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空空如也,兩袖清風
2020/09/30 09:59
瀏覽589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庚子年潤四月與新冠狀病毒疫情的緣起,得以送給自己一次為期近五個月類閉關的夏安居。這期間每月有一次「八日禪」主題修持,而時序入中元前一日則開始進行一個人的二十日觀禪修持,作為庚子夏安居圓滿之迴向祝福:願法友們及所有眾生得共享佛法甘露,以法水洗淨身口意,並隨自己之淨願行,獲現法心解脫、或不受後有、或漸近等正覺。

 

一如既往,同八日禪」之主題修持設定,這次廿日觀禪主題是:如實知、如實見――依空性住般若波羅蜜慧學讀本:印順導師著作《空之探究》二十天的光陰似箭也似流水,靜靜地消逝,知道時光無法復返,於是選擇每日以文或圖作記關於時間、空間、人間、心間交會的況味;爾後,也得以回顧這些逝去的歲月痕跡...... 

 

五月份:依空住,體寂靜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36799869

六月份:靜居無諍處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40683984

七月份:在寂靜與孤獨中沉思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49807290

八月份:內寂其心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49807290

九月份:空空如也,兩袖清風。仍一個人在靜居獨處中所聞所思,節錄於下與有緣的您分享,也請不吝賜教:

 

9/1

禁語,意默。默照,照見。如實知見,諦見內外。由外而內,令內外一致――寂然。

人生如夢,當夢中作佛事。

人生如戲,當戲說無常苦、無我我所。

空中花,水中月,故緣起空寂不著「有、無」。

如如,是不動心解脫。

  

9/2

般若法門――不只是甚深法相的體悟,更重要的是觀破世俗經驗的虛妄不實,從而脫落――假名與形相、我見分別、我愛執取等等,捨心能契入如實相,以清淨平等心安住當前的生滅法、無常法、解脫法、涅槃法。 

正法的生活――在有限生命中,身口意遠離世俗戲論與欲染作業;令心意識住「緣起無自性故,空亦復空」,明白六根及其所觸,唯「假名」施設,一切法皆虛幻無實體,實不可得;故,生活上漸離執取而無結無縛。 

空空如也,兩袖清風,離執著的人生何等自在啊! 

仰望夜空,凝視最閃亮之星――是已逝者的生命符號;靜靜地遊心海,憶遠行不再見的您們,獻上深深的祝福……;合十敬謝過往的緣分,能夠親自從您們的日常生活作息、言語或聖言量,及關懷社會的行動等等善流,模仿學習著如您們的勤勞、勇敢逐夢、堅忍、無畏孤獨地體「道」……,是此生莫大之福報!

 

9/3

白露前,後夜,微雨;秋風起,始覺,靜觀。 

所觀之境、能觀之心,畢竟空,無所有;切勿「實相」中生「取著」。

《大智度論》云:“如人以指示月,愚者但看指,不看月;智者輕笑言:汝何不得示者意!指為知月因緣,而更看指不知月。諸佛賢聖為凡夫人說法,而凡夫著音聲語言,不取聖人意,不得實義;不得實義故,還於實中生著。"

 

9/4

病,身苦。病苦是無常法。接受無常法。痛,心苦。痛苦是無明法。放下無明法。

人能弘道。人若未證道,道法則幽隱。專心致志,通達空相應心法,令身苦而心不苦;及傾心於一切行中體會《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所云:"不離一切法而畢竟空寂"、"以念故,著欲界、色界、無色界;不念故,無所著。"及"「有所得、無所得」平等,是名「無所得」。「有所得、無所得」平等法中應學。

 

 

9/5

《中論》云:”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緣起的世間,一切人情事物皆具空義,故,謂:緣起性空或緣起無自性,也因此一切法是無常、無我我所。 

正觀一切法的實相,從「我空」著手;破了「我見」,「我所見愛慢結」也隨之能――滅盡。故,體無我、證我空後,也就能一以貫之,體無我所、無所有,證法空,而於一切行處,心無所著故解脫自在。 

 

9/6

生命中的貴人――法身如來――緣起無自性想――有空不二觀

直觀――現觀――緣起空寂性――無想而離結縛――無相心解脫 

世間一切由因緣和合而生、滅。生死由集的緣起;涅槃由滅的緣起。此些法說皆為人施設安立之「假名」,若求――法的實體,則不可得。故,依空法住般若波羅蜜,當是離一切言語或戲論的,因為涅槃是不可言說議論,僅能於直觀或現觀當下體證「不取著一法」的心狀態,既使對「涅槃」也不取著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也當是不計著的,不計著才能真正地出離世間幻有。體證「緣起空寂性或緣起寂滅性」是當體即空、即涅槃吧;

 

9/7

後夜醒,端身坐,默照天地大音。夜空最閃亮的星星,暗路最響亮的汪汪。坐享人間最靜寂的時空――離諸戲論,還天地本來面目。人啊!人啊!豈是萬物之靈?天下蒼生還有許多人身忙心茫……;此時,是一種奢侈的情感覺知,極奢侈呀!

一切法無自性。無自性故,體我空、法空、空亦復空,就是回到實際的自然狀態吧。佛陀說「有」說「無」,是依緣起所生法之作用的生與滅而云云;不是就――法的「實體」有與無而說之。

 

9/8

身苦時,能擾心,也能成為驗心、煉心的緣起。心緣身苦而感到不安穩,就表示此心未具足生忍、法忍,當然更別說是無生法忍了。老病死苦,是無常法,是自然法則運行下的產物。此心面對這些生命中當然的產物時,是心須具生忍與法忍的素質,才能從容或泰然處之,此「二忍」可由禪坐的身不動來培養安忍力;為此日日端身正坐,閉目攝心,修止觀,是攸關臨終最後一念能否保持平等心而善生!

與生俱來的「無始的無明」,令呈現於心意識中的一切,直覺得確實如此而生實在感;"實在感"從來與我們的認識了別是不分的,換言之,「實有我」的自性見,可說是背離實相的「我、我所」之虛妄見。

《大寶積經》云:”一切諸見,以空得脫;若起空見,則不可除。譬如藥師授藥令病擾動,是藥在內而不出者,其病轉增。" 

空相應,隨順緣起緣滅,是一種不疾不徐、不迎不拒、不取不棄,心住平等之中道行。

 

9/9

《八大人覺經》云:”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知足,身心自在。"為斷貪愛與瞋恚的執取,先由「如實知、如實見」著手是必要的,如此才能於「實相」中醒覺,漸修漸近「厭無常苦、離著五欲、滅煩惱結」,而真正安心於日常生活的淡、緩、靜、止、觀、行。 

如「實」知,如「實」見;如「實」知見,乃信、解、行、證之軌。

《金剛經》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能達到如「如」不動,也就是成就了不動心解脫、空心解脫、無所有心解脫、無願心解脫、無相心解脫吧。

 

9/10

若站在佛的高度看有情眾生,好人與壞人都是受無常苦難的人,都是應當被關照、被救護的人。釋迦如來之聖道,不能為了迎合煽情且極速的e時代,而犧牲應有的純粹,更不能為了信徒市場」的佔有率,而縮短修學的長度(三大阿僧衹劫)、減小修習的密度(緣起性空之中觀思想等等)、降低實修的難度(聞思修證結構上的法次法向)吧唯保持著如來聖道的長度、密度、難度,才能造就如來的莊嚴氣象吧。

 

9/11

君子慎獨。蘭若孤僧更當"敬慎因緣果";於日常中精進訓練具正見的覺知力,體見――法是生滅法、無常法、空法、寂靜法。

 

9/12

聚焦於六根—六境—六識—六觸—六受—六想—六思—六愛,如實地觀察一切行之生滅中,無我、無我所。而對慣習了的一日作息,更須策心自制與守護根門。

今生,何日何時何處何緣,停下行旅腳步,未知但願自己今生最後之姿,是從容、優雅、靜好,如一片落葉。

 

9/13

無始以來的無明惑驅使身口意造惡不善業乃無量。今生雖蒙佛恩加被、眾善緣助成而未招感宿世以來之惡業報,仍得不荒廢發殷重心,重重懺悔求原諒,及深修菩提道,以蓄福慧功德水待未來際之用。

發展中的佛教,與時俱進,為適應世間有情眾生所需,那一味的純淨的佛法被稀釋而淡薄了,雖淡薄了卻還留有幾分解脫味的,願在定向修習歷程,仍能尋得並掌握住原味

 

9/14

寂靜從「中」來;「」,中道也。生活行為上的不執取苦行與不耽著樂行,是正知見引導下的「捨心」住日常生活之中道,此心能體見「緣起空寂性」的淨美、靜好…… 

於五蘊觀生滅――如「實」觀察色蘊-色取蘊、受蘊-受取蘊、想蘊-想取蘊、行蘊-行取蘊、識-識取的生起、住異、滅去。若無間等現觀成就,即是諦見剎那生滅、無實、無住,而依此諦見成就「生滅觀察智」,拿這智慧劍斷身見或我見、我所見。 

於六觸入處觀集滅――如「實」觀察根、境、識和合運作下的六觸、六受、六想、六思、六愛、六取等一系列心理活動所引起的諸苦(苦諦),進而思惟苦之因、著味、苦患;緣此深思遠慮的思惟修中發起「厭離苦患」的希求(出離心),此心此願促發致力於「離五欲」、「斷惑結」的加行功課,直至「漏盡」而「寂滅」,終不退失、不放逸。

  

9/15

天地萬象,任君參悟;兩袖清風,空空如也。

根境識和合當下,剎那顯相,隨即消逝;諸法相如水泡,眾緣和合生無「實體」,故云「諸相非相」;在這般「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了知「緣起假有」,也就是「諸法實相」;而「實相非相」,不是斷滅之見,也不是常恆之見,只是說明了「一切有為法的生、住異、滅,乃緣生緣滅之軌律」。 

若問:是有?是無?是來?是去?是一?是異?是常?是斷?是有邊?是無邊?……

行者當洗耳恭聽,淨心以待,默然……聖默然……

佛法,是經驗之知,理當不落文字的,於心行處滅,言語道斷。

如實地直觀即是,在直觀當下能夠明白「離二邊,行中道」之空寂風光吧! 

 

 

9/16

出家修習佛法,是逆流之行?

是逆流,非隨世間潮流故。所謂捨念、離欲、斷渴愛之行,是與世法不同,是背道而馳的;也許正是如此,一路逆行的旅途上,愈走愈是靜寂,也愈是孤獨……行者「離群」後,真正地體受行旅人生的況味,也懂得咀嚼諸法中的法味;法味滋養心靈,也修復心意識;體受法味、受用法益,是孤獨的,如人飲水。甚幸啊!合十感恩所有因緣助成逆旅道糧。 

  

9/17

若四大不調,身欠安時,修習力道減弱?力不從心?

暈眩突襲,閉目,感知――血壓下降,身受微涼,冷汗濕衫。

眩暈住異,蹲下,覺知――剎那生滅,即生即滅的脈動。

暈眩漸弱,平躺,觀照――無常身苦,無我我所,能觀之心。

剎那生滅在不可控制中運動著,是人之意欲無法操控的。

身安時,當精勤修學,勿待燭火將盡而空悲嘆。

合十祝福所有……

 

9/18

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中云:「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生活上的一切作務,亦是觀禪之所緣境,於「觸處」如實知、如實見、如實行。動態的觀禪,也是培養平等心及與佛法對話的法門。作務勞動中,若髒若臭若汗等等不淨境現前,檢視心是否保持平靜,是否能不厭嫌勞苦作業。染得一身汙垢,可以清水洗淨。法法相益,法法道同。不淨染污心,可以法水洗淨。

  

9/19

鄰居室內裝修,今天電鑽再上場打牆體。白天的所緣境是觀照――耳聞聲。內正思惟,如理作意:「咚咚咚……是眾緣和合的音波震動,即生即滅,輾轉相續若成片不絕於耳;其實,以「截流法」諦聽,是沒有一個恆常不變易的實音體。自問:鄰家電鑽打牆聲與露臺斑文鳥聲,孰優?雖然耳識與意識上的分別是具差別相的,但它們的實際法性是一致的,一樣演說著緣生緣滅之無常音、空音! 

安心做著每一件當做的正確的事,且所作皆完辦。如此安分地活著,生命有了意義與價值。

充實,不如實實在在。實在,不及實相實際。(實際,涅槃之異名)

 

9/20

《百喻經》卷3之<見水底金影喻>云:“昔有癡人往大池所,見水底影有真金像,謂呼有金,即入水中撓泥求覓。疲極不得,還出復坐。須臾水清又現金色,復更入裏撓泥更求覓,亦復不得。其如是,父覓子得來見子,而問子言:「汝何所作,疲困如是?」子白父言:「水底有真金,我時投水欲撓泥取,疲極不得。」父看水底真金之影,而知此金在於樹上,所以知之,影現水底。其父言曰:「必飛鳥銜金著於樹上。」即隨父語,上樹求得。凡夫愚癡人,無智亦如是,於無我陰中,橫生有我想;如彼見金影,勤苦而求覓,徒勞無所得。”


青青綠藤令人賞心悅目,煩惱葛藤卻是繫縛人心。露臺上的綠藤隨處蔓生,心地上的葛藤恣意叢生,都是需要「厭、離、斷、滅」的舉措,以求「善生」,所以這必要的舉措,是令其「由此至彼」的波羅蜜。 

青青綠藤整編成一個圓,名「桂冠」。

煩惱葛藤滅盡成一片淨,名「涅槃」。

名假、受假、法假,無實可得,唯當下默照體道。聖默然,乃如實以待,離言絕句,心行處滅。由朝至暮,如實,如是――淨境,寂靜......

 

2020.09.30 夏安居記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心情隨筆 心靈
自訂分類:蘭若佛子行
上一則: 致皮皮慧:遙想成了無相詩
下一則: 內寂其心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