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已死? 人間專訪四位大學教授-我們應有的高等教育 老師有話說!
文◎葉守禮(東海人間工作坊幹部)
口 述◎陳永峰(東海通識中心專
採訪紀錄◎陳信仲(法律系99級)
陳威郡(日文系97級)
郭書瑋(政治系97級)
口 述◎趙 剛(東海社會系專
採訪紀錄◎林泰瑋(政治系99級)
口 述◎陳以愛(東海通識中心專
採訪紀錄◎徐漢華(化學系99級)
梁 田(廈大哲學系交換生)
口 述◎林騰鷂(東海法律系專
採訪紀錄◎許洧誠(歷史系99級)
文◎洛 書(東海人間工作坊社長)
然上大學前聽過「由你玩四年」這樣的說法,但心目中至少曾也理想地認為,大學至少是個想玩的人可以盡情嘗試,想求知識的人可以盡情徜徉的地方。
但後來才深切體會到,失去精神的大學呈現的並不是選擇的自由,而是各種焦慮的雜燴:高學費造成的就學貸款壓力,使學生讀完四年大學,一出社會便負債幾十萬,但未來卻難以進入具相應工作條件的市場;老師也同樣焦慮著,各種評鑑與論文的壓力使學術工作成為標準製造,而人文性質的科目乏人問津,甚至只能經營成得過且過的涼爽科目,校方也大多以「產學合一」等理由與主流市場無限貼近。如今的大學,揮之不去的夢靨大概便是「大學與補習班到底有什麼不同」吧。
當前的高教環境
以目前大學「財務自主」的情境,大學必須自負盈虧,以至於課程水準必須受成本與市場考量,教育品質與課程提供越來越近似於補習班,「學以致用」立即投入市場的風氣極盛。但當整個社會缺乏,甚至鄙視純粹學理的鑽研,便無法擁有厚實的研究基礎,根本上是竭澤而漁,而「學以求知」風氣的養成,正是大學應該要有,卻被拋棄的職能。
甚至,若以商品化的提供標準觀之,補習班由於資源的集中與純粹商業化,能提供的教學品質與專精程度還高過大學,故有些大學連學以致用都放棄了,僅以點名、實習等行為,複製職場的態度與文化(如東海政治系的「外點制度」,便是刻意加強文化複製的標準範例)。如
反過來,我們對大學卻總有著太多且不切實際的期待,過去上大學是一種加分,現在不上大學卻變成人生的扣分。期待大學是翻身的機會,期待知識分子的培育與領導,直到大學已經不再菁英的現在,大家仍然期待大學可以提供溫飽,一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