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佛性」與「圓滿法身佛」,是一是二,切要分辨,不可誤會,蓋佛性有:「本覺」、「不覺」、「始覺」、「隨分覺」、「究竟覺」之分別,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乃指眾生皆具「本覺」而修,自能由「始覺」而「隨分覺」而達「究竟覺」。
故眾生皆有佛性,不是指眾生本來是佛,不可誤會。既成正覺之佛陀,當然不會再起一念之無明矣。明白上理自然不會再有誤解。
六祖云:「菩提自性,本自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其所說者「本覺」也,眾生人人皆具「本覺」若能但用此「本覺」,直了成佛無疑矣!
周生曰:弟子還是不能明白,既然眾生人人具備「本覺」之佛性,為何會起一念之無明而墮落輪迴?
真藏曰:眾生佛性雖具本自清淨,萬德周圓之「本覺」,但也同時具有無始無明之「不覺」,此不覺無明之心,若攀附外緣,自然起一念無明而做惡因,行惡業結惡果而墮輪迴矣。
修道者,乃在破去此「不覺」而證「究竟覺」也。
周生曰:感謝 恩師解諦之恩,難怪經云:「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也。眾生之佛性中之「不覺」,無明染分,就是因為變而随緣,随緣而變,難怪會墮落輪迴也。弟子曾閱讀「道親」善書名曰:「皇母訓子十誡」,書中以種種形容來說明眾生為何會墮落輪迴,現在經恩師之指點,豁然了解,
原來書中所形容本來眾生皆具有「本覺」,如穿仙衣等來表示,又因飲酒(不覺起無明) ,故在「三山坡」與 皇母(本來面目)分開而墮入輪迴矣!此中「三山坡」或(指貪、瞋、癡)三毒也。
細思此本善書所形容者,再與 恩師所指點之妙義對照,不難發現書中之妙思與方便之苦心。
真藏曰:大道本不可以言語說之,故云「道可道,非常道」。又云:「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今日道中之千經萬典,無非在方便引導有緣之子,「識了自本心」然後以此而修,必能證至「究竟覺」之本來面目,故一炁三清五老,皆是強名「自本心」之意義,藉之形容表達而已。識者開悟,不識者迷拜。
周生曰:佛法云:「萬法唯心所生」此心慨指「佛性」,那麼「佛性」從那裹來?又為何物所生?是老母所生?是金母、木公所生?還是上帝所創造?
真藏曰:善哉!善哉!又是一條中的之好問題,覺筆不愧是「有心人」,今此問題不知迷惑了多少修子,又在道務中產生多少鬪爭!吾就應周徒所請,作一解答以明道義!
下一則: 夫,佛法廣大無邊,法法皆是超生了死之妙道,三藏十二部,句句皆為眾生修道依據。但法有應根之不同,而如自性之相通,故任何時代之應運法門,不是特別勝人一等,而是正好適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