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這份豆干你還要嗎?」每每問人,都會在他們眉間看見猶豫與不自在的停格。陌生人是帶風險的詞,但我確信,豆干如果能決定,廚餘與胃袋之間,後者會是更有尊嚴的選擇。」
「先生,請問這份豆干你還要嗎?」
「ㄜ應該不用吧,對,不用了謝謝。」
在這位陌生人還沒想清楚要拒絕我之前,就已經先答應了,殘餘的食物於是被搜刮殆盡。他身為一個素未謀面者,閃過了一瞬不自在的停格,就此在言語中切開了一個縫隙,露出了文字背後微微顫抖的眉毛,正抖落其沾染上的猶豫,像受寒一般不敢過度用力,怕會二度驚嚇到自己,只好將食物作為供品來養心。
心理狀態是方圓宇宙裡中我們自認為最受掌控的領域,對一切闖入之物甚至會升起一股恨意,像是老牌手的完美解讀,能讓對手惱羞成怒,那是意識到自我的掌控權賦予他人的不甘,這份不甘攪和喜怒哀樂,偶爾囫圇吞棗、偶爾奮力抵抗。然而,受到入侵,同時也是崩解一個人的最後防線,所以善解人意的擁抱,在碰到彼此的一瞬間就能淚如雨下。
往往在那崩解的一瞬間,本能會取方寸而代之,甚至發出尖叫或是幾聲無意義的語助詞。更令人感到惶恐的是大亂之際竟無一塊浮木可以抓取,即使冷靜重回腦裡,也未曾讀過「陌生人跟你要食物」的應對措施或相關疑難雜症。而本能告訴你,無有大同世界,陌生人的基本假設自帶風險,而處於主動位置或被動位置則決定了風險是冒險或是危險。
但食物不曾有過如此複雜的思考,或是帶著策略在社會中走跳。食物只明白好吃不好吃,浪費不浪費,並厭倦這個世界的善意被一一排擠,何以相待之儀禮跨過了吃的本質?各位食客行行好,別把我丟進回收桶裡。
「你有感冒嗎?」我補了一個問句,使他明白我是有對話能力的人類,並讓這層互動不會建立在無所理解的對象上。可憐的食物,因此能夠在廚餘與胃袋之間,做一個更有尊嚴的選擇。
身在美食廣場林立的台灣很幸運,處處都是開放式餐廳,免費(私心推薦IKEA的獨立廚餘收納)。荒野大食客,希冀能在光天化日,品嚐那些杯盤狼藉的美味。