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學讀本:
1.《百喻經》原典 (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0209_001 )
3. 姚仁恭的澆心時刻(272)一心多用 與 活在當下
“隨著年歲的增加,不是我們退化,
而是老天給我們一個寶貴的機會,
讓我們真正的開始“活在當下”。
我也發現
當我開始 活在當下,
當我們專注於 一次做一件事的時候,
我們才是真正的活著。人生
這時候才開始,才開始有意義。”~姚仁恭
一、<倒灌喻>,《百喻經》卷4,80經,原文:
昔有一人,患下部病(腹病)。醫言:「當須倒灌(灌腸療法),乃可差(瘥,ㄔㄞˋ,病癒之意)耳。」便集灌具,欲以灌之。醫未至頃,便取服之,腹脹欲死,不能自勝。醫既來至,怪其所以,即便問之:「何故如是?」即答醫言:「向時灌藥,我取服之,是故欲死。」醫聞是語深責之言:「汝大愚人,不解方便(不清楚方法就隨便服藥水)。即便以餘藥(他項的藥水)服之,方吐下(催吐腹中物),爾乃得差(瘥)。」如此愚人,為世所笑。
凡夫之人,亦復如是:欲修學禪觀種種方法,應效(師法,學習)「不淨(不淨觀對治愛欲心行)」,反效「數息(數息觀對治散亂心行)」,應「數息」者效觀「六界」(界,巴利語:dhātu,分類、歸納、範疇之意。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合稱:六界。此處指對治「有身見或我見」的「界分別觀」禪修法),顛倒上下無有根本,徒喪身命為其所困。不諮良師,顛倒禪法,如彼愚人飲服不淨。
二、馬景賢改寫<倒灌喻>,名:<顛三和倒四>(《百喻經圖畫書》第17冊)
顛三和倒四。他們倆做事總是顛顛倒倒,把事情弄得一團糟。有一天,顛三吃了太多東西,消化不好,拉不出大便。倒四吃了不乾淨的東西,一直拉肚子。兩個人一起去看醫生。醫生給顛三開了消化藥和通大便的藥。給倒四開了止瀉的藥。
顛三很關心倒四說:「我看你的病不輕,要不要吃點我的藥。」倒四也很關心顛三說:「我看你的病也不輕,是不是也吃點我的藥。」顛三倒四吃了藥,病不但沒好,反而病情更重了。醫生一問,才知道他們亂吃藥,很生氣的說:「你們不弄清楚就吃藥,真是太胡鬧!」顛三倒四不怪自己亂吃藥,反而很生氣的對醫生說:「你為什麼要給我們不同的藥?」醫生搖搖頭,不知怎樣回答他們才好。
三、心與法的對話
1、<顛三和倒四>裡二位主角,雖有病識感而一起去就醫,卻無服藥常識而致彼此病情加重;並且還愚痴地責怪醫師為什麼不給二人開同樣的藥呢!想想個人就醫服藥的經驗裡,是否能夠完全信賴看診醫師的用藥處方呢?是否取藥後,自行刪減或調整醫囑服藥法呢?或是,當遵從醫囑服藥後,病症仍未緩解或痊癒時,內心會有哪些想法呢?甚至,有病急亂投醫的情事發生?也許,如何當一個好病人比找到一個好醫師更為重要呢!
2、<倒灌喻>指出飽受生死輪迴苦的眾生,找上大醫王佛陀治生死大病,卻因一時心急而錯用了離苦法藥,致使險些喪命。所幸大醫王能夠善巧地應病予藥解決之,這樣的大醫王就是全梵行善知識。我們走在學法修行的覺醒大道上,首務是確立正確的知見,才不致迷失方向,走錯路或走遠路了;而如何建立正確的知見,則有賴善知識的教授與釋疑引導,如此讓我們在實踐覺醒法門時,不致錯用法門而把自己困在另一煩惱障裡,或者令自己背離正法之踐行。
3、延伸閱讀:
1) 關於善知識的界定 https://blog.udn.com/quietdharma/128021572
2) 關於究竟善知識 https://blog.udn.com/quietdharma/128066703
3) 關於授予正法之善知識 https://blog.udn.com/mobile/quietdharma/128354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