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諸佛的十號 (通號)
2020/06/17 19:45
瀏覽693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一、慧學分享 

以虔敬心禮敬世尊及三皈依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三遍)

Buddham Saranam Gacchāmi. Dhammam Saranam Gacchāmi. Sangham Saranam Gacchāmi. Dutiyampi Buddham Saranam Gacchâmi. Du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âmi. Du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âmi. Tatiyampi Buddham Saranarn Gacchâmi. Ta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âmi. Ta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âmi. 

Sādhu~ Sādhu~ Sādhu~

 

一) 楊郁文老師,《阿含要略》C〈增上信學〉「2-0-0見出世的聖眾-關於十號,要點摘記: 

佛陀具足無量的功德,若濃縮曰:智德、斷德、恩德等三德;若放大廣釋曰:無量功德。若換個角度來說,則是所謂的「十號」;「十號」是諸佛之通號,即一一佛皆具足十個名號或說十一個名號,而且這一一名號皆具一一功德之意涵。除此,諸佛也另有別號(私名號)及其意涵,如:釋迦牟尼佛的私名號「釋迦牟尼śākyamuni」之意涵有二:一、印度「釋迦śākya」族的「聖者(muni牟尼)」;二、「śākya」具「能仁」之意,是度他的恩德-福德;「muni」具「寂默」之意,是自度的智德-斷德(諸漏已斷盡)。再如:阿彌陀佛的私名號「阿彌陀Amitabha」具二意涵:一、Amitābha」是「無量光」之意,具慧足的佛智之光;二、「Amitāyus」是「無量壽」之意,具福足的福德之果報。是故,今佛弟子當對通號之一一名號要正確的完全的了解,如此始能見賢思齊,將「十號」視為修道的「標的」,精勤修習具足之;對諸佛之私名號也是應當正確且深刻的了解才好!這樣才能名符其實是 自歸依佛-自歸依法-自歸依僧,以佛陀為涅槃道上的無上導師!


一、漢譯四阿含中「十號」的譯辭,雖因譯者與譯出的時間有別,所採用之譯辭有同有異,但「十號」之意涵是無別。

 

一)依大正藏《雜阿含931經》(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中阿含8經》(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長阿含20經》(後秦.佛陀耶舍與竺佛念譯),《增壹阿含6品5經》(東晉.𦋺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彙整「十號或十一號」表列如下: 


 

1. 如來Tathāgata:原文Tathā(-好像)+ gata()之意,漢譯者解作Tathā()+ āgata()以致譯作「如來」。指圓滿修行而來的人、人格完美者、完人。一行禪師釋曰:諸佛乘「如實之道」而來得正覺,今佛亦如是而來也。佛典中佛陀亦常以「如來」自稱。 

1)長阿含15經》:如是,梵志!彼沙門、婆羅門以此緣故,各言彼梵自在天造此世界。梵志!造此世界者,非彼(大梵天)所及,唯佛能知;又過此事,佛亦盡知,雖知不著。苦、集、滅、味、過、出要(出離)如實知之;以平等觀(如),無餘解脫(來),名曰如來。 」 

2)《長阿含17經》: 如來於過去、未來、現在,應時語、實語、義語、利語、法語、律語,無有虛也。佛於初夜成最正覺,及末後夜,於其中間有所言說盡皆如實,故名如來。復次,如來所說如事,事如所說,故名如來。」 

3)《長部29經》:純陀!像這樣,(1)在過去、未來、現在法上,如來是適當時機之說者、事實之說者、有益處之說者,如法之說者、如律之說者,因此被稱為『如來』;(2)純陀!包括有諸天、魔、梵的世間;包括有諸沙門、婆羅門、天、人的世代中,凡其所見、所聞、所覺、所識、所得、所求、被意所隨行,一切都已被如來現正覺,因此被稱為『如來』;(3)純陀!凡在這如來現正覺無上遍正覺之夜,到般涅槃於無餘涅槃界之夜中間,他說、談、表明,一切都如實不異,因此被稱為『如來』;(4)純陀!如來行如其言;言如其行,因此被稱為『如來』;(5)純陀!包括有諸天、魔、梵的世間;包括有諸沙門、婆羅門、天、人的世代中,如來是征服者、不被征服者、全見者、自在者,因此被稱為『如來』。 

 

2.應Arahant:依據通俗語言的解釋,arhat意為ari-hat(殺敵者);所以,摧破煩惱之敵者是斷除一切煩惱者,具有堪受他人尊敬供養資格的人。無學果–漏盡阿羅漢果者,是值得天、人尊敬與供養者。除提供民生必需品等道糧外,也當以身禮拜-口讚歎-意至誠尊敬之。 

1)《雜阿含92經》載世尊說偈答言:「父母及長兄,和尚諸師長,及諸尊重者,所不應生慢。應當善恭敬,謙下而問訊,盡心而奉事,兼設諸供養。離貪恚癡心,漏盡阿羅漢,正智善解脫,伏諸憍慢心,於此賢聖等,合掌稽首禮。」 

2)《中阿含132經》:彼沙門瞿曇有大名稱,周聞十方:沙門瞿曇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於此世: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彼若說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若見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尊重禮拜,供養承事者,快得善利,我等共往見沙門瞿曇禮拜供養。」 

3)《增壹阿含24品1經》:「如來聖眾極為和順,法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見慧成就。所謂四雙八輩,此是如來聖眾,可敬、可事,世間福田,是謂如來聖眾。」 

 

3.等正覺Sammā-sambuddhaSammā,音譯「三藐」,意譯「正等或遍」;Sambuddha音譯「三佛陀」,是由sam音譯「三」,意譯「正」與buddha音譯「佛陀」,意譯「覺者」。Sammā-sambuddha是指真正徹悟真理者。而Anuttarā-Sammā-sambuddha,音譯「阿耨多羅-三藐-三佛陀」,意譯「無上正等正覺者或無上遍正覺者」,即指最究竟-圓滿-無上的正覺者。

1)《雜阿含287經》:「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逕,古仙人跡;古仙人去處,我得隨去,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我從彼道,見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滅,老、病、死滅道跡。見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見)行,行集,行滅,行滅道跡。我於此法,自知、自覺,成等正覺。」 

2)《雜阿含404經》:如是,諸比丘!我成等正覺,自所見法為人定說者,如手中樹葉,所以者何?彼法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明慧正覺、向於涅槃。如大林樹葉,如我成等正覺,自知正法所不說者,亦復如是,所以者何?彼法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明慧正覺、正向涅槃故。」 

3)《長阿含17經》:「佛所知、所()、所,佛盡覺知,故名等正覺。」這段經文指出佛陀於六根-六境之觸處如實:見(以五眼見形色)、聞(以耳聽聲)、覺(以鼻嗅香、以舌嚐味、以身觸觸)、知(以意如其本然覺知)。 

 

4.明行足Vijjā-caraṇa-sampanna:Vijjā(),意指「智慧」;caraṇa(),意指「實踐」;sampanna(具足者),即指知行合一者,亦即具足三明(觀過去世之宿命明、觀現在世之有情死生智證明、觀未來世之漏盡明)之智慧,與身體言語行為之一切善行(善、信、戒、定、慧、解脫)者。

《長阿含20經》載有位年輕婆羅門(摩納)請教佛陀「何者是無上士明行具足?」,佛陀仔細回應摩納如下,而這一段經文可以說就是「法次法向的覺者之道」了。佛告摩納: 

「(1)具諸戒行,不害眾生,捨於刀杖,懷慙愧心,慈念一切,是為不殺……(十善業行等)。行則知時,非時不行。(2)……但修聖戒,無染著心,內懷喜樂,目雖見色而不取相,眼不為色之所拘繫,堅固寂然,無所貪著,亦無憂患,不漏諸惡,堅持戒品,善護眼根,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善御六觸,護持調伏,令得安隱……。(3)食知止足,亦不貪味,趣以養身,令無苦患而不貢高,調和其身,令故苦滅,新苦不生,有力無事,令身安樂……。(4)摩納!比丘如是成就聖戒,得聖諸根,食知止足,初夜後夜精進覺悟(寤);又於晝日,若行若坐,常念一心,除眾陰蓋;彼於初夜,若行若坐,常念一心,除眾陰蓋;乃至中夜,偃右脅而臥,念當時起,繫想在明,心無錯亂,至於後夜,便起思惟,若行若坐,常念一心,除眾陰蓋……。(5)云何比丘念無錯亂?如是比丘內身身觀,……外身身觀、內外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捨世貪憂,受、意、法觀亦復如是,是為比丘念無錯亂……。(6)常念一心,無有錯亂,樂在靜處、樹下、塚間。若在山窟,或在露地及糞聚間;至時乞食,還洗手足,安置衣鉢,結跏趺坐,端身正意,繫念在前,除去慳貪,心不與俱;滅瞋恨心,無有怨結;滅掉戲心,斷除疑惑,已度疑網……。(7)其心專一,在於善法……摩納!比丘有五蓋自覆,……自見未離,諸陰蓋心覆蔽闇冥,慧眼不明,彼即精勤捨欲、惡不善法,與覺、觀俱,離生喜、樂,得入初禪,……入第二禪,……入第三禪,……入第四禪……。(8)彼得定心,清淨、無穢、柔濡、調伏、住無動地,自於身中起變化心,化作異身,支節具足,諸根無闕,彼作是觀:『此身色四大化成彼身,此身亦異,彼身亦異,從此身起心,化成彼身,諸根具足,支節無闕。』……;(9)一心修習,證天耳智……;(10)一心修習,證他心智……;(11)一心修習宿命智證……;(12)一心修習見生死智證……;(13)一心修習無漏智證:彼如實知苦聖諦,如實知有漏集,如實知有漏盡,如實知趣漏盡道,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漏、有漏、無明漏,心得解脫,得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摩納!比丘如是,以定心清淨,住無動地,得無漏智證,乃至不受後有,此是比丘得第三明,斷除無明,生於慧明,捨離闇冥,出大智光,是為無漏智明,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念不錯亂,樂獨閑居之所得也。摩納!是為無上明行具足」 

 

5.善逝Sugata:逝,是行赴之意。指以智慧力斷除煩惱,如實到達彼岸果境,不再退沒生死界者。亦即已完成去掉貪瞋痴及一切煩惱而成就善去悟境-涅槃者。 

《雜阿含490經》:若貪欲已盡無餘、斷知,瞋恚、愚癡已盡無餘、斷知,是名善逝。……涅槃者,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是名涅槃。

  

6.世間解Loka-vidūLoka」意指「世間」;可分成:有生命情識的「有情世間 (眾生世間) 」,與眾生住處的山川國土等等非有情的「器世間」。另外,「有情世間」又可分成觀念的世界之「五陰(五蘊)世間」與感覺的世界之「六六法(六內處-六外處)世間」。而離繫-斷結-超越-出離這些世間之境界稱作「出世間」。故,Loka-vidū意指已完全知悉世間、出世間事者,而能為一切眾生分別說適合之法者。 

1)關於有情世間–五陰世界,於《雜阿含1307經》載赤馬天子請教佛陀:「世尊!頗有能行過世界邊,至不生、不老、不死處不?」佛陀告訴赤馬云:「無有能過世界邊,至不生、不老、不死處者。……何等為世間?謂:五受陰,何等為五?色受陰,受受陰,想受陰,行受陰,識受陰,是名世間。何等為色(世間)集?謂: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染著,是名世間集。云何為世間滅?若彼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染著無餘斷、捨、離、盡、無欲、滅、息、沒,是名世間滅。何等為世間滅道跡?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世間滅道跡。……赤馬!若比丘於世間苦若知、若斷;世間集若知、若斷;世間滅若知、若證;世間滅道跡若知、若修,赤馬!是名得世界邊,度世間愛。」爾時,世尊重說偈言:「未曾遠遊行,而得世界邊,無得世界邊,終不盡苦邊。以是故牟尼,能知世界邊,善解世界邊,諸梵行已立。於彼世界邊,平等覺知者,是名賢聖行,度世間彼岸。」 

2)關於有情世間-六六法世間,於《雜阿含234經》載尊者阿難告諸比丘:「諦聽!善思!今當為說。若世間、世間名、世間覺、世間言辭、世間語說,此等皆入世間數。諸尊!謂:眼是世間、世間名、世間覺、世間言辭、世間語說,是等悉入世間數;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多聞聖弟子於六入處集、滅、味、患、離如實知,是名聖弟子到世界邊世間,世間所重世間。」爾時,尊者阿難復說偈言:「非是遊步者,能到世界邊,不到世界邊,不能免眾苦。是故牟尼尊,名知世間者,能到世界邊,諸梵行已立。世界邊唯有,正智能諦了,覺慧達世間,故說度彼岸。」 

3)關於世間解,出一切世間,說一切世間,於《中阿含137經》載佛陀告諸比丘:如來自覺世間,亦為他說如來知世間;如來自覺世間(集),亦為他說如來斷世間習(集);如來自覺世間滅,亦為他說如來世間滅作證;如來自覺世間道跡,亦為他說如來修世間道跡。若有一切、盡、普、正有(真正隨順因緣的存在-有),彼一切如來知、見、覺、得……」於是,世尊說此頌曰:「知一切世間,出一切世間,說一切世間,一切世如真。……」 

 

7.無上士Anuttara:是至上之人,如前「等正覺」所言,唯「Anuttarā-Sammā-sambuddha阿耨多羅三藐三佛陀 

1)《雜阿含1188經》:其實,無有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指諸天、魔、梵)、世人(指沙門、婆羅門),於世尊所戒具足勝、三昧勝、智慧勝,解脫勝,解脫知見勝,令世尊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者;唯有正法,如來自悟成等正覺,則是如來所應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者,所以者何?過去……未來如來、應、等正覺,亦當於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世尊亦當於彼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 

2)《增壹阿含3710經》載佛陀教化外道尼健子:「我之所說:色者無常;無常即是苦;苦者即是無我;無我者即是空;空者彼非我有、我非彼有;痛……想……行……識及五盛陰皆悉無常;無常即是苦;苦者無我;無我者是空;空者彼非我有、我非彼有,我之教誡其義如是。」……是時,世尊便說此偈:「祠祀火為上,詩書頌為首,人中王為最,眾流海為源,星中月為明,光明日最勝。上下及四方,諸地所出物,天及人民類,佛為無上尊,欲求其德者,三佛(指阿耨多羅三藐三佛陀)為最上。」 

 

8.調御丈夫Purisa-damma-sārathi:指能調御可化丈夫(Purisa)之御者。佛典中關於「調御丈夫」之記載,最經典的乃《雜阿含909經》:

聚落主白佛言:「瞿曇!無上調御丈夫者,當以幾種法調御丈夫?」佛告聚落主:「我亦以三法調御丈夫,何等為三?一者、柔軟,二者、剛強,三者、柔軟剛強。」聚落主白佛:「瞿曇!若三種調御丈夫猶不調者,當如之何?」佛言:「聚落主,三事調伏猶不調者,便當殺之,所以者何?莫令我法有所屈辱。」調馬聚落主白佛言:「瞿曇法中殺生者不淨,瞿曇法中不應殺,而今說言不調伏者亦當殺之?」佛告聚落主:「如汝所言:『如來法中,殺生者不淨,如來不應有殺。』聚落主!然我以三種法調御丈夫,彼不調者,不復與語、不復教授、不復教誡,聚落主!若如來調御丈夫不復與語、不復教授、不復教誡,豈非殺耶?」調馬聚落主白佛言:「瞿曇!若調御丈夫不復與語、不復教授、不復教誡,真為殺也,是故,我從今日捨諸惡業,歸佛、歸法、歸比丘僧。」佛告聚落主:「此真實要。」 

 

9.天人師Satthā deva-manussānaṃ:是天、人之導師。 

《大般涅槃經》(大正1,p191~p195)載世尊告阿難言:「阿難!有八部眾,一者剎利、二者婆羅門、三者長者居士、四者沙門、五者四天王、六者忉利天、七者魔王、八者梵王,此八部眾(人眾有四+天眾有四),我觀其根應得度者,隨所現形,而為說法,彼亦不知是我所說。…… 汝今非是請如來時。所以者何?我已許魔,却後三月,當般涅槃。汝今云何而請住耶?阿難,汝侍我來,頗曾聞我說二言不?」阿難白佛:「實不曾聞天人之師有二言也。……又見阿難及諸比丘,涕泣流連,悶絕懊憹,諸離車等,倍增悲慟,前詣佛所,頭面禮足,而白佛言:「世尊今者欲般涅槃,一切眾生,失智慧眼,方當在於黑暗之中,云何能見所應行處?唯願世尊,住壽一劫若減一劫。」如是三請。佛即答言:「有為之法,皆悉無常,設住一劫若減一劫,亦歸無常。」……爾時,世尊而告之言:「一切諸行,性相如是,汝今不應生於悲憹。」世尊即便普為來眾而說法言:「汝等從今護持禁戒,勿得虧犯。破戒之人,天龍鬼神,所共憎厭!惡聲流布,人不憙見,若在眾中,獨無威德。諸善鬼神,不復守護。臨命終時,心識怖懼,設有微善,悉不憶念,死即隨業受地獄苦,經歷劫數,然後得出,復受餓鬼畜生之身,如是[2]轉轉無解脫期。比丘持戒之人,天龍鬼神,所共恭敬。美聲流布,聞徹世間。處大眾中,威德明盛。諸善鬼神,常隨守護。臨命終時,正念分明,死即生於清淨之處。」當於如來說此法時,六萬八千那由他天人八部,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六十比丘,漏盡意解,成阿羅漢。 

 

10.佛Buddha:是覺悟者之略稱。《梵巴辭典》釋義「覺」有二義:一、覺醒。二、覺悟。我們可以援此而說「Buddha」是由無明生死大夢覺醒而完全覺悟者。如《雜阿含101經》載:

 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有從迦帝聚落、墮鳩羅聚落二村中間,一樹下坐,入晝正受(午齋後靜坐休息)。時,有豆磨(名字Dona)種姓婆羅門,隨彼道行,尋佛後來,見佛腳跡千輻輪相,印文顯現,齊輻圓輞,眾好滿足,見已,作是念:「我未曾見人間有如是足跡,今當隨跡以求其人。」即尋腳跡至於佛所,來見世尊坐一樹下,入晝正受,嚴容絕世,諸根澄靜,其心寂定,第一調伏,正觀成就,光相巍巍,猶若金山,見已,白言:「為是天耶?」佛告婆羅門:「我非天也。」「為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佛告婆羅門:「我非龍……乃至人、非人也。」婆羅門白佛:「若言非天、非龍……乃至非人、非非人,為是何等?」爾時,世尊說偈答言:「天龍乾闥婆,緊那羅夜叉,無善阿修羅,諸摩睺羅伽,人與非人等,悉由煩惱生;如是煩惱漏,一切我已捨,已破已磨滅,如芬陀利生,雖生於水中,而未曾著水;我雖生世間,不為世間著。歷劫常選擇,純苦無暫樂,一切有為行,悉皆生滅故。離垢不傾動,已拔諸劍刺,究竟生死際,故名為佛陀。 

 

11.世尊Bhagavant:Bhaga(福)+ vant(有…的人),意指有福德的人;有福德者才得以正法幫忙-庇佑眾生,是故,「Bhagavant」是受世間尊敬者,因為有漏三界的有情眾生得獲「法之庇佑」故,也因此另譯作「眾祐或世祐」。

1)《中阿含1188經》載白衣聖弟子念如來得增上心獲心靜之福祐:白衣聖弟子云何得四增上心現法樂居易不難得?白衣聖弟子念如來:『彼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如是,念如來已,若有惡欲即便得滅,心中有不善、穢污、愁苦、憂慼亦復得滅。…… 

2)《增壹阿含496經》載一外道施羅梵志生此念:「沙門瞿曇極為端正,身作黃金色,我等經籍亦有斯言:『如來出世之時,實不可遇,猶如優曇鉢花時時乃現,若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當趣二處:若在家者當作轉輪聖王,七寶具足,若出家學道者,必成無上道,為三界世祐。』我今欲觀佛三十二相。」

 

 

二、龍樹菩薩之《大智度論》卷二,釋<婆伽婆>之節錄文(以下簡稱:論曰);楊教授援此文再對「十號」一一作了詳盡的釋義。 

【論曰】

云何名婆伽婆 (bhagavā )1.婆伽婆者,「婆伽」言「德」,「婆」言「有」,是名有德。2.復次,「婆伽」名「分別」,「婆」名「巧」,巧分別諸法總相別相,故名「婆伽婆」。3.復次,「婆伽」名「名聲」,「婆」名「有」,是名「有名聲」,無有得名聲如佛者。轉輪聖王、釋、梵、護世者,無有及佛,何況諸餘凡庶!所以者何?轉輪聖王與結相應,佛已離結;轉輪聖王沒在生、老、病、死泥中,佛已得渡;轉輪聖王為恩愛奴僕,佛已永離;轉輪聖王處在世間曠野災患,佛已得離;轉輪聖王處在無明闇中,佛處第一明中;轉輪聖王若極多領四天下,佛領無量諸世界;轉輪聖王財自在,佛心自在;轉輪聖王貪求天樂,佛乃至有頂樂亦不貪著;轉輪聖王從他求樂,佛內心自樂。以是因緣,佛勝轉輪聖王。諸餘釋、梵、護世者,亦復如是,但於轉輪聖王小勝。4.復次,「婆伽」名「破」,「婆」名「能」,是人能破婬怒癡故,稱為「婆伽婆」。 

問曰:如阿羅漢、辟支佛亦破婬怒癡,與佛何異?

答曰:1.阿羅漢、辟支佛雖破三毒,氣分不盡;譬如香在器中,香雖出,餘氣故在。又如草木薪火燒煙出,炭灰不盡,火力薄故;佛三毒永盡無餘,譬如劫盡,火燒須彌山,一切地都盡,無煙無炭。如舍利弗瞋恚氣殘,難陀婬欲氣殘,必陵伽婆磋慢氣殘;譬如人被鎖,初脫時,行猶不便。2.時,佛從禪起經行,羅睺羅從佛經行,佛問羅睺羅:「何以羸瘦?」羅睺羅說偈答佛:「若人食油則得力,若食酥者得好色,食麻滓菜無色力,大德世尊自當知!」佛問羅睺羅:「是眾中誰為上座?」羅睺羅答:「和上舍利弗。」佛言:「舍利弗食不淨食。」爾時,舍利弗轉聞是語,即時吐食,自作誓言:「從今日不復受人請。」是時,波斯匿王、長者須達多等,來詣舍利弗所,語舍利弗:「佛不以無事而受人請,大德舍利弗復不受請,我等白衣云何當得大信清淨?」舍利弗言:「我大師佛言:『舍利弗食不淨食。』今不得受人請。」於是波斯匿等至佛所,白佛言:「佛不常受人請,舍利弗復不受請,我等云何心得大信?願佛勅舍利弗還受人請!」佛言:「此人心堅,不可移轉。」佛爾時引本生因緣:「昔有一國王為毒蛇所囓,王時欲死,呼諸良醫令治蛇毒。時諸醫言:『還令蛇嗽,毒氣乃盡。』是時諸醫各設呪術,所囓王蛇即來王所。諸醫積薪燃火,勅蛇還嗽汝毒,若不爾者,當入此火!毒蛇思惟:『我既吐毒,云何還嗽?此事劇死!』思惟心定,即時入火。爾時毒蛇,舍利弗是。世世心堅,不可動也。」3.復次,長老必陵伽婆蹉常患眼痛,是人乞食,常渡恒水,到恒水邊彈指言:「小婢住!莫流!」水即兩斷,得過乞食。是恒神到佛所白佛:「佛弟子必陵伽婆蹉,常罵我言小婢住!莫流水!」佛告必陵伽婆蹉懺謝恒神!必陵伽婆蹉即時合手語恒神言:「小婢莫瞋!今懺謝汝!」是時,大眾笑之:「云何懺謝而復罵耶?」佛語恒神:「汝見必陵伽婆蹉合手懺謝不?懺謝無慢而有此言,當知非惡。此人五百世來,常生婆羅門家,常自憍貴,輕賤餘人,本來所習,口言而已,心無憍也。」4.如是諸阿羅漢雖斷結使,猶有殘氣。如諸佛世尊,若人以刀割一臂,若人以栴檀香泥一臂,如左右眼,心無憎愛,是以永無殘氣。5.栴闍婆羅門女木杅謗佛,於大眾中言:「汝使我有娠,何以不憂?與我衣食!為爾無羞,誑惑餘人!」是時,五百婆羅門師等,皆舉手唱言:「是!是!我曹知此事。」是時,佛無異色,亦無慚色。此事即時彰露,地為大動,諸天供養,散眾名華,讚歎佛德,佛無喜色。6.復次,佛食馬麥,亦無憂慼;天王獻食,百味具足,不以為悅,一心無二。7.如是等種種飲食、衣被、臥具,讚呵、輕敬等種種事中,心無異也。譬如真金,燒鍛打磨,都無增損。以是故,阿羅漢雖斷結得道,猶有殘氣,不得稱婆伽婆。

 

 楊教授(以下簡稱:楊氏釋)釋義十號之文本,由下列文句開始:

 

1.婆伽婆-世尊-眾祐-世祐

【論曰】

問曰:婆伽婆正有此一名?更有餘名?答曰:佛功德無量,名號亦無量;此名(婆伽婆)取其「大」者,以人「多識」故。

 

【楊氏釋】

1.婆伽婆,梵語bhagavat,巴利語bhagavābhagavant之音譯,也譯 婆伽梵;意譯是 世尊、眾祐、世祐。 

2.佛功德無量,若濃縮曰:智德、斷德、恩德等三德;放大廣釋曰:無量功德。而十號之一一名號具有一一功德之意涵,今佛弟子要對一一名號的意涵具足正確的完全的了解,始能見賢思齊,成為修道的標的,精勤修習之。 

3.大多數的初學他力信仰者喜歡稱「bhagavant」,向佛陀祈求種種庇祐。然,佛陀具此「眾祐」德號之「庇祐」本意,乃指怹以「如來tathāgataṃ」之姿的正法教說,來幫助有情眾生離貪瞋癡之繫縛苦,如《長部20經-大集會經》所云魔軍們前來,比丘們!請你們了知他們,聽聞佛陀的教說後,他們起了熱心,以離貪而魔軍走開,他們的身毛仍是彎曲的。全部是戰場上的勝利者,跨越恐懼者,有名聲者,他們與生類同喜悅,那些弟子是人們中的已聽聞者。

 

 

2.如來

【論曰】

復有異名,名多陀阿伽陀等。云何名多陀阿伽陀?如「法相」解,如「法相」說;如諸佛安隱道來,佛亦如是來,更不去「後有」中,是故名多陀阿伽陀

 

【楊氏釋】

1.多陀阿伽陀,梵語與巴利語Tathāgata,是tathā()+āgata();漢譯「如來」 

2.法相、法性,也就是真如、如如。乃由「緣起法門」之「此緣性」而得知;「此緣性」是「如如、不離如、不異如」,所說的也就是緣起性之「法性」。說種種法的實相,不離緣起,是說實性是緣起性;而實相,是一切人事物所以能形成、維持一段時間、最後變異又消滅,都是因為有「此緣性—緣起性」的緣故。我們透過緣起性,可以掌握第一義諦的「空」,與空相應;也可以把握世俗諦的一連串因緣果是如何安排輾轉相續生滅。這就是此處「如法相解」之意涵;所謂「法相」就是「緣起相」,了解一切生命有漏的、無漏的、離漏的,也就是了解所有有情眾生的染淨因果。 

3. 「諸佛安隱道」,即指安穩、穩當合適的成佛之道。安穩道即佛道。圓滿地完成佛道的每一步始能成佛,誠如行百里者半九十!「佛亦如是來」,指佛陀也是順著這一條安穩的成佛之道走過來而成就的,而且具足「漏盡明」使那些能引生三界的所有之漏都盡了,沒有對三界的渴愛(三愛:欲愛、有愛、無有愛)、沒有「四取: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沒有了「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也就沒有了三界的生死,故云:更不去「後有」中。

 

 

3.阿羅呵-阿羅漢-應-應供-無所著-至真

【論曰】

復名阿羅呵。云何名阿羅呵?1)「阿羅」名「賊」,「呵」名「殺」,是名「殺賊」。如偈說:「佛以忍為鎧,精進為剛甲,持戒為大馬,禪定為良弓,智慧為好箭;外破魔王軍,內滅煩惱賊,是名阿羅呵。」2)復次,「阿」名「不」,「羅呵」名「生」,是名「不生」。佛心種子,後世田中不生,無明糠脫故。3)復次,「阿羅呵」名「應受供養」。佛諸結使除盡,得一切智慧故,應受一切天地眾生供養。以是故,佛名阿羅呵。

 

【楊氏釋】

1.阿羅訶,梵語Arhat,是ari(-煩惱賊)+han();巴利語Arahant,音譯「阿羅漢」。所以,阿羅漢是能殺心裡的「煩惱賊」者,故又名「殺賊」。 

2.佛陀以忍辱、精進、持戒、禪定、智慧等波羅蜜,破內魔與外魔。「魔」者,是「殺死者」,是阻礙或殺死自己的法身慧命成長的因素;內魔者,自己身心裡不善的成分,如死魔、陰魔、煩惱魔。外魔者,即「外破魔王軍」所指之天子魔。故,偈曰:「外破魔王軍,內滅煩惱賊」。

1)「死魔」殺死色身性命,而「死魔」是一期生死的「果報」,死心是生命終止的時間點。

2)「陰魔」即本來是色、受、想、行、識等中性的五陰,因為凡夫的有漏、有愛、有取而成「五受陰(新譯:五取蘊)」,是執受、執取的五陰魔。

3)「煩惱魔」,內在有漏的煩惱有多少就有多少魔。佛典上以「八萬四千煩惱」形容一個非常龐大的煩惱狀態。

4)「天子魔」,梵語deva-putra-māra,全稱「他化自在天子魔」。又作「天魔」。即住於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之天主(魔王波旬)及其眷屬,因天子魔只修福而沒有修慧,故妨礙人之勝善,憎嫉賢聖之法,作種種擾亂之行妨害「向阿羅漢」者修學無漏的戒學、定學、慧學、正解脫學而完成具足「五分法身:戒法身、定法身、慧法身、解脫法身(如病癒)、解脫知見法身(如曉得病癒了)」的漏盡阿羅漢。 

3.漏盡阿羅漢是已具足五分法身者,也就能令佛陀的慧命相續盡未來際;呈現一種「無生不死」的法身慧命狀態,亦即沒有「有漏的生」也就沒有「有漏的死」了;是故,所有的「有漏之生」已截止,故曰:不「生」。另外,當正確了解漏盡阿羅漢的「無生」非指「斷滅」見;「不死」非指「常」見。而成佛之後,三界有漏的種子如脫掉無明糠(無明的胚芽)的種子,已不會在心識田中再受生,故云「佛心種子,後世田中不生,無明糠脫故」。

4. 因為佛陀已令諸結使除盡,得一切智慧故,應(值得)受一切天地眾生供養怹;故云「應受供養」。

 

 

4.三藐三佛陀-正遍知-正等正覺者-等正覺者-正覺知

【論曰】

復名三藐三佛陀。云何名三藐三佛陀?1)「三藐」名「正」,「三」名「遍」,「佛」名「知」,是名正遍知一切法。2)問曰:云何正遍知?答曰:知苦如苦相,知集如集相,知滅如滅相,知道如道相。是名三藐三佛陀。3)復次,知一切諸法實不壞相,不增不減。4)云何名不壞相?心行處滅,言語道斷,過諸法如涅槃相不動。以是故,名三藐三佛陀。5)復次,一切十方諸世界名號;六道所攝眾生名號;眾生先世因緣,未來世生處;一切十方眾生心相、諸結使、諸善根、諸出要,如是等一切諸法悉知,是名三藐三佛陀。

 

【楊氏釋】

11.梵語Samyak-saṁ-buddha,巴利語sammā-sam-buddha,譯「三藐三佛陀」。然,楊氏於此提出:「三藐」應名「遍或等」,「三」應名「正」,「佛」名「覺者」,故Samyak-saṁ-buddhasammā-sam-buddha也譯作「正等正覺者或等正覺者」或「遍正覺者」;合稱「正遍知」,即正遍知一切法。

2.云何正遍知?即對四聖諦能夠如實知-如實見者,是能夠究竟的完美的普遍的現觀苦集滅道而成佛者,是離苦樂二邊行中道(道諦-八支聖道)而成佛者。而能夠遍知苦集滅道,就是遍(普遍的-完全的掌握)知染與淨的因果,也就是苦與集之染的因果—凡夫的三界之四生、五趣或六道的因果輪迴,以及道與滅之淨的因果—四沙門果聖者的出離三界之斷除四生、阻斷五趣或六道的因果輪迴。 

3.依第一義諦(勝義諦)來看「一切諸法」說:一切諸法的「實相、實性=空性「是,「不壞相」名「正」,「不增不減」名「等或遍」。若《心經》云:「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然,若依世俗諦來看「一切諸法」,則有「生滅;垢淨;增減;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界乃至意識界;無明乃至老死;苦集滅道;智得」。但,正遍知或等正覺是具足「第一義諦=空相應與世俗諦=緣起隨順」的觀照。 

4. 云何名「不壞相」?依第一義諦(勝義諦)—與空相應而說「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指出勝義諦是不可思、不可議的,也就是無法以世俗的有漏的心意識去思考它、討論它、議論它而獲得。但是,開法眼的聖人可以無漏的離漏的般若慧(見道-修道-證道之道現前的狀態)來觀照它,亦即如上說以「第一義諦=空相應與世俗諦=緣起隨順」的觀照;「第一義諦=空相應」可以捨斷「常見、我見」而「應無所住」;「世俗諦=緣起隨順」可以「生其心」而具六度萬行;所以,能超過、超越有漏的諸法而能沒有任何惑業苦的行動,故云「過諸法如涅槃相不動」。

 

 

5.明行足

【論曰】

復名鞞侈遮羅那三般那,秦(後秦時代)言「明行具足」。1)云何名明行具足?宿命、天眼、漏盡,名為三明。2)問曰:神通、明有何等異?答曰:(1)直知過去宿命事,是名通;知過去因緣行業,是名明。(2)直知死此生彼,是名通;知行因緣,際會不失,是名明。(3)直盡結使,不知更生不生,是名通;若知漏盡,更不復生,是名明。是三明,大阿羅漢、大辟支佛所得。3)問曰:若爾者,與佛有何等異?答曰:彼(大阿羅漢、大辟支佛)雖得三明,明不滿足,佛悉滿足,是為異。4)問曰:云何不滿?云何滿?答曰:(1)諸阿羅漢、辟支佛宿命智,知自身及他人,亦不能遍;(如:)有阿羅漢知一世,或二世、三世,十、百、千、萬劫,乃至八萬劫,過是以往不能復知,是故不滿。天眼明(與漏盡明)亦如是。(2)佛一念中生、住、滅時,諸結使分,生時如是,住時如是,滅時如是;苦法忍、苦法智(指見道十六心)中所斷結使悉覺了;知如是結使解脫,得爾所有為法解脫,得爾所無為法解脫,乃至道(道智)-比(類智)-忍見諦道十五心(第十五心中見道;第十六心中修道-剎那證道)。諸聲聞、辟支佛所不覺知,時少疾故(諸聲聞與辟支佛等,只能達「三菩提(正覺)」,還無法達至「阿耨三藐三菩提(無上等正覺)」,因無上等正覺果還需要漫長時間深觀廣行)。如是知過去眾生因緣、漏盡,未來、現在亦如是,是故名佛明行具足。行名身口業,唯佛身、口業具足,餘(諸聲聞、辟支佛)皆有失,是名明行具足。

 

【楊氏釋】

1.梵語Vidyācaraṇa-saāṁpanna,後秦時代譯「明行具足」。「明行具足」,指具足三種智慧—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合稱「三明」。 

2.直知過去宿命事,是名「宿命通」;知過去因緣行業,是名「宿命明-宿命智」。直知死此生彼,是名「天眼通」;知行因緣,際會不失,是名「天眼明-有情死生智」。直盡結使,不知更生不生,是名「漏盡通」;若知漏盡,更不復生,是名「漏盡明-漏盡智」。 

3.見道十六心:觀察思悟四諦十六行相之後,進入見道,以無漏智現觀四諦所得之十六種智慧,稱為十六心。現觀,即透過禪定,不經語言文字等概念,而使佛教真理直接呈現於面前的一種認識方法。對苦集滅道一一分別具法忍、類忍、法智、類智,四四十六合稱十六心;(1)苦諦-苦法忍、苦法智、苦類忍、苦類智。  (2)集諦-集法忍、集法智、集類忍、集類智。(3)滅諦-滅法忍、滅法智、滅類忍、滅類智。(4)道諦-道法忍、道法智、道類忍、道類智。 

4.筆者另根據《阿毘達磨俱舍論》卷23賢聖品>,補充此十六心之意涵,供參閱。即:

現觀欲界四諦之智,稱為法智;現觀色界、無色界四諦之智,稱為類智。又所謂「類」,類似、相似之意,即謂其類似於先前的欲界之法。法智與類智復各有「忍」與「智」,合為「八忍八智」。所謂忍,即以「忍」(忍許、認可)來斷除煩惱,如「法忍」、「類忍」,均屬於無間道;所謂智,即以「智」來印證真理,如「法智」、「類智」,均屬於解脫道。無間道,指開始斷除所應斷除之煩惱,而不為煩惱所障礙之修行,由此可無間隔地進入解脫道。又作『無礙道』。乃正斷除煩惱之位,生起於加行道之後,而在解脫道之前。《阿毘達磨俱舍論云:「無間道者,謂此能斷所應斷障。」與「解脫道者,謂已解脫所應斷障最初所生。」凡煩惱皆於無間道斷除之,於見道十五心中,八忍皆屬於無間道。無間道以斷惑(斷煩惱之種子)為目的,解脫道以證得真理為目的,因無間道之斷惑仍殘留習氣,至解脫道時捨此而證寂滅之理,故此稱為無間道斷、解脫道捨證。 

現觀欲界之苦集滅道———

(1)苦法智忍,現觀欲界之苦諦,斷除迷惑苦諦之見惑。(無間道)

(2)苦法智,現觀欲界之苦諦,印證苦諦之理。(解脫道)

(3)集法智忍,現觀欲界之集諦,斷除迷惑集諦之見惑。(無間道)

(4)集法智,現觀欲界之集諦,印證集諦之理。(解脫道)

(5)滅法智忍,現觀欲界之滅諦,斷除迷惑滅諦之見惑。(無間道)

(6)滅法智,現觀欲界之滅諦,印證滅諦之理。(解脫道)

(7)道法智忍,現觀欲界之道諦,斷除迷惑道諦之見惑。(無間道)

(8)道法智,現觀欲界之道諦,印證道諦之理。(解脫道)

現觀色界、無色界之苦集滅道———

(9)苦類智忍,現觀上二界(色界、無色界)之苦諦,斷除對苦諦之見惑。(無間道)

(10)苦類智,現觀上二界之苦諦,印證苦諦之理。(解脫道)

(11)集類智忍,現觀上二界之集諦,斷除對集諦之見惑。(無間道)

(12)集類智,現觀上二界之集諦,印證集諦之理。(解脫道)

(13)滅類智忍,現觀上二界之滅諦,斷除對滅諦之見惑。(無間道)

(14)滅類智,現觀上二界之滅諦,印證滅諦之理。(解脫道)

(15)道類智忍,現觀上二界之上道諦,斷除對道諦之見惑。(無間道)

(16)道類智,現觀上二界之道諦,印證道諦之理。(解脫道)

 

 

6.善逝-好去-好說

【論曰】

復名修伽陀:「修」秦言「好」;「伽陀」或言「去」,或言「說」;是名「好去」、「好說」。1)好去者,於種種諸深三摩提、無量諸大智慧中去,如偈說:「佛一切智為大車,八正道行入涅槃。」是名好去。2)好說者,如諸法實相說;不著法愛說;觀弟子智慧力,是人正使一切方便神通智力化之,亦無如之何。是人可度是疾、是遲,是人應是處度;是人應說布施,或說戒,或說涅槃;是人應說五眾、十二因緣、四諦等諸法能入道。如是等種種知弟子智力而為說法,是名好說。

 

【楊氏釋】

1.修伽陀,梵語Sugata,巴利語sugato;是su(善)+ gata(已到達,已去)組成。 

2. 名「好去」,指佛陀辦道-修止修觀完成而去到涅槃,故云「於種種諸深三摩提(修止)、無量諸大智慧(修觀)中去」。 

3. 名「好說」,指佛陀能夠不執著正法(如筏喻,法尚應捨!何況非法。)而為人演說「諸法實相」;並且能夠因材施教,說相應一一法使聞修者能入道-見道-修道-證道。


 

7.世間解-知世間

【論曰】

復名路迦憊:「路迦」秦言「世」,「憊」名「知」,是名「知世間」。問曰:云何知世間?答曰:知二種世間:一、眾生,二、非眾生。及如實相:知世間、世間因、知世間滅、出世間道。復次,知世間,非如世俗知,亦非外道知;知世間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知世間相,非有常非無常,非有邊非無邊,非去非不去,如是相亦不著,清淨、常不壞相如虛空,是名知世間。

 

【楊氏釋】

1.路伽憊,梵語Lokavid,巴利語loka-vidū;是loka(世間)+ vidū(),是名「知世間」或稱「世間覺者」

2.佛陀能了知有情眾生世間、器世間(非有情眾生世間)等二種世間之一切;並已完全了解有情世間(六六法世間)的苦集滅道,即世間之苦、世間之集因、世間之滅,也已了知出世間之道。以及,了知非眾生世間(器世間)的實相,然對世間的「十四無記」不會參與討論。

3.真正的「知世間」是指對身心世間的完全了解,即著重於了解觀念的感官的世界,以捨棄苦、集,進入滅、道的範圍來修行。

 

 

8.無上-無上士

【論曰】

復名阿耨多羅,秦言「無上」。云何無上?1)涅槃法無上。佛自知是涅槃不從他聞,亦將導眾生令至涅槃。如諸法中涅槃無上,眾生中佛亦無上。2)復次,持戒、禪定、智慧,教化眾生,一切無有與等者,何況能過!故言無上。3)復次,「阿」名「無」,「耨多羅」名「答」。一切外道法,可答可破,非實非清淨故;佛法不可答、不可破,出一切語言道,亦實清淨故,以是故名無答。

 

【楊氏釋】

1.阿耨多羅,梵語/巴利語Anuttara,是na(無)+ uttara(上,超過)組成;意譯「無上」 

2.云何「無上」?

1) 涅槃法是無上;佛陀自知自覺自作證涅槃,不從他聞(因為怹最後一生是沒有他方的佛陀來教導怹,是自覺無師獨悟的);也能引導學人依法奉行至涅槃。故云佛陀是無上的有情,怹所說的涅槃法也是諸法中無上的法。

2)就持戒、禪定、智慧等三學成就及教化眾生來說,於三界中,是沒有一個眾生能夠與怹比肩同等的,何況有超過怹者呢!所以說佛陀是「無上士」。 

3.云何「無答」?就第一義諦來說,佛法是不可思、不可議、不可答、不可破,不能以世俗的有漏的思考、議論而得,故云「出一切語言道」,名「無答」;然,就世俗諦來說,佛法是實法,是實實在在能引人離染入清淨的法。 

 

 

9.調御師-可化丈夫調御師-調御丈夫

【論曰】

復名富樓沙曇藐婆羅提:「富樓沙」秦言「丈夫」,「曇藐」言「可化」,「婆羅提」言「調御師」,是名「可化丈夫調御師」。1)佛以大慈大悲大智故,有時軟美語,有時苦切語,有時雜語,以此調御令不失道。如偈說:「佛法為車弟子馬,實法寶主佛調御,若馬出道失正轍,  如是當治令調伏。若小不調輕法治,好善成立為上道,若不可治便棄捨,以是調御為無上。」2)復次,調御師有五種:(1)初父母兄姊親里,(2)中官法,(3)下師(學校老師)法——今世三種法治,後世(4)閻羅王治;(5)佛以今世樂、後世樂及涅槃樂利益,故名師。(1)~(4)上四種法治人不久畢壞,不能常實成就。(5)佛成人以三種道,常隨道不失,如火自相不捨乃至滅;佛令人得善法亦如是,至死不捨。以是故,佛名可化丈夫調御師。問曰:女人,佛亦化令得道,何以獨言「丈夫」?答曰:1)男尊女卑故,女從男故,男為事業主故。2)復次,女人有五礙:不得作轉輪王、釋天王、魔天王、梵天王、佛,以是故不說。3)復次,若言佛為女人調御師,為不尊重。若說丈夫,一切都攝。譬如王來,不應獨來,必有侍從。如是說丈夫,二根、無根及女盡攝,以是故說丈夫。用是因緣故,佛名可化丈夫調御師。

 

【楊氏釋】

1.富樓沙曇藐婆羅提,梵語Puruṣa-damya-sārathi,巴利語Purisa-damma-sārathiPurisa「人士」,指男士與女士;雖在男尊女卑的時代背景下,譯辭選用了「丈夫」,也提出「女人有五礙」等等理由,然,佛陀調教有情是沒有排除善女人(女士)的,如大愛道等比丘尼眾。 

2.「佛法為車弟子馬,實法寶主佛調御」,指「佛法為車」乃分三乘: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聲聞乘,屬聲聞者,依他覺者;辟支佛乘、佛乘,屬獨覺-自覺者。然,辟支佛乘是三菩提(正覺)者;而佛乘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等正覺)者且能覺他者,佛陀所引導教化者是聲聞乘者,怹能依法善巧調御使其自覺自度。佛陀成就人以三種道:聲聞道、辟支佛道、佛道,能常隨其相應之道而不失、不捨。是故,佛陀是可化丈夫之調御師。

 

 

10.天人師-天人教師

【論曰】

復名舍多提婆魔㝹舍喃:「舍多」秦言「教師」,「提婆」言「天」,「魔㝹舍喃」言「人」,是名「天人教師」。云何名天人教師?佛示導是應作、是不應作,是善、是不善,是人隨教行、不捨道法,得煩惱解脫報,是名天人師。問曰:佛能度龍、鬼、神等墮餘道中生者,何以獨言天人師?答曰:1)度餘道中生者少,度天、人中生者多。如白色人,雖有黑黶(ㄧㄢˇ痣) 子,不名黑人,黑少故。2)復次,人中結使薄,厭心易得;天中智慧利。以是故,二處易得道,餘道中不爾。3)復次,言天則攝一切天,言人則攝一切地上生者。何以故?天上則天大,地上則人大,是故說天則天上盡攝,說人則地上盡攝。4)復次,人中得受戒律儀、見諦道(見四聖諦、見道諦)、思惟道及諸道果。或有人言:餘道中不得;或有人言:多少得。天、人中易得多得,以是故,佛為天人師。5)復次,人中行樂因多,天中樂報多;善法是樂因,樂是善法報。餘道中善因報少,以是故,佛為天人師。

 

【楊氏釋】

1.舍多-提婆-魔㝹舍喃,梵語Śāstā-deavamanuṣyānāṁ,巴利語Satthā deva-manussānaṁ,是Satthā(教師)+ deva()+ manussānaṁ(人們)組合,名稱「天人教師」,簡稱「天人師」

2.佛陀要度化一切有情,然眾生若落入「八難」中,難以見聞佛法,也就難以接受到佛陀的教導度化。於六道中能接受到佛陀教導的,只有人道與天道才有機會。又天道之無色界諸天,及色界的第四禪天之五淨居天(是有許多證阿那含果位者避難所居處),皆跟人間不往來,所以無法接受佛陀的影響;色界的初禪天之大梵天及諸天還有到人間跟佛陀請法;欲界第一層天四天王天與第二層忉利天會為自己的天眾勢力來人間關心人類的行善行惡情形,來人間時就有機會接觸到佛陀與其弟子說法;欲界六天之兜率天內院天眾可親近居內院的補處菩薩之教導;除此餘天,皆無法接受佛法。是故,雖說佛陀是天眾與人道的教師,然佛法仍是以教化人類為主。

 

 

11.佛陀

【論曰】

復名佛陀(秦言「知者」)。知何等法?知過去、未來、現在,眾生(有情)、非眾生數(非有情類),有常、無常等一切諸法。菩提樹下了了覺知,故名為佛陀。問曰:餘人亦知一切諸法,如(1)摩醯首羅天(秦言「大自在」天),八臂,三眼,騎白牛。如(2)韋紐天(秦言「遍悶」天),四臂,捉貝持輪,騎金翅鳥。如(3)鳩摩羅天(秦言「童子」天),是天擎雞持鈴,捉赤幡,騎孔雀,皆是諸天大將。如是等諸天,各各言「大」,皆稱「一切智」。有人作弟子,學其經書,亦受其法,言是「一切智」。答曰:1)此不應「一切智」。何以故?瞋恚、憍慢心(染)著故。如偈說:「若彩畫像及泥像,聞經(外道經書)中天及讚天,如是四(當改成:三)種諸天等,各各手執諸兵杖。若力不如畏怖他,若心不善恐怖他,此天定必若怖他,若少力故畏怖他。是天一切常怖畏,不能除却諸衰苦。有人奉事恭敬者,現世不免沒憂海;有人不敬不供養,現世不妨受富樂。當知虛誑無實事,是故智人不屬天(這三種諸天)。若世間中諸眾生,業因緣故如循環,福德緣故生天上,雜業因緣故人中,世間行業屬因緣,是故智者不依天!」2)復次,是三天,愛之則欲令得一切願,惡之則欲令七世滅。佛不爾。(佛陀於)菩薩時,若怨家賊來欲殺,尚自以身肉、頭目、髓腦而供養之,何況得佛不惜身時!以是故,獨佛應當受「佛」名號。應當歸命(歸依)佛,以佛為師,不應事天。3)復次,佛有二事:一者大功德神通力(三明、六通),二者第一淨心,諸結、使滅。諸天雖有福德神力,諸結、使不滅故,心不清淨;心不清淨故,神力亦少。聲聞、辟支佛雖結使滅,心清淨,福德薄故力勢少。佛二法滿足,故稱勝一切人;餘人不勝一切人。

 

【楊氏釋】

1.佛陀,梵語Buddha,巴利語Buddho 

2. (1)摩醯首羅天(2)韋紐天(3)鳩摩羅天,知一切法?實則這三種諸天,不知無我無我所,不知空我空我所,不知無自性的因緣果,所以因其「瞋恚、憍慢心(染)著故」無法無畏施,又「是三天,愛之則欲令得一切願,惡之則欲令七世滅」,是故不應言是「一切智」者。 

3.「智者不依天!」,智者當「自歸依佛、自歸依法、自歸依僧」;如《大智度論》(大正25,p66c)云「自依止、法依止、不餘依止。」

4.佛陀具足三明、六通,所有煩惱結、所有煩惱使,都消滅了,佛陀的身心已完全淨化了,於一切人眾天眾中皆勝出。因為聲聞、辟支佛雖也諸結、諸使消滅,但福德仍薄,只具五力,不及佛陀的十力,影響別人力量還是微少;而諸天雖有福德神力,其諸結、諸使不滅,其心不清淨,所以神力也不及佛陀十力。

 

 

12.隨德立名,還另有餘名。

【論曰】

婆伽婆名有德,先已說。復名12.「阿婆磨」(秦言「無等」),復名13.「阿婆摩婆摩」(秦言「無等等」),復名14.「路迦那他」(秦言「世尊」),復名15.「波羅伽」(秦言「度彼岸」),復名「婆檀陀」(秦言「大德」),復名「尸梨伽那」(秦言「厚德」),如是等無量名號。父母名字「悉達陀」(秦言「成利」);得道時,知一切諸法故,是名為「佛」,應受諸天世人供養。如是等得名「大德」、「厚德」。如是種種,隨德立名。

 

 

二) 靜心聆聽-《阿含要略》C〈增上信學〉「2-0-0見出世的聖眾-關於十號」:

第10集 (25:45始~)

 

第11集

 

第12集

 

第13集

 

第14集

 

第15集

 

第16集

 

第17集

 

第18集 ( 43:35止)

 

二、異地靜坐

 

日日靜坐時間,自我練習〔靜坐共修三部曲〕:遍身放鬆法、止禪、觀禪。

第一部曲:用感恩心、柔軟心遍掃全身每個部位,從頭頂開始往下至腳趾,關注每個部位並作意「感謝祢、放鬆下來」;讓忙碌一天的身體修復,令生命回到鬆、靜、平、和的狀態。

第二部曲:練習止禪的「安般念-純粹地觀察出息入息」;培養穩定的「覺知力」,達到一種清醒的明覺狀態,令生命回到靜寂的心聖殿裡安居。

第三部曲:在練習安般念一段時間後,若心識還算平靜、平穩,就可切換觀察的對象(所緣境),由呼吸轉到自身的身心狀態,以平衡、平等慧如實觀察(實觀)自身的身心,明確地體知每個當下的感受或心念僅是一種生滅活動,沒有恆常不變的實體存在;從身心實相中漸漸增長「平等心」,以明覺的智心去接受各種身心感受的來去,不管是樂受、苦受、捨受,及內在念頭、想法之生生滅滅;修習過程之要領在於「觀察身-受,檢視心-法」。

此刻,讓我們從原點出發:收攝心意,集中精神力觀察鼻孔前的「入息與出息」;入息進來了,知道吸進來了;出息出去了,知道呼出去了……。 

 

三、〈寂靜之音〉回向

獻上深深祝福──

願 遠方的您與法親眷屬及所有眾生,

於生時,身無病痛之苦,心不顛倒妄想,一切善願得遇善緣成就。

臨終時,正知正念相續,心無罣礙,往生善趣遇正法緣,續修菩提道……

願 您於日常修習「淡、緩、靜、止、觀、行」的清淨功德皆成為解脫涅槃的助緣。

共勉:為法身慧命,各自珍重-守護根門!

有誰推薦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