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幅太長,續貼。
前文請參照: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卅五)婆媳關係(5)敦親王福晉和甄嬛的交手(上)兩面攏絡手段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卅六)婆媳關係(6)敦親王福晉和甄嬛的交手(中)甄嬛投靠太后與皇后聯盟
無論奪了誰的妻女,或者想害誰家破人亡,只要是君權時代的皇帝想做的,就是臣民必須服從並不得反抗的結論。
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不想母女分離,這是人之常情。
但,甄嬛呢?
她扭頭就轉身離去,這也是攻心計的一環,只有對手著急了,纔好進行半逼半勸解的說帖,讓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在慌亂中卸下心防,藉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果不其然,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很快從皇后的景仁宮追了出來,她能尋求的幫助,也就剩下甄嬛一個人了。
為何我會有如此的判斷?
請觀察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多次入宮的說法,她對太后和皇后的攀親帶故絕對沒有成功,按照道理來說,常常請安的媳婦應該能獲得婆婆的喜愛,自己的女兒要給婆婆帶,想必一般的媳婦也不會如此惶惑不安,那麼答案應該很明白了:太后(烏雅‧成璧)是個什麼樣的女人,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看得很透徹,皇后(烏拉那拉‧宜修)也是個狠角色,那麼會在小產時那樣傷心的甄嬛,肯定也能瞭解母女之情且不忍分離的哀痛,或許可以幫上一二。
為什麼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不立即去求壽康宮的太后?
這是從邏輯反推出來的真相。
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儘量擺出和顏悅色的表情,我想從上面這些畫面就能瞧得出來,她是在掩飾自己的緊張。
甄嬛呢?
她也陪著笑臉,卻是正有以待之的態度,不卑不亢地順應要求,因為甄嬛早就料到會有這樣的結果。
甄嬛是個本性有些複雜的女子,不能說她太虛偽,而是生存在後宮裡面,想要好好生存下去,就得衡量對手的深淺,並且估算誰能成為暫時的同盟。
在前面好幾篇文章,我多次稱讚沈眉莊,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並不是失去了一些朋友,而是我們懂得了誰纔會是真正的朋友。
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能當朋友麼?
也許,因為她從未害過甄嬛,在電視劇中也沒害過任何人,但卻也不太能成為朋友。
要我說,想變成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的敵人,那也太過頭了,她就算分別跟老公敦親王(愛新覺羅‧允䄉,十爺)一搭一唱,各自耍心機來討好年家和甄嬛這個受寵的嬪妃,反而真的無可厚非,換作是我也會這樣做。
因為大家都想要生存,女人在男人的江山大夢之下,只能勉為其難由夾縫裡生存。
同樣是為了各自的生存,那麼取捨之間,就是各人能否在不害人的狀況下,盡量給不為敵也不為友的對方一點活下去的空間,不主動去害別人,也盡可能去幫助他人,更不做那些泯滅人性的惡事,我想這該夠了,至少無愧於心於己。
甄嬛和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幾度交手,不得不說是各自立場問題,當然有皇后(烏拉那拉‧宜修)的推波助瀾,還有太后(烏雅‧成璧)的暗中操盤,至於皇上想幹什麼,後面有空來討論一二。
到了甄嬛的碎玉軒,兩個女人又開始打哈哈。
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性格直爽,甄嬛早就備妥了皇上賞賜的好茶「雪頂含翠」來待客,立刻獲得了這個蒙古王妃的直言稱讚。
但我還是不得不說,甄嬛在對待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方面,所耍的心機,確實不太厚道,但也是沒辦法扭轉的艱困局勢。
仍然要強調一點:無論誰在後宮生活,遇上皇權或利益紛爭,怎麼都得自私一些,這是常態。
姑且不論能否有誰來為自己「錦上添花」,光憑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在落魄時能「雪中送炭」,就算那「炭」可能有點水分,但仍舊無法掩蓋這個女子的些許善意。
在面對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的問題時,甄嬛是有些推託的,主要是這樣的事件背後,是個讓自己在皇上面前表功的好機會。
我曾多次設想:假如我是甄嬛,會不會幫人一把,尚且不論,而要問自己能不能出手,該不該或應該何時伸出手,這纔是重點吧?
從這些對話來看,甄嬛同不同情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是一回事。
整齣事件的關鍵在於太后(烏雅‧成璧)。
她們心中都很明白:太后婆婆那個女人,誰都惹不起,就算能夠讓甄嬛在皇帝面前吹吹枕頭風,或者幫腔說兩句好話,但是牽扯到壽康宮那位,還是只能妥協。
甄嬛當然明瞭這中間的問題所在,然而,她還是得從旁誘導,希望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能成為安撫並牽制敦親王(愛新覺羅‧允䄉,十爺)的重要媒介。
請設想:如果你哥哥為了權勢利益要犧牲你的女兒,強迫你把女兒交出來當人質,接著弄了個爵位給你小兒子勉強當安撫,倘若你很疼愛自己的女兒且不甘心受到擺布,你手邊還有刀槍,會不會怒不可遏就拿了武器殺去你哥哥家中要人?或乾脆火大不把人交出來?
可能上面的描述看來有些荒謬,卻是封建社會的皇家之所以齷齪的緣故。
不得不唾棄一下趕鴨子上架的那些人,這也就是電視劇裡面,天子不出面、太后(烏雅‧成璧)背後設局、皇后(烏拉那拉‧宜修)給甄嬛挖了個大坑往下跳的前因後果。
如何能防止敦親王一怒之下乾脆造反?怎樣能避免完全惹毛一個脾氣忒壞又權勢滔天、手中還有部分兵權的王爺,在重重計謀威逼之下,而產生魚死網破的極端憤怒?
這就是太后的考量,他們放手讓甄嬛去辦事,就是衝著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曾經想對甄嬛示好的狀態下,認為可以經由這個小妾的智慧來擺平此事。
甄嬛接了這個任務,她當然相當睿智,懂得要搞定敦親王還得從他最疼愛的老婆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這邊切入,這也就是第卅五集的故事概要。
男人這輩子最幸運的莫過於在三妻四妾完全合法的年代,左擁右抱,醉死花間。
就算敦親王是個討厭鬼,貌不驚人,疏無才能,電視劇的男演員一臉橫肉且講話粗俗,可是觀察這樣一位嫡福晉,看著她為了兒女之事而憂心忡忡,或者感受到她深受丈夫所憐惜的恩愛之情,以及她為了家庭和小孩而穿梭後宮的種種心思,敦親王是幸運的,就算他們夫妻沒能順利整垮皇上,仍是此戲少有的一對鶼鰈情深的夫妻。
假使沒有這樣的夫妻情深,或者如福晉對於子女這般的疼愛護犢之情,那麼甄嬛的勸慰想必有些困難。
有感情羈絆的人往往會擁有弱點,觀賞此劇不免覺得有些愴然,或者對於甄嬛不得不勉強自己去做某些事情,擁有一些惆悵與感傷。
甄嬛切入的一點,是強調敦親王(愛新覺羅‧允䄉,十爺)有錯在先,而且脾氣太過暴躁。
敦親王曾經毆打一名漢人言官張霖,並且把那個官員打得在家養病,也嚴重到臥床好幾日。
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是個明理的女子,就算身為妻子而不免護著丈夫、滿蒙貴族歧視漢人在那時也是常態,故而忍不住如上面幾圖那樣給了甄嬛一個白眼,但是她為了避免引發輿論不滿,還是耐著性子聽甄嬛數落這些貌似對皇子王孫來說雞毛蒜皮的小事。
當然,族群之間的不平等,或許會觸動滿蒙漢之間的緊繃神經,故而身為漢軍旗的甄嬛就點到為止,轉而如下圖這樣,說起表面安撫敦親王的好話,暗示敦親王不得人心的現象。
如何能夠把一件沒有轉圜餘地的事情說得入情入理,這是甄嬛的強項。
甄嬛所具有的政治智慧,就在於能夠深入剖析利弊,一點都不含糊,所以無論是太后(烏雅‧成璧)、皇帝、皇后(烏拉那拉‧宜修)都放心把這事交給她處理。
反過頭來看,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為何會順著這種思維,放棄了抗拒的念頭,反而被甄嬛這個說客講得頭頭是道,連一句話都沒能反駁,許是時勢所逼,她也只能暫時忍耐著,以觀後效。
按照個人分析,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絕對不是個會輕易聽話的女人,敦親王(愛新覺羅‧允䄉,十爺)更不可能乖乖聽話,那麼前者之所以在甄嬛面前示弱,最有可能的情況是:敦親王尚未佈署完畢,年羹堯態度反覆,而且官員多數討厭敦親王,就算掌握部分兵權,想要藉機驟然起事,或者假藉女兒當人質的由頭反叛,很難立即成事,也無法達到預期的順利效果。
回想一下,敦親王真正倒楣,以及年羹堯完全失勢,都要得等到第卅九集的「蓬萊洲事件」纔大局底定,那麼敦親王蟄伏不發作,或者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沒有就此事跟甄嬛撕破臉,很大的程度在於雙方都在抓那個能夠收拾敵人的時間點。
為此,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沒有表態反對,而是如下面兩圖不得不採取了妥協,也是可以預期的。
她哪裡會真的道「謝」呢?這樣一位女子所說的「費心周全」,不也是在被動而無奈的情況下,表面受到安撫而私心不免表露出來的些許諷刺之語?
甄嬛在此,儼然成為了太后(烏雅‧成璧)的代言人,而且在公開場合的言論也博得了皇后(烏拉那拉‧宜修)的高度肯定,個人認為這屬於政治智慧,更是政治現實的考量。
個人觀賞《後宮甄嬛傳》,或許別的觀眾瞧見的是精彩紛呈的後宮鬥爭與男女情愛,我卻發覺太后悄悄伸出的無數黑手,更對於這樣險惡卑鄙的策略中,還能看到那些女子為人妻子和母親的無奈及哀傷。
在電視劇裡面,關於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這個女子和太后(烏雅‧成璧)並沒有出現於同一個鏡頭,或者太后的操縱手段藉由對話與台詞來展現,個人認為種種拍攝手法可以說相當高妙。
而在這群如狼似虎的皇室鬥爭與狡詐計謀之中,甄嬛當了太后的棋子,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也暫時吃了悶虧而忍耐著不發作,這些媳婦們的心路歷程,說來也是頗值得設想與思考的了。
前文請參照: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二)後宮中皇帝的廿五個女人們:舊社會一夫多妻、滿漢矛盾與封建王權的惡果!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四)甄嬛這個女人的愛恨情仇、爭權奪利、派系鬥爭,以及她的心境轉變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五)愛新覺羅‧允禮從果郡王變為果親王的悲哀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六)華妃一黨:美豔兇悍的華妃、馬屁精麗嬪、耍花招的余鶯兒、忠心的頌芝、最狠毒的曹琴默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七)皇后一黨:最壞的皇后、最蠢的齊妃、最小心眼的瓜爾佳‧文鳶、最厲害的太后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八)皇后一黨:最可悲的安陵容,後宮趨炎附勢的女人,還有劇情幾點不合理與不符史實之處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九)沈眉莊和溫實初的戀情,還有沈氏的身家解說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十)最透澈的齊月賓(端妃)、最重親情的馮若昭(敬妃)和不得不依附或聽命於甄嬛的女人們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十一)不幸且不符歷史的太后、皇子、皇孫皇女們、乾隆帝和幸運的玉嬈與愛新覺羅‧允禧夫妻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十二)甄嬛身邊的好姊妹(崔槿汐、流朱)和最差勁的妹妹甄玉隱(浣碧)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十三)電視劇的少數錯誤(上):幽靈、簡體、龍體、退燒、對聯、銀票、箭法、偷窺、文字獄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十四)太監與宮女們的故事:大家都是可憐人!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十五)無根之人,有根之情,從蘇培盛與崔槿汐「對食」,談周寧海、小允子說不出口的愛情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十六)電視劇的少數錯誤(中):假死藥、王爺筆跡、腰牌、斛、身孕、古琴、清朝女子髮型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十七)從「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得聞古典詩詞賦化為台詞與戲劇配樂、主題曲、片尾曲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十八)電視劇的少數錯誤(下):炭、古箏、背景、佛道、字跡、冰盆、釵、紙錢、玉墜、宮規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十九)劇中諸多美食(大餐、點心、嬰兒食品、補品、「六必居」)和「甄嬛體」流行範例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廿)從另一些角度,觀察愛新覺羅‧允禮(果郡王、果親王)的狡猾與迂迴手段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廿一)看「純元皇后」這個貌似完美的「夢幻偶像」有多狡猾(上)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廿二)看「純元皇后」這個貌似完美的「夢幻偶像」有多狡猾(中)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廿三)看「純元皇后」這個貌似完美的「夢幻偶像」有多狡猾(下)不可超越的牌坊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廿四)浣碧何以最差勁?(上)利用與被利用,看果郡王、浣碧和甄嬛之間的關係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廿五)再解「菀」和「莞」,那些縈繞不去的「暗香」,藏於胭脂與香料中的秘密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廿六)從角色詮釋與人格特質,簡單分析甄嬛何以會與愛新覺羅‧允禮(果郡王、果親王)相戀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廿七)婆媳關係(1)太后烏雅‧成璧「婆婆」的手段,觀察純元、皇后、端妃、華妃之恐怖平衡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廿八)婆媳關係(2)太后烏雅‧成璧「婆婆」的手段,後宮的合縱連橫,對甄嬛、沈眉莊的分化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廿九)婆媳關係(3)太后烏雅‧成璧「婆婆」的手段,階級鬥爭與滿漢壁壘,富察貴人的重要性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卅)婆媳關係(4)太后烏雅‧成璧「婆婆」的手段,母子、情人、婆媳,安陵容這不討喜的媳婦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卅一)甄嬛與安陵容的矛盾(上)選秀與原著問題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卅二)甄嬛與安陵容的矛盾(中)女人的友情,皇上的心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卅三)浣碧何以最差勁?(中)無知懶散兼沒心沒肺,浣碧這個朝秦暮楚的女人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卅四)皇帝何以最討厭?九五之尊的好色寡情、意淫丈母娘,甄嬛、甄玉嬈的姊妹情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卅五)婆媳關係(5)敦親王福晉和甄嬛的交手(上)兩面攏絡手段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卅六)婆媳關係(6)敦親王福晉和甄嬛的交手(中)甄嬛投靠太后與皇后聯盟
(代ROSY貼,待續)
下一則: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卅六)婆媳關係(6)敦親王福晉和甄嬛的交手(中)甄嬛投靠太后與皇后聯盟
- 5樓. 人2017/04/16 16:43我想提一下:阿巴亥是皇太極的元妃,死後被追封為孝烈武皇后,其後被褫奪封號,並不是敦親王的福晉
- 4樓. jally2013/01/28 00:37承前
我想表達的是,
想反駁甄環並不是復寵只好西瓜偎大邊這個論點
她從頭至尾都不能完全算是太后和皇后的棋子
她們無法完全掌握她
應該說她們三者在這時期有共同對付年家的目標
就算如您說太后藉甄環操作這些事,
只能說甄環也是願意的!
也不能說福晉先前對她的示好失敗,
或甄環無視於她的示好,
只能說她無法顧及福晉究竟是不是好人
她就是當務之急要打擊年家
- 3樓. jally2013/01/27 23:54你好
從您第一篇心得看到此,您觀察細膩,很多有趣的細節,
只是對於這段 敦親王福晉 我個人也覺得太后授意的成份很低,
主要應該是甄環想策略幫黃帝解決問題,正逢敦親王行為問題。
制衡敦親王確實是甄環出的主意,但即使她無法將福晉列為真正的友人,
她面對雪中送炭(即使只是作個人情鋪路)的福晉也直言提醒,
請福晉勸王爺登門道歉,福晉也回說:他(指丈夫)那人只有別人向他低頭...
等同告訴福晉事情的因了,以她們的交情,二者算言詞坦然
只能說她倆就是各為其夫,
因此此事個人不認為甄環是不得不跟太后皇后靠攏,以及太后授意這麼複雜。
單純就是替皇上出主意(其實就是干政),
讓皇上當他為左右手,就像您在前幾篇提到的 甄環說不在乎黃帝睡誰那
甄環藉由解決這些事 讓自己有著不同於其它妃嬪的功能
- 2樓. yie2012/10/08 02:27有點疑問
您好,因為甄嬛傳的關係找到您的部落格。
每次看您分析甄嬛傳都覺得又被打開了另一道思維,非常的開心。
不過看到這兒有點疑問,一開始提出要安撫敦親王的不就是甄嬛本人麼?(「敦親王跟福晉早已是賞無可賞的富貴,看來也只有在他們子女身上下工夫了。」)公主封號還是甄嬛所想,如何可看出一切其實都是太后的意思呢?
還望格主解開我這小小疑惑,感謝:)
- 1樓. 人妻2012/10/07 16:24唉
大約就是這件事辦得太好,
才會導致甄嬛之後太得意失了分寸,干涉太多政事,忽略伴君如伴虎,君恩如流水。最後讓皇后下決心除之,皇上決定冷淡她到底。但是畢竟是太后厲害,知道這樣一個聰慧的媳婦,是自己最後一著留手,順著眉庄之請,派芳若私下照護甄嬛,沒讓她真的死在寺廟裡,以作為對皇后最後的制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