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越南之旅(三)下龍灣之二(越南之名的由來)
2011/05/13 10:56
瀏覽3,882
迴響2
推薦68
引用0

前文請參照:

越南之旅(一)從南方的胡志明到北邊的河內

越南之旅(二)下龍灣之一

「越南」歷史的前因後果,前文介紹的就是兩千多年以來的概況,前面兩篇分別提到了中國對於越南歷史與文化上的影響,這裡打算說得更詳細一些。

簡而言之,對於這樣一個地區而言,只要歷史上的中國政軍強盛,它就衰落;反之若是中原王朝衰落了,也就是諸越(百越、閩越、南越等)開始成立各自勢力的時期。

這樣一種對照,實際上非常明顯,也有資料可循。

西元十一至十三世紀,這時的中國是北宋至南宋時期,諸君皆知:中國的經濟發展到最高潮,但是政治影響力變得薄弱,無法像秦朝至漢朝那樣可以到越南北部設立郡縣,也無法如唐朝那樣可以成為「天可汗」來制約各地部落。

「部落」兩字用以形容西元十世紀以前的諸越,而越南北部以中原政權為尊,也是完全可以成立的。

在一千多年的中國統治之後,這些部落在兩宋對南方諸越的控制完全降低、甚至消失的同時,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政府:李朝。

李朝君主於昇龍(今河內)成立強大的王朝,建造連接首都與地方的道路,郵驛和快遞服務也仿造中國,並且宣揚中國的儒家思想,對照兩宋的理學,文化上影響了當時諸越,更促進了當地人對於孔子的崇拜,孔廟、翰林院、國子監等培訓人才、維持國家行政系統的機制也開始設立。

前面也提到過,今日的越南在西元十三世紀之前沒有發展出任何文字,這些部落都以中文(文字為楷書)作為溝通的官方文字,直到政治脫離中國控制之後,「書同文」的想法也成為李朝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這也就是十三世紀李朝陳朝為何從中文創造出「喃字」的原因,語言上無法統一,只有進行文字的變革。

西元一O一O年,李太祖公蘊定都於昇龍(河內),並且開啟了李朝,一O五四年正式將國號改為大越

大越採用中國的政治制度立國,文化上臍帶依然連繫中原地區,由於懷念唐朝且王朝成立者姓李,這樣的中央政府就完全仿造唐制;一二二五年李朝末期,陳守度篡位,陳日煚即位,被尊稱為陳太宗,開創了陳氏王朝

陳朝建立者,依然保持了與中原地區的良好關係,和當時的宋朝通商活動頻繁,但是活動與勢力範圍南移,今日越南北部地區則在經略江南的南宋(一一二七年至一二七九年)控制之下。

陳太宗(陳日煚)在位時期,中國已經是積弱不振的南宋,他開始採用創新的行政、農業、經濟措施,並且進行土地、稅賦整理,是陳朝的興盛時期,不少南宋移民都轉往避難,當時泉州(今日福建泉州)與占城(越南中部)海上通商貿易極為興盛。

可以確認的是:陳朝控制地區主要在今日越南的中北部,就算是後來南下入侵的蒙古人,都沒能把盤據於今日越南中北部的陳朝完全消滅。

元朝設立「湖廣行省」(含今日的兩廣、雲南東部、湖南、湖北、四川的廣大地區)與陳朝對峙,隨著蒙古帝國不足百年的歷史,陳朝也跟著衰落。

如前所述,當時的中南半島多數是「部落」型態,李朝陳朝也不過就是區域性王朝的曇花一現。

後來,阮氏政權在今日越南的南部快速增長,自一五五八年起成立,割据今日越南南部超過兩百年,阮朝首先消滅占婆王國(中部占城地區)勢力之後,十八世紀中葉又將柬埔寨部份領土變成阮氏王朝的一部份。

對照中國的政局,大明王朝(西元一三六八年一月廿三日至一六四四年四月廿五日)由於政策以經略雲南為主,這也助長了阮朝往北擴張的企圖。

到了中國的清朝康雍乾時期,當時的阮朝衰落,在西元一七七一年,阮文岳、阮文惠、阮文呂三兄弟領導西山起義,阮文岳自立為安南皇帝。   

阮朝是越南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十八世紀中葉,阮氏王朝控制了今日越南的中部及南部,史稱舊阮

西元一七七一年越南中部西山地區,阮氏三兄弟對抗北部鄭氏王朝,並且建立了新王朝,史稱新阮

真正底定今日越南的疆域,是在一八O二年阮福映即位為嘉隆皇帝(Gia Long)之後,立即定都於順化(今日越南中部承天順化省的省會),繼續模仿中國既有的政治體制來設立六部,並開始進行大型的工程建設,越南史學家咸認為嘉隆皇帝(Gia Long)是真正統一越南的皇帝。

那麼,今日的「越南」之名,到底又是怎麼來的呢?

從明朝開始,在今日越南北部的政權統稱為「安南」,並且是「藩屬國」年年朝貢,在一八O二年即位為嘉隆皇帝(Gia Long)的時期,正是中國的清朝嘉慶皇帝在位。

當年(一八O二年)阮朝建國,新阮皇帝福映想改稱自己建立的國家為南越」,所以用中文寫了請表給清朝皇帝,「請以南越為國號」的說法,清朝的嘉慶皇帝就把這個國名改為「越南」。

而為了表明「藩屬國」年年朝貢的地位,新阮的皇帝阮福映自稱為嘉隆皇帝(Gia Long)也頗有討好清朝嘉慶皇帝的意味。

我曾經在<關於「中國」的各種最早記錄和歷史資料>這篇文章裡面很清楚地說過,只要是中國任何一個王朝,在進入不同認知的中原」(地區從今日的河南一路擴張到目前版圖疆域,判別不以政治為基準,而是文化和民族融合方面的認知)之後,就會有一定的文化延續認同感

「非我族類」的想法,在中國歷朝歷代自比「天朝」而看待這些「藩屬國」的地位上,就會盡量避免「雷同」處,藉以表示彼此的不一樣,這也是促成「越南」獨立的主因。

因此嘉慶皇帝認為「南越」是中國的古部族名稱,阮氏想自號為「南越」可能就是想蠶食天朝,所以「越南」的國名最終為中國皇帝所取,有南越之南的意思。

所謂的「南越」,早在中國的秦朝就有以「南越」為國號的地區政權(後來被征服並規劃為交趾、九真、日南等郡縣),這個地區後來從秦朝至五代十國之前,一直都是中國的固有領土,譬如廣東叫「百越」,福建部份叫「閩越」,越南中北部往北則稱為「南越」,還有「越」和「粵」共通的情況,所以嘉慶皇帝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

對於「南越」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參照「交趾陶」並且查詢此物長達兩千兩百多年的發展歷史,今日兩岸三地的居民,絕大多數都可以最少追溯到「南越」古國。

題外話:當許多人說什麼「交趾陶起源於明末清初時期」,那就是胡說八道,還有人說「交趾陶源自唐三彩」,色澤材質上或許如此,但這東西真正出現於世人眼前,可以追查的源流至少兩千兩百多年

回到主題,西元一八O二年,阮氏王朝的嘉隆皇帝阮福映「遣使於清朝,請封國號為南越」,在清史稿與越南歷史文獻上都寫得很清楚,清朝政府批准以「越南」為國號,嘉慶皇帝並封阮福映為「越南國王」,這就是國名「越南」的由來。

或許有人無法理解「藩屬國」的意義,其實解釋起來很簡單。

顧名思義,「藩屬國」就是不同的國家,都以中國政權為老大,中國方面的政權就算改朝換代了,也不去干涉這些國家的內政、經濟、軍事,只要求和平共處並多方貿易交流即可,中國方面還可以無償出兵幫忙、事後退兵現代許多國家被他國駐軍的情況,完全不會在古代的中國出現

因此,兩千多年以來,自從漢朝開始就有所謂的「朝貢」,中國方面的政權還會出具印鑑給這些「藩屬國」,譬如日本國寶「漢倭奴國王印」就是個代表性產物,《後漢書》有一段「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  或者,元朝近年還有出土的「理藩院官印」來管理當時的少數民族,都說明了這些「藩屬國」與中國政權的相互關係,外交講求互惠互利,但外交上的古人通常不會從這些「藩屬國」拿到任何好處,反而往往還必須接濟他們

「越南」的開始與「朝鮮」差不多,前者與「越」的地方部落有關係,後者則是和《史記‧朝鮮列傳》裡面所記載的「朝鮮」有點歷史傳承,這兩者都和中國接觸超過兩千兩百多年,可以說皆為「藩屬國」的延續

中國周邊的這些國家或少數民族,每年都會以「藩屬國」與中國各朝代進行商務貿易,拿自己國家所產之物來換取中國的產品,並且以中國為尊,遭遇外敵侵略則會有中國派兵幫助的情況,在這方面最知名的就是唐朝對付高句麗、日本、百濟多次入侵新羅(今日南韓地區),還有唐朝出兵抗擊吐蕃(今日西藏大部分地區)入侵吐谷渾(鮮卑人政權),以及明朝時期同樣打擊日本入侵朝鮮的多次戰役,皆是證明,更早一點的西漢與月氏、烏孫聯合對抗匈奴,很多西域小國也成為了「藩屬國」。

而當這些「藩屬國」遇到外侮,那就是「儒家」思想「世界大同」的實施境界,譬如明朝出兵為朝鮮打退日本,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除了面對敵國都拿不到好處,戰爭中的任何便宜也不去佔,個人認為真是過於寬厚、善良(類似傻瓜)的外交政策。

回到主題,越南國王阮福映(Nguyễn Phúc Ánh,生卒年為一七六二年至一八二O年)原名阮福種,也有人將之寫為阮映或阮福,越南的開國者本來姓「阮」,後來自己改為複姓的「阮福」,更自封為「嘉隆皇帝」

這位嘉隆皇帝表面上臣服,表明「藩屬國」態度,實際上積極改換姓氏,將「阮」,改為「阮福」並以之為「國姓」,所以阮朝歷史的《大南實錄》就有記載:「建立國姓,曰阮福氏」。 

歷史是一門很複雜的功課,需要大量閱讀,以及縝密的查詢與分析,因此看見了下龍灣的許多帆船,不免會引發許多關於這方面的聯想。

越南的土地肥沃、礦產豐富,如此豐饒的地方,自然會有不少人覬覦,這裡的地區也曾經屬於秦漢至五代十國以前的中國朝代,經過歷史變遷之後,留下的只有最常見的改良式觀賞型帆船了。

越南國土狹長,水路與港灣都很多,最錯綜複雜的下龍灣之所以美麗,就在於這裡獨特的地形,也有利於水軍駐防。

在元朝初年,不諳水上作戰的蒙古騎兵抵達此地,卻被當時的陳朝痛擊,主要就是因為這兒的許多水上小島有戰略性的助力,除了可以當作掩蔽,也能進行出其不意的游擊戰。

下龍灣(喃字:泳下龍)位於越南東北部,靠近中國邊境的大片面積水域,海岸線長達一二O公里,屬於北部海灣的一部份,地理位置居於河內東邊,按照今日越南語的語序習慣,被稱為「Vnh H Long(泳下龍)」。

與中國長江中上游的那些小沙渚、汀洲的小島嶼來比較,下龍灣的優勢在於這裡的小島總數為一九六九個,數量驚人。

下龍灣過去以軍事地位見長,這樣的石灰岩島嶼裡面還有許多複雜的石灰岩溶洞,目前則是成為最知名的旅遊勝地,許多漁民和當地居民,甚至會住在這些小島上捕魚維生。

由於下龍灣位處河內的屏障位置,過去南海地理要衝、扼住通往南洋各國的重要關鍵地位,當初蒙古人一路南下,在下龍灣就遭到滑鐵盧。

這些小島的重要性,除了使得河內易守難攻,海上迂迴的港灣與島嶼裡面的複雜天然溶洞,更可以隱藏數千人的軍隊和戰船。

如果回顧歷史,要說越南之所以能獨立並確認現有疆域,不得不說明清兩朝的海禁政策錯誤,並且為了經略雲南與對抗倭寇、後來的反清勢力等,都造成了國力削弱的主因。

海洋可以通往全世界,曾經個人研究黃仁宇先生的那本《萬曆十五年》,很多人覺得明神宗是近代中國飽受外患的開端,也有反論覺得清朝內政複雜、科技停滯發展、八股取士造成人才未獲重用,以致於後來英法聯軍、八國聯軍在清末猶如摧枯拉朽,個人認為大約可以指向的問題都在於:海禁

明成祖時期,大明王朝的國力鼎盛,鄭和下西洋一萬多艘船,歷史記錄也曾到達此地進行補給,在航運上面的先進甚至遠高於舊帝國主義時代,而明朝末年鄭芝龍多次以福船打敗葡萄牙與西班牙人。

因此,到了下龍灣看見這些船隻,不僅有明朝的特色飛簷造型,還有古老的風帆與桅杆,真有一種使人懷念的感覺。

下龍灣之所以如此命名,當地傳說很久以前,天神下凡並派遣龍族來守衛該地。

那些天龍在今日的下龍灣出現,並且吐出寶石和翡翠,作為給當地人的恩典,那些珠寶變成了散布在下龍灣中的諸多小島,這就是其名稱由來,但並未見諸任何文字記錄,僅為口傳神話。

這些石灰岩島嶼矗立海中,蔚為壯觀,植被濃密而擁有巨大的石灰岩洞穴,當初法國入侵越南,就受到隱藏於鐘乳石洞內的越軍和劉永福黑旗軍的迎頭痛擊,相當有利於游擊部隊的活動,目前則有不少永久居民居住於散布的小島上,開設小型旅館、木屋民宿和遊船,除了補魚招攬遊客也成為主要生計來源。

除此之外,還有各種大小不同的郵輪運輸其間,這些小島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風光也非常宜人。

由於個人攝影技巧很糟糕,抵達期間多為陰雨,所以沒有拍出下龍灣的美妙景致,殊為可惜。

一九九四年底,在泰國舉行的世界遺產委員會議上,下龍灣被列為世界遺產,並且成為越南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之一。

到了下龍灣,個人覺得不虛此行,去年總共在此停留三個晚上,看過的島僅有三百多個。

歷史上的下龍灣,多次發生不同的海戰,有的是南北越的內戰,也有對抗法軍的戰役,小島之間迷宮般的水道,是天然的海中屏障,譬如一二八八年,越南的將軍陳興道就阻止蒙古艦隊的登陸。

到了二次大戰之後,越南脫離了法國殖民地的命運,接著因為政治傾向的因素,導致了美國主導的越戰。

越戰期間,由於南越是美國扶持的政權,北越有中國派來的解放軍部隊馳援,而在攻打河內的策略中,下龍灣的許多島嶼航道,在越戰之中被美國海軍大量佈置水雷。

直到目前為止,由於美國並沒有提供詳細的水雷分布資料,有些地方至今依然威脅航行,所以多數遊客並無法接近鎖定的部分海域。

 

萬船齊發的場景,在中國大陸很難看得見,要想目睹這樣古今造型的船隻在海面上航行的景象,或許得來越南瞧瞧。

越南的船上都會懸掛越南國旗,陸地上也不乏這樣的旗幟,鮮明的紅色與中間那顆金色大星星,使我有一種強烈的感覺:當地人普遍有強烈的愛國主義。

當然,在這樣並非國際航線的船隻上,還能看到如此多的國旗,感覺確實相當不同,當地人似乎與自己活在不同的世界裡。

下龍灣的部分島嶼有流動的漁村,漁民甚至居住於船上、水上小屋,他們在淺水區辛勤工作,平日捕捉超過兩百種魚類和四百五十種以上的軟體動物,包含珊瑚礁和各式各樣的海貝。

許多島嶼的命名,也是非常有趣的現象,它們的名字多數參照動物來確認,關於形狀的解釋,譬如大象、公雞、猴子、羚羊等,已經命名的僅有九八九個,其餘至今依然是無名島。

由於自然景致之美,就產生了下圖這樣的水上人家。

和江南那些水上人家有些不同,中國南方那些運河上面的船隻,多數經營餐廳或者遊河的畫舫,而到了越南,就是實際住在海面上。

這些海上的建築物,最怕的就是颱風,因此每年颱風季節都會傳出一些災害。

除了實際住在海面上之外,多數都是專職的漁民居於此處,還有部分的業者開發為海上旅館,價格比較便宜,但多數趨於簡陋。

下龍市附近地區有豐富的煤礦,主要由越南政府經營,有一些工人也住在下龍灣。

前面說,下龍灣是越南的重點觀光地區,目前越南具有兩個自然世界遺產:下龍灣為其一,另一個則是風牙者榜國家公園,位於廣平省,不過個人沒有去過。

越南的下龍灣很美,從這些個人所拍攝的照片應該能看得出來,實際上的實景遠比照片美得多了。

文化需要傳播,文化之美同樣需要保留與保護,越南政府過去做得還不錯。

美麗的景色,也使得下龍灣具備觀光以外的價值,譬如早年OO七系列電影的《明日帝國》(Tomorrow Never Dies)以及法國電影《印度支那》(Indochine)都曾經在此拍攝完成。

   

(待續)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興趣嗜好 攝影寫真
自訂分類:旅遊記述
迴響(2) :
2樓. cwc
2011/05/13 19:09
下龍灣

我去過下龍灣很不錯哦!

哇!你的人氣可真旺!

因為你努力耕耘和好文章所以你永遠不會寂寞!

那裡景色相當美,我想去過的人都會愛上下龍灣。

說真的,「人氣」這種東西很虛幻,每天更新文章也確實非常累,我很想這樣繼續下去,只希望能夠順利登入寫作而不會受到任何困擾,如此也就滿足了。

謝謝您的留言與來訪。J

Rosy2011/05/13 20:03回覆
1樓. the dreamer girl
2011/05/13 12:27
值得一遊

我在2009年也去過越南

我們花了17天從南到北幾乎玩遍了整個越南有名的景點

就差風芽者榜這個被列入UNESCO的景點


the dreamer girl~~ 最新作品:


義大利- 佛羅倫斯(Firenze)


我去一個星期,重點都放在下龍灣而不是其他景點(一般一個點就停留一晚上,自助旅行很方便,後來我還有點後悔在胡志明市與峴港等地花了太多時間),本打算最少看五百個島,結果因為水警當場管制和盤問,很多地方無法過去,挺可惜的。

風牙者榜(或者稱之為峰牙己榜,Vườn quốc gia Phong Nha-Kẻ Bàng)我也沒去,當時為了寫作而主要去靠海的幾個點來考察地形與海象,就只有放棄這個點囉。

關於風牙者榜,我覺得看過四川那邊獨一無二的石灰岩洞,也翻了兩本越南相關介紹的旅遊書籍,大致上應該不脫武隆芙蓉洞的景觀,後者的天坑造型巨大,看過《越南食玩買終極天書》的內容和許多照片,再對照一下大陸重慶武隆國家公園之後,似乎其他類似的景點(或越南風牙者榜)就真的不會有興趣去瞧了。

Rosy2011/05/13 13:22回覆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