到正想從山徑逃竄回東勢坑的張阿乖眾人,雙方人馬狹路相逢,隨即展開激戰,張阿乖和同黨不敵,十幾人當場遭官兵擊斃,其餘眾人則束手就擒,因此林鎮皐便將他們連同張阿乖的首級,一起被押送到府城梟首示眾,才總算是平定了這場民變事件。
至於失去首級的張阿乖遺體,以及其他遭擊斃的同黨屍骨,則被附近好心的農民收集起來安葬,並在其塚上立石,名為「紅旗香公牌位」,後因屢顯神蹟,幫助不少民眾尋找到失竊車輛,而從反清志士變成了官兵,被塑造成穿著官服、手持火銃,壯烈成仁的「捕快」形象,還敕封為「聖義元帥」,廟號更從「紅旗公」改為「聖義廟」。
反觀「白旗公廟」,奉祀的是在這場戰役中英勇犧牲的義民,神像穿著白衫、手拿寶劍,背後的牆上寫著「白靈聖公」,卻孤零零地待在崇山峻嶺中,被遺忘在荒煙蔓草裡,被歷史的洪流所淹沒,似乎也只有當初這些義民的後代,還記得祂的存在吧。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