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實驗12:用一根筷子吃飯
2016/01/09 14:10
瀏覽150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筷子優雅地把食物在餐盤與口中輸送,不造成任何破壞。痛失另一半後只能化身殘暴,像刀叉一樣侵入所有食物。可他依然優雅,有著姣好的容貌,手上卻是血腥的銳利。

Chopsticks convey the food between mouth and plate. They act with elegance, and never left a scar. But everthing gonna change when they lose each of them both. One chopstick can only act brutally, and invade the food like knife. 

一切器具都是通靈物,附著來自習性或淵遠文化的幽魂,觸摸之時也是與之相遇之時,常住在此的先祖與同代透過工具傳導入身體,並將變化顯現於姿勢、聲音、順序、甚至談的話題。

對於東方人而言,狹著兩隻筷子,彷彿是四根手指合體的結果,也順而讓這個餐具成為手指的延伸來奉行細嚼慢嚥。羅蘭巴特在符號帝國裡提到一個有趣的觀察:使用筷子的正是一種溫和的文化表徵,像托著嬰孩似的舉起食物,不做任何侵入式的切或割(正如刀與叉所做的那樣),而是完完整整的翻動食物,並且請君入甕。我想,美食節目如果需要特寫鮮嫩的美妙時,使用這種呵護的力道最能令人感到食物的美好。

因為筷子的存在,進食這項行為給了我們關於進食該當如何的印象,或者溫吞,或者細緻,但這些印象究竟是攀附在「進食的行為」還是「進食的餐具」呢?又或者是相生相衍出的結果呢?這些問題本該留待追本溯源來回答,但不如重設一種新的餐具,並透過吃飯的當下進行實驗,既不必委屈好奇也不必委屈肚皮。

最陽春的辦法就是把握不小心滑掉一隻筷子的時候,進食的動作將從挑動變為戳刺。這是受制於食材與餐具的契合度的結果,迫使我們必須使無效的力而讓進食變得粗暴顢頇,但更明顯的詭異來自崩壞不全的餐具,讓人依然能辨認得出他雅緻的原貌。透過這片面溫和的臉孔,使我們不斷對其投擲他原本的印象,而他的殘肢卻又使我們貼附不上,並眼睜睜的看著進食者(或許是自己)透過獵殺的方式展現吃的本能。

如果每一個動作都具備某種調性(而屬性又總始發於二元),那麼吃飯帶著冷調或熱調呢?或是熱調的靜態活動?或是冷調的動態活動?更全面的說,若在桌上攤開混亂揉雜的生活,並細細鑷出每一項行為的調性,是否能有助於判斷生活的樣貌?讓我們處在流水帳一般的日常生活裡,看著何事該何如的標籤,使每項行為舉止都對號入座。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