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唐德宗李适(李適)、貞元十四年的秋季,有一隻奇異的鳥,顏色介於藍色和綠色之間,外狀類似鳩、鵲之類,在睢陽城(「睢」音「雖」,故城今河南省商丘市境內)的郊外飛翔了一陣子之後,停在叢木叢中。之後便有各式各樣的鳥,帶著自己的同類,排排站在那隻奇鳥的左右前後,而且早晚各自啣著飛蟲(註)、稻穀、高梁等食物來獻給奇鳥。每當奇鳥振翅飛翔時,則群鳥都一邊鳴叫的一邊跟著飛,有的飛在前方引導,有的飛在兩旁,有的尾隨在後,像是等候傳喚的隨侍、或是警戒護衛的兵士。當奇鳥降落停止時,鳥群就面朝著奇鳥環繞著,即便是比做為人臣子對待天子的禮節,也可算得上是到了極點了。
睢陽人都來到郊野遠眺觀望這隻奇鳥,認為牠是有靈性的鳥。然而牠的外形並不像傳說中的鸞鳳那般,因此更令人感到奇異。當時李翱(字習之)正客居在睢陽,也曾隨著眾人前去觀賞那隻奇鳥,就說:
「那是一隻真正的鳳鳥啊。」
於是李翱寫了一篇題為《知鳳》的文章,詳細的記載了這件事。原文如下:
《知鳳說》
有小鳥止於人之家,其色青,鳩鵲鳥之屬咸來哺之。未久,野之鳥羽而蜚者,皆以物至,如將哺之,其蟲積焉。群鳥之鳴聲雜相亂,是鳥也一其鳴,而萬物之聲皆息。人皆以為妖也,吾詎知其非鳳之類耶?古之說鳳者有狀,或曰如鶴,或曰如山雞,皆與此不相似,吾安得知其鳳之類耶?鳳,禽鳥之絕類者也,猶聖人之在人也。
吾聞知賢聖人者觀其道,由黃帝、堯、舜、禹、湯、文王至於孔子、顏回,不聞記其形容有相同者,是未可知也,如其同也,孔子與顏回並立於時,魯國人曷不曰孔之回而顏之某乎,是可知也。陽貨之狀類孔子,聖人是以畏於匡,不書七十子之服於陽貨也。有人焉,其容貌雖如兜、惡來,顏回、子路七十子苟從而師之者,斯為聖人矣。
故曰知賢聖人者觀其道。似鳳而不見其靈者山雞也,則可似其形而鳳之雲耶?天下之鳥雖鳳焉,鷹、鸇、鶤、鴻其肯鳳之耶?是鳥也,其形如斯,群鳥皆敬而畏之,非鳳類而何?鳥至於宋州之野,當貞元十四年。
----- 偶素分隔線 之 備註 -----
註:「蜚蟲」,「蜚」音「匪」,飛蟲。
改編自 《宣室志》
原文:
《宣室志》.卷十.睢陽鳳
貞元十四年秋,有異鳥,其色青,狀類鳩鵲,翔于睢陽之郊,止叢木中。有群鳥千類,俱率其類,列于左右前後,而又朝夕各銜蜚蟲稻梁以獻焉。是鳥每飛,則群鳥咸噪而導其前,咸翼其旁,咸擁其後,若傳喚驚衛之狀。止則環而向焉,雖人臣侍天子之禮,無以加矣。睢陽人咸適野縱觀,以為羽族之靈者。然其狀不類鸞鳳,由是益奇之。時李翱客於睢陽,翱曰:
「此真鳳鳥也。」
於是作《知鳳》一章,備書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