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心與法的對話:愚痴人 35
2024/09/06 11:12
瀏覽327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慧學讀本:

1.《百喻經》原典 (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0209_001 )

2.《百喻經圖畫書》(佛光文化出版,2013年3月再版)

3. 姚仁恭的澆心時刻(186我們的面具

我們成長的過程,在家裡、在學校,所接受的教條、禮數,讓我們學會整天戴著面具,把自己裝扮得外表談吐可以被這個社會所接受。努力的讀書拿到學位,有份好工作過好日子,可以擠進所謂上層的社交圈……這一切的表面功夫,是不是反而讓我們無法真正的體會我們為何為人?人生的意義何在?我們是否只是爬上了一個自己創造出的目標,而自得意滿?”姚仁恭

 

 

 

 

一、<夫婦食餅共為要喻>,《百喻經》卷4,67經,原文:

 

昔有夫婦,有三番餅,夫婦共分,各食一餅,餘一番在,共作要言(扼要的約定):「若有語者,要不與餅。(先說話者不能吃這一餘餅)」既作要已,為一餅故,各不敢語。 

須臾有賊入家偷盜,取其財物,一切所有,盡畢賊手;夫婦二人以先要故,眼看不語。賊見不語,即其夫前侵略(調戲)其婦,其夫眼見亦復不語。婦便喚「賊」,語其夫言:「云何癡人,為一餅故,見賊不喚?」其夫拍手笑言:「咄!婢(指妻),我定得餅,不復與爾(不再給妳吃)。」世人聞之無,不嗤笑。 

凡夫之人,亦復如是:為小名利故,詐現「靜默」,為虛假煩惱種種惡賊之所侵略,喪其善法,墜墮三塗,都不怖畏;求出世道,方於(始於)五欲躭著嬉戲,雖遭大苦不以為患,如彼愚人等無有異。

 

 

二、杜榮琛改寫<夫婦食餅共為要喻>,名:<分大餅>(《百喻經圖畫書》第18冊)

 

有一對夫妻,丈夫叫阿富,妻子叫阿珍。他們很喜歡打賭。有一天,他們得到三塊大餅。兩個人各分了一塊,還剩下一塊,怎麼辦呢?想來想去,想個不停。最後想到了好辦法!誰先開口說話,誰就輸掉那塊大餅。 

晚上,來了一個小偷,把屋子裡翻得亂七八糟。阿富瞪著阿珍,阿珍瞪著阿富,誰也不肯先開口喊:小偷來了!小偷來了!屋子裡的金銀珠寶,都被小偷拿光了。最後小偷抓住阿珍的手,想搶走她的戒指和金鍊子。阿珍嚇得大叫:救命啊!救命啊……小偷嚇跑了。 

阿珍連忙叫阿富:快抓小偷,別讓他跑掉啦!

阿富卻高興地說:嘿嘿嘿……我贏了!我贏了那一塊大餅了!

 

 

三、心與法的對話

 

1、<夫婦食餅共為要喻>或<分大餅>的愚痴情節,是一種「極致的無明愚痴」吧,若當今人云「某某加三級」。夫妻原先約定說:「如果先說話的人,就不能吃這塊餅。」後來,夫妻看見偷竊人進了家門,仍不說話,二人確實為貪愛之欲所繫覆呀。因此,誘發小偷調戲妻子,而丈夫雖看在眼裡卻還不說話,只為自己能得一大餅,時,夫仍耽溺欲貪裡未覺醒,竟還能手舞足蹈叫好:「呵!女人!我贏得餅了,不再給妳吃!」;而妻陷入被調戲之險境便喊:「賊啊!」賊聞之便逃之夭夭,時,妻當於欲貪之患裡有些許醒覺了吧。 

 

2、對此「一餘餅」之利,您會提出什麼樣的二人分餅的方法呢?

或猜拳,或一餅作對半分,或行善之獎勵品,或分享布施於鄰人…… 

 

3、行者於此譬喻故事,當如是受教: 

(1)莫為一己貪求之小名小利,而裝模作樣的默然靜坐等修持。若為世俗營利人脈而入大眾裡「集體共修」或「廣結善緣」之財物施。簡言之,勿以「修持」之名,行「欲欲」之實。因地不正,果遭迂曲! 

(2)能夠致使遠離欲欲之利器,在於親身經歷、觀照到「欲欲之過患」,若妻陷被調戲之險患之中。我們於靜坐禪修各種業處時,若內心現起虛妄的心行且持續被如是種種煩惱的惡賊所干擾、侵噬;當暫時放下業處,提起正念思惟不善的心行之過失、果報,終將致使自己喪失現緣的善法行,也種下未來墜墮惡道之業因,並且對此現在、未來的過患,生起怖畏的遠離想,接著再次回到正念業處的修持上。此對境思惟修的歷程,可謂:覺知(味)→思惟(患)→生厭(出離患之念想)→ 離欲(遠離欲患之行動)→ 滅盡(盡除染味之患、寂滅之心行)。

 

4、延伸閱讀:

觀禪的實踐-蘊的觀察   https://blog.udn.com/quietdharma/157813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