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地球村台灣社區總體營造--前言的前言
2008/06/25 15:33
瀏覽728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台灣當前面臨的問題很多,看似雜複難解,但並不是無解,先從現象看起。

1.  內部國家認同的問題愈演愈烈(與政治內鬥互為因果)

2.  傳統產業轉型遭遇重大瓶頸

3.  整體濟經衰退的考驗

4.  山林暨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生態護育的行動不及破壞速度

5.  能源開發暨利用的政策不切實際(核能?水庫?產業發展需求?)

6.  教育人才培育沒有目標方向和評估準則(教改?培養那種專才?通才的基本能力?)

7.  兩岸政治、經濟競爭的逐漸趨於劣勢

8.  於全球發展的舞台勢居二線或三線的角色(文化、產業、外交、體育

9.  其他

所有的困境都根源於──台灣生命共同體總體發展目標方向不明確──台灣於地球村的角色和定位的發展藍圖不夠讓全民認同或認同的強度不足。此一問題沒有解決,台灣內部徹底的政治行政改革將不可能達成;進而國內因為政治和行政積弊所延申的內部地方政治或城鄉各層級問題的解決,也將不可能有效進行(包括政府預算分配合理性的問題)。

依目前的流行的思考問題面向、層次和維度,台灣可能在短時間之內看清並解決這些問題?以眼前來看,顯然不能。對於台灣社區的認同之討論,仍停留在政治議題層次(名稱、統獨、紅、橙、黃、綠、藍),或是以為祗要政治問題解決了,認同問題就解決了。實際上認同的問題並不祗是政治層面而已。社區認同的核心是生活方式;不論是政治、經濟、生活環境、人文風情、人權尊嚴等,祗要在居民生活方式的感知範圍,都影響居民對社區的認同。要解決台灣內部的認同問題,要先跳開國家政治認同的層次,而從「地球村台灣社區認同」的位階著眼。理由是國家認同除了內部自決外還需要有國際承認;而社區則祗要內部自主、自決,並產生社區認同的共識,它就是一個存在的社區生命型式(小社區不論有沒有在社政機關立案,社區居民可以依社區認同而讓社區產生生命,大型的文化社區亦復如是)。全球其他國家可以不承認某一個國家,但地球村的其他文化社區,不能也不可能不承認一個具有生命力的文化社區。

過去台灣在地球村內社區交流,以民間外交或務實外交的名義來活動;但這還是將「社區生命體」置於「國家」概念之下的思維產物(如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概念)。主權國家的或國家主權的觀念是隨著政治思潮而改變的,雖然當今的國際社會仍受某一些政治中思想的影響,但五十年後的地球村,一定對國家有不同的觀念。祗有文化社區生命力的延續,可以不受任何國家觀念理論的左右而自貞、自主、自決地和其他社區互動著而生存發展或衰亡。

台灣社區的新世界觀可以是:台灣以地球村的文化社區生命單位自居,也平等視其他具有社區意識的文化社區。文化社區的主體生命,來自於社區內部的社區認同,不需要其他社區的承認,其他的社區祗能決定願不願意與之交往,或需不需要某一社區所能提供的貢獻。文化社區於地球村的生存發展,決定於它的生命力強弱(內部居民認同的維度、層次、面向、強度)以及它在地球村永續生長目標下的貢獻價值。如果其他地球村的社區,還以國家的觀念看待台灣(包括承認或不承認),我們要告訴他:「我不知道你說的國家是什麼!我祗知道,你是一個地球村中有生命的社區,台灣也是。」

先決定台灣社區生命的位格,我們再討論,對外要穿戴什麼樣的服飾。此刻台灣是穿著「中華民國型號」的服飾,也有人覺得要換新裝,有人覺得舊的改一改再穿著,也還舒服。究竟換與不換衣服那麼嚴重嗎?若台灣社區生命已經是處在失血和四肢開始麻痺的狀態,目前又要為了該不該換服飾而傷腦筋到幾近中風的地步,豈不是可悲可笑!中華民國型號的服飾,對現在的台灣生命社區是大了些,這是因為台灣過去進行減肥塑身成功;但現在是不是到了非換裝不可的地步?有一點EQ的人想一想就會知道答案。

社區認同是認同社區生命的主體而不是社區的服飾,服飾代表一個人,但服飾不等於一個人。堅持非換服飾台灣纔可能有發展,和堅持若換了裝台灣就活不下去的主張,都有可能尚未看透國家和社區的微妙關係和差異。台灣社區生命力強健起來了,強到不怕另一個社區生命型式的競爭和欺負,要穿什麼牌子型號的服飾乃至於不穿衣服都不怕生病,即使要準備多套不同款式名牌的服飾隨時換穿都無所謂。如果社區的生命力不夠強健,乃至要臥病在床讓其他人特別看護,除了換上淺綠色的醫院病人服,等待手術外,那還有什麼自主性的要求條件?

台灣民間普遍對這塊土地和人民仍抱有期望或理想的有識之士,有沒有可能完全跳開由依賴政治人物或行政立法部門決定台灣全球發展定位和出路的傳統模式,在短時間之內另開出一條路來,讓「台灣社區」的生命力重新回到健康的況狀,讓在台灣的人民在廿一世紀,成為財富、文化、生態都能有榮譽感的世界公民?

社區總體營造的觀念和做法逐漸在台灣推廣深化,雖然問題仍多,但可以肯定這方向是正確的。小社區可以社區總體營造,那麼台灣社區是不是也應該同時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目前社區總體營造的推動者,會怎樣來思考「台灣社區」的定位、出路,或是怎樣找到「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著力點」?

從事一個小社區的總體營造推動時,常需要先思考幾個面向的問題:

1.    社區健康發展的核心病因為何?(否則就不需必因病予藥)

2.    社區的自然(物質)環境條件的特色和局限性?

3.    社區住宅和設施建設?(基本規模、外觀、型式、使用情況

4.    社區產業的情況和可能的發展方向和生存競爭力?

5.    社區人文(包括居民素質)或文化特色和地方政治的現實情況?

6.    社區居民參與的管道如何?

7.    社區居民參與的願景和誘因為何? 

8.    社區和其他鄰近社區或各級行政資源之關係?

9.    社區生命力的強弱

10.              其他

運用社區總體營造的精神和方法來,幫助台灣社區找到或走出一條再出發的路,是不是也應該同時思考以上的幾個問題?(祗是目標社區的機體較大而已!)台灣要走一條全民主導、政府配合的新路(參考西方的政治學的觀點和全球政治或文明發展史吸取教訓,但請不要先讓它們給套住了)。此刻台灣所面臨的情境可以用社區總體營造的核心理念和想法,找到可能的出路?若我們來進行「以台灣為地球村中的一個社區之社區總體營造?」將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情勢和改變?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