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道家文化,何謂「一陰一陽之謂道」?
2019/03/05 16:26
瀏覽3,888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莊子天下》篇曰:「《易》以道陰陽。」陰陽確實是《周易》的核心觀

念。在《易經》中雖然沒有明確使用陰陽的概念,但陰陽的流行與轉化確實

是《易經》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思想。

陰陽概念至晚在西周時代已經出現並流行。《尚書夏書禹貢》有「至於

岳陽」「岷山之陽」「南至於華陰」的說法。陽為山之南,陰為山之北。

《尚書周書周官》更有「論道經邦,燮理陰陽」的說法。《詩經大雅

公劉》曰:「既景乃崗,相其陰陽。」至西周末年,伯陽父以陰陽解釋地震,

認為:「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失其序,民亂之也。陰伏而不能出,陽

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國語周語上》)

魯僖公16年(公元前644年),宋國有隕石墜落,又有鳥倒退着飛過宋國都城,

宋襄公問周內史叔興是吉是凶,叔興回答:「是陰陽之事,非吉凶所生也,

吉凶由人。」(《春秋左傳》僖公十六年)老子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

陰陽結合而成的,都是陰陽的合和體。「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為和。」

(《老子》第四十二章)春秋末年,範蠡對於陰陽也有深刻的論述,認為:

「天道皇皇,日月以為常,明者以為法,微者則是行。陽至而陰,陰至而陽。

日困而還,月盈而匡。」(《國語越語下》)陽到極處就成為陰,陰到極

處就成為陽,這一思想是《易經》中本有的思想。

《易傳》以陰陽為基本觀念解釋《易經》。《彖傳》解說泰卦曰:「內陽而

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故吉;解說否卦曰:「內陰而外陽,

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故不吉。泰卦乾下坤上,否卦坤下乾上,

下為內而上為外。乾為陽、為健、為剛、為君子;坤為陰、為順、為柔、為

小人。《象傳》解釋乾卦初九曰:「潛龍勿用,陽在下也。」解釋坤卦初六

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文言》解說乾卦初九曰:「潛龍勿用,陽

氣潛藏。」解說坤卦六三曰:「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也

以陽解說乾,以陰解說坤。乾卦六爻皆陽爻,為純陽之卦,故為陽;坤卦六

爻皆陰,為純陰之卦,故為陰。

《繫辭》更以陰陽來解說《周易》的基本義理。《繫辭下》曰:「乾坤其易

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

通神明之德。」乾為陽,坤為陰,陰陽和合產生萬事萬物,所以,乾坤是易

的門戶,是理解《周易》義理的關鍵。在《周易》的係統中,無論是八卦還

是六十四卦中,乾坤二卦所處的地位,都是父與母的地位。《說卦》曰:乾,

天也,故稱父;坤,地也,故稱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

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

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

乾為父,坤為母,震、巽、坎、離、艮、兌就是他們所生的六個子女,其中

震、坎、艮為男,巽、離、兌為女。

有陰有陽,乾為純陽,坤為純陰。乾為父、為天,坤為母、為地。有天地、

有父母,然後有天地間的萬物,有由父母所生的子女。《繫辭上》說:「乾

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又說:「夫乾,其靜也專,其

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乾坤既

代表天地,又代表父母,同時又是陰陽的化身。《序卦》說:

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有天地然後有萬物,

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

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

天地間的事物以至於人類,都是由乾坤自然化生的,都是陰陽的化生物。

由乾坤所化生的萬事萬物,其性質與狀態又如何?《繫辭上》說:一陰一陽

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

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一陰一陽之謂道」,何謂道?《繫辭

上》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是相對於器而言的,器

即具體的器物。器是具體的、形而下的、可以指明的,道則是抽象的、形而

上的、不可以具體指明的。道就是道理,並非簡單的指規則。老子說:「道

可道,非常道。」可道之道並非常道,常道不可道,不可明言,只可體悟。

「一陰一陽之謂道」,是《周易》思想的根本。這一根本思想,主要包括如

下幾方面的含義。

第一,世間的一切事物,都可簡單地分為兩個方面,一是陰,一是陽。乾是

陽,坤是陰;天是陽,地是陰;日是陽,月是陰;晝是陽,夜是陰;南是陽,

北是陰;上是陽,下是陰;明是陽,幽是陰;暑是陽,寒是陰;健是陽,順

是陰;剛是陽,柔是陰;男是陽,女是陰;貴是陽,賤是陰。有陰才有陽,

陰與陽是一一相對的。

第二,某一事物的基本性質可以是陰、是陽,但陰並不是純粹的陰,陽也不

是純粹的陽,陰中又分為陰陽,陽中又分為陰陽,陰中又有一陰一陽,陽中

又有一陽一陰。如由太極到八卦的演化序列中,由太極而分化為陽與陰(兩

儀),由陽進而分化為太陽與少陰,由陰進而分化為太陰與少陽(四象),

而非由陽分化為太陽與少陽,由陰分化為太陰與少陰。這表明,陽並不是純

陽,陽中本來就包含有陰,否則怎麼可能由陽生出少陰;陰也並不是純陰,

陰中本來就包含有陽,否則怎麼可能由陰生出少陽。進而,由四象而演化為

八卦。

其中由太陽而分化為乾與兌,由太陰而分化為坤與艮,由少陰而分化為震與

離,由少陽而分化為巽與坎。由四象到八卦的演化,每一象都化出一陰一陽。

太陽:乾為陽,兌為陰;太陰:艮為陽,坤為陰;少陰:震為陽,離為陰;

少陽:坎為陽,巽為陰。就八卦而言,乾、震、坎、艮為陽,坤、巽、離、

兌為陰。除乾、坤為陰陽的化身而純陽、純陰外,其餘六卦中,震、坎、艮

雖為陽,但包含着陰,都是二陰爻一陽爻;巽、離、兌雖為陰,但包含着陽,

都是二陽爻一陰爻。再如人類,男為陽,女為陰,但男中又有陰陽,女中又

有陰陽。男之身體有上下,上為陽,下為陰。女之身體也有上下,同樣上為

陽,下為陰。上下之體又分左右,左為陽,右為陰。總之,陰中有陽,陽中

有陰,這是《周易》關於整個世界的基本認識。

第三,陰陽兩種因素、兩種勢力並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此消彼長、流動往

復的。六十四卦由陰爻與陽爻兩種符號搆成,陰爻、陽爻的不同變化,引起

卦象的不同變化。陽爻為陰爻所變,成為陰爻,稱作消;陰爻為陽爻所變,

成為陽爻,稱作息。《繫辭上》曰:「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六十四卦中,

有十二消息卦,也稱十二辟卦,清楚地說明了陰陽的此消彼長,表現了陰陽

的消息。復、臨、泰、大壯、夬、乾,由復卦到乾卦,陽氣節節上升,是為

陽變陰,為息;姤、遁、否、觀、剝、坤,由姤卦到坤卦,陰氣節節上升,

是為陰變陽,為消。乾是陽之至,而乾之後是姤,陰開始上升;坤是陰之至,

而坤之後是復,陽開始上升。陰陽的此消彼長,引起卦象的變化,也引起四

季物候的變化,所以十二消息卦又與一年十二個月一一相配。

第四,陰陽兩種力量並不是彼此對抗的。當陽的勢力增強時,陰的勢力就會

處於退縮;當陰的勢力增強時,陽的勢力就會處於退縮。陰陽理論與現代力

學理論不同,現代力學理論認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

《周易》陰陽理論不是對抗的理論,陽的勢力增強,陰的勢力隨之退縮;陰

的勢力增強,陽的勢力隨之退縮。春季,陽氣上升,陰氣下降,至夏,陽氣

盛而陰氣衰;秋季,陰氣上升,陽氣下降,至冬,陰氣盛而陽氣衰。由此而

形成一年四季。《繫辭下》曰:「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

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正因為陰陽的此消

彼長,才可以形成一個整體,才可以形成一個穩固的態勢。否則,陰陽處於

對抗狀態,一定使事物土崩瓦解。

第五,陰陽兩種勢力並不是各自獨立、獨行的,而是一定要和對方發生交互

感應。陽如果只是陽而不與陰發生關係,陰如果只是陰而不與陽發生關係,

那麼,陽永遠只是陽,陰永遠只是陰,陰與陽永遠處於分離狀態。陰與陽總

是處於分離狀態,就不會發生交互感應。沒有交互感應,世界上什麼也不可

能發生。卦由爻而成,而爻之所以稱作爻,其本義即是交。

《說文解字》曰:「爻,交也。」爻即是交,即陰與陽的相交。由交而有感,

由感而有應。泰卦乾下坤上,天氣上升,地氣下降,二氣相交。因為相交,

而有泰。《象傳》解釋泰卦曰:「天地交,泰。」《彖傳》解釋泰卦曰:

「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因為在泰卦中,乾坤相交、

天地相交、上下相交,所以「泰」。否卦下坤上乾,天氣上升,地氣下降,

二氣不相交。因為不相交,而有否。《象傳》解釋否卦曰:「天地不交,

否。」

《彖傳》解釋否卦曰:「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

也。」因為在否卦中,乾坤不相交、天地不相交、上下不相交,所以「否」。

陰與陽的交互感應,是事物生發的基礎和前提,沒有這一基礎和前提,陰與

陽總是處於分離狀態,世界將永遠是一個死寂的世界,一切都不會發生。

第六,陰陽的交互感應促進了新事物的產生,促進了事物的運動、變化與發

展。《繫辭下》曰:「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搆精,萬物化生。」 絪

縕,即陰陽二氣的交融、交合。因為有陰陽的相交,所以才有相互的感應,

而相互感應,是事物生發的起點。咸卦之卦辭曰:「亨,利貞,取女吉。」

咸卦為何亨而利貞?

《彖傳》解釋說:「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說,男

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因為二氣感應,所以亨利貞;因為天

地感應,所以萬物化生;因為聖人感人心,所以天下和平。感是發動者,應

是受動者,有感而有應。應是陰與陽異性間的相互吸引與回應。有應,才吉;

無應,則不吉。無妄卦下震上乾,其卦辭曰:「元亨利貞。」此卦何以吉?

《彖傳》解釋無妄卦曰:「動而健,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命也。」無

妄卦第二爻為陰爻,為陰位得陰爻,是為得位。其第五爻為陽爻,為陽位得

陽爻,是為得位。而第五爻與第二爻相應,是為「剛中而應」,是以大吉。

升卦下巽上坤,其第二爻為陽爻,陰位得陽爻,為不得位;其第五爻為陰爻,

陽位得陰爻,為不得位。兩關鍵位均不得位,但升卦之卦辭曰:「元亨,利

見大人。」何以如此?關鍵在於其有應。《彖傳》解釋升卦曰:「巽而順,剛中而應,是以大亨。」

因為第二爻與第五爻陰陽相應,因為六五得到了九二有力的回應與支持,

「是以大亨」。由交而有感,有感而有應,有應而有動,有動而有變,有變

而有通,有通而有久,有久而有泰。《象傳》解釋泰卦曰:「天地交,泰。」

由交而泰,是一個序列的過程,這一過程包含許多環節,而其前提和基礎,

是交。有交,才會泰。有事物之間的交互感應,才有事物的生發、運動與發

展。

第七,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陽極而為陰,陰極

而為陽,靜極復動,動極復靜。在《周易》筮法中,6為老陰,7為少陽,8

為少陰,9為老陽。78因為是少陽與少陰,其發展前景分別是老陽和老陰,

所以是真正的陽與陰,為不變之爻。而69為老陰與老陽,為陰陽之極限,

其發展前景是少陽和少陰,故為變爻。

《周易》的發展順序是:7-9-8-6-7,亦即少陽-老陽-少陰-老陰-少陽。乾是陽

之極,其後必是姤,坤是陰之極,其後必是復,事物發展到它的頂峰,必然

會向下發展,這是《周易》所揭示並確定的基本規則。《彖傳》解釋豐卦曰:

「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繫辭下》曰:「易,窮

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陽極而陰,陰極而陽,陰與陽互為其根,這與老

子所講的「反者道之動」,是完全一致的。

程頤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道非陰陽也,所以一陰一陽,道也。」(《程

氏遺書》卷三)又說:「離了陰陽更無道,所以陰陽者,是道也。陰陽,氣

也。氣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程氏遺書》卷十五)陰陽本身並

不是道,陰陽的變化也不是道,陰陽變化的秩序性、規律性也不是道,道是

通過陰陽如此變化、如此變化所呈現出的秩序所表現出來的道理。

「一陰一陽之謂道」,意思非常丰富,一般人很難對其全面把握,故曰: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見仁見智者只是

領會到其中的局部,故會有這樣那樣不同的理解,百姓每天遵照此道行事,

但卻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然道理本來是明擺着的,它不是人制定的,卻是人

應當遵行的。

作者 羅安憲 — 道教之音

                 十偃市 青陽道長 、 青玄道長 、 青素道長

道教是天尊對人間最慈悲的叮嚀!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