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台北街頭,驚鴻一瞥
2011/10/09 22:42
瀏覽1,800
迴響2
推薦103
引用1

美好的事物常常會在生活中短暫出現。

其實我不常逛街,一方面是自己沒有意願外出,再者手邊的工作忙碌,缺乏應有的閒暇時光。

我彷彿記得自己第一次來到台北的時候,那種好奇又驚嘆的心情。

母親是瓷器愛好者,拍上面這楨照片是想給她留個底,實際上我更喜歡右邊那個編織得相當特別的藤球,頗具有視覺方面的藝術感。

下圖是我個人非常熱愛的瑞士小刀,這些俱為手工方面的好幫手、出外野營不可或缺之物,以及隨身實用的小工具,甚至是求生方面的最佳利器。

在<設計的祕密就是杜絕拍照抄襲?>一篇裡面,個人提及設計的表現手法,要說這方面的新穎與協調性,那就要看此類的櫥窗,更勝於普通的小雜貨鋪。

如何將產品設計得更吸引人?是否能強調出獨特而美觀的畫面?

簡單的茶具、瑞士小刀、頗具質感的背景搭配,這些都是引人注目的特質。

再看看下圖左邊堆疊起來的甜筒,旁邊對照的是鑽石戒指,在多數女性的心目中,甜食或許和愛情能連結在一起,而婚姻戒指所塑造的幸福感,更強調了擁有兩者的美好感受。

倘若要強化時空變化的印象,擺出幼年時期看過的老縫紉機,後面再準備以前的黑白老照片,那就是一種很好的搭配了。

如下圖這樣的櫥窗,設計簡約而豐富,可惜個人的攝影技巧不佳,沒有辦法呈現那種深具歷史感的鏡頭。

我的老家有一台這樣的舊型踏板縫紉機,小時候我媽媽總是點著小燈坐在邊上做著手工,有時是給出口外銷的布娃娃做車工,有時則是補綴我破掉的衣裳,這絕對是能夠引發懷念的場景。

在老式縫紉機旁邊的,則是染得很漂亮的小羊皮和牛皮,天然皮件雖說配上了人工的色調,但能引發一種對於過去台灣化工業盛行的感想。

據我所知,大約在廿年前,台灣的染劑技術也曾經名列世界前茅,做的是最高級的土黃、深藍或棕黃色染料,比較差的化學塗料(油漆或有機溶劑之類)和其他染劑則是印度人的天下。

時代變遷之後,廿一世紀充滿了綠能減碳的需求,染整、塗料、電鍍等傳統工廠早已從生活四周消失,從前焦慮地望著鼻孔中藍藍綠綠橘橘紅紅的色調發愁,現在什麼顏色都是外國進口的,不必太恐懼空氣汙染了,但我還是習慣出門必定戴著口罩。

有內地朋友問我:什麼是台北的標誌性建築物?

本來打算回答「中正紀念堂」,後來又想到「一O一大樓」,最終什麼都沒有說出口,因為要比古典則前者遜色,要較真高度,就連三線城市的福州新蓋了「一O八大樓」還要更高一些。

有位友人要參加近期的台北設計展,認為台北可以塑造成文化之都、設計之都、創意之都,不過文創革新得太快,霎眼之間就會被別的競爭者迎頭趕上。

究竟什麼實體建築能代表台北?我說不出口。

走到台北街頭四處亂拍,看到的是追逐美食與享受的人們,他們臉上滿是笑容,過著看似忙碌卻悠閒的日子。

我一直覺得「美食之都」更適合台北,因為這裡能嵌入的標誌,就是到處可以享用的美食。

樓蓋得更高有用麼?

小時候聽《聖經》的舊約故事,講到巴別塔,提及人類的驕傲,姑且不論神明是否存在,建築物無論矗立起怎樣的高度,終究會被後人的設計很快超越過去。

傍晚時刻,又是台北開始活絡起來的頃俄。

我不喜歡灰色、綠色的大樓,而喜歡湛藍的天空,可惜《台北的天空》不管唱了幾回,似乎那樣的記憶還留在學生時期,現在看見的總是黯然一些。

或許我不喜愛日光、灰樸樸的天、高樓大廈、霓虹燈和擁擠的人群……

回憶太過於美好,以至於現實這般容易使人沮喪。

不得不說:現在創意式微,強調的僅僅是鈔票堆砌起來的世俗文化。

「俗」在哪兒呢?

最「俗」的就是架起一尊雕像,說起一段故事,講起一些神話,結果傳播到了最後,發覺全都是有意追捧、扭曲事實、缺乏內涵。

「俗」不可耐的還會是電影下檔之後,就會立即被拆遷的一些雕像。

希望不會使人失望,讓人絕望的是無法帶給人盼望的老套。

我一直覺得「創意」不難尋找,尋求精神指標也不難,題材唾手可得,就怕沒有人願意去發揮,時過境遷就將之拋棄,然後膚淺地跟著他人起舞。

為何某些「創意」走不出去,只能關起門來自己聆賞?

為什麼就是有那樣的櫥窗,無論是誰走來,均能夠放開胸懷盡情讓人拍攝留念,並且不吝於分享於眾?

下圖是從南美洲的秘魯「走」到台北的一座小山,這樣的石雕很多,卻是今年夏天最使人驚艷的景象。

我喜歡拍照,欣賞那些奇特的造型,因為藝術如此讓人玩味,除了那些恍若畸形的雕刻,更愛藝術家「創意」之中所想要表現的概念。

有雙腳的「山」,是不是很有趣呢?

下圖也是非常奇特的雕塑品,這是一條魚,得側著頭來欣賞。

中間的孔洞像是利牙,藝術家將魚獵殺、俯衝的姿態設計出來,個人認為非常有意思,遠看的時候顯得有股猙獰的模樣。

用靜態的雕刻來展現動態的靈動感,這是相當特別的一種設計。

記得看過介紹馬里亞納海溝之中的深海游魚,那些眼睛看不見的魚類非常兇猛,以獵捕其他小魚為生,當牠們張開大嘴、露出獠牙的同時,也就是弱者將亡、強者要大快朵頤的時刻……

最末一張是偶然拍到的天頂。

架構看似像太陽,或者是一張網一樣,個人喜歡這般的幾何設計,採光明亮之外,只要一抬頭,就會發現屬於自己的一方小小天空。

在灰色的日子裡,也許能找到這樣的一個角落,也是件值得慶幸的事。

就像過去快活的青春年華,擁有彷彿用不完的時間,還有耗不盡的精力,以及可以吟哦詩篇和創作的無限想像。

我不曉得別人如何看待「創意」,只知道自己想要多發掘一些。

無論有形或無形,可以刺激感動或想像,能夠在各式各樣的地方塑造不同的空間感,並且讓觀者有所感動,那就是成功的設計。

...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創作 散文
自訂分類:旅遊記述
迴響(2) :
2樓. nothing special
2011/10/10 22:41
到了台灣看什麼好呢?

新聞人楊照 曾寫過  到了台灣看什麼好呢?

他的不少政治觀點 我不同意
這篇文的內容 我是很同意的 (聯結可能已疑除 點閱可能不work了)

謝謝NS,這篇文章沒有讀過,那我用谷歌去搜尋好了。 Rosy2011/10/16 01:53回覆
1樓. 山鷹(寄三平)
2011/10/10 06:24
有人說

打破傳統就是創意,

也有人說,

不流於俗就是創意,

更聽過,

標新立異就是創意,

我覺得,創意是主觀的認定,

高下則視各人品味而定。

謝謝您的留言。

或許能發揮的創意很多,能欣賞創意的人並不多見吧。

Rosy2011/10/16 01:54回覆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