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瑪‧馬勒(1879-1964)
馬勒第十號交響曲第三樂章標題是「煉獄」(PURGATORIO),手稿封面被撕掉了一半,一般認為是被遺孀艾瑪撕的,其動機不明,顯然作曲家以為目前如身處煉獄般的痛苦,一半是來自於馬勒的重病,另一半就是他發現妻子艾瑪已經出軌,以下是封面:
這樂章若演奏起來只有四分鐘左右,是他少有的短樂章,而且只有開頭幾小節有指定樂器,是總譜形式,其他都是大略的草稿,只有基本旋律與和聲,他還特別在旁寫了註解,如下圖藍色方框內的「Tod!Verk!」這是德文「死!消滅!」的意思,在譜上看到這些字有點怵目驚心,這曲子作於他去世前一年,看來他對死已有了悟:
那這樣就死滅了嗎?還沒有~這樂章手稿快接近最後,又出現了「神啊!為何捨棄我」的字樣(下圖藍色方框內):
可聽到音樂突然拔高,激動許多,雖很快就平息下去,但比起無語問蒼天,他至少還問了一問~但我不認為這樂章是個完整作品,因為這「煉獄」聽來只有詭異而已,根本就太斯文了,還不夠痛苦啦...
第四樂章就有意思多了,以下是封面,看來經過一番折騰,奇怪的是~那羅馬數字「III」是什麼意思?這明明排在第四樂章啊!難道前面那短短的第三樂章只是它的前奏而已?不知道,這問題真的只能問馬勒。另外在藍色方框內,他用德文,寫了「魔鬼與我共舞」等幾個字:
緊接著他還寫:
詛咒,瘋狂地捉著我不放!
摧毀我,以致讓我忘記了自己的存在!
啊,我將消逝...
這樂章是塗改最多,也是最混亂的,看標題也是個快速的詼諧曲,因為題有「魔鬼與我共舞」,不妨就當做魔鬼的狂亂舞曲吧,事實上中間還真的有類似舞曲的段落(影片48:33處),但記譜相當潦草,有些地方甚至只有一行譜,至於和聲~只能自己去想像。
到了最後,一聲大鼓敲響,第五樂章,也就是曲子的終樂章開始,馬勒在樂譜上寫了好多字,如下圖:
他寫:「妳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再見了,我所在乎的,再見,再見,再見。」
這段話當然是寫給艾瑪的,學者說馬勒曾看到,為救火殉職的消防隊長的喪禮行列,有演奏這種大鼓,那震撼的聲音,使馬勒深深感動,艾瑪當時在旁邊,所以馬勒以為艾瑪應該知道這代表喪禮,而這次是自己的告別式,可想見這將是一首淒涼的曲子。
曲譜大多只有四行,還好筆跡清楚多了,他應該是用冷靜的態度寫自己的輓歌,而不像前兩樂章,一下煉獄,一下魔鬼的,曲譜也像鬼畫符。最值得注意的是,安靜的輓歌到途中突然又出現淒厲粗暴的和聲,如下圖藍色框之內,把一大堆相連的音混雜在一起:
在這之後呢?曲子歸於平靜,他明確指示要用法國號演奏第一樂章的開頭旋律,等於整首交響曲又重新開始了,這是重獲新生嗎 ?還是噩夢又要再到來?我想應該是前者吧~在曲譜的最後一頁,他題上:「艾瑪,為妳而生,為妳而死!」(下圖的粉紅色框內),同時小提琴瞬間拔高了十三度,交響曲就這樣結束了...我覺得比起生命,他最終還是選擇愛情,雖然在艾瑪於他重病期間外遇後,他已兩者皆不可得,只能用音樂表明自己的心跡。值得欣慰的是,前四個樂章那些可怕,多變的意念,終被永恆堅貞的愛情瓦解與消融,這應該也是後人能從馬勒音樂中,所能獲得的最後信息;這位愛思考的偉大作曲家,哲學和宗教都不能拯救他,唯有愛情。 (文/截圖:夏爾克)
- 拉赫曼尼諾夫:交響舞曲的故事&主音看法(Rachmaninoff symphonic dances analysis)
- 澤姆林斯基:《小美人魚》給樂團幻想曲的故事與分析(Zemlinsky Die Seejungfrau)
- 德布西鋼琴曲集《映像》第一冊&第二冊的故事(Debussy Images analysis)
- 拉威爾鋼琴曲《夜之加斯巴》的故事與分析(Ravel Gaspard de la Nuit)
- 普羅高菲夫:第七號鋼琴奏鳴曲(戰爭)的故事與想法《Prokofiev Piano Sonata No. 7 analysis 》
- 蕭邦:降b小調第二號鋼琴奏鳴曲的故事,與最後樂章解謎(Chopin Piano Sonata No.2 OP.35 analysis)
- 5樓. 詹于萱(搬家了)2014/03/21 09:04
呵~夏爾克~瑀璇還是習慣稱呼你金紡車
我們似乎從曲子中聽到許多感人而私密的心聲
密碼當然就只有艾瑪知道是什麼意思
馬勒的深情 是對自己相信愛情的美好本質
謝謝分享~祝福順心愉快
瑀璇晚安
不好意思啦,讓妳為難了,我其實比較喜歡別人叫我金紡車,有老朋友的親切感啊。
其實我這文章是想解開一些密碼,但目的是要為多了解馬勒,其他的私密部份還是盡量視而不見,當然知道一些也沒辦法,誰叫手稿上有寫呢
夏爾克 於 2014/03/21 22:38回覆 - 4樓. Bianca2014/03/20 22:48
偉大的音樂家創作撼動人心的音樂救贖人類靈魂
然而音樂家的唯一救贖卻是愛情
令人心痛的樂章...
感謝精采的介紹分享
Bianca晚安
由此可見,音樂家在救贖別人之際,也要找人救贖自己,像馬勒的老師布魯克納崇信天主教,他一向都是倚靠神,馬勒雖然努力的研讀哲學與宗教,但他是個懷疑論者,唯有對艾瑪的愛情沒有任何疑問,就算對方背叛依然。
夏爾克 於 2014/03/21 22:29回覆 - 3樓. 冠慧~2014/03/20 19:44
深情 又癡情 但是 感覺 好像 很絕望後放下
拜讀後感覺 感謝分享 讓冠慧 由不懂到懂些 感謝你
冠慧晚安
看頭像,妳這才女好像現芳蹤了~很脫俗的感覺。
對了,就是深情癡情,絕望,放下;或許再加個原諒,再由深情癡情,絕望...開始,這就是至死不渝的愛~聽來有點像輪迴...
夏爾克 於 2014/03/20 21:24回覆 - 2樓. 深河2014/03/20 13:04最是深情的馬勒啊!最是絕望的馬勒啊!這些怵目驚心的字眼,尤其是「艾瑪,為你而生,為你而死!」,艾瑪有知,不知如何感想?聽到了最後面高十三度好似無語問蒼天,而後下降,心有戚戚焉。與魔鬼共舞,每一步都是心碎的舞步,痛苦折磨這麼多,或許他的離世,不啻解脫。
好希望弟:
若聽過你所翻譯的馬勒歌曲「世界遺棄了我」,以及大地之歌最後一個樂章,再來聽第十號交響曲,真的會覺得這人太苦,太憂愁了,又嚮往著另一個遺世獨立的境界,死亡也許是去那裏的捷徑,但他太愛艾瑪了,應該捨不得去~他說為艾瑪而生而死,也是為著艾瑪來受苦的。
那小提琴的十三度升高我每次聽都覺得驚懼,剛開始以為是後人加上的,以製造戲劇效果,直到看到手稿,我才知道馬勒是明確寫在上面,這使我每次聽這段,都有不同於過往的感覺。
夏爾克 於 2014/03/20 21:14回覆 - 1樓. 飛雪(星光駐唱)2014/03/20 08:02
艾瑪長得真美
流露出高貴的氣質
難怪馬勒即使面對背叛
最終還是相信愛情
這樂曲也是馬勒生命最終的心情寫照
其間的轉折迂迴讓人痛也讓人悲
可慰的是他最後選擇放下
飛雪晚安
妳好聰明~幾句話就道出這文的主旨,我以前常感到奇怪,有些人,明明知道別人對自己不好,為何還要死心塌地的對別人好?有些宗教一望即知是騙人的,為何還是忙信盲從?原來是因為信心所致,堅定的信念就算背離現實,仍是不減其美好的特質。
夏爾克 於 2014/03/20 21:15回覆或許愛情,就是對信心的檢驗。 夏爾克 於 2014/03/20 21:26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