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
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
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
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
無其物。三者既悟,惟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
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
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
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
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
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即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
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
常清靜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誦此經萬遍。此經是天人所習,不傳下士。吾昔
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
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上士悟之,升為天官;中
士修之,南宮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長年。遊行三界,升入金門。
左玄真人曰:學道之士,持誦此經,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神。然後玉符保
神,金液煉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經,悟解之者,災障不干,眾聖護門。神升上界,朝
拜高尊。功滿德就,相感帝君。誦持不退,身騰紫雲。
註 釋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或《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真經》,又稱《太
上混元上德皇帝說常清靜經》,簡稱《清靜經》、《常清靜經》。作者不詳。
此經主要闡述「如何清靜,漸入真道」。「太上老君」,道教信仰著對「老
子」的尊稱。「太」為大之意,「上」為尊之意;高真莫先眾聖共尊,「太
上」係道門最高之辭,用以稱呼其神仙體系中品位極高之神。老即壽,君是
尊號,道清德極,所以稱為君。說明老君為眾聖之祖,真神之宗。一切萬物,
莫不皆因老君所製,故為宗祖也。常為恆也。清為元,靜為炁,經為法。一
則為聖人之徑路,二則為神仙的梯凳。凡學道的人,都因經戒而成真聖。聖
人沒有不借經而成為聖人,不憑藉元炁而成道的。《清靜經》在道教中佔有
重要的位置,歷來為此作注者眾多。《玄門日誦早晚功課經》把《清靜經》
放在眾經之首,每日持誦,可知該經是道教徒修持的一部非常重要的上乘經
典。每每朗誦此經「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遣
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而然就能「清靜」、「漸入真道」。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
老君,太上老君的簡稱。曰,稱、說。大道,道是至高無上的,是在沒有天
地之前,有一個沒有形狀的最高能源,《道德經》中說她「獨立而不改,周
行而不殆」。世間萬物都是由她所生。《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萬物。」因天地萬物皆為「道」的化生,故注稱「大道」。她
是不可名狀之物,而又大而無外,小而無內,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混混沌
沌,分為陰陽。無形,視之不見。生育,育,養育,長養陰陽,所以叫生育,
陽為清,上升為天,陰為濁,下降為地,此言大道是永恆不滅的,天地萬物,
都是從她而生,由她所養,最後由她化解,她是萬有之源,萬化之本。所以
說她生育天地.
大道無情,運行日月:
大道,至高無上,極尊至貴的道。無情,沒有偏愛及私情。運行,旋轉運行,
此處指化生萬物。日月,指日月星辰及世間萬物。此句言人有喜、怒、哀、
樂等表現,都是從一個「情」字中而來,然而不可名狀的大道,雖然萬物都
在她的包容之中,但她則是一視同仁,沒有半點偏愛和私護,在大宇宙中旋
轉運行,沒有止息,也沒有偏差,試想這種充沛的能力及行為,是誰給她的
呢?那就是沒有一分一毫私情的大道。
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無名,是指無形無象的混元大道,因無形無象,所以叫無名。《道德經》云:
「道常無名。」無名指有功而不為名的意思。《道德經》又云:「大道泛兮,
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不有指不為已有,也是指
無名之意。長養,生長養育。萬物,指世間萬事萬物。此句言大道自生萬事
萬物而不為已有的博大胸懷和無私。
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吾,即我。不知其名,不知道她的名稱,如何稱謂她。強名,勉強稱名。此
句言大道是萬事萬物產生、發展、滅亡的根源,就連太上老君都不知道怎麼
稱呼她,給她定稱,就勉強稱之為「道」。《道德經》云:「有物混成,先
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此段總的是講,太上老君教人知道什麼是萬事萬物的根源,她是沒有形狀、
沒有情慾、沒有名字的大道之體,她是天地萬物的運作長養的惟一操作者。
沒有她,世界將毫無生機可言,凡是有智慧的人士,應當觀察她的永恆常存,
向她學習。一要學習她的無形。「外其身而身修,忘其形而形存」。「吾所
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又何患」。二要做到無情,無情就是
無念,就是沒有七情六欲,心地才能清靜,本性才能永住。第三要做到無名。
萬事萬物都是從無名中生出,修行的人,如果能做到捨去有形之身,忘掉肉
體之我,即是大道無形之功;能做到一念不動,心地圓滿無缺,即是大道無
情之功。能做到這些,在你的性海中無一物可思,無一事可言。達到不可名
狀的元始先天境界,即有無名的大道之體了,到此則萬福並致,圓滿無缺,
常此先天大道必然有成了。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
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夫,發語詞。清為天,正陽之炁,上升為天。濁為地,正陰之炁,下結為地。
有清有濁,指能清能濁,如宇宙中有清水就有濁水一樣。動,指動態。靜,
指靜態。有動有靜,指能動能靜。天清,指天動而清。地濁,指地凝而濁。
天動地靜,指天地有動有靜。男清,男了有神炁之清。女濁,女有有敗血之
濁。男動,男子好動。女靜,女子好靜。降本,歸於根本。流末,返於末端。
此句說:道分清濁動靜之喻,男女動靜之機,清濁動靜之理,男女清濁之用,
動靜之機,萬物本末之由。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
源,源頭。基,基礎、根本。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指清、濁、動、靜
乃相對之態,有晴天就有陰天,有生就有死,兩者相互轉化的運動,才有生
生不息的大道運行。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此句言學仙之人,能堅守於至道,一切萬物自然歸之。經云:「江河淮海,
非欲於魚鱉蛟龍,魚鱉蛟龍自來歸之。人能清虛寡欲,無為非於至道,至道
自來歸之於人。但能守太和元炁,體道合真,萬物悉歸耳。」
此段總述了,所謂大道的造化,乃是大道中自然而然大道無形的運作,絲毫
沒有一點自私的作為,這樣才能做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境界。
清、濁、動、靜、天、地、男、女,萬事萬物的生生化化,由本到末的運行,
永不停止,人在其境,如果迷於其中,隨波逐流,便是生死輪迴!如果放下
身心,合於大道的清靜無為,便是道德崇高的人了。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
神,此處指人的元神本性,來自無極中的真陽之靈。心,元炁結成的東西,
聖人云:「聲色不止神不清,思慮不止心不寧,心不寧兮神不靈,神不寧兮
道不成。」 七情六欲,是識神著了外境而生之貪念,元炁所結成之心,本
來也是好靜,但貪欲之念一起,牽動一心,就不再平靜了。此句言人的心神
本來清靜,都是因世欲之事干擾,而使之不清靜。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
遣,去除。澄,澄清。此句言人能去除七情六欲,內守元和自然之炁,內心
自然而然就會安靜,七情六欲就不能存在。古仙雲:「欲從心起,息從心定,
心息相依,息調心靜。」
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
六欲,指六根,六根指眼、耳、口、鼻、心、意。欲,染著之貌,情愛之喻。
觀境而染,謂之欲。所以眼見耳聞,意知心覺。世上之人如果能斷其情,去
其欲,澄其心,忘其慮,而安其神,那麼六欲自然而然就會消滅不能存在。
三毒,指身、心、口。人有身時,身有妄動之業。心有妄思之業,口有妄語
之業,又說三毒為三尸,上尸彭琚、中 尸彭瓚、下尸彭矯。上尸好華飾,
中尸好滋味,下尸好淫欲。人若能斷其華飾,遠離滋味,絕其淫欲,去此三
事,就能使毒消滅,三毒既滅,就能神如炁暢,自然清靜。
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
所以不能者,所以不能夠做到的,指人心被名利、聲色、滋味等所動,性亂
情惑。為心未澄,指心不能澄清。欲未遣也,指慾不能去除。此句言人心迷
惑未斷,心有所染,不能窮盡妙理。
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
人能斷情、絕貪、去欲,即無三業之罪,使心處於形內,不能夠從外形上看
到心內世界,心無其心。即無心可觀,無心可觀則無所用,無所修。就達到
清靜之道了。
外觀其形,形無其形:
形由心主宰,心由形表現出來。形無主就不能安靜,心沒有形表現出來就不
存在,心處於內,形見於外,內外相承,不可相離。心離開形體,叫做無心。
無心,也就無形,所以叫做形無其形,形無其形就合於道。老君曰:「吾有
大患,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遠觀其物,物無其物:
物,道之妙用,非世間的一般物體,五行造化謂之物,塊需然有凝謂之形。
凡是有形質的,都是後天之物,物無其物,謂之真,真空也。《道德經》云: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又曰:「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此句言修道
之士,應當認取先天恍惚中的真物,而放下後天有形的假物,如此才能修道
成真。
三者既悟,惟見於空:
三者,指心、形、物。空,道之用。此句言凡夫俗子,都執著身、心、外物
三種東西,而學道的人,又常常執著外面的法界,內裡的元神,遠處的神通,
以至「凡」能證「聖」, 「聖」不能成「神」。如果能摒棄這些,使大道
賦予了神性,即可超凡入聖了。再進一步修煉到「 聖而不可知之謂神」的
高上境界,即是真空的境界了。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
空,真空。空有兩種形式,有大空,有小空。此二空懼無即自然不染正性,
以成真道。觀空也空,大道無象,空也有空象,應把此空像也加以忘去,則
真空之境更加真實。空無所空,凡居有質,都憑藉大道而成形,一切物類,
都是從道而產生。大道坦然常存於物,非為斷滅也。
所空既無,無無亦無:
大道沒有窮盡,修道到了空也沒有處所之後,空也沒有了。如果仍然有空,
就不能達到無的境界,再進一步做到無之又無,就無也不存在了。
無無既無,湛然常寂:
無無,無執。世間萬事萬物,都歸於無,功夫到了無也沒有的地步,就萬法
都空了,達到湛然而又圓滿的真本,即成真道了。
寂無所寂,欲豈能生:
寂到了盡頭,連寂都不存在了,就到了無為、無事、無欲的境界,自然成道
了。
欲既不生,即是真靜:
真靜,自然無欲。求靜必須先遣欲,有欲則患生,無欲則無憂,無憂則可進
入真靜。
真常應物:
真,體無增減謂之真。常者,法也。常能法則叫真常之法。法則真常應物,
隨機而化導眾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感而遂通」依舊「寂然不動」。
才能真常應物。
真常得性:
凡欲得成真性,須修常性而為道性。得者動也。動其本性,謂其得性。
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事來則應」 ,常應則無所不應。常者道體也,應者靈機也。言道體可以
隨機而應萬變。「事去則忘」 如浮雲過空,雲過則天又清又靜。可知,不
管天之有云無雲,而天體本淨,不管心之有事無事,皆可常若無心,無心之
心,是為道心,是為真心,真心乃清靜無染之心,也即可應萬境萬變而永恆
不變之心。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
真道,指清靜之性。真,即為道。此句言經中不言,令人須假性修,漸進而
成真。
既入真道,名為得道:
此句接上句,言既入真道,名悟修真。煉凡成真,煉真成神。
雖名得道,實無所得:
雖然從名目上說,似乎是得到了道,但其實道為天地之本源,宇宙之原動力,
大自然之規律。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
存。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太上無極大道,本無得無失,
無形無象,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故曰實無所得。
為化眾生,名為得道:
化,返以守真謂之化。化,遷變之義。逐換應見之名,化別種種,應見容儀。
有無莫測,透化時人。透化者,指事為喻。恆勸開悟教道之名。普令後學之
人。舍惡從善,惜身保命。故要歸於聖教。只有太上西化流沙,八十一國,
亦法視相,或見大人,身千丈;或見小人,身長丈八。變見無方,易形改號。
或曰金仙,或曰梵仙。隨方設化,同體異名。教人修道,去妄成真。乃立清
靜之教,是為得道。
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悟,覺,猶通。此句言凡學仙之人,若悟真理,則不以西竺東土為名,分別
六合之內,天上地下,道化一也。若悟解之者也不以至道為尊,也不以眾教
為異,也不以儒宗為別。能悟本性,非分別所得。但能體似虛無,常得至道。
歸身內修清靜,則順天從也,名合人事,可以救苦拔衰。以此修持,自然清
靜。人能清靜,至道自來,不求自得,不學而成。清靜自然,聖道歸身,所
以說可傳聖道。此段總的是講了要「遣欲」、「澄心」,在做到「無心」、
「無形」、「無物」的境界後,還要把「空」、「無」及湛然之「寂」也當
做有名之物,遣而忘之,以達到「真常」、「清靜」,從而「得道」。所謂
得道,並不是指有形有像之道,而是得證虛靈本性圓滿無缺之道,得了此道
之後,可以應物應事,玄同萬物。妙合先天之炁,而運化於萬物內外,綿綿
無盡。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
上士,有修為有涵養的上等智慧的人,是上德派生的。下士,指修為涵養各
方面都次於上士的人。爭,求靜,執有之意。此句言有修為有涵養的上等智
慧的人,不與外界爭勝爭強而自強。這是上士所獲得的福氣,而下士由於一
味爭取身外之物,而失其內在真性,終使神喪炁絕,一無所獲。
上德不德,下德執德:
德,是道所表現出來的,通於道。經云:「道之在我即為德。」又云:「德
者得也。」德的體性特徵都同於道,道無形無象,含而不露,空虛而無跡象,
卻無所不有,無所不在,無所不為,無所不成。生育天地,運行日月,長養
萬物,卻不自恃、自彰。這種特徵表現在人身上,就叫「上德」。上德和常
德一樣,是內在的、實質的、無形的、自然的,而不是外在的、表面的、形
式上的東西。因而,無形的道是大道,無形的內在之德是上德。而下德之人,
一味追求有為之法,飄流浮於開、情之間,自以為是,無法突破小我而進入
無我的高上境界。
執著之者,不名道德:
執著,指執德、下德。道德,指通變無方,存亡自在,應見即用,能尊能貴,
悉皆自然。此句言下德之人,故執諸相,行流涉於有為,是不懂事理,不懂
道德的人,不能成道。
此段總講了人能安分守己,善保自性,摒去一切塵障,樂道報德,自然靈性
昇華,福壽無邊,切莫執著一事一物而自困愁城,成為一個不明事理、不能
自拔的人。
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
妄,動。情浮意動,心生所妄。動,亂思,因妄亂了本性。此句言一切眾生
不得真道的原因,都是被情染意動。妄有所思,思有所惑(惑,感其情而妄
動於意)。意動其思而妄生於心。人一但有了妄動之心,自然不能清靜,又
說妄動即亡。都亡失道性。所以說逐境而感情妄動,不能得到真道。
既有妄心,即驚其神:
驚,指心之極畏,不只指盡驚。驚有兩種情況,一指內修清靜,忘了形而驚
其神;二指外習事情,勞於心而驚其形。此句言外又既驚其形體,內誘自然
驚於其神。想要心神安靜,就要外慾不生,慾不能生,自然清靜。
既驚其神,即著萬物:
人如果驚其神,外就有所著於境,內裡就失去正性,也可理解為道貴守一,
不可著於萬物而驚其神。
既著萬物,即生貪求:
貪,過分追求、偏愛。有兩種情況:一是貪於世事,外求華飾欲樂,這種情
況為陰咎,不合於陽,就不能清靜,是為沈滯;二是貪於進修窮尋真理,堅
求至道,這叫內貪。這種情況屬於陽,能體道合真,自然清靜。
既生貪求,即是煩惱:
貪求外事,要漸漸斷除;貪求內事,要勤勤修進。雖然是內求至道,也不可
以固執,如此也能生煩惱。這裡的煩惱也分兩種情況,有輕重之分,一是輕
煩惱,二是重煩惱。輕煩惱是貪求至道,這種情況也生煩惱。二是外求世法,
名重煩惱。輕就合陽,所以叫清,重即合陰,所以叫濁。雖然分了輕重,但
兩者這間又是相對的。貪就會生迷惑,但是要捨重棄輕,內守元和,湛然不
動,所以叫懷道抱德了,自然而然就淳樸了。
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濁,染。辱,污。流浪,指反复。苦海,苦的大海,海指大。此句言人的身
心逐於外物,憂苦自然而然就產生而擾亂自身,在生死之間反复,永遠不能
脫離輪迴,流浪於苦海之中。憂苦的事不能夠休止,都是出自人心造作的。
學道的人,都內守其一外除其想(一,指身)。聖人云:「存三守一」。
(三,指精、炁、神。)但守其身,必存於三。所以《西升經》雲:守身不
失,常存也,專守其一,不生妄想,即免於苦海,沉淪憂苦,不著於身。心
自然解脫,自然清靜。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真道是常存的,無時不在,不生也不滅,她外包天地,內入毫芒,運行日月,
長養萬物,人能悟解,自然而得,得的不是外在的東西,而是道。所以太上
說,人能覺悟,悟則本性,謂之得道也,所得到的道不是大道,大道是難求
難得的。經云:「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又云:「道本無形,莫之能名,
得悟之者,惟已自知。」善人常能守於清靜,都是得到真道的人。
此段總講了眾生所以不能得到真道的原因,是由於妄念之起,貪求身外有形
之物,大傷自己精炁神,以至流浪生死,常存苦海濁辱之中,受苦受難。如
果一心向善,修煉真常之道,一旦了悟大道的規律,修之不輟,自會有成。
以達到常清常靜,有至樂而無苦難的真常境界。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誦此經萬遍:
葛翁,此指葛玄。三國時方士,字孝先,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抱朴
子,金丹篇》稱,他曾經從左慈學道,受《太清丹經》、《九鼎丹經》、
《金液丹經》等煉丹經書,於閣皂山修道,常辟穀服食,擅符咒諸法,奇術
甚多。後世道教尊稱為「葛仙公」或「葛仙翁」,又稱「太極左仙公」;北
宋徽宗時封為「衝應真人」;南宋理宗時封為「衝應孚佑真君」。明清時,
道門和民間又常稱葛洪為葛仙翁。仙翁,祖代求仙,皆成真人,仙翁初入道
之時,居長白山,或居東岳,自後遍歷名山,殷勤求道,成道之後,隱跡潛
形,惟值得留經教於世,勸悟後學之徒,凡言誦此經萬遍者,即萬行圓備,
圓滿之意。又說,萬遍道備,飛升太空,萬神之備,萬遍既週,乃成清靜之
道。
此經是天人習,不傳下士:
天人,極陽之仙。天仙者,碧落飛騰,遊行自在,也叫羽客。凡是天仙羽客,
住於三清之上,常行於經法,也不輕傳下士。世人苦修天人之行,即謂天上
人。凡欲修學之士,何不誦習此經,日有進修三業,若無退慢之心,是有進
無退之士,也不令經傳下士。聖人云:「經法流行於世,學人若遇須當寶而
貴之,不可輕世,如逢賢士,有心即授,有善即傳。」
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
吾,仙翁自稱。東華帝君,又名木公、東王公、扶桑大帝,與丹靈、黃老、
皓靈、玄老並稱「五方五老」,他掌管男仙名籍,男人成仙必謁東王公,女
於成仙必謁西王母。此句言仙翁得受此經(清靜經)於東華帝君,也是不輕
傳於下士的。
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
金闕,指天庭。金闕帝君,經書中說法不一,有經稱是太上老君。有經稱是
太上老君隨方設化,或號天皇大帝,或曰太一救苦天尊,或號金闕聖君。此
意指上聖帝君都寶秘此經,何況後學傳授修持諷誦,還不更加崇仰而學修。
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
西王母,即王母娘娘、金母。是道教諸女仙之尊神,女仙之首,凡女人成仙
必謁「金母」。此句言金闕帝君受此經於西王母之時,也是不輕傳下士的。
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
口口相傳,指古聖人傳授經法,都是內藏心腹,秘受經文,流通行化,並不
記文字,就不被世人所能見到。自從仙翁以來,書寫下了此經,傳於下世,
普遍流行,是要拔度後學之人。
上士悟之,升為天官:
上士,外煉形質,內養精神。外和其光,而同其塵,內修功而保其元炁,元
炁是神之母,人能常存於元炁,下保於丹田,上固於泥丸,中守於絳宮,這
樣保於三元,內養於神。(神,炁之子。形,神之舍。神是身之主,身無主
則不安,形無神而不立。)上達之士,常服日精,保於下丹田,飲月華,保
於腦戶。(腦戶,指泥丸上丹田,屬陰。所以用太陽精炁保之。)易經云:
「一陰一陽之謂道,能恃日月二景,扶身形而行之,必升為天官。五云五炁,
是五行之正炁。凡上道之人,五臟既真,五臟炁自生五行,真炁化成五云,
扶其形質,上游三界(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下游十方(十方,指
四維、上、下。)。三界十方俱無滯礙,然後升入上清,得位為天官之號。
中士修之,南宮列仙:
凡學道之士,先順煉肌,謂之寶玉(玉,指骨)。煉肺保津,謂之炁。
(金,指肺。金石,指腎。丹,指心。)安心息氣,保於。腎臟,乃得延年。
不是世間金石寶玉。這裡所謂的金石,能保人性命。另據圖南子云:如何外
寶?即先要內保。如果能內保於性命,然後上參於上清聖文。(聖文,指上
清秘寶之書。)下達玄微。(玄微,指下元腎)又據上清經云:南方有丹靈
天,內有蕊珠宮,宮內有一真君號靈天君。又據是朱陽宮或朱陵宮。宮的一
處有炎炎火煉池,池有七寶宮殿。也稱紫陽宮。如果有下達之士,學道成功
的,得到司命真君認同,錄下姓名,奏上南宮,就得為仙宮之號了。
下士得之,在世長年:
下士不能絕利一源,都求資身益命之道,或服靈藥,或餌丹砂,或休名棄位,
或淡靜安神,或依倚林泉,或藏跡於朝市,內修至道,外合五常,或隱或見,
體道合真,如斯不退,尚保延年,何況高士英賢,隱於嵩谷,學神人餐藥而
得白日昇天。何故後人不能專至,即今西嶽華山,山居隱士,丁陳二人,在
世延年註名以入仙位,況後人不能相效,故舉此數,喻乃明至道無偏求者必
達。故本經云: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遊行三界,升入金門:
靈寶經云:三十二天、三十二帝,第六名上明七曜摩夷天帝。名恬會延,此
是欲界。雖有此說,凡學道但去其欲,即名真人。色界在二十四重天,無極
雲誓天為色界,其帝君號名飄駑穹隆。太素秀樂禁上天為無色界,帝君名龍
羅覺長,此名三界,乃指天地而言,此為外約大綱之說,若喻人身而言,三
界即三丹田。下丹田為欲界,中丹田為色界,上丹田為無色界。人若保守於
三丹田,則精炁神存上中下三丹田之境,真人遊於三界,若得三丹田,神俱
足則自然升天。所以經云:形神俱妙,與道合真。《上清經》雲:大羅天在
三十二天上。《靈寶經》雲:三界之上,渺渺大羅,大羅之境,惟有三清宮
闕。莫不上聖高尊遊於其上。學道人若先修內行,保固守於三元神,三元神
俱備,自得升天,遊行三清之境,出入金闕之前,朝拜太上、得為真人。故
曰:升入金門。
左玄真人曰:
左,指陽。玄,指一。左玄是道君之號,得一真人,是立其左右陰陽一的意
思,所以稱左玄真人。左玄真人號法解,大慈大仁,多請問因緣,下游五濁,
救拔一切、復歸三境。侍從尊慈,太上保之,稱其名號。學仙之士,但能存
一守於陰陽二炁,則為真人。何為守一,一者,道之本性,一為大也。又云
身也,所以《西升經》云:愛人不如愛身,愛身不如愛神。愛神不如舍神,
舍神不如守身,守身長久長存。學人未玄微,但且護形,愛炁輕物,賤名思
慮不惑,則血氣和平,如此即其一可存。陰陽二炁,即坎離之用,故謂為真
人之身,然後朝於太上,皆得為道之臣也。上則參於三境,下則遊於十方,
開導眾生,教化未悟,引接群生,普令得其道,此即為真人之所作也。
學道之士,持誦此經:
持誦,依本曰讀,離本曰誦,學道之士,若能解心正,道念不退,依法奉修
如對太上,行住坐立,常持專一,是謂誦經。
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神:
十天,指八方和上下。《因緣經》云:每月十直齋,各有善神直日,也為善
神。且人有三業六根,身形之業,故有十惡。(十惡,指淫、殺、盜、貪、
嫉妒、恚、惡口、兩舌、妄語、綺語。),(十善,身不妄動,心不妄動,
意不妄思,性不妄亂,耳不妄聽邪聲,口不妄言綺語,目不妄視邪色,鼻不
妄受邪穢,舌不妄食邪味,識不妄受於驚怖)十善既生,十惡自滅。乃得真
聖相護,此句言學道之士心常念道,持誦真經,即得善神擁護。
然後玉符保神,金液煉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玉符,指玉皇之符。令人學道,功圓行滿升入仙階,先得玉皇符命,然後昇
仙。玉符於身而論,可明中元之事。(中元,指心。)學人之心,若能安靜,
自然無染於塵垢,清靜而保固形神。上等之人,悟煉金液之道,以固形質。
中士未悟,身外求樂,合和修煉,以寧性命。若論出入之道,亦先固形體,
然後養於神識,而形體固,形瘦力倦。神者,為彼之主,主安則外固,假如
世之屋宅,無人則不能全。內外之事,也是這個道理。故經云:我身乃神車,
神之舍,神之主。主人安靜,神即居之,躁動神即去之。又說神生形,形成
神,形不得神不能自主,神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這
是表裡相應之道。又說:神常愛人,人不愛神,神常愛人,願其人生,人不
愛神,為心所憂。心也是神,其神名叫靈童,能惡能善,能昧能明,能喜能
怒,能正能邪。使意馬如風,驅心猿如箭疾。巧生千種,機出萬端,皆在此
神。《內觀經》雲:心即是神,非青非白,非赤非黃,非大非小,非短非長,
非曲非直,非柔非剛,非厚非薄,非圓非方,變化莫測,混合陰陽;大包天
地,細入毫芒;制之則止,放之則狂;清靜則生,濁躁則亡,人能清靜內修
至道,制伏其心,心既安靜,其神則生。神生則形固,形固成神,神藉形而
成,形藉神而生,形神相藉,安靜修功,形固神全。所以說:形神俱妙,內
外相應,自然與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
正,即真。一,為大,也指心。心是南方太陽之象,原處北方。因何太陽處
於北方,為坎離中有一畫,故為一陽,是謂心。一是陰中陽位,二是陽中陰
位,此是五行反復之理,陰陽變化之用,是謂正一。正一真人,指漢天師,
姓張,諱道陵,今為三天大法師,位任正一真人,又為三清度師,居聖真之
位,曾煉五行,修功為國,扶衰救苦,除害興物,利濟庶民,功圓行滿,超
凡成聖。位居高上正一真人。人若能修煉其心,自然關府通泰,神和氣暢,
皆由正一之事。張天師流傳下來的有正一斬邪三五飛步之道、銅符鐵券、金
丹寶經、秘訣靈章、二十四階品錄等。
人家有此經,悟解之者,災障不干,眾聖護門:
家,此指身。經,指心。真人曰:家有此經,若能悟解玄微,清靜身心,修
行念道,持誦不退,即得眾聖神人護衛其門,即得神人護門則災障不干於家
庭,邪魔無犯於住止,皆因主人清靜,故得神明護門。內比喻則家猶身,心
為經。人能清靜行其至道於心,則謂之有此經。悟,即覺。達,即解。通,
作了。覺了則謂心有經。無經則未悟解,故有災障,煩惱所生,若心了達,
則無煩惱。煩惱既無,自然清靜。災障不生,故不干。眾聖護門,意思是指
人身中有三萬六千神,左三魂右七魄,身有一萬二千形影,體有二萬四精光,
五臟六腑,二十四神,耳眼口鼻皆有,一一各有宮闕所居,人若清靜,眾神
歸身,各居宮闕,故云:眾聖護門。
神升上界,朝拜高尊:
神,即心,道典云,聰明正直謂之神,陰陽不測謂之聖。故云心靈則道降,
道降則神靈,神靈則聖。神明既聖,即可升。(升,登)。升登於上界。
(上界,三界之上,三清之境大羅天)。人能保精養氣,愛神調和於元氣,
填補於腦,烹煉神水,變化精神,神氣若全,即得上升三界,朝禮太上高尊,
凡學仙之士,所說朝元,即有二種,一論天地,二論人身,即明三丹田,且
三界朝元者,即上元、中元、下元。上元上應玉清始炁所化,號天寶君,理
玉清聖境清微天,總一十二部聖行之經,為洞真教主,下於人身中為上丹田。
腦宮也號泥丸宮、帝君以主於炁。中元者,上應上清元炁所化,號靈寶君,
理上清境禹余天,總一十二部真行之經,為洞玄教主,下於人身中為中丹田,
心府宮,帝君主於神。下元上應太清玄炁所化,號神寶君,理太清仙境,大
赤天總一十二部仙行之經,為洞神教主,下於人身中為下丹田,炁海腎宮,
帝君主於命,此三元、三宮、三寶,天地得之以成,失之以傾,人生得之以
生,失之以死。故《黃庭經》雲:一身精神慎勿失。故要保愛。又云:仙人
道士非有神,積精累炁以成真。此句言,凡學道之人,若能運用精華,存想
神炁,朝拜三元,修功不退久而行之,自得真道。
功滿德就,相感帝君。誦持不退,身騰紫雲:
功滿八百,行滿三千。(功行,此指修煉的功行。)學人若能行胎息之道,
日行八百,即可以升天,功行感應,自然升舉。古德云,功圓行滿升為金闕
之臣,獨步玉京之上道。學人若能專守三宮,朝拜真元,百節闕府,自然通
泰,萬神和暢。相感帝君,指既存守三元,三元各有帝君,誦持不退,則心
念正道。身騰紫雲,指內觀之道,乃有正說,人有五臟屬於五行,人若修煉
五行真炁,傳於五臟,故為實腹,五臟真炁既成,自然羽化,出有入無,變
化自在,存亡恍惚,此為得道之中也。紫雲,指五臟真炁結成,紫雲乃是上
天誥命之炁,故凡得道之人,皆是乘雲而去,上升三境,朝拜太上高尊,以
表得道人證於尊貴之貌。此句言至心修道必然成道。
西安萬壽八仙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