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C針對警訊事件(sentinel events)進行
根本原因分析(RCA)的結果,有65%是因為溝通不良。
因此改善溝通尤其是在交接病人(patient handoff),
早已被列為全國性病安目標(NPSG)。
SBAR這個是由Kaiser Permanente於2006年
為了讓醫師與其他照護人員(caregivers)
能夠有效溝通而發展出來的checklist。
S代表situation即狀況,B代表Background即背景,
A代表Assessment即評估,R代表Recommendation即建議。
以上4個資訊的掌握,
可以降低交接病人高風險時刻的出錯率。
不僅是在KP體系的醫院是常規,
SBAR的使用在美國各地,已可說是相當普遍,
在護理站的電話機旁,已常見SBAR被當作是提醒
醫護人員的小抄。
其實它亦可被用在各種情況,
如交接班(shift change),護士要向值班醫師
報告病人狀況時,尤其是醫師已經離開醫院時,
這樣的溝通模式可說是簡單又能把握住重點。
除了護士以外,
也很值得其他staff包括醫師學習的一種溝通工具,
但並非每種需要報告醫師的場合,都要運用
SBAR;簡單扼要可搞定的,則不用完整的S-B-A-R。
最基本的4個字母S-B-A-R要告訴對方較詳細的是:
S-situation:whats the problem你是誰、什麼單位、
關於那位病人、他的床號是、
何時開始出現問題、嚴重度為何?
B-Background:住院診斷是…、住院日期是…、
病史(使用藥物、目前的治療、
可供前後比較的檢查報告)
最近一次的vital signs其他值得提及的訊息。
A-Assessment:你對狀況的評估結論是..、
哪一種系統的症狀(CV、GI、GU、Neuro etc…..)
most recent vital data。
R-Recommendation:你希望醫師做什麼對現況
會有幫助?給病人止痛?轉ICU?
建議告訴家人把病人帶回家?儘速到現場看病人、
建議停止給藥、緊急抽血做檢查、
什麼狀況需要緊急連絡誰?
以上用說的似乎不很難,
但是困難的是文化的改變(culture change),
教導後可用電話測試執行狀況或試用成效。
運用role-playing scenario演練亦可,
院方要支持護士們可Speak Up ,同時可積極
建議醫師做適當處置而不會被說是"雞婆"或自作聰明。
詳細可從www.ihi.org 網站中,
先選 "topics" 位於首頁左側,
再點 "patient safety" 後點 "safety/general"
再選tools後於中間欄位點 "communication"
即可進入"SBAR Technique for Communication:
A Situational Briefing Model"或到YouTube看
SBAR Training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廣告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