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明朝時,神居山(位於今江蘇省高郵市高郵湖南側西新區送橋鎮天山片區(原天山鎮)境內)的神居村這裡住著一位張十三,年近七十,因為家貧,所以一把年紀了還是以教書授徒為業。然而他生性好客,常羨慕東漢名士孔融(註)的為人,但遺憾自己能力不足無法效仿。張十三曾經創作了一副對聯:
「銷磨升斗狂彭澤(註),慷慨交遊窮孟嘗(註)。」
從這副對聯之中可以想像得出張十三的氣概。
這一年,張十三應安宜縣(今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位於高郵湖北)某大戶人家之邀,受聘前去教導他家的孩子們讀書。由於神居山與安宜間隔了一個高郵湖,若不想走陸路繞過大半個湖,則乘船從高郵湖北上進入寶應湖便可直接抵達安宜,如此比較方便容易。
到了歲末年終,這一年的教書工作也暫告一個段落(註),主人(註)與張十三預約好明年的教書工作,並置辦了酒席為張十三送行,說:
「今年該做的事都已經完成了(註),先生何不就讓我用我家(註)做生意的船送先生回家去吧。」
於是張十三收拾妥當後,就乘船渡過寶應湖。
由於某些因素,出發了許久船隻仍舊沿著堤岸行駛,忽然見到前方岸邊不遠處有一個趕路的人,拎著一柄紙傘(註)、肩背著一個包裹,打著赤足腳站立淺水處,央求船家能讓自己搭個便船,並允諾會給付豐厚的船資。由於這是那大戶人家的私有船隻,船老大只遵從東家的指示護送張十三,不想也不敢順路搭載不認識的人以免節外生枝,便自顧自的張帆操舵並不予理會。
那人雖然被冰冷的湖水凍得瑟縮發抖,一邊看著船緩緩而過,一邊吟唱著《詩經.邶風.匏有苦葉》中的「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須我友。」一節,似乎是想要藉此引起船艙中人的注意。張十三聽見後,透過窗口見此人氣質文雅容貌清秀,操著一口北方口音(註),心想此人應該不是什麼為非作歹的強盜惡賊(註),不忍心之下就代為再向船老大求情,請他行個方便讓那人搭個便船。既然如此,船老大就收帆轉舵,將船停靠在可以上船處,讓那人從船頭(註)處登船,同時對他說:
「這是張先生的好意,若不是先生出面說情,我始終是不敢自作主張讓外人上船的。」
這名旅客趕緊向張十三行禮道謝。張十三問:
「你這是要去哪裡呢?」
旅客說:
「我有急事要趕去揚州,這快要過年了,想說超個捷徑走水路比較快,哪裡知道走了半天眼前只有水天一色,竟然沒有一條船出現,若不是遇上了先生您的船經過,只怕是就算到了高郵湖邊,也只能再轉回官道上繞路而行了。」
說著又轉頭問船老大:
「我又渴又餓,有剩下的粥飯可以給我墊墊肚子嗎?我會付錢的。」
船老大本想著這一趟公差花不了多少時間就沒有多做準備,聞言很是尷尬。張十三就拿出自己的茶水、乾果等請旅客吃。不久之後到了午飯時間,張十三也招呼他一同用餐。
----- 偶素分隔線 之 備註 -----
註:「孔北海」,孔融,字文舉,孔子的第二十代孫,東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曾任北海相,亦稱孔北海。
註:「狂彭澤」,指東晉名士陶淵明,名潛,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曾任彭澤縣縣令,因厭惡當時的政治,做了大約八十天就辭職歸故里,終生不再出仕。
註:「窮孟嘗」,指明朝、明神宗朱翊鈞、萬曆十六年舉人徐熥,字惟和,別字調侯,家不富卻好周濟,有「窮孟嘗」之稱。
註:「撤帳」,塾師停止授課。
註:「居停」,寄居、歇腳之處。也指寄寓之所的主人,稱作「居停主人」,簡稱「居停」。
註:「歲事」,一年中應做的事,如農事、政事、四時的祭祀、朝覲禮等等。
註:「寒家」,對自家的謙稱。
註:「繖」,音義同「傘」。
註:「燕腔」,「燕」指古燕國,範圍在今河北省北部和遼寧省南部一帶。故「燕腔」代指北方的腔調、口音。
註:「暴客」,即盜賊。見《易經.繫辭下》:「重門擊柝,以待暴客。」
註:「鷁首」,指船頭。古代畫鷁鳥於船頭,故有此稱。亦泛指船。
----- 待續 -----
改編自 《夜雨秋燈錄》
原文:
《夜雨秋燈錄》.卷八.葫蘆生
神居山有張君十三,年將古稀,因貧,以授徒為業。然性好客,慕孔北海而力不逮。嘗自書一聯云:
「銷磨升斗狂彭澤,慷慨交遊窮孟嘗。」
意氣可想也。
是年,應安宜某富室聘教諸子。來去應由秦郵,顧寶應湖可徑渡,較便易。年終,先生撤帳,居停預訂明年館,置酒為別曰:
「歲事畢矣,盍即寒家貿易船送君歸。」
遂打槳過湖。半日猶偎岸行,忽一行路客,繖一裹一,赤足立淺水邊,哀舟子挈帶,允豐酬。舟子揚帆置不理,張見其瑟縮,歌《卬須》,貌文秀,操燕腔,意必非暴客,良不忍,遂代乞舟子行方便。乃就近使登鷁首,曰:
「此張先生好意也,微先生言,終不敢孟浪。」
客向張謝。問:
「何適?」
曰:
「有急赴揚州,歲近,取捷逕,詎水天一色,竟無片帆,微先生,當臨河返耳。」
旋向舟子曰:
「饑渴甚矣,有閑粥飯,不吝償。」
舟子窘之,張以茶果贈,又呼與同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