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聞法方式》第七節課 思考題答案
2014/08/08 17:46
瀏覽372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聞法方式》第七節課 思考題答案

1什麼叫做內收? 聞法和修行時若內收,會有什麼樣的過患? 你平時是這樣的嗎?
答:內收者:聞法事過於專注,執著於一個法意或名相。 心性一直耽著於其上,以至於出現四大不調,心身不適,,甚則身體局部不適稱之為內收。
聞法時為對治外散,過於內收,心性一直耽著於一點,而對於整個法意不能前後融通,法本中上師醫院修明點的教證來會至身體局部不適。 再者過度內收,則有顧此失彼之嫌。 心境外散則心思旁騖,難得法益,而過於內收則亦會劫持功德法才,上師應用馬熊挖雪豬子的教言加以闡明內收的過患。 《佛說三十二章經》雲:“-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
末學平時休學時內收和外散的垢染相當明顯。 有時心思旁騖。 有時心性過度內收,以致有顧此失彼之嫌。 在以後的修法中要繼續加強對垢染的對治。
2.修行時如何才能做到鬆緊適度? 請引用公案、教證加以說明。 這與世間的做法是否相違? 對此你有哪些體會?
答:修行時如何才能做到鬆緊適度,這是修學中的特別注意的問題。 這則題。 末學的體會是修學功夫要綿綿密密,不疏不密,張弛有度,不要一曝十寒,也不要致弦急聲絕。 法本中的教言應用《雜阿含》《大智度論》中二十億耳的公案。 其中《佛說三十二章經》中調琴喻。 比較容易體會。 原文“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其聲悲緊,思悔欲退。佛問之曰:“汝昔在家,曾為何業? ”對曰:“愛彈琴。 ”佛言:“弦緩如何? ”對曰:“不鳴矣。 ”“弦急如何? ”對曰:“聲絕矣。 ”“急緩得中如何? ”對曰:“諸音普矣。 ”佛言:“沙門學道亦然,心若調適,道可得矣。 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 但清淨安樂,道不失矣。
法本中還應用瑪吉拉準空行母也說:“不緊亦不鬆,彼具正見要。”的教言來闡明。
調適身心。 末學認為和世法不向違背。
雖然對於二十億耳的公案和調琴喻比較好理解。 但對於,切實修學習時如何用心,末學體會不深。 就末學而言恐怕是外散有餘,內收不足。
3、聞法時在什麼情況下,會產生疲厭的心態? 產生這種心態時,應當如何對治? 假如實在無法對治,那應該怎麼辦?
答:聞法時在聞法時間過長或飢餓或聽經環境簡陋,心思夾雜諸多的煩惱時容易出現疲厭。 “其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淨安樂,道不失矣。”
假如產生這種心態。 應當觀想1.人身難得,佛法難聞,2.於上師做佛觀。 3.祈求上師或佛力加持。 4.發願,祈願聞法時違緣不生,在法本中,上師教誡一個竅訣:起身發願'我不離法,不離上師。 '
將這次聞法看成我當生得以解脫的唯一機會,否則我會永界沉淪,想的解脫,無有是處。
通過以上調整則於法生起希求心,於上師生起恭敬心。 可以對治聞法時生起的疲厭心。
4、今生遇到如此殊勝的佛法,是不是平白無故的? 為什麼? 明白這個道理,對你心力提升有哪些幫助?
答:今生遇到如此殊勝的佛法,絕對不是平白無故的。 經教中就有: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的教誨。 有公案記載就是能吃一次寺院的膳食也是多劫的善緣。 況乎得聞佛法。 佛經中有盲龜值孔得人身,掌上沾土聞佛法,的教言。 我等現在福德因緣具足,何以不勤修聖道,如是則上報佛恩,下濟有情。 明白這個道理,我們應該在自相續中不斷串習,遣除六垢。
再者就末學而言,學佛多年。 尚未真正懂得怎樣如法的聞思佛法。 如非參加這個殊勝的學習班,不會明白聞法的方式。
希望通過學習,諸位道友以三殊勝攝持。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