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冷思考,暖善行
2015/05/31 12:28
瀏覽402
迴響0
推薦5
引用0

法友問:什麼是法觀?是觀照或觀想的一種嗎?

 

回應:

觀,是一種經由動態的欣賞、察看、審視、深思,

    而轉化成個人的看法、見解。

這樣一個取境思惟、推究而成結論、法則的過程,

當可稱作「觀慧」,觀所成慧。

 

法觀,是如理思惟也。

也就是對任何一法,依於正確的見解或見地或理則,

給予正確的觀察與思惟,客觀的觀察與思惟,

從中汲取且了知一切事物存在的本質或實相,

進而令一顆心,無私、無染取、無牽絆。

我們熟悉的大乘佛教的《心經》,

就開宗明義,顯示菩薩如何法觀而離苦得自在。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也許,下面的善巧方便把這段文句重組一下,您當可更明瞭些吧。

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五蘊,照見皆空,度一切苦厄,自在。

一個菩薩行者,是學習力行,深廣且透徹的般若而抵解脫自在的彼岸。

所以,於日常一切行中,就以自身的五蘊為觀察對象,

察看、審視、深思色蘊的生滅現象,

察看、審視、深思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的生命現象,

深刻的透視五蘊的存在現象,

是無數因緣組合而成短暫性存在的綜合體,

可以說這個臭皮囊也僅是一串生滅相續而成生命體,

是沒有自性的生命體,是沒有一個實體恆存的「五蘊」

經由,這樣持續地、綿密地,如理思惟的法觀,

觀所成慧就漸漸成熟,

對一切法皆緣起、無常、無我的法性特質就更明瞭,

自然而然,成了一份根深蒂固的真知灼見。

對實相的了知,多一分,般若智慧就多一分,

般若智慧多一分,自生見或我見就削弱一分,

我見削弱一分,苦就得度一分。

如此行來,終能抵達離苦的解脫自在彼岸,

而成就一個於一切行皆觀自在的菩薩行者。

 

在貼近佛陀時代的阿含經裡,更是隨處可看到法觀的教示。

摩訶拘絺羅尊者問舍利弗:

「若比丘未得無間等法,欲求無間等(現觀、洞察)法,

云何方便求?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

「若比丘未得無間等法,欲求無間等法,精勤思惟:

五受陰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無自性、無我)。」

 

是故,「觀照」一詞,可視為法觀之流。

「觀想」一詞,也可視為法觀之流,

只是當留心:勿落入「口頭禪」,勿流入「形而上」的神秘之境。

我們知道佛法的獨特性、可貴性,在於慧學,

無論是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都是在真實世界的經驗現象裡作一番透視、體踐,

令心的視野超越約定成俗、積非成是、制約化的二元概念。

 

一個行者,該如何留心,並且時時自我檢視:法觀是否如理了呢?

在二前六百年前,佛陀就以「三法印或四法印」來作了回應。

何謂四法印?

一、諸行無常,一切組合的現象是無常。

二、諸受是苦,一切有漏的情緒是苦。

三、諸法無我,一切事物無自性。

四、涅槃寂靜,涅槃超越二元概念。

其中,「諸受是苦」不列入,就是三法印了。

這樣說來,法觀的心意識的內隱運作,或身語的外顯行為,

只要是能夠不離上面這四種真理或說般若慧的範疇,

行者一路走來的淨化生命之菩提道,

就是一條充滿佛光普照的大道,就是一條靜寂清朗的正道。

也就是說,當一個行者秉持四法印行持法觀時,

就不怕誤入歧途,在相似佛法裡一生賣力的修持,

到頭來卻落得背道而馳了。

而且,再仔細審視佛陀教示的四法印,

是完全看不到儀式性、宗教化的語境。

所以,不得不說,佛法是普世的真理,是淨化生命的良方。

 

就讓我們一起出航吧!

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處,選定一個所緣境(觀察的對象),

集中心意,專注地、持續地,

關注它、覺知它、思惟它、了知它:

是緣起的,是無常的,是苦的,是無我的。

深信,我們終能:

以一顆平等心來覺照人世間的生滅現象。

天上的雲,來來去去,自心的煩惱,來來去去。

深信,我們終能:

以一念慈悲心來淨化人世間的苦迫現象。

包容大的,也包容小的;

包容看得見的,也包容看不見的。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創作 另類創作
自訂分類:法行舍園地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