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的地球資源供應越來越稀少時,我們要怎麼對應呢?有兩種可能的選項,1、提高物品的價格,因為物以稀為貴,所以提高價格以抑制人們對該物品的需求。2、開發新的供應來源。今天的內容和以往都有些不同,是要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如何解決世界資源供應有限的問題。而內容將會在經濟上徘徊。在地球上,所有的資源都是有限的。人們該如何解決呢?有許多天馬行空的方法,首先我以石油為例子作说明。
在念書時,恰好看見一個段落名為:石油永遠取之不盡。由於論點十分特殊,因此我想和大家分享。 資源會有限,但卻會取之不盡。因為到最後資源會變得太昂貴而無法購買,因此向外太空發展會較為划算。試舉一個故事當例子:由一個屋子裡,屋子裡全是糖果,你和你的朋友們一起進去屋子裡吃糖果,那麼,這間屋子的糖果會被吃完嗎?答案是不會。當你吃掉百分之九十九的糖果時,你可能怎麼找都只剩下糖果包裝紙,確實如果有心要找出糖果也是可行的,但找糖果這件事的成本十分的昂貴。為何不直接到街角的雜貨店花一點錢買一包糖果呢?
那如何把這個故事套用在石油上?當我們把房子當成地球,糖果當成石油,包裝紙當時不可利用資源,而街角的雜貨店當成其他星球,一切都成立了。或許會有人毫不猶豫稱這為詭辯,但這裡面有十分重要的經濟學的思維發法:他不會從一個穩態(一個固定的值)來推算未來,因為所有的要素之間,會有一種充分的互動關系。當世界還剩一桶石油時,它會被用掉嗎?答案是不會,因為太貴了,沒人買得起。那為何不往外太空發展呢?讓我舉更貼近生活的例子-水,人類可使用的水只有總水量的百分之三,但在太陽系由一個小行星,叫做谷神星,它所含的淡水比地球的總水量還多,為何不將谷神星的水資源引進地球呢?
其實會有人顧慮一件很重要的是-成本。但是當地球只剩72億公升的水時,航向外太空會比喝水昂貴嗎?或許到時喝水反而比搭火箭還難以得到。另一點就是技術,許多人認為從外太空取水難如登天。但讓我們回顧歷史,在首次登入月球時,最大的記憶體只有64KB,而現在的智慧型手機有64GB,1GB=1024MB,1MB=1024KB,因此1x1024x1024=1048576,1048576/64=16384。現代科技的比登上月球時發達16384倍,那有甚麼不可能的呢?
給個分享八,如果您覺得我寫的還不錯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