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No-Lift Policy(零抬舉政策)與病人安全
2017/11/01 17:37
瀏覽3,359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最近在格主也有加入的病安LINE群組裡,有人提出No-Lift Policy(零抬舉政策)在台灣的問題,但卻遭遇似乎「已讀不回」的冷處理?本來以為會引起熱烈討論的話題,可能是被多數護理背景的夥伴們以為不切實際,而沒什麼人表達意見。尷尬

站在病人安全的立場,還是不希望看到台灣自我感覺良好,或自認做不到而自暴自棄,所以談談這個主題,或許可以激發一些對策,沒什麼不好。

No Lift Policy早在1998年就由澳洲的護理界開始推廣,原來的意思,就是不任意徒手搬運病人,在專業人士嚴謹的規劃要求下,它是一套針對搬運病人與移動、翻身等行動所訂定的符合人體工學概念的照護服務SOP,這個原則和政策在很多先進國家其實已經實施多年了。微笑

根據近年諸多文獻報告,護理工作是筋骨受傷風險很高的一種職業,很多護理人員及照服員在搬動或搬運病人時,因移位方法錯誤或施力不當,往往會造成腰部拉傷或腰閃到,輕則腰酸背痛,有時還會因不得要領,讓病人當場病痛加劇,苦不堪言,等於是害人又害己。

稍早在美國,曾估算過每年有10-12%的護理人員,因為腰部受傷而離開職場,而職災獲理賠的各種行業當中,也是護理人員佔第一,其原因毫不意外,即是腰部受傷最多,由此可見,推廣No Lift Policy在職場安全的重要性!

再從醫療安全的角度來看,我們要的不只是病人安全就好,連自己人也都要安全,才能真正符合病人安全的條件。微笑

No Lift Policy原則上是嚴格禁用或淘汰(Eliminate)徒手操作(Manual Patient Handling),而只能依靠電動化或其他機械式的輔具,來取代人力搬動轉位或翻身。

但實際上,在國外也是不可能徹底執行到100% 的“no lift policy”!尷尬

有人建議,或許稱為Minimal Lift Policy比較合理也比較理想。

倡導者也承認可以有例外,真正要強調的概念是,巧妙運用各種照護輔具(單一或組合),如移位滑板、轉位床單、轉盤、轉位吊帶或轉位墊等等,都是為了達到目的可以被接受的手段。

而No Lift Policy也有不適用的情形,例如照護者不會操作機器、照護者不願意配合、空間太小輔具無法使用、病情危急、遭遇災難必需緊急撤離,及機器也可能有故障的時候,都不得不要徒手處理。

美國的醫院評鑑機準(TJC)及許多州政府,紛紛要求醫院要有明確制定搬動病人(住民)的安全策略(Safe Patient Handling and Mobility),或稱為SPHM Program,避開使用字眼上看來比較沒有彈性的No Lift Policy是新趨勢。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美國護理協會(ANA)在2013年6月的大動作,一群有心人率先發起跨領域的國家標準(SPHM):Interprofessional National Standards,但至目前尚未獲全國一致通過。

截至2016年底,在美國推估有3/4的醫院已經明訂SafePatient Handling Program,而很清楚地強調不能徒手去搬動病人(No Manual Lift Policy)的醫院卻只有19%,所以硬性規定或徹底執行No Lift Policy談何容易~!相信在軟硬體方面的投資花費應該是相當可觀。

國內的職能治療師公會也曾呼籲,要善用輔具,不要徒手搬動病人,但格主憑走訪過很多家醫院的印象,可以很坦白地說,輔具的使用頻率比先進國家低很多,種類也比人家少很多,老闆對此問題(人力、設備、教育)的重視程度明顯不足是事實。尷尬

總而言之,病安領域目前有很多先進國家,已在使用的工具和方法,國人寧可用古早味的人力繼續撐下去,搬動病人主要靠雙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種遲遲不願引進新科技的克難心態,實在令人失望。

為了建立SPHM Program,不可或缺的理想輔具就是不能少,其他列舉幾個供大家參考,如預防紗布/器械遺留體內的新科技、預防鼻胃管插錯位置的胃液pH值測量、預防跌倒的各種床邊感應器、在台灣的醫院非常少人引進。為了杜絕傷害病人及員工(有時是Second Victim)而投資的醫院老闆,真的是太難找了~由此看來病安文化單一的Marker,沒有錯,即是Leadership的承諾,所以請大家耐心等待吧!加油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健康
自訂分類:病人安全文化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