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學讀本:
1.《百喻經》原典 (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0209_001 )
3. 姚仁恭的澆心時刻(321)做事的態度
“ "Good is not good enough when better is expected."大概的意思是:我們做任何一件事,「當做得更好」是被期待的時候,「只是把它做好」,是不夠好的」。”~姚仁恭
一、<奴守門喻>,《百喻經》卷3,45經,原文:
譬如:有人將欲遠行,勅其奴言:「爾好守門併看驢、索(繩子)。」其主行後,時隣里家有作樂者,此奴欲聽,不能自安;尋(不久),以索繫門,置於驢上,負至戲處,聽其作樂。奴去之後,舍中財物,賊盡持去。
大家(此處指主人)行還,問其奴言:「財寶所在?」奴便答言:「大家先付門、驢及索,自是以外(除此以外)非奴所知。」大家復言:「留爾守門,正為財物,財物既失,用於門為(此門片有什麼用)?」
生死愚人,為「愛」奴僕,亦復如是。如來教誡:常護根門,莫著六塵,守「無明」驢,看於「愛」索。而諸比丘不奉佛教(佛陀之教誡),貪求利養,詐現清白;靜處而坐,心意流馳,貪著五欲,為色、聲、香、味之所惑亂,無明覆心,愛索纏縛,正念、覺意道品財寶(三十七道品等無上法寶與行道淨果),悉皆散失。
二、潘人木改寫<奴守門喻>,名:<看門的人>(《百喻經圖畫書》第16冊)
有一天,主人要出遠門,臨走,對僕人說:「你在家要好好看門啊,小心我們的驢子、繩子什麼的。別讓人給偷去!」僕人說:「沒問題,放心好了。」
主人走了之後,僕人吃飽飯,餵了驢子,就坐在屋裡發呆。「好無聊啊!」這時候,他聽見咚咚鏘鏘的鑼鼓聲,原來街上在唱戲呢。僕人的一顆心立刻飛了出去,「我要去看戲!」剛要撒腿往外跑,忽然想起主人要他看家的話。「怎麼辦呢?」他摸著腦袋想了一會兒,「有了!」他卸下門板,用繩子捆好,馱在驢背上,牽著繩子,快快樂樂吹著口哨,出門看戲去了。一個小偷,打從他們家門口經過,看見大門敞著,就溜進屋子,把主人的財物,偷個精光。
主人回來,氣呼呼地問僕人:「我的財物呢?」僕人說:「你臨走叫我看好門戶、驢子和繩子,這些東西不是好好兒的都在嗎?別的我就不知道啦!」主人說:「叫你看好門戶,就是要你看好財物,財物都丟了,門板還有什麼用?」
三、心與法的對話
1、<看門的人>裡的僕人,當心生「好無聊啊!」之念想時,街上唱戲的咚咚鏘鏘的鑼鼓聲,成了排除無聊感的誘人之音。試想自己在生活中、工作中、獨處中,如果有無聊、乏味感現起時,您會如何面對它、處理它呢?
2、如果您是<看門的人>裡的主人,也知道僕人是憨直者,那麼您會如何表達「看好門戶、看好財物」之交託呢?
3、<奴守門喻>揭示:流轉於六道生死中之我們,皆為「無明之愛」的奴僕。因此,為引導修習者解脫奴僕心性,所以佛陀教誡我們必須守護六根──極重要的是看守「無明」之驢,關照「愛取」之索,好讓自己生活在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裡,不貪愛、不執迷、不取著。
4、當我們發心日日在一靜處練習坐禪時,有一天會覺察到自己「心意流馳於貪著五欲之種種念想」,更深入覺知「一顆心被色、聲、香、味、觸、法所誘惑、擾亂或奴役著」,身心呈現一種無法安穩、自在的狀態。若是有了此種體認之後,您會如何面對它、處理它呢?所謂"Good is not good enough when better is expected."。
延伸閱讀:
1)守護根門 https://blog.udn.com/quietdharma/113420473
2)不放逸於道品 https://blog.udn.com/quietdharma/132031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