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簡介
2008/09/06 15:49
瀏覽1,428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社區總體營造在從民國八十三年在掛牌台灣推動,由政府文建會掌旗,希望從整體文化的各個面向切入,進行使台灣的每個社區居民展開對社區環境與社區文化乃致社區產業自發性的改造。筆者也算是這一廣義文化運動的首批線上參與者,乃至於今。對這樣的精神是完全認同的。

社區總體營造的本懷是希望由民而官(各級政府),由居民自發,政府協助配合;但實際上,卻仍是由政治制定政策以編列預算為餌,引導居民上勾;其中自有社區意識成長不得不然的方便;但這一方便,也駐定了一旦政府的餌不再了,社區的動力也就跟著消減的因果關係。所謂的居自發性是實質仍是「被動的發起」。致於由民而官的本意,被說成「由下而上」,民在下,政府在上;這又那裏符合人民是頭家的社區自發自主的精神?

十多年來社區營造透過政府各部門的預算和熱心學者和鼓動,也算是滿地長芽(開花倒還未必),但就個人接觸過的實際曾參與這一波社區總體營造的眾多人士(推動者或社區內部的參與者),在社區營造這條路「陣亡」的還真是有很高的比例(說超過八成也許還是保守估計)。這些曾經熱情投入的「陣亡」人士,在當今的社會對於社區總體營造會是什麼樣的態度?接下來社區總體營造在台灣要如何走下去?並能真正落實社區總體營造的核心精神(自發自主資源整合進化化文和環境)。

地球村台灣社區總體營造是一條必行與可行之路!如果大社區不健康,小社區不論如何努力,都不容易達到理想的目標,因為台灣大社區纔是真正影響境內所有小社區的關鍵。不論中華民國未來的出路如何,國際承認為何?台灣做為地球村的一個有主體的文化社區,是不爭的事實。如果說民主國家的政府體制是由管家負責管理,那麼做為台灣頭家的人民除了定期對管家做評選以外,台灣文化社區的主體精神總要有實質展現的舞台,或說文化社區的主體精神是不是真的覺醒了,就要靠以台灣為一個文化社區主體的台灣社區總體營造來實踐。

地球村台灣社區總體營造就是台灣社區居民自發自主決定台灣社區未來發展和定位的一個全方位的台灣社區生命即文化改造運動。這個運動必須由台灣的頭家自覺自主的發起,這個運動必須包括並與在全台灣以及有關台灣社區內的所有人民以及各個層級的各類型系統直接有關;當今的中華民國政府祇是其中的一環。如果中華民國政府代表現實的是台灣社區的政權系統(管家系統),地球村台灣社區總體營造首要任務之一是建構並健全台灣社區健康的治權系統(頭家力量與平台)。一個健康的民主台灣文化社區,先要有健康的人民主體力量的表現平台;這個平台的建構,是台灣每個人民都有份,這裏面要解決的是比四年一任或最多八年管家集團的任期制所能做到更核心更長遠的台灣大事。

當前的國際政治理論與環境不利台灣,我們就要找出更先進更合理的「全球文化社區理論」,來說服其他地球上其他文化社區,來做為台灣在全球定位與發展的新出路。如果當前的台灣的經濟處境遇到了瓶頸,我們就要提出可讓台灣經濟長遠發展可以高比例操之在我的經濟產業主軸。總之台灣社區總體營造最少要使得台灣社區內除了有各級政府在解決事務性問題外,真正關鍵的大事要由所有台灣居民共同參與決定(這裡說的不祇是全民公投之類的管家事務)。一個大企業,由頭家(經營層)來決定企業發展方向再由管理層落實達成目標;台灣社區這個大生命共同體,不也應該如此?台灣社區總體營造,最少有六個面向的課題要面對:

台灣在二十一世紀的全球定位

台灣的經濟發展主軸(如何能讓長住台灣的人民,擁有世界水平的經濟能力)

台灣價值文化的建構

台灣永續生態環境的維持

台灣整體的居住與環境品質

兩岸的關係的處理

台灣要走的是新全球文化格局的大路。當然,要做到這一步,需要有一些策略和作為;不過,台灣社區公民要先願意每一個人都承擔一部份台灣未來的興衰之責,並準備好自己當台灣頭家角色的一部份的自覺。這份台灣頭家的自覺意識,就會啟動強化台灣生命共同體的免疾能力和自癒能力。台灣社區健康起來了,不會再被政治人物或媒體乃至外部力量所操控搞得左右為難。相信那時就要台灣生命共同體開始要蛻變的時機。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公共議題
自訂分類:台灣社區
上一則: 台灣社區認同
下一則: 建構新台灣本土文化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