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秉持我一貫的態度:只貼自己的回覆,不公開他人的談話內容。
Rosy(rosylovesyou) 於 2009/12/16 10:34 回覆: | |
「強」騾子,從「倔強」來的,「強脾氣」這個詞在沈從文的小說也看得到,湖南人很多這樣的說法。 我並不是什麼都知道,只是喜歡查證。 「牛」或者「牛人」,我調查過,也跟許多內地的教授詢問,他們認為是老北京的相聲引起的使用風潮,其實這個詞,來自於中國周朝,我在文章裡面寫過。這裡: 西藏風情(三)最……的-5。 等一下我乾脆補在標題上好了。 |
|
|
|
- 6樓. 中州楚佩2010/01/12 20:17关于白菜
感觉平实很少人这么说。
唯一沾边的就是那句“好白菜都让猪拱了”
我的家乡在远方
- 5樓. 林錫銘‧攝影筆記2009/12/18 04:14同樣的語言與文字.....
同樣的語言與文字,怎好像到了外國.....還是另一個世界?真妙。文化的差異,隔一條河、越過一座山就天差地遠,何況一個海峽。
以前去北京出差,開車師傅一嘴當地話,學了幾句........卻都難登大雅,哈......。不過他說......台灣土話都聽不懂,土話?......台灣土話也就是閩南語吧!
反正普通話外,大家都不普通........
是啊,所以「書同文」非常重要,平常這些俗語口頭說說,很多都是使用了幾百年的特殊辭彙,因此我正對照著手邊的資料,去詢問幾個朋友,或許以後也能多寫幾篇關於其他地方(如上海和湖南)的用語。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族群所使用的俗語,讀著就能想像當時的一些社會面相,一道「彎彎淺淺的海峽」之外,能夠思考的東西真的非常多呢。
《海上花》不知您有沒有看過?書裡面的吳儂軟語,還得由張愛玲來加以特別的註解,或者讀《天浴》來審視過去的西藏人,嚴歌苓的原創小說,也是如此,從不同語言和文字上的張力,就能看出這些作品的可貴之處。
「普通話」承襲了比較多的滿族用語,就好像中國各個朝代的官方語言,都有一些差異,我們的「國語」則雜揉了許多省份,雖然文字共通,對照之下卻會顯得非常有趣。
Rosy 於 2009/12/18 15:40回覆 - 4樓. 普希金 酷不停囉2009/12/17 23:02完全不懂
沒想到有那麼多我沒聽過的俚語 天下之大啊北京的俚語或者流行用詞,我可以再寫上十篇,筆記抄得太多,整理起來真是麻煩啊!
這裡所列出的,大致上北京或者東北地區,也都可以通用,有些不只是說書和相聲使用,一般日常也常常能聽見(比如「得瑟」這個詞),追溯起來開始使用的源頭都是清朝,這得感謝滿族給中文創造了許多新的辭彙。
Rosy 於 2009/12/17 23:11回覆 - 3樓. DrComposting2009/12/17 12:13強驢子
多謝啦!
我跟強驢子大哥吵了半天,最後說,問 rosy
哈哈,別客氣,這也提醒我該順便補上一篇老北京的茶館俗語。 Rosy 於 2009/12/17 12:30回覆 - 2樓. 夜遊神2009/12/17 02:54煙台話也有 ㄉㄜ ㄙㄡ
得瑟 小時候 聽煙台話也有 ㄉㄜ ㄙㄡ
我不懂得煙台話,但認識一個青島的朋友,這個詞目前很流行,我尚未找到來源,今天下午會QQ去問問他。
目前接觸的朋友以北京為主,這些常聽見的辭彙,只能一一記錄下來,然後對照《康熙字典》和《新華字典》,手邊還有《辭海》,所以查證會稍微慢一點。
Rosy 於 2009/12/17 07:41回覆您好,經過我的詢問,我的青島朋友剛剛回答,說他問他的父母(都是青島人),表示應該就是「得瑟」的山東話發音。
而我追問了北京朋友關於「得瑟」二字的來源,到了後來,發現應該是「得色」二字的錯誤,老北京和內地人普遍使用「得瑟」二字,也不過就這幾十年而已,這都得怪那批「二人轉」和「說唱團體」近期的誤導。
Rosy 於 2009/12/29 17:11回覆 - 1樓. 老查居士新書4-明月依然在心底2009/12/16 19:35晚安
吉祥
我很喜愛 妳的文學 文風
散文 小說 遊記 ----我都喜歡
出書嗎 記得通知我
謝謝
天冷 注意保暖
祝如意
<鏡煙湖>
山水田園詩
詠物懷人詩
佛宗禪理詩
抒情憶愛詩
鏡煙湖的世界,沒有亂耳的絲竹,亦無勞形的案牘,只有不愧對美好時光的詩,靜靜相伴……相當高興看到這則留言,真的非常謝謝您!
說實在話,我三年沒出書了,一方面比較忙,再者市場不景氣,這年頭在台灣除了自印,或者比賽拿獎來出版紙書,大概也很難有出版社青睞的,因此我只有三年前的一本小說,想來真有點汗顏。
很喜歡您的琴聲,您的詩句也感動了我。
並願您一切順心如意。
Rosy 於 2009/12/16 20:49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